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孩不笨》的心理学解析

合集下载

小孩不笨有感

小孩不笨有感

简单地说就是,他人的评价而对自己产生具有偏向的 期待。
我们真的是 烂苹果吗? 不!!
多元智能观点
•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 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 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 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我们要的是一个肯定, 而不是这样的苦口婆 心的“教育”。
我们都需 要称心理视角下《小孩不笨》 --观后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
多元智能观点
赏识教育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 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
定义: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 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 效应。
• • • • • • • •
言语智能 音乐智能 数学逻辑智能 空间智能 运动智能 自我内省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
成绩并不是衡量我们 价值的唯一标准。请 不要让我们的才华和 梦想在你们眼里显得 那么微不足道!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 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 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 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 的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 提醒的操作原则和简单易学的三字经操作方法,从 而对教育规律把握达到了理论化、系统化、操作性、 特色性的高度。 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家庭素质教育好理 念,赏识教育的推广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 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是 让天下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思想和方法。

2024年小孩不笨电影影评心得感想(4篇)

2024年小孩不笨电影影评心得感想(4篇)

2024年小孩不笨电影影评心得感想观看《小孩不笨》后,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此情此景,引发了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深思。

父母普遍相信,只要遵循他们设定的路径,参与众多的补习课程,孩子就能在一系列考试中获胜,成为他们引以为豪的“天才”,这样的教育方式就被视为成功。

父母是否曾深入反思,这种所谓的“天才培养模式”是否真正等同于成功的家庭教育呢?电影《小孩不笨》鲜明地揭示了,父母对高分的过度追求,最终导致了成才被学校开除,学谦成为问题学生,这难道与家庭环境无关吗?父母的观念是,只有成绩优秀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样的孩子未来才能有所作为。

因此,他们禁止孩子发展与学业无关的兴趣爱好。

片中,杰利尽管在演讲中表现出色,却无法说服父母参加,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并不严肃;学谦在父亲节用积蓄购买的剃须刀换来的是母亲的责骂,认为他不务正业;而成才因为华文成绩不佳,遭到父亲的严厉体罚……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不再愿意分享与学习无关的想法,与父母之间的鸿沟逐渐加深,直至无法有效沟通。

父母却过于自信,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都是正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体罚教育似乎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小孩不笨》中,成才经常遭受父亲的暴力,学谦则常常被母亲责骂。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狼爸虎妈”的实例。

试问,生活在恐惧和责罚中的孩子,他们的快乐又从何而来?父母的暴力在他们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这难道是任何一所名牌大学所能抹去的吗?在《小孩不笨》的结尾,学谦的母亲辞去了总编的职务,原因是她意识到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孩子,寻找教育孩子的正确途径。

我们自出生起就是独立的个体,是有情感、有思想的全然之人,而非仅为了成绩而学习的机器。

儿童时期的孩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自由发展,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让孩子拥有享受快乐人生的权利。

这里所说的“自由”发展,并非意味着父母可以放任孩子的所有行为,甚至对不良习惯也不加纠正。

如果一切顺从孩子,那只是溺爱,与“狼爸虎妈”式的严格教育一样,都是教育的极端表现。

小孩不笨电影评价心得体会

小孩不笨电影评价心得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孩不笨电影评价心得体会《小孩不笨》是一部由王晶执导,张坚文编剧的香港电影,于1987年上映。

该影片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小男孩勇敢追求梦想的故事。

观影后,我深感此片故事情节紧凑,笑料不断,能够给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一些深刻的思考。

《小孩不笨》的剧情围绕着小男孩千寿且的成长和追求梦想展开。

女性的坚强个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形象是该片的核心亮点之一。

片中的小男孩千寿且,他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他勇敢地面对挑战,始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从他身上可以看到那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让观众也感到了生活的动力和动力。

而影片中的女性角色都是勇敢、聪明、富有母性魅力的形象,他们不仅在家庭中是好妻子好母亲,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事业上的才华和能力。

影片以轻松幽默的手法表现出女性的活力、智慧和毅力,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影片还通过鼓励年轻观众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现实的压力所束缚。

小男孩千寿且在影片中表现出坚定的信念,他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令我深思,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阻碍。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敢于去尝试,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样的正能量的宣传使人们感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也为人们提供了实践的动力和勇气。

影片中也反映了香港社会的一些问题,例如教育系统的问题和亲子关系的问题。

小男孩千寿且在学校遇到了很多困难,老师对学生缺乏关心和激励,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才华。

这些情节使人们反思了现行教育制度的问题,提醒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出发,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另外,影片中也展现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和冲突,父母们为了孩子的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未来只关注他们的成绩,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陪伴。

这给我们提醒,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关爱和陪伴。

《小 孩 不 笨 2 》心理电影赏析

《小  孩 不  笨  2  》心理电影赏析
“浩 瀚 心 海,快 乐 启 航”-- 广美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之心理电 影赏析
《小 孩不 笨 2 》
点 评 :吴 杰
基 本资料

