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赏析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其⼀》赏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其⼀》赏析 长安回望绣成堆,⼭顶千门次第开。
⼀骑红尘妃⼦笑,⽆⼈知是荔枝来。
本题共三⾸,是杜牧经过骊⼭华清宫时有感⽽作。
华清宫是唐⽞宗开元⼗⼀年(723)修建的⾏宫,⽞宗和杨贵妃曾在那⾥寻欢作乐。
后代有许多诗⼈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杜牧的这⾸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典型事件,鞭挞了⽞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的景⾊。
诗⼈从长安“回望”的⾓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前先展现⼀个⼴阔深远的骊⼭全景:林⽊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其间,宛如团团锦绣。
“绣成堆”,既指骊⼭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是形容骊⼭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镜头向前推进,展现出⼭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宫。
平⽇紧闭的宫门忽然⼀道接着⼀道缓缓地打开了。
接下来,⼜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来,⾝后扬起⼀团团红尘;宫内,妃⼦嫣然⽽笑了。
⼏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精⼼安排的悬念。
“千门”因何⽽开?“⼀骑”为何⽽来?“妃⼦”⼜因何⽽笑?诗⼈故意不忙说出,直⾄紧张⽽神秘的⽓氛憋得读者⾮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谜底:“⽆⼈知是荔枝来。
”“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致之,乃置骑传送,⾛数千⾥,味未变,已⾄京师。
”明于此,那么前⾯的悬念顿然⽽释,那⼏个镜头便⾃然⽽然地联成⼀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杜牧这⾸诗的艺术魅⼒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说出⽞宗的荒淫好⾊,贵妃的恃宠⽽骄,⽽形象地⽤“⼀骑红尘”与“妃⼦笑”构成鲜明的对⽐,就收到了⽐直抒⼰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妃⼦笑”三字颇有深意。
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笑,点燃烽⽕,导致国破⾝亡。
苏轼《荔支叹(节选)》杜牧《过华清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荔支叹(节选)[宋]苏轼十里一置①飞尘灰,五里一堠②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③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置:古代的驿站,差官歇脚换马的地方。
②堠(hòu):古代计里程的土堆,这里也指驿站。
③鹘(gǔ):海鸟的一种,古代船上刻鹘作为装饰,这里指海船。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对应机读卡第10题)A.苏诗开篇四句描写了皇家传送荔枝刻不容缓的情景,含蓄精深,造语雄浑。
B.杜诗开篇第一句描写华清宫所在的骊山:林木葱茏,花团锦簇,如团团锦绣。
C.苏诗五六两句写皇家为让荔枝保持新鲜,传递急似军情,流露作者讽喻之意。
D.杜诗第二句写山顶行宫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为后文“一骑红尘”留下铺垫。
15.苏诗“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与杜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但又各具特色,请分析其异同。
(6分)▲14.A(苏诗描写直接,并不含蓄。
)15.相同:①都将“妃子的笑容”和“运输者的艰辛”作对比,以讽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不同:②苏诗情感强烈,对比鲜明,“美人破颜”的喜,快马疾驰的“惊”,突出了唐代进贡荔枝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
②杜诗对比精巧,寓意含蓄,专使驿马的“红尘”与深宫“妃子”的嫣然一“笑”,委婉地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评分:每点2分,画线句为重点,意思对即可得分)。
华清宫阅读训练及诗歌赏析

华清宫阅读训练及诗歌赏析华清宫阅读训练及诗歌赏析华清宫①(其三)崔橹②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注:①华清宫,唐朝行宫,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行乐处。
②崔橹:晚唐诗人。
1.诗的前三句,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这首诗的结句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点,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4分)参考答案1.前三句描绘了门横金锁、渭水落日、红叶飘零的画面,(2分)渲染了空寂、肃杀、悲凉的氛围,(1分)表达了对唐王朝没落的痛惜、哀叹之情。
(1分)2.①妙用比喻。
云如梦,惝恍迷离,雨如尘,纷纷洒洒,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怅惘悲伤。
②寓情于景。
将满腔的哀愁寄寓于景物描写中,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各2分。
点1分,析1分。
如有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赏析】起句点明空山宫殿,门户闭锁,悄然无人。
以下三句,都就此生发,写离宫荒凉寥落的景色。
宫在渭水之滨,由于宫中悄然无人,故诗人经过,所见惟有落日,所闻惟有秋声(指被秋风吹动的一切东西所发生的音响)。
而山头红叶,也由于气候的变冷,飘落到了山下,带来了寂静的寒意。
红与落日配色,叶与秋声和声。
而夕阳西沉之后,却又下起雨来。
含雨的云浮游天际,象梦一般迷离,而云端飘落的雨丝,却又象灰尘一般四处随风飘散。
绘声绘色,极为逼真。
华清宫,又叫温泉宫,是唐代皇帝行宫的名字,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在此修建汤泉宫,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改名华清宫。
因为那里有温泉,气候和暖,所以每年十月,以唐玄宗为首的达官权贵便迁到那里避寒,待过了隆冬岁末,春暖花开,再回长安。
可以这样说,华清宫是与帝王的奢侈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杨贵妃追求奢侈生活,华清宫与奢侈也就成了同义词。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杜牧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唐代: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标签讽刺、早教古诗100首、咏史怀古、组诗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
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
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注释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
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次第:依次。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
妃子:指杨贵妃。
知是:一作“知道”。
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
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霓裳:《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宫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亲自改编而成的。
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
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
万国:指全国。
倚天:形容骊山宫殿的雄伟壮观。
云中两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
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赏析其一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
“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过华清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过华清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过华清宫①(唐)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过华清宫(唐)杜牧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②。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②安禄山有谋反之心,玄宗遣使前去打探虚实。
使者受安禄山贿赂,归后盛赞其忠心,玄宗信以为真,自此更是高枕无忧。
1.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_。
第一首诗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第二首诗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
2.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参考答案】:1.七言绝句(近体诗)、对比(夸张、借代)、夸张2.同:两首诗表达都了对荒淫误国、耽于享乐的统治者的讽刺与批判。
异:前一首“故宫惟有树长生”还表达了作者对王朝兴衰的感叹。
(意对即可)过华清宫杜牧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过华清宫崔撸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中尘。
[试题]1,两首诗的一、二句有所不同,杜牧从的角度切入,崔撸却是从角度切入。
2,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始”字用得极好,请作简要说明。
3,你认为哪首诗的主题更深刻?为什么?[注释]华清宫:位于骊山脚下,唐玄宗为杨贵妃所见,内有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
霓裳曲:传说是唐玄宗为杨贵妃舞蹈制作的乐曲。
渔阳:地名,今天津蓟县,安禄山在此起兵造反。
渭水:河名,源出甘肃,经陕西、河南,汇合洛水,流入黄河。
[题解]这是比较阅读,一般是要求比较内容或特色。
这就需要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依照题目要求仔细辨析它们的异同。
