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1]1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讲课稿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1、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
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2、“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3、《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5、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
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6、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7、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大学语文》资料汇总

《⼤学语⽂》资料汇总《⼤学语⽂》名词解释复习资料01. 王⽆罪岁,斯天下之民⾄焉罪岁:怪罪年成不好。
0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逸豫逸豫:逍遥享乐。
03.过其友⽈:“孟尝君客我”过:探访;拜访。
04.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败北:战败;败⾛;败逃。
05.引商刻⽻,抗坠疾徐抗坠疾徐:⾳乐节奏⾼低快慢。
06.⽣闻之,不觉解颐解颐:开怀欢笑。
07.汉皇重⾊思倾国倾国:美⼥;绝⾊⼥⼦。
08.这⼀声名狼藉的念头声名狼藉:名声极坏。
09.纵⼀苇之所如。
如:往;到。
10.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1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闻:听说;闻:学问。
12.以为是殆幸运⼉殆:⼤概、可能。
13.期⼭东为三处期:约定。
14.黎民不饥不寒黎民:⽼百姓。
15.愿王孰图之也孰图:深思熟虑。
16.使⼈属孟尝君属:请求。
17.城中居⼈户,亦且数万且:且:将近。
18.严相国俦也俦:同类。
19.从政有经,令⾏为上有经:有经:有⼀定的原则。
20.可是皇室的余荫,也还给她带来了许多幸运余荫:前辈对后辈的保护、庇护。
21.宛在⽔中坻坻:⽔中⼩洲,⼩岛。
22.⽆⼀字龃龉龃龉:⽣疏⽽不流畅,发⾳含混不清。
23.字⽽幼孩字:养育。
24.揭其剑,过其友揭:举。
过:探访。
25.固⼀世之雄也固:原本;确实。
26.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顺⽗母,尊重兄长。
27.号物之数谓之万号:称。
28.何其衰也何其:多么。
29.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判:区别。
30.项王军壁垓下壁:扎营。
31.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上嫉:妒忌;嫉恨。
出⼰上:超过⾃⼰。
32.虽驱世以笑我驱世:世上所有的⼈。
33.知不可乎骤得骤得:轻易得到;迅速得到。
34.峨冠盛筵峨冠:⾼帽,指代⼠⼤夫。
35.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落寞:寂寞。
36.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莫能如:没有谁⽐得上他.37.直不百步⽿,是亦⾛也直:只,仅仅。
⾛:逃跑。
38.涂有饿莩⽽不知发涂:通“途”,路上。
39.孟尝君怪其疾也疾:快。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大学语文是指在大学阶段所学习的一门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文字学、语音学、语法学、修辞学、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等内容。
下面将对大学语文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语言表达能力:指个体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愿的能力。
它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大众言语的理解和应用、辩证思维的训练、逻辑推理的运用等。
文学鉴赏能力:指个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理解其中的意义、结构和风格,并进行评判和欣赏的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和研究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批判思维能力:指个体对于文本、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阅读文章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包括挖掘文本深层意义、发现逻辑漏洞、权衡不同观点等,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文字学:是对文字起源、形态、变化规律以及文字与社会、文化等方面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文字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字形结构和字义的变化,提高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对语言的理解力。
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现象的科学。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音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学习正确的发音,提高语音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规则和结构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法学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构成和语法结构,学习如何运用语法规则正确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方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修辞学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艺术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是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帮助学生学习文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各个文学流派的发展和特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大学语文》名词解释词语释义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大学语文》名词解释词语释义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52)盗传必究一、名词解释1.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2.祭文:是指以浓厚的感情对死者表示哀痛、怀念和评价一类的记叙性文章。
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光绪年间的举人。
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4.《文选》: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世称《昭明文选》。
《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总集。
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也只略选“综集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
5.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筒斋。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诗人、诗论家。
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6.《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初至春秋末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民歌,一百六十篇,因分采于十五个国家和地区,故称“十五国风”;“雅”为西周京畿乐歌,分为大雅与小雅,一百零五篇;“颂”为庙堂祭祀乐歌,四十篇。
它从不同方而反映了社会生活与精神而貌,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7.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参加了以王叔文为代表的新政,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 10年后,义左迁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柳州。
