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XXX的《山寺夜起》描绘了一个人在山寺中夜起观赏月亮的情景。
诗中“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诗人不眠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被山寺中的景色所吸引,无法入眠。
同时,他也是一个孤独的旅人,没有家,无处可归,只能在山中独自徘徊。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XXX的《春日耕者》通过描绘农民春耕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民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颈联“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生动地描绘了农民春耕的情景,展现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
作者表达了对农民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珍视。
他认为政治法令虽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这首诗中,“春醉海棠”一句用字恰到好处,表达了海棠娇艳欲滴的美丽和春天的盛景。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不拘束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XXX的《唐叔良溪居》刻画了一个隐居山林的人物形象。
他独自XXX思考,欣赏着门巷玲珑、野望通的美景。
他既有文人的雅致,又有隐士的洒脱,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情趣的人物形象。
颔联中的“犹”“已”用得恰到好处,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景色的变化。
这种微妙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XXX的《早行》中,XXX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早行途中景物变化的特征。
诗中“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通过对比山和树的形象,表现了早晨的山雾和树影,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变幻。
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表达了诗人对真实性的思考和追求。
他认为在早行的路上,真实的景象和真诚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XXX和XXX的两首诗都用形容词和动词来表现海棠的特点,XXX的《海棠》用“XXX”“红嫩”来形容海棠的颜色和娇艳,而XXX的《海棠》则用“碧绡”“红肤”来描绘海棠的颜色和柔美。
高一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一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李白的《静夜思》中,用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 杜甫的《春望》中,描述战乱后国都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登高望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亲人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答案:A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苏轼答案:B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出自以下哪首诗?A. 李白的《将进酒》B.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C.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C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龚自珍D. 苏轼答案:C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出自以下哪首诗?A.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B. 杜甫的《春望》C.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D.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杜甫的《登高》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诗人以登高望远的视角,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无奈。
2. 请分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意境。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宋)刘克庄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宋)王安石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 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通过“吴宫花草”与“晋代衣冠”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
“吴宫花草”象征着昔日的繁华与荣耀,而“晋代衣冠”则代表着曾经的权贵和显赫。
如今,这些曾经的辉煌都已埋没在幽径之中,成为古丘,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对凤凰台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往昔辉煌的怀念;通过对“浮云蔽日”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透露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深意?答: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国破家亡、山河依旧的景象。
诗人通过“国破山河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山河依旧的无奈;通过“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战乱后城市的荒凉与萧条。
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4. 这首诗的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的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人的思念。
“烽火连三月”描绘了战争的持续和激烈,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家书抵万金”则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家书的珍贵如同万金,体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厚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经典]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
![[经典]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1a6d8af242336c1fb95e2e.png)
[经典]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张先②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③碍月生。
注]①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
一名苕水、苕溪。
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
②张先:北宋诗人。
本诗是作者晚年赴陕任通判时所作。
③修芦:修长的芦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由近及远,从大处着眼,写出了湖水与秋空相接融为一体的景色,临溪人家仿佛平卧水面,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颔联上句从细处人手,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侧写水清,第四句以船浆划动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视听结合,写景精妙。
C.颈联的“入郭僧”照应题目的“无相院”。
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的静寂清净。
D.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先突出西溪妙境及其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2.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
本诗也多处写“影”,请找出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答案】1.A2.①“浮萍破处见山影”明写浮萍散开后,水面上倒映出山的影子,突出水的清澈;②“过桥人似鉴中行”,以“鉴中行”暗写桥下清澈的水中倒映出的人影、桥影。
③“莫放修芦碍月生”,写秋雨之后,芦苇勃生,使人领略不到想象中的夜晚的深潭月影,暗写月影、芦影,余味悠然。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由近及远”错。
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
可见,首联不是由近及远,而是由远及近写景。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应回到诗中找出暗写“影”的句子,然后需结合诗句的内容解析分析。
(1)“浮萍破处见山影”,意思是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
