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西哲名词解释

西哲名词解释

1.水是万物本源2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3理念4理念论5原子与虚空6逻各斯(赫拉克利特)7米利都学派8人是万物的尺度9努斯10飞矢不动11实体(亚里士多德)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13一切都是有必然性而产生(德谟克利特)14四因说15回忆说16潜能与现实17助产术18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19奥古斯丁20原子论21影像说22四根说23美德内乃是一种和谐(毕达哥拉斯)24普纽玛25《准则学》26存在(巴门尼德)27形式与质料28教父哲学29美德即知识30人本主义31文艺复兴32人文主义33宗教改革34经院哲学35唯名论与唯识论36唯名论37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38含义与指称39奥康/奥卡姆剃刀40威廉.奥康的“符号”说的唯名论41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42“绵延”43释义学循环44“至善”45生命冲动46“生活世界"47意向性48绝对主义49实证哲学50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51逻辑实证主义52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53思维经济原则54有根的本体论55物理主义56孤独个体57试错法58证伪主义59翻译的不确定性/译不准原则60前进--追溯的方法61范式62语言游戏63“超人”64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65晚期资本主义66科学共同体67“权力意志”68工具理性69科学研究纲领70世界时我的表象71自为存在72一切都是现代的73力比多74存在先于本质75解释学循环76重估一切价值77拒斥形而上学78自我、本我、超我79民主先于哲学80五步法81维也纳学派82知识型83视界融合。

西哲名词解释

西哲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一、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就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与宇宙时所引用得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得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就是事物得基本要素,或就是事物存在与运动得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就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得一个概念。

“无定形”不就是一种具有固定形态得东西,它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它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还赋予这个概念“神性”。

3、数“数”就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得一个本体概念。

她认为,“数”就是万物得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得、不变得特征。

她认为,一切事物得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得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就是构成事物得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得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与必然性得意思,这个概念得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得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得双重含义。

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瞧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得概括与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得性质:不生不灭、不变不动、就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无始无终,但却不就是无边际或无定形得,强大得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

巴门尼德所说得“存在”就是表示世界本原得一个概念,就是“有定形得”。

6、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就是芝诺针对伊奥尼亚派得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得四个论证之一,即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得悖论:设想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得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7、飞矢不动“飞矢不动”就是芝诺为反驳变化本原观而提出得否认运动可能性得四个论证之一: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静止就是不动得,就就是说,它停驻在这段路程得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就是从一个位置飞向另一个位置。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

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汇总1.意向性意向性是意识的基本结构,即排除了与个人心理相关的意识内容之后剩余的纯粹意识。

意向性的纯粹性表现在:即使意识与外部实在没有发生关系,意识也因指向某物的活动而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自主性,意向某物是意识的基本结构。

胡塞尔用意向性来建立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象在内的一切现象。

2.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

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3.试述波普尔的否证主义有哪些特点。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1)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旗帜登上哲学舞台的。

其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其可否证性。

不能为任何想象的事件所否证的理论是非科学的。

可否证性概念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

首先,它被用来解决科学划界问题;其次,它用于解决归纳问题。

证伪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试错法,试错法本质上是演绎的方法。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哲学术语A :哲学家专有名词1 辩证法(dialectic)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

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2 白板(tabula rasa)洛克哲学中的术语。

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

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3 超人(ubermensch,Superman)尼采著作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有可能在未来取代我们的卓越的人。

4 超验的(transcendent)独立的。

在宗教哲学中,超验的上帝与他所创造的宇宙是相分离的和迥然不同的。

这与内在的上帝概念相反,比如在泛神论中,上帝是等同于他的造物的,或可举一个不同的例子,在某种形式的人本主义那里,上帝是与人类相等同的(黑格尔主张这种观点)。

5 沉思[contemplation]按照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最幸福的生活,即是思想和哲学的生活。

6 存在的世界(world of Being)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

7 单子(monad)莱布尼茨用来指一切不变事物的最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上帝是唯一一个不是被创造的单子,他作为自我封闭的(“无窗的”)的先定实体创造了所有其他单子。

8 狄奥尼索斯式的(尼采)[Dionysian(Nietzsche)]艺术、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则。

9 公意(卢梭)[general will(Rousseau)]一个民族集体的愿望和决定。

10 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克尔凯•郭尔的用语。

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证明他所信仰的东西。

11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物理学中的)[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in physics)]一个亚原子粒子的运动和位置不可能同时确定。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结合幻灯片)一.名词解释:1.逻各斯P14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物的变化都受逻各斯(分寸、尺度、秩序)支配。

2.精神助产术P42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

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3.潜能与现实人是万物的尺度P36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人的感觉和判断成为新的“本体”,新的哲学最高原则。