杜牧站在华清宫前,首先想起了历史,所以直接从安禄山造反入手,把“霓裳一曲千峰上”和中原“破”进行对比,尖锐地揭露和讽刺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严重错误,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警诫。
而崔撸则是从眼前所见的华清宫衰败景象入手,最后感慨“湿云如梦雨中尘”,寄情于景,含蓄委婉。
《华清宫》两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华清宫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注】华淸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
舒中高一期中语文第7页(共10页)
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
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淸宫。
崔橹、吴融:晚唐诗人。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骊山磴道因无御辇经行而荒草丛生,格外冷清,与吴诗中华清宫温暖如春的景象形成鲜明反差。
B.崔诗“云树”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宫中碧树高耸的景象,但一个“寒”字,把宫中的富贵繁毕,珠歌翠舞一扫而空,使其充满寒冷的气氛。
C.崔诗“明月”二句,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表现了历史的苍凉感。
D.吴诗开头二句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表明天色已晚,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E.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己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15.两首《华清宫》诗所用的手法、所表现的主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6分)。
华清宫 过华清宫 阅读答案及赏析

华清宫过华清宫阅读答案及赏析吴融四郊飞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3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1分)吴诗的宫外暗云端的飞雪、天气的寒冷与宫内绿树碧檐、暖气融融形成鲜明对比。
(1分)李诗中华清宫的古今境况形成对比,古时君王在此游乐,而今却只有树长生。
(1分)2.吴诗通过宫内外环境的对比,暗含着对统治者沉溺于玩乐不关心政事的一种不满。
(1分)李诗则借古讽今,(1分)警示统治者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1分)【解析】1.试题分析: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如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以及讽刺、夸张、象征、比喻、对比、借代、拟人、排比、对偶、层递等方式。
应该说表现方法有时包括了表达方式。
读懂诗歌是准确判断表现手法的关键,本题中第一首诗中四郊飞雪暗云端与绿树碧檐相掩映描写的是两种不同天气中物呈现出的不同特点;第二首诗中君王游乐一曲霓裳,故宫惟有树长生描写的是不同时期华清宫的景象;读懂诗歌中的这些语言,应不难得出两诗都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简要说明实则需要把对比的双方指明。
2.试题分析:概括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对文本的内容有熟悉的掌握,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尤其是一些能表明作者感情和态度的词语。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通过对比的语句,体会作者在对比中流露出的情感。
【】【】【】。
高中语文课文《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赏析与练习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唐代)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知人论世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三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
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二、注释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
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
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
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次第:依次。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
妃子:指杨贵妃。
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三、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四、赏析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
“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
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
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其一: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3.第二首诗首句“新丰绿树起黄埃”,先写 之景,二句点出 。
4.解说第二首诗的三、四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5.说说这两首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1.回望 铺垫
2.为了让皇帝获得杨贵妃动情的一笑,一路行人骑马飞奔,带起了一溜溜尘土,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是传送国事公文,谁会想到是在给杨贵妃送来了南方的鲜荔枝。
3.路途 渔阳探使回。
4.唐玄宗陶醉在宫庭乐曲声中,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直到安禄山叛军攻破中原大地,始才停止歌舞。
5.写的有因有果,讽刺辛辣,发人深思。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过华清宫①绝句(其一)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③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④,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①华清宫:唐玄宗和杨贵妃避暑之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清池温泉区。
②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
③千门:无数的宫门。次第:按顺序。
④妃子笑:据说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后岭南有荔枝树,名“妃子笑”。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杜 牧
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②探使回。
霓裳③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
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方。
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第一首诗首句从“长安”入笔,写之景。二句用“千门次第开”,为“荔枝来”作 。
2.解说第一首诗的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
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其二: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玄宗轻信谎言,自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正是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将强烈的讽刺意义以含蓄出之,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两句,不着一字议论,便将玄宗的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说一曲霓裳可达“千峰”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显然这是极度的夸张,是不可能的事,但这样写却并非不合情理。因为轻歌曼舞纵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却实实在在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而且,非这样写不足以形容歌舞之盛,非如此夸张不能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此外,这两句诗中“千峰上”同“下来”所构成的鲜明对照,力重千钧的“始”字的运用,都无不显示出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有力地烘托了主题。正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表现手法,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更显得余味无穷。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
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取了“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是颇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禄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有“一石二鸟”的妙用。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表现了空间的转换,那么后两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前后四句所表现的内容本来是互相独立的,但经过诗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暗示了两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从全篇来看,从“渔阳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华清宫来联结,衔接得很自然。这样写,不仅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诗人的构思是很精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