上课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合集下载

为赋新词强说愁下一句

为赋新词强说愁下一句

为赋新词强说愁下一句【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本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还应该说明,本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少年强说愁的诗句

少年强说愁的诗句

少年强说愁的诗句
以下是三条相关诗句及解析、例子:
1. “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意思就是:为了写出新词,硬是说自己有愁苦。

例子:哎呀,你看那小孩,明明没啥烦恼,却故作深沉地在那感叹,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嘛,就像我们小时候,总爱装得很忧郁一样。

2.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也是出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说的是少年时不知道什么是愁苦,还喜欢登上高楼。

例子:咱年轻那会,不也是这样嘛,啥愁都没有,还总爱“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觉得那样特别酷,现在想想,真有意思啊!
3. “强把心情付浊醪”——意思是勉强把自己的心情寄托在酒中。

例子:有时候看那些年轻人,遇到点小事就唉声叹气,然后去喝酒,这可不就是“强把心情付浊醪”,他们哪知道真正的愁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少年强说愁其实也是一种青春的表现,虽然有点幼稚,但也挺可爱的呀!。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_高三作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_高三作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

作为出生于90年代的年轻人,我和同龄人一样,对身处的时代寄予了无限的期望,企盼着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可是步步走来,我却突然发现,年青一代的思想在纷繁复杂的物质社会被不断侵蚀并形成了一股潮流,那是我单枪匹马无法战胜的敌人,是纯真年代衍生出来的文化劲旅。

­就说风靡90年代年轻人的郭敬明,流行的知音体、梨花体、蜜糖体,在我“不成熟”的看法下无非是矫情再加上骗稿费,“明媚而忧伤,四十五度角抬头看天。

”这都成了标志。

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这种风格,感觉有点像人妖,没有一点快乐的氛围,让人感觉不到阳光的气息,灰暗、忧愁、颓废。

我们还是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为什么就这么不快乐?为什么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催人泪下的呢?我们的快乐哪里去了?属于青春的朝气蓬勃哪里去了?这是90后吗,90后是无知无畏,朝气蓬勃,90后应是锦衣年少,白马轻裘的年纪,理应由无边光景,凌云意气,哪能像现在一样老气横秋,悲咏不绝。

像那种自诩文艺青年的90后的细腻描写“然而冰水却偏偏在我那发不出一点点声响的喉咙里缠绵萦绕,激起一阵无比压抑的寒咳涟漪”,我的天神呀,你至于吗,你能有多忧伤,喝水呛到了也写得这么忧伤,不,是无病呻吟!其实要说忧愁,每个人骨子里或多或少都多愁善感,在你心头萌动,不时的在你心头挠几下。

这并不可怕,它不是藤,不会无限制的长大,紧紧勒住你的心脏不放。

怕就怕你为他供应营养。

90后不曾经历大的波折,日子如同六月西湖水一样波澜不惊,为何“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到老?”“少年不识愁滋味”不要在我面前矫揉造作强忧愁。

青春不该忧愁风雨,文字不该矫揉造作。

我们年轻,就该不言放弃,勇往直前。

我们激扬文字,就是要书写心中凌云壮志,我们指点江山,就是该展望美好愿景理想。

如果是女生,所谓细腻的文体也就算了,可是令我不解的是,那些本该行文大气、旷达高远的男生们也动辄泪流满面,或者干脆悲伤逆流成河,眼中尽是摩天轮、四叶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

