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名词解释复习内容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常见百科知识大全

大学语文常见百科知识大全

大学语文常见百科知识大全一、词语解释1. 辞藻:指文学作品中运用的华丽、优美的词汇表达方式。

2. 比喻:指通过对事物进行类比或说法的修辞手法。

3. 古体诗:指使用古代汉字和规范的古代汉语语法写成的诗歌形式。

4. 押韵:指诗歌中音韵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在句末的排列。

5. 修辞:指使用特定的言辞和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二、文学流派1. 诗歌:用抒发情感、描写景物等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2. 散文:以平实的语言风格,自由组织结构,抒发感情或叙述事物的文学形式。

3. 小说:以长篇的方式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叙事文学形式。

4. 戏剧:以对话和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示故事情节的文学形式。

三、文学元素1. 主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或主旨。

2. 情节:小说或戏剧中展开的故事情节。

3. 人物形象:作品中的角色形象。

4. 描写:用文字详细展示人物、景物、事件等。

5. 对白:文学作品中角色之间的言语交流。

四、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象地说明另外一事物,增加表达的效果和形象性。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增强形象感。

3. 对偶: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相似的结构形式来达到平衡和对比的效果。

4. 夸张:夸大表达事物的特征或程度,以引起强烈的反应。

五、常见修辞手法示例1. 比喻:如"月亮像一轮银盘悬挂在天空"。

2. 拟人:如"风向使得树叶低头,听从它的指引"。

3. 对偶:如"红日东升,白日西沉"。

4. 夸张:如"她跑得飞快,比闪电还要快"。

以上是大学语文常见百科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讲课稿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讲课稿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1、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

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2、“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3、《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5、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

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6、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7、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大学语文是指在大学阶段所学习的一门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文字学、语音学、语法学、修辞学、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等内容。

下面将对大学语文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语言表达能力:指个体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愿的能力。

它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大众言语的理解和应用、辩证思维的训练、逻辑推理的运用等。

文学鉴赏能力:指个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理解其中的意义、结构和风格,并进行评判和欣赏的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和研究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批判思维能力:指个体对于文本、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阅读文章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包括挖掘文本深层意义、发现逻辑漏洞、权衡不同观点等,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文字学:是对文字起源、形态、变化规律以及文字与社会、文化等方面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文字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字形结构和字义的变化,提高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对语言的理解力。

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现象的科学。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音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学习正确的发音,提高语音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规则和结构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法学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构成和语法结构,学习如何运用语法规则正确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方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修辞学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艺术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是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帮助学生学习文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各个文学流派的发展和特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最新云南财经大学大学语文期末名词解释复习

最新云南财经大学大学语文期末名词解释复习

语文期末名词解释复习赋,比,兴:赋:陈也,铺陈叙述之意;比:比喻;兴:启也,先启他物以引起所咏之情。

1、赋:朱熹:“赋者,铺陈其事而启之者也”,就是说,通过事物本身的讲述,塑造形象,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

简言之,是直接叙事或抒情,铺陈是它的明显特点。

李仲蒙:“叙物以言情,情物尽者也”。

所谓“叙物”不仅是一个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就是说作者要将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又要客观物象描写的真切生动,这更加符合诗歌创作中对于“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要求。

(后人认为李仲蒙说法更符合文学创作实际,李仲蒙对赋,比,兴说法最后归结到一个“情”字,更符合文学审美特征)2、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说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塑造形象,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

简言之,比喻就是打比方,“喻”是它的主要特点。

李仲蒙:“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所谓“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进行修辞的问题,还必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

这样的“比”法,自然就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而不会像汉赋那样成为各种比喻性的辞藻的堆砌排比。

3、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一般称为起兴,就是说由别的事物引起联想,引出正文。

简言之,兴就是联想。

这种联想有时和正意有关,有时无关;有时有情调上的联系,有时只是从押韵上引出下文。

李仲蒙:“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所谓“触物”,即接触外物而引起作者主观感情的冲动,也就是“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愤世嫉邪意,记在草木虫”,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又把情感浸透,寄托于所描写的物象中风,雅,颂:《诗经》分类的音乐标准,风:风土之音;雅:朝廷正音;颂:宗庙之音4、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诗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大学语文》名词解释词语释义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大学语文》名词解释词语释义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大学语文》名词解释词语释义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52)盗传必究一、名词解释1.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2.祭文:是指以浓厚的感情对死者表示哀痛、怀念和评价一类的记叙性文章。

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光绪年间的举人。

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4.《文选》: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世称《昭明文选》。

《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总集。

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也只略选“综集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

5.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筒斋。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诗人、诗论家。

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6.《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初至春秋末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民歌,一百六十篇,因分采于十五个国家和地区,故称“十五国风”;“雅”为西周京畿乐歌,分为大雅与小雅,一百零五篇;“颂”为庙堂祭祀乐歌,四十篇。