主张知识即感觉,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否认客观真理。

4.潜能与现实P70潜能与现实是指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亚里士多德用来阐释形式和质料的关系。

潜能是指事物还未实现自己的本质和目的,但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现实是指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实现了自己本质或目的的事物。

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5.巴门尼德的存在P19提出“是者”即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存在是唯一的,真实的;是不动的,是单一而不可分的,是完整的。

只有存在可以被思想。

存在具有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三个性质。

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

存在后来超出自然哲学,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

6.奥康剃刀P180奥康的新唯名论认为实在论设置的普遍实在统统是无必要的、多余的,要坚决把它们剔除掉。

后人把他这个理论设立原则叫作“奥康剃刀”。

“奥康剃刀”用奥康的话表述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从这一原则出发,他认为像“实体形式”、“隐蔽的质”、“影象”之类都是多余的东西,都应当加以抛弃。

它也叫做一条思维经济原则。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简单版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简单版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简单版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汇总1.意向性意向性是意识的基本结构,即排除了与个人心理相关的意识内容之后剩余的纯粹意识。

意向性的纯粹性表现在:即使意识与外部实在没有发生关系,意识也因指向某物的活动而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自主性,意向某物是意识的基本结构。

胡塞尔用意向性来建立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象在内的一切现象。

2.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

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3.语言游戏(1)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

正如游戏概念无法定义一样,语言游戏一词也无法定义。

我们只能从各种语言游戏中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他针对关于任何定义都是对被定义对象的一般性和本质性东西的概括这种本质主义思想,提出就语言游戏而言,并不存在这样的一般性和本质的东西。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2、“回忆说”旨在解决智者的学习悖论,回忆说肯定了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但对“知道”的意思进行了分析:知识包含于灵魂之中,已经是知道的东西,回忆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拥有知识的再认识。
3、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知识的学习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则是回忆,因此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述题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
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宇宙”,本原和宇宙的的联系在于,宇宙是本原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四因说 (论述题)
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西方哲学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名词解释

自然:指事物变化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本原:它的本意是"太初",即最初存在的东西.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运动和存在的原由.逻各斯:即世界的秩序,"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一切事物都像火一样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数本原说: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是者:巴门尼德做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是者"是真理的对象.是者的主要性质包括:不生不灭,连续性和完满性.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双重的过程,在一个时候从多生成一,另一个时候从一分解为多,他们作为永恒存在的全体是不变的.爱与恨: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自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争斗的"恨".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任务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原子和虚空: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他们以可感的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有因为是众多的,所以充实是可以分割的,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就是虚空.射流说:原子论者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影像"是由原子构成的事物的轮廓,"印象"则是这些原子在眼睛里压下的印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黑格尔认为"一方面是说,要把思维认做诶规定的东西,有内容的东西,而另一方面思维也同样是能规定,能提供内容的东西.这个普遍的规定就是尺度,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苏格拉底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是一种感觉主义真理观.德性即知识:其一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德性是对人自身本性的认识.其二知识是美德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其三德性的可教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潜在地拥有德性,在经过对自身的认识后人的德性就会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德性即知识.把知识放在道德的首位,也就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是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说.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不懂得善的概念,他就不能为善.苏格拉底的特点在于,他不是通过经验,而是主要通过概念的分析和澄清一些关于人自身和社会的已有的模糊概念等来获取此类知识.美德还在于行为正当,它包含了对目的的或价值的知识是无法通过经验科学或形式科学获得的,苏格拉底的意思是否说的是,我们仅仅依靠理性和澄清概念就能完全洞见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一、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无定形”不是一种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它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它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还赋予这个概念“神性”。

3.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

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不变不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无始无终,但却不是无边际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

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是“有定形的”。

6.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是芝诺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即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悖论:设想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的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7.飞矢不动“飞矢不动”是芝诺为反驳变化本原观而提出的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静止是不动的,就是说,它停驻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向另一个位置。

8.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

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本身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双重的过程,在一个时候从一分解为多,它们作为永恒存在的全体是不变得9.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

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种子”的存在和性质都是设定的,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10.奴斯(阿那克萨哥拉)“奴斯”是阿那克萨哥拉在元素之外设定的能动性的本原,他称之为“奴斯”(心灵)。

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概念,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的外在独立性,“奴斯”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的力量;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

11.原子与虚空原子与虚空: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的。

他们以可感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

又因为是众多的,所以充实是可以分割的,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就是空。

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

12.精神接生术“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中的第三个环节诱导,即通过启发、比喻揭露矛盾而帮助对方说出预先蕴涵在自己意识中的思想。

他把自己的方法比做他母亲从事的“接生术”。

苏格拉底的方法问答法,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和回答的方式,从具体问题出发,是问题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达到正确的普遍的知识。