8.近体诗:古代诗体之一,也称“今体诗”,指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为唐宋及后代诗人经常采用。
它在诗的字数、句数、平仄、对偶及押韵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9.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12.叙述:是对人、事、物(或场景)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记写和描述,也称为原委的陈述。
13.傅雷: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
1908年生于上海,他的译著共30余种,其中有巴尔扎克作品15 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四人帮集团迫害,与夫人一起含冤去世。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4

鲁迅 : 鲁迅(1881~1936), 本名周樟寿, 后改名为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辛弃疾:(1140年1207)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主张坚决抗金,遭到主和派打击,历任闲职多年,后闲居农村20年之久,终抑郁而卒。其词作慷慨悲壮,无论是收复失地的爱国呼号,还是壮志难酬的悲愤长啸,以及对偏安王朝投降政策的揭露批判,都能扣动人心。作品收于《稼轩长短句》中。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他有37部剧作流传下来,其中以《罗蜜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以及被誉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奥塞罗》、《李耳王》《麦克白》最为著名,这些作品都以情节的丰富性、语言的生动性而\超越时代\,成为不可企及的戏剧典范。莎士比亚的创作标志着近代戏剧的成熟。
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后被后人改编成同名歌曲、对联翻唱。
所谓“哀郢”,即哀悼楚国郢都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此诗采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每层三节(四句一节)。
人文科学名词解释电大大学语文试卷

人文科学名词解释电大大学语文试卷1、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上溯suò陶冶zhìB、卑鄙bì诸多zhūC、往哲zhé执著zhùD、奸诈zhà浩瀚hàn(正确答案)2、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稀疏(shū) 旋律(lǜ)羞涩(sè)B、酣睡(hāng)波痕(héng)宛然(wǎng)(正确答案)C、明珠(zhū) 薄雾(wù)蝉鸣(míng)D、脉脉(mò)牵涉(shè) 逾越(yuè)3、1小说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4、下列语句不是出自《红楼梦》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C.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正确答案)D.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5、27. 下列各句中加双引号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单选题] *A.不管“海枯石烂”,还是转瞬即逝,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眼前的一切就都是美好的。
B.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花香鸟语”,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母亲的含蓄之美。
C.这次经历使他“大彻大悟”,决定改变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D.现在电信诈骗团伙作案手段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正确答案)6、嵬的正确读音()[单选题] *wéi(正确答案)guǐwēiguí7、1《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作品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讴歌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8、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以四言为主,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大学语文》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大学语文》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大学语文》题库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司马迁2.祭文3.梁启超4.《文选》二、词语辨识(每词2分,共10分】5.“公患之,使组魔贼之”中“患”的解释?6.“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中“凡愚”的意思?7.“王道迂阔而奠为”中“迂阔”的意思?8.“纵一苇之所如”中“纵”的意思?9.“举酒属客”中“属客”的意思?三、默写(本题10分)10.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四、分析题(20分)11.试分析下面叶圣陶《苏州园林》中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2.题目:许愿要求:(1)写成叙述性文章;(2)500字以上。
五、作文(本题40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2.条文,是指以浓厚的感情对死者表示哀痛、怀念和评价一类的记叙性文章。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复习内容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复习内容名词解释复习内容1.论语: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有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准则。
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名言。
2.诗三百:又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内容丰富,思想、艺术上成就极高。
诗经“六义”:风、雅颂(内容);赋、比、兴(手法)。
收录了自西周及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
3.仁爱: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
中国传统的仁爱:以“信”为基础,与理想联系,人人皆有仁爱。
4.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鼓吹“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5.孟子“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6.克己复礼:克:克制。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礼:西周之礼7.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8.世说新语:9.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10.良知:(1) 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2) 用以指知识。
(3) 好友;知己。
11.敬畏:既敬重又畏惧,从内心中出发对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带有些害怕而非亲切12.英雄:指非凡出众的人物、见解、才能,超群出众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
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
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
作品往往高扬政治理想,或抒发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魏晋风度:指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亦称魏晋风流。
是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且风流自赏。
他们大多独立特行,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又颇喜雅集。