新知讲解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 采用叠句, 在结构用法 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 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 愁, 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新知讲解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 作者胸中的 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 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 这种忧愁不便直说, 只得转而言天 气。
作家作品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 风格沉雄豪迈 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 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 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
课堂总结
词突出渲染一个“愁”字, 并以此为线索层层 铺展, 感情真挚委婉, 言浅而意深, 将词人大半生 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 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课堂练习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 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的“愁”是关心国 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新知讲解
少年时代, 风华正茂, 涉世不深, 乐观自信, 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 乏真切的体验。
无愁说愁, 是诗词中常见的文 人习气。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
新知讲解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 这一叠句的运用, 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 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 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 懂什么是忧愁, 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 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 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 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 也要勉强 说些“愁闷”之类的话。叠句的运用, 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将 “不识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出自南宋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啊!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赋新词强说愁【摘要】新课改启动后,在倡导教师转换角色,更新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该把对语文教师阅历素质的充实提高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任何先进的语文理念,教学方法都只有在具备较高阅历素质的语文教师手里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阅历提高在素质教育洪流的冲击下,传统的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多的受到非议,甚至于完全被否决。

其中尤以语文学科最为突出,相当比例的教师一方面“被迫”要去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却又无法驾驭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总会欠缺那种凝重和自然,总免不了有点“矫情”——“为赋新词强说愁”。

当然,我们说在新课改下要成功的上好一堂语文课不容易,但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阅历,那么他要上好一堂语文课至少成功了一半。

下面本人仅就语文教师的阅历谈点自己的想法。

当前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阅历和生活阅历亟待充实提高,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

1.自身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人认为自己在师范院校读的书,掌握的知识用来教中小学语文已经完全够用,目前需要研究提高的是怎么来教,于是自身的阅读集中在了教师用书以及相关辅助读物方面。

这样认识就造成了阅读关注对象的全面紧缩和阅读活动的中断,对于当前的在岗进修,带职进修等于是提高型的学习,却只是冲着一纸文凭或一本证书而已,没有把它当成是自己提高阅历的又一次机会。

2.迫于形势的压力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广大语文教师正笼罩在各种考试压力、评比的阴影之下,教师要带领学生苦渡题海,甚至有的教师把三年的初中语文课程用五个学期教完,或是一学期用前半期完成新课,这样以节约出很多的时间做“综合的复习”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应有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功底专业功底等专业阅历,剩下的是“应试”做题的“经验”和“技术”。

3.教研评价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师的评价取向偏重于语文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教学评价中看重哪里讲错了一个标点,哪里段落的划分和教师用书不一致等等,而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是否粗疏、是否浅薄,是否生硬却总会忽视不计,这种“小处精明、大处糊涂”的评价致使语文教师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钻”教师用书上而日益脱离了广博的阅读活动。

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_作文

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_作文

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课间十分钟,喧闹的教室里又沸腾了起来。

慢慢地直起伏在课桌上昏昏欲睡的身板,揉了揉有些发懵的双眼,站起来,走到阿紫的桌前,轻拍了下她那埋在习题堆里的脑袋。

“谁干什么呀?”阿紫仰起一张困倦又透着些许不耐烦的脸庞。

待看清是我后,这才放下手中的笔。

“烦死了,老师一个个都留这么多作业,在学校要是不写的话,在家根本就写不完嘛!”阿紫嘟囔着嘴,狠狠地抱怨着。

“嗯嗯,就是,老师这是要把我们逼疯吗?真是搞不懂他们怎么想的!”我一边不住地点头,一边随声附和着。

阿紫随后说道:“语文老师还说我们小孩儿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谁说我们没有愁?每天都要写那么多作业,这儿补课那儿也补课,忙得我都快崩溃了!天天还得顶着个‘熊猫眼’来面对老师们的刁钻提问,我们容易吗?”顿时,点着的头随着发愣的思绪戛然而止。

刚刚那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正给我们讲练习册,碰到了一道题:“请写出几句有关‘愁’的古诗词。

”我们的脑子里这样的句子装得不少,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其他人都把所学过的诗句用过了,我只好在脑子里快速地浏览我曾看到过的诗句。

第一时间,辛弃疾的《丑奴儿》从脑海中蹦了出来。

我脱口而出:“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语文老师赞许地看了看我,却突然板起了严肃的面孔。

“你们知道这句诗什么意思吗?”同学们虽然都大概猜到了,可是与往日不同的是,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回答。