高一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一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的前两句中的“知”字和“乃”字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答案:“知”字和“乃”字都是拟人化的表达,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和智慧。
“知”字表现了春雨的及时和适时,仿佛春雨能够感知时节的变化,知道春天的到来,从而在最需要的时候降临。
“乃”字则强调了春雨的必然性,表明春雨在春天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现象,突出了春雨对春天的重要性。
这两个词的使用,使得春雨的形象更加生动,也加深了读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 这首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答案: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夜雨后清晨的景象:雨后的天空放晴,阳光照耀在湿润的红花上,使得花朵更加鲜艳,整个锦官城(成都)仿佛被花朵覆盖,显得格外美丽。
诗人通过这幅画面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上片描绘了昨夜风雨交加、词人醉酒沉睡的景象。
通过“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的描写,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风雨的猛烈与词人醉酒沉睡形成对比,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愁绪和对现实的逃避。
4. 这首词的下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有什么深刻含义?(5分)答案:下片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
“绿肥红瘦”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绿叶茂盛、红花凋零的景象,暗喻着青春易逝、美好时光的短暂。
词人通过反复询问“知否”,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
(整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

(整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窦叔向夜合花①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注]①夜合花:又称合欢花,花瓣红色,叶子夜间成对相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述了夏夜在庭院中所见到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中间二联写二人话旧,但因离别的年头太多,世事沧桑变迁,相叙的往事太伤感、凄凉而只好中断聊天。
C.尾联中着一“又”字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生活的厌倦之情,而“愁见”尽显诗人难以面对的惜别之情怀。
D.诗歌从“醉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欢饮和苦叙之间,蕴含了诗人漂泊坎坷的人生历程。
2.近代诗人俞陛云评论中间两联说:“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
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
”(《诗境浅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1.B2.俞陛云的评论是有道理的。
①颔联用议论和抒情写出长久分离又音信断绝的表兄弟二人今日重逢叙旧,但因其间所发生的事情太凄凉又不忍心听下去。
②颈联是用白描的手法写今昔的变迁。
儿女如今都长大成人,可当年的亲友有不少已经辞世。
③这四句虽然并没有直接描述亲故重逢的欣喜和人生遭遇的甘苦,但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是容易使中年以上的人产生共鸣的。
(意思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而只好中断聊天”理解有误,“不可听”的意思是“不忍心听”,并没有说“而只好中断聊天”。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天真”即为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的含义。
因此提干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天真”这一特点,就要赏析本诗表达的让人产生共鸣的真性情。
颔联:从内容和情感角度看,“旧事凄凉”,两人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宋)刘克庄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宋)王安石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海棠(宋)崔鶠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绡斜掩见红肤。
便教桃李能言语,要比娇妍比得无。
(1).两首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表现海棠的特点。
(2).简要分析两首诗各用什么手法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②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③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恩波:皇帝的恩泽。
③斗:通“陡”。
(1).赏析第二联中“竞”“闲”二字的妙处。
(2).“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秋怀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赏析颔联。
(2).诗人“黯然”的原因有哪些?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答张十一①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踯躅:杜鹃花的一种。
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1).赏析颔联的“竞”和“闲”二字的妙处。
(2).分析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①花。
注:①荞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季开小白花。
(1).这首诗中“卢岵山居”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诗歌的尾联为什么要写荞麦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诗这首诗选择了那些意象、表现了景物哪些特点?(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具体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元散曲)〔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3.北斋雨后文同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
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此诗在体裁上属于(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诗往往体现“诗中有画”的特征,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D.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恩慕出仕前的生活。
(3).此诗颔联深为后人北斋雨后称道,试赏析其中的意境。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①杜甫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
楹:柱子。
③赊:远。
(1).诗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的颈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
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塞上闻笛张祜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
北风吹尽向何处,高入塞云燕雁稀。
夜笛词施肩吾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1).第一首诗末句中的“稀”字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2).请联系已学诗词,简要分析第二首诗中的“西楼”意象的作用。
(3).两首诗在描写笛声的艺术技巧上有何异同?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2)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谢榛①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
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1)诗歌的前四句的主要意思什么?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的?(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齐安郡晚秋①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唐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1).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在写作手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阅读下列诗歌,回答文后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鸩鸾竞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酒楼秋望华岳【注】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2).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