影片名称:《小孩不笨2》 英文片名:I Not Stupid Too


• • • •
类别:喜剧片
导演:梁智强 Jack Neo 主要演员:梁智强 向云 黄奕良 梁文宗 首映:2006年6月22日 插曲:《孤军作战》
皮格马利翁效应
• 塞浦路斯的国王 • 皮格பைடு நூலகம்利翁 • 盖拉蒂
罗森塔尔效应
1968,罗森塔尔:“这18名学生经过科 学测定全都是大器晚成的智商型人才。”
“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扶’不行。”
小孩不笨
•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 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 • 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有了这把钥匙就 容易沟通了。
父母和孩子,心中充满了爱,才是一个温暖的家。
• 有钱,可以买到鲜花,但买不到爱情;
• 有钱,可以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
• 家,是需要一家人用心、用爱来营造的。
积极是适合自己
• 积极与个人处境有关,是指个人选择一个最能适应的环境 和发挥了最高潜能的行为,是一个人把所有力量都运用到了极 限而问心无悔的人生态度。
积极心理学
•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
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
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
一个心理学思潮。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
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等。

《小孩不笨2》电影中的心理学知识及教育思考

《小孩不笨2》电影中的心理学知识及教育思考

《小孩不笨2》电影中的心理学知识及教育思考
认真观看[小孩不笨2]后,我的心境久未平静。

比较影片中家长,我不禁扪心自问,作为家长,我称职吗?合格吗?下头就影片中涉及的问题,谈几点观点和看法:
一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影片中成才的爸爸就是一个不会赞美孩子的典型,以致他在学习邻居第一次对孩子说出“我爱你”三个字时,我们看到了孩子异样的表情。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点不错。

当你对孩子赋予赞美时,他必须在心里想:下次我必须要做的更好!
二做孩子的朋友,架起一条相互理解沟通的桥梁。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毫无保留,因为我是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倾听他的内心。

我经常激励孩子和我聊天,聊聊他的喜怒哀乐,帮他指点迷津,教他解决问题。

这样敞开心扉地畅所欲言,孩子自然不会将我拒之他的心门之外。

三尊重孩子的特长和爱好。

此刻的孩子大都有报的爱好班特长班,我认为在报班之前家长必须要听听孩子的心声,尊从他们的意愿,尽量不走弯路,避开事与愿违。

成才的爸爸在生命的最终一刻说:“没有教不会的孩子,仅有不会教的父母”。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学着怎样去做一名合格的家长,记住:家长是一种职责,一种使命,千万别把当家长作为一种特权。

解读《小孩不笨》

解读《小孩不笨》

他 们 的精神 需 要 , 处理好 亲子 关 系。 没
妈妈 什 么都 干 涉 ,连 房 间 布 置 都 作 ,如 系鞋 带 、倒 咖 啡 、 抹 面 包 、切 要 替 上 初 中 的孩 子做 主 ,导 致 姐姐 叛 水 果 等 ,孩 子 在 适 当 年龄 掌 握 这 些 生
逆 ,和 不 良分 子 混在 一 起 ,只 因妈 妈 老 是 不履 行 诺 言 。姐 姐 的 行 为属 于 青 பைடு நூலகம்
造成 很 多误 会。 (二 )要 培养 孩 子 的独 立 生 活能

新 加坡 ,华 人 的孩 子 需要 精 通 英 文 、 数 学 ,而 孩 子 对于 中文 的 学 习倒 类似
于 中国 国内 的孩 子 学 习英语 。
电 影 的 主 要 人 物 是 三 个 男 生 :一
坡 人 的看 家 本领 ,但 是还 是 应 一 分 为
【 关键词 ] 《 小孩不笨 》 青春期 听话 皮格马利翁 自我概念
d i 03 6 /.s .f)—6 1 .0 .1 2 o: .9 9jin ) 1 s f 2 9 62 1 2 . 8 1 0
《小孩 不笨 》是 新加 坡 的一 部教 育 影 片 ,对 家 长 教 育孩 子 有 特 别 的意 义 ,反 映 的 问题和 国 内 大 同/ 异 。在 J 、
二 的看 问题 。 影 片 中 的文 福 帮 助 照 顾 弟 弟 ,并
个开 始只 懂得 听 妈妈 话 , 没有 自己主
帮妈 妈 看 面 摊 ,家境 不如 他 的 两 个小
伙 伴 ,但 是 文 福 是相 对 心理 发 展 更好
见 , 饭 未 张 口的小胖 子 T y 一 个 e r r
春 期反 抗 ,只 因 父母 把 自己 的 意愿 强

解读《小孩不笨》

解读《小孩不笨》

解读《小孩不笨》
解读《小孩不笨》
《小孩不笨》是香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布赫拉提·卡斯托夫(Dr. Blue Castle)在2006年出版的一本书,书中对家庭教育有一种比较积极的观点。