四个环节:反讽、归纳、诱导、定义。

美德即知识在柏拉图的《美诺篇》等著作中,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探讨,得出“美德即知识”这一结论。

即美德是关于善的的概念的知识。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

苏格拉底把美德完全等于知识,因此,一种符合某种善行的人不在于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行为的正确认知。

13.理念(柏拉图)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一个最高概念。

在柏拉图哲学里“理念”的实质为思维或理智的对象,“理念”不是指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而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

理念不仅是可感事物的原型或根据,也是它们追求的目标。

14.回忆说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从灵魂中自发产生的,而是灵魂固有的,或者说,先天存在于灵魂之中,但处在潜在状态。

学习的作用在于出动,提示或唤醒知识,使之明白地昭示与灵魂,因此学习就是回忆。

回忆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思想。

15.通种论(柏拉图)对立双方都有其真理的一面,它们只有在一个高于它们的第三者、即一个更普遍的“种”概念之下才能统一起来,这就是通种论。

通种论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16.实体(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第一实体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它具有“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这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实体乃是在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

第二实体就是逻辑的中和属的概念,它仅仅只有“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的特点。

17.四因说“四因说”是对古希腊各种本原学说得一种理论概括。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提出了“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他认为在人造物中“四因”是彼此区别的,但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归结于形式因。

因此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是合一的,“四因”可以归结为形式因和质料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因。

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因此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质料则是消极的和被决定的因素。

18.中道(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被亚里士多德的概括为“中道”。

“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德性是相对于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

“中道”表示德性的特征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19.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是与“理性智慧”并列的理性,两者的区别在于:“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的环境和事实,“理性智慧”却追寻事实的原因;“实践智慧”的对象是个别的事件,“理性智慧”的对象却是普遍的本质;最后,“实践智慧”乃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年轻人的获得的只是像数学这样的“理性智慧”。

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一方面表达了理智主义的伦理观,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志自由”观点的萌芽。

20.智者“智者”来自“智慧”这一词,意思是“具有智慧的人”。

直至公元前5世纪后期,希腊城邦的繁荣时期,在希腊人中的观念中,文雅的举止和合宜的表现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智慧就是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

智者就是传授这门艺术的教师。

但“智者”并非思辨家,他们的活动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商业性。

21.皮罗(皮浪)主义皮罗主义是希腊后期哲学的怀疑派的指导方式,其代表人是皮罗。

皮罗主义承认任何判别真理的标准,基此提出一个口号:“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声称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和不可判别的,因此,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

与“悬搁”这一认识态度相适应的是被称作“皮罗方式”的实践态度,这种方式是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执和困惑,保持灵魂的安宁,即不动的状态。

22.流溢说(普罗提诺)普罗提诺用形象来比喻其规定的第一本体“太一”。

太一时常被喻为“太阳”、“源泉”,按照这些比喻,太一虽然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它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喻为“流溢”。

这一比喻有两方面意义:其一,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它是充溢的,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它本体。

其二,流溢无损于自身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

23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

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

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在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24 爱与恨恩培多克勒认为爱与恨造成了四根的聚散和万物的生灭——爱的力量使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恨的力量则使四根分解而毁灭万物,两种力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交替占上风。

25真理与意见(柏拉图)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知识,可见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包括理智和理性。

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不是那么无知。

理想国:柏拉图试图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使哲学家与统治者融为一体,从而建立一种“哲学王”的理想国度。

在柏拉图看来,既然整个世界是一个由“善”的理念所统辖的秩序井然的体系,那么掌握了“善”的知识的人(哲学家)也应当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的主宰。

国家应该有三个社会阶级,即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以智慧来治理国家、以勇敢来保卫国家和遵行节制而勤奋工作。

所以理想国的统治者必定是掌握了最高知识拥有智慧的哲学家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一种研究纯粹理念(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学说,系统地探讨了各个哲学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辩证法中,柏拉图集中考察了各种纯哲学范畴,他发现纯粹哲学范畴有一种特点,就是超出自身而向它的对立范畴转化的内在必然性。

整个理念世界就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对立统一的严密逻辑体系了。

柏拉图由此就大大超出了爱利亚派和智者派的带有诡辩色彩的“消极的辩证法”,而提升到了黑格尔所谓的“积极的辩证法”的水平。

这就是柏拉图的辩证法对后世的辩证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重要的启发。

“线段”之喻柏拉图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他把一条线段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代表“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知识,它们各自又分为两个部分,这样就有按照其清晰程度或真实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可见世界的知识即“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即“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经院哲学原义:“学院中人的思想”,“士林哲学”特殊含义: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 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