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将学习三首经典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内容涵盖对古诗的字词理解、诗句朗读、诗意体会及作者情感表达。具体包括:《山行》中描绘的秋日山色与诗人情感;《赠刘景文》中友情与景物的描绘;《夜书所见》中表达的书斋生活与志向。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意境感悟: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学生可能文》中“水落石出”的景象。
-朗读节奏掌握: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往往把握不准确,需要指导如何根据诗句的意义和结构进行恰当的断句和重音。
-作者情感洞察: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那些与当代生活距离较远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古诗是汉语文学中的一种韵文体裁,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学习古诗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感受美的表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山行》这首古诗。它描绘了秋日山行的景色,通过“白云”、“红叶”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举例:《赠刘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须记”的“君”,学生可能不清楚这是古代对朋友的敬称,需要解释其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厚友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比如,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自然美和诗人情感的探究兴趣。
-作者情感表达:分析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或事物表达的情感,如《山行》中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
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
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2020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3版(含反思)).docx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通过本次反思,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且总结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以下是我对于这次教学的反思和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很难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一些与古代文化相关的内容,比如讲解古代的生活方式、古代的风俗习惯等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相信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会有所提高。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有一定的差异。
有些学生很容易理解古诗的意思,但是记忆力较差;而有些学生记忆力较好,但是理解力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解古诗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来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和绘画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缺乏认识。
他们在朗读古诗时缺乏感情的表达,往往声音单调,节奏不准确。
对于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
比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韵律训练和语音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多进行朗诵和演讲的练习,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说话的韵律感。
最后,我还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有些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缺乏兴趣,缺乏积极的参与态度。
这可能是因为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性的活动。
比如,我会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还会引入一些游戏和竞赛的元素,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通过这次反思和对教学的改进,我相信今后的教学效果会有所提高。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范文一:《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
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
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
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
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紧凑。
4.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不能削弱甚至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如: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的理解。
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部分老师可能出现为了展现对诗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的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望洞庭》: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怎么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镜未磨”时,我从学生熟知的现在的镜子讲起,然后讲到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
“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
然后在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
当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时,诗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解决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我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