在《小孩不笨》一书中,布赫拉提夫妇认为:家庭教育不再都是相同的。

简单
的“规矩禁令”不能改善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学习经历不是静止的,而是源源不断的流动。

因此,要给孩子正确的教育,首先要熟悉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导向,以爱心指引,相信孩子的变化能力,把家教和孩子的婚姻、家长的支持、朋友的支持、社会环境和机遇融合起来,才能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所施展。

布赫拉提夫妇还把家庭教育扩充到整个家庭,他们认为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的
责任,也是全家的责任;家教不仅是对孩子展示的亲密、爱护和关注,更是整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他们把家庭教育从制定规矩禁令转变为平等交流,孩子们也可以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家长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了解孩子,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这样,家庭成员才能发掘和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布赫拉提夫妇的家庭教育观,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他们主张家庭
教育要从理解自然和接纳孩子身上,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等角度出发,接纳孩子的多样性,更懂得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在孩子具备完备的素质之后,才有资格,能够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未来。

小孩不笨读后感

小孩不笨读后感

小孩不笨读后感《小孩不笨》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杜威尔撰写的育儿指南,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父母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

在这本书中,杜威尔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和天赋,他们并不笨,只是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实用的育儿建议,杜威尔向父母们传递了一种积极的育儿理念,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引导自己的孩子。

阅读完《小孩不笨》后,我深受启发。

书中提到了许多有关孩子成长和教育的观点,让我对育儿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书中强调了孩子的个性和潜能,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特点,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发展方向,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在书中,杜威尔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孩子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书中,杜威尔强调了孩子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指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机制,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不能简单地纵容孩子的情绪,而是应该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情绪,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总的来说,阅读《小孩不笨》让我对育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书中的观点和建议,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潜能,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我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育儿的智慧,让我们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孩不笨》观后感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三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

故事的主线是,三个孩子与他们的家人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影片是从其中一个小孩Terry的角度来叙述的。

在讲述孩子们成长经历的同时,其实还反映了很多当今的社会问题和教育体系的问题。

本片最大的特点是展现出了孩子的视角与大人的视角所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样子。

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之后,孩子们的问题与大人们的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

言归正传,接下来是剧情以及对应所涉及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1.剧情:老师说道,只要认真学习,就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但是自己也是认真学习过,却只能当一名小学老师,所以学生无法相信老师的话,也不能意识到努力带来的成功。

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到,只有当示范者与观察者在相同的处境中,并获得成功时才能让观察者获得对自我可能性的认可。

2.剧情:其他学生家长,当着三个念EM3的孩子面说:念EM3的孩子都是不会学习的孩子。

理论:班杜拉认为,其他人言语上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对自我效能的评估。

周围人,尤其是在家里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大人给孩子灌输“EM3班的孩子都不会学习”的这种观念会直接损害他们
的自信心与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3.剧情:国彬的妈妈为了让他不再学习上偷懒而用藤条狠狠地鞭打他。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让他的学习有所提高,反而更打击了他的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学习能力越来越差了。

理论:艾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提到过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其中有一个是行为的成败经验。

国彬每次都认真学习了,但是得出的成绩却让他一次又一次体验着失败感,这种尝试努力后仍然失败的结果使他降低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渐渐丧失信心。

而且,由于母亲对他的学习投入了很多努力,即班杜拉所说的“外周帮助越多”,导致他的挫败感越强烈。

4.剧情:国彬之前努力学习是为了避免被妈妈打,现在努力学习又是为了让病重的妈妈高兴。

总之,他努力学习这一行为都是在一定目标驱使下进行的。

理论:1.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中讲到整体行为特征,其中一条是:整体行为总是指向或离开一定的目标对象。

“让妈妈高兴”是前一种情况,“避免被打”是后一种情况。

2.前者可用斯金纳的“负强化”来解释,但是斯金纳认为,“强化增强的只是行为发生的频率”而已,也就是说,鞭打只是增加了国彬去学习的频率,只是量的提高,而非质的提高。

5.剧情:国彬走在回家的路上偶然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有一位11岁的孩子因考试没考好而跳楼自杀。

所以他忽然想到用跳楼自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马上试着去做,幸好被警察拦了下来。

理论:这个行为可以用艾伯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观察和模仿来解释。

他的理论中讲到,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环境中其他人的行为,通过学习和模仿来获得的。

而且认为“观察学习不依赖于直接强化”,也就是说观察者不需要亲身经历强化也可完成学习。

他还提出三种类型,此处为“直接的观察学习”,即指对行为的简单模仿。

6.剧情:Terry从一个凡事都听老妈安排的乖乖孩到自己决定捐出骨髓,并忍痛接受骨髓捐献,可以说是在人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理论:华生认为“人格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习惯行为模式,但不是固定不变的。

青春期之前,是习惯行为模式形成、成熟和变化最迅速的时期,此时人格变化也最快”,“朋友、老师…..都会帮助我们重建和改变我们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