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等。
初唐四杰:指唐代初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歌虽然仍带有六朝绮靡之色,但已经初步显示了刚健之气。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
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五言抒情诗的代表,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中,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委曲婉转,反复低回,情景交融,语言纯净,对后代的文人诗影响深远。
文学母题: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
它比一般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
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
乐府: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机构。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歌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借古题写时事”),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称为“乐府”。
例如曹操、曹丕、曹植的创作。
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某些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例如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为它们最初也是配乐歌唱的。
《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花间词: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多写闺情与女性,词风华丽雕琢,奠定了词体发展的基础。
婉约派:婉约与豪放是宋词两大基本流派。
即婉转含蓄。
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派:由苏轼开其端,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题材广阔,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
临川四梦“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
因为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梦”之称。
四部作品以《牡丹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且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元杂剧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
元杂剧由宾白、唱词、科介三个部分构成。
它的体制是:一本四折的形式,外加一、二个“楔子”。
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一场戏。
元杂剧的演唱形式是:一折一个宫调,一韵到底。
由一人主唱,旦角主唱的叫“旦本戏”,末角主唱的叫“末本戏”。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
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又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
元末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
明清传奇就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占剧坛。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被历代文人推崇,合称元曲四大家。
参军戏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优戏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参军戏以滑稽调笑为主要特点。
表演时一般为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另一个叫苍鹘。
参军通常都是被戏弄的人,戏弄人的为苍鹘,他们一问一答,滑稽幽默,观看的人以此为乐。
“优孟衣冠”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人,常以谈笑进行讽谏。
楚相孙叔敖一生清贫,死后家人困窘,优孟扮作孙叔敖见楚庄王, 楚庄王及左右不能辨,以为孙叔敖复生。
庄王欲让他复做宰相。
优孟以孙叔敖的家人贫困为辞,趁机对楚王进行讽劝,庄王醒悟。
后因称登场演戏为“优孟衣冠”。
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讲唱艺术样式,兴起于北宋中叶,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
楔子“楔子”是元杂剧结构的一部分,篇幅比较短小,通常居于剧首,交代剧情;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它是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四大徽班”清代乾隆55年(1790年)进入北京城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四个戏班。
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抒情小赋:或称骚体赋。
称其为骚体赋,是因其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上更多地借鉴楚辞;称其为抒情小赋,是因为较之汉大赋,它们的形制较小,且多以抒情为主。
贾谊是汉代骚体赋的开创者,他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是汉代现存最早的骚体赋作。
文赋:是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接近于古文。
文辞清新秀美,抒情状物,均以个人体验为主,如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前后七子:是明代中期产生的复古派代表人物。
文学上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唐宋派:明代中期产生的一个散文流派,他们在散文创作上主张摹唐仿宋,反对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
竟陵派:明末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继承了公安派的创作主张,但又有所不同,其代表人物有钟惺、谭元春等。
竟陵派在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与“别理奇趣”,与公安派有着不同的韵味。
桐城派:清代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
在三文理论上,方苞倡“义法”。
所谓“义”,指的是“言有物”;所谓“法”,是指“言有序”。
姚鼐则主张义理、辞章、考据三者兼具。
创造社:新文学著名的文艺团体。
1921年在日本的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会员有田汉等十几人。
先后主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创作的宗旨和倾向是“为艺术而艺术”。
“激流三部曲”:巴金的代表作,由《家》、《春》、《秋》三部连续性长篇组成,写于1931—1940年,表现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灭亡的趋势。
京派:30年代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
他们关注人生,但是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等,“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尝试集》:胡适的白话诗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1920年出版。
内容上抒写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
“新月派”:指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的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
小诗:是受泰戈尔的小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响形成的,抒写感兴,托物喻理,体式短小,曾“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
代表人物是冰心。
现代诗派:“现代诗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他们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其圆熟,冷静的表达常常出奇制胜。
湖畔诗人: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