它从不同方而反映了社会生活与精神而貌,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7.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参加了以王叔文为代表的新政,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 10年后,义左迁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柳州。

8.近体诗:古代诗体之一,也称“今体诗”,指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为唐宋及后代诗人经常采用。

它在诗的字数、句数、平仄、对偶及押韵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9.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12.叙述:是对人、事、物(或场景)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记写和描述,也称为原委的陈述。

13.傅雷: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

1908年生于上海,他的译著共30余种,其中有巴尔扎克作品15 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四人帮集团迫害,与夫人一起含冤去世。

大学语文第一章总结知识点

大学语文第一章总结知识点

大学语文第一章总结知识点大学语文第一章内容涉及了语文的基本概念、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字词句和修辞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可以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增进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语文的基本概念语文是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工具,是人类思想的载体。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通过讨论语文的基本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二、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修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培养语文素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如何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字词句的基本知识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掌握它们的基本知识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本章内容介绍了字词句的基本知识,包括字的构造、词的分类和组成规律、句子的结构和种类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结构的理解,提高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能力。

四、修辞的基本知识修辞是指借助一定的表达手段来增加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语言现象。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习修辞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了解修辞手段的种类和运用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创作和分析能力。

总之,大学语文第一章涉及了语文的基本概念、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字词句和修辞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加深对语言结构和运用规律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因此,本章内容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提高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名词解释

语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考点:人物:生活时代,身份属性(思想家,作家),主要成就(著作,学说,功业),代表性成果名称(著作,观点),地位影响作品(著作或诗文):产生于何时代,何人所作,基本内容,主要特色,流传状况及地位影响。

《论语》:儒家学派经典,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表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美学,教育等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

全书为语录体,共20篇,492章,其中有不少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而成,多载孟子的言行。

他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王道”全书共7篇,每篇分为上,下,共269章。

其体式虽仍属语录体,但结构趋于复杂,某些片段已具议论文特征。

书中善用比喻及浅显事实说明道理,感情浓厚,气势充沛,语言简洁流利,富于感染力。

《荀子》:先秦后期儒家代表著作,多为荀子自作,少数出于门人弟子之手。

书中吸收各家学说之长,提出以“性恶”为基础,以“礼法”为核心,以“性化”为手段的伦理学说。

全书32篇,其中不少篇目堪称合乎规制的说理文,且能围绕中心,逐层展开,比喻引证,反复说理,形成简朴浑厚的文风。

《中庸》:出自《论语·雍也》,意指坚持正确原则,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中: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天下之正道”。

庸:指平常,恒常,是“天下之定理”。

由于达到在仁爱基础上坚守居正不偏的处事原则(中),保持常行不变的毅力(庸)十分不易,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老子》:又名为《道德经》纯为语录,但构筑了以“道”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道”本意为道路,后引申为规律之意,而老子赋予“道”以形而上的地位,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却不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

它不可以用一般的感官心智去认识。

由其道生物,物返道的思想,《老子》借日常生活现象,展示了朴素的辩证法,其中论述最多者为对立统一问题,此外,在历史观上,表现出以复古为特征的历史发展观。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4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4
一、名词解释
鲁迅 : 鲁迅(1881~1936), 本名周樟寿, 后改名为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辛弃疾:(1140年1207)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主张坚决抗金,遭到主和派打击,历任闲职多年,后闲居农村20年之久,终抑郁而卒。其词作慷慨悲壮,无论是收复失地的爱国呼号,还是壮志难酬的悲愤长啸,以及对偏安王朝投降政策的揭露批判,都能扣动人心。作品收于《稼轩长短句》中。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他有37部剧作流传下来,其中以《罗蜜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以及被誉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奥塞罗》、《李耳王》《麦克白》最为著名,这些作品都以情节的丰富性、语言的生动性而\超越时代\,成为不可企及的戏剧典范。莎士比亚的创作标志着近代戏剧的成熟。
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后被后人改编成同名歌曲、对联翻唱。
所谓“哀郢”,即哀悼楚国郢都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此诗采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每层三节(四句一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复习内容
1.论语: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有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准则。

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名言。

2.诗三百:又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
的起点,内容丰富,思想、艺术上成就极高。

诗经“六义”:风、雅颂(内容);赋、比、兴(手法)。

收录了自西周及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

3.仁爱: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

中国传统的仁爱:以“信”为基础,与理想联
系,人人皆有仁爱。

4.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
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鼓吹“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5.孟子“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6.克己复礼:克:克制。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礼:西周之礼
7.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作者司马迁以
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8.世说新语:
9.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
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10.良知:(1) 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2) 用以指知识。

(3) 好友;知己。

11.敬畏:既敬重又畏惧,从内心中出发对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带有些害怕而
非亲切
12.英雄:指非凡出众的人物、见解、才能,超群出众的人。

英:花;雄:强有力的人或国
家。

13.神话:(1)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

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

神话的本质是: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4.自由:(1)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2)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
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叫自由。

(3)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