语文老师环顾了一下教室,继而大声说道:“这句诗说的就是你们!小小年纪哪里知道什么是愁?初中时期就应该快快乐乐的,怎么交上来的作文里到处都充满了愁怨?跟我们相比,你们算是最幸福的了。

别小小年纪就跟我们一样‘欲说还休’了!”之后语文老师没有再说什么,仍旧照常上课。

只是班里的气氛不再像以往那样活跃,显得格外空寂。

……现在想想,语文老师说的有道理,却又没有道理。

他怎么知道我们真的没有愁呢?老师们给学生施加的压力早已深深褪去了我们在单纯的学生年代该有的纯真,现在很多学生稳重、老成,甚至有的人心难测,城府深得可怕!难道说这一切都只有学生才该为其负责吗?不懂,真的不懂。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2.主旨、情感这首词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片的“愁”是登楼赏玩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感情。

4.请赏析“为赋新词强说愁”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答:“强”字用的真好,将少年时的那种明明不知愁滋味,却为了新词不得不硬着头皮,压着牙,在说自己十分忧伤的情态写了出来。

生动地表现出了年轻人的纯真、好胜。

(少年人特有的那种生机勃勃,青春昂扬,和那种可爱而剔透的感觉,如金子一般宝贵。

虽然可能轻狂、可能桀骜不驯、可能倔强、可能鲁莽,是宁撞南墙也不回头的那种少年意气。

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年少岁月是他心中那段无比思念、无比追忆、却触不可及的皎洁月光。

)5.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表达效果。

答:①“而今”,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②“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尽”字,概括词人半生艰难心酸的经历;使整首词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6. 请赏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却”字的妙用。

答:“却”字千锤百炼,不用“而”表承接,不用“但”表转折,不用“终”表终了,这一个“却”字比“而”厚重,比“但”不甘,也比“终”含蓄,微妙而又不显山不露水,生动地表现出了词人经受百般磨难后的心酸、不甘、无奈与妥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课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国学课《蝶恋花》授课反思11月28日,是我们学校每一个成员都很期盼的一天,但凡努力过,总希望被人发现曾经付出的努力;又是我们都很忐忑的一天,总担心努力得还不够,呈现的并非是最理想的状态。

当学校建议我上一堂国学课时,内心也矛盾如是。

一直以来,对国学课有着特别的偏爱,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去县里聆听几位前辈上的国学课,希望能够多多充实原本匮乏的大脑。

可要让自己上一节国学课,对于国学课堂毫无经验的我而言,心中却是忐忑万分。

就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我选择了《中国古典诗词赏析(词卷)》当中晏殊的一首词《蝶恋花》。

就在我再三改动教案,认为教案终于可行时,教研室领导亲临我们学校,胡老师听了我上这堂课时,给出的中肯指点意见居然否定了我原有思路的许多东西。

也就是胡老师的这一次指点,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国学课,也明白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这个道理。

下面我就几个教学设计片断来谈一谈我的收获和反思:
【导入--抛弃流于形式的“强说愁”】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秋天悄无声息地到来了,历来古代诗人对秋天总是那么情有独钟(播放配有诗句的秋天图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人闲桂花落”,“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同样置身于如此美丽丰富的秋景中,
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谁来说一说......
最初意图源于这是一首“秋词”,用秋天作为导入该是无可厚非的。

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这样的导入用的太早,也绕了大弯。

是的,不是辞藻华丽的导入就可以行之有效,如何与本节课有机的串联,能最直接,最有效深入下一个环节才是“导入”应该要发挥的作用,是意义所在。

在听取了胡老师的指导意见后,再三思忖,终于有了28日这样的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音乐有着它独特的高低起伏之美,时而急如江河,时而平静缓慢如湖泊。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听一段音乐,去感受每一个音符之间高低起伏的变化。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播放音乐《渔舟唱晚》)
师: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呢?
生:音乐有时很急,很高,有时很缓慢,很低沉。

师:是的,你有一双敏锐的耳朵。

同学们,不仅音乐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变化之美,我们的古代诗词也是如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蝶恋花》,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高低起伏的音韵之美。

一曲节奏、轻重分明的《渔舟唱晚》使学生听得兴趣盎然,当我再问“你们都发现了什么”时,他们都能很骄傲地回答这轻重缓急的变化,我就能自然地进入教学环节“词文的轻重有别”了,
这样的导入怎能不说是有效而有趣的呢?
导入的形式多样,最初的我总想选择一个美的、独特的,却忽视了我的教学对象--那群只是和我一样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不久的孩子们,他们乐于接受的是那些形象的“美”,譬如对比鲜明的音乐,他们听得懂,才会有兴致听;忽视了课堂的整体性--一节有效的课又岂止步于一个“课堂导入”的环节呢?音乐的变化,联系到词文音韵的高低变化,这样的设计是单刀直入的,是流畅的教学设计中不起眼但不可或缺的一个点,没有初始刻意设计的矫揉造作。

【读词悟情--抛弃浮于表面的“强说愁”】
在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他们绝大多数都能领悟到词中画面,此时老师过渡“听着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多情的秋天,词人晏殊凭栏远眺,看见菊花被烟雾笼罩,好像也含着忧愁,兰叶上挂着露水,好似也在哭泣一般。

同学们,我想问,菊花会饱含忧愁,兰花是否也会哭泣呢?”我想以这样简单直接的方式深入到“读词悟情”的环节,这样就能与上个环节“读词入画”紧密联系,不会显得过渡突兀。

于是接下来我这样设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人登上高楼,眼神朝无边无尽的“天涯路”望去,词人在望什么呢?想要以这“望”来连通学生与晏殊情感的大门,“望”常常会看见一个情景,一段故事,我预期可以望见一个立体的晏殊,这样学生由形象可感的词人形象从而与词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孤独”“悲伤”这样的词并非是老师在课堂中提示或者强加学生的生僻词,
而是由学生自己感悟而得的,是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东西。

然而,课堂中的我还是急躁了,当问“词人在望什么”时,只听取了一个学生的回答。

这原本是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空间的一把大门,却被我过早地关上了,拒绝了学生那些可能丰富多彩的回答。

所以这个环节显得“浮”了,学生的情感也就无法深入。

最佳的情感升华就似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不需修饰,不需更多的外力,就可以自然地倾泻而下。

这些都是需要教师更加扎实的专业文化底蕴和更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日渐精进的,唯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减少更多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遗憾了。

这次珍贵的机会让我重新认识“教学”这一词,不由想要说一说对于“教学”我自己的一点思考。

【回归学科本真--抛弃“为赋课改强说愁”】
迷茫如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之间徘徊许久。

我想,这也是不少如我一般的青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的情况,要么对课改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不以为然;要么在课改路上走得过于急躁,而又忽视一些教学本身的道理。

庆幸的是,我校的领导在此时又似一盏明灯出现在我们的前方。

在一次次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我越来越明白,无论是“问题导学”模式,还是孟氏有效教育中那些具体的课型方式、学习方式等,都是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

越来越明白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用2人组的则不用4人组、6人组,可以是单元组内解决的问题则不用团队。

而板卡等资源也要依据教学内容而灵活使用,课型的选择也
要依据学科和内容而有所变通。

更重要的是,学科永远有着它自己的独特韵味,国学的古典韵味独一无二,语文的听说读写其他学科无法替代......把握好学科的特点,教学才“真”;灵活运用课改理念,教学才“实”。

上完这堂课长吁一口气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庆幸,庆幸自己获得了如此多的宝贵意见和教学上的指导,庆幸自己能够在国学教学认知上向前迈出一小步,于我而言,这是弥足珍贵的。

我也深知这只是教学长征的开始,想要获得更多的教育幸福,只有更加严谨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