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食品分析技术

合集下载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及应用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及应用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及应用一、引言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种高效的食品检测技术陆续问世。

本文将从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及其不足之处出发,介绍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种类、原理和应用。

二、传统食品检测技术及不足之处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目视检查、化学分析、微生物学检测、生物学检测和物理检测等。

这些检测方法虽然已经经过许多年的实践检验,但由于其仪器设备、检测精度不足,操作繁琐、时间不确定等问题,已经很难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监管需要。

例如,目视检查只能依赖人眼判断食品的外观、异味等特征,检测准确度低;化学分析因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昂贵试剂和仪器设备来进行分析。

三、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之分子检测1、荧光分子检测荧光分子检测需要利用荧光物质与目标物质在刺激下产生的荧光信号,从而实现对特定物质的检测。

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目前在食品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免疫分子检测免疫分子检测采用免疫学原理中的抗原-抗体反应,利用与目标物质结合的特异性抗体或比色剂来实现目标物质的检测。

这种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中。

四、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之光谱检测1、红外光谱检测红外光谱检测是对物质分子的振动状态进行分析,通过测量物质在红外光谱区的吸收特性,来判断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无需处理样品等优点,在食品成分分析、质量检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2、紫外光谱检测紫外光谱检测是通过分析物质在紫外区的吸收特性来判断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指纹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检测。

五、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之分析仪器检测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的结合来进行物质成分分析。

该技术具有分离精度高、检测指标多、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在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检测中广泛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

T logy科技食品科技按照技术研究与应用形式的不同,可将现代生物科学分为细胞工程、生物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及基因工程等几种类型。

现代生物科学在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应用形式不同,为保障食品安全,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与科研单位应在全面、深入认识各项生物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前沿技术研究成果,为食品产业的创新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1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1.1 生物酶工程在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运用生物酶可有效提升食品的转化速率,增强生产效率,如在果汁、速溶茶等饮品的生产中应用生物酶,可提升产品的生产率。

生物酶技术可应用于产品外包装、添加剂生产领域,应大力推广。

以生物酶在调味产品生产中的应用为例,通过合理添加啤酒复合酶,可有效改善食品的营养结构、提升食品口感和促进肠胃消化等,对提高食品生产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1.2 基因工程生物基因技术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应用不断深化,在提升食品生产质效、降低生产成本和延长食品保存周期方面有显著成效。

生物基因技术应用优势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①控制食品生产与加工的成本。

利用基因技术可不断创新现有的食品生产模式,降低食品产业生产原料、能源的损耗,同时,促进食品生产种类的多元化开发;②全面提升食品生产与加工的质效。

如在农作物种植环节,部分生物酶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抑制影响,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可科学控制酶的含量,为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在养殖产业中,利用基因改造技术可对家猪不同阶段的体重进行控制,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养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③基因工程可使食品进行有效的发酵反应,提升发酵成效。

食品受菌种类型的影响,产生的发酵反应和需要的发酵周期存在差异。

如酱油、酸奶在发酵的过程中需不同的生物菌种,为有效提升发酵效果,运用基因技术对食品中酶的比例进行控制,可提升产品的抗氧化性能,从而延长食品的保存周期,增加食品风味[1]。

1.3 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能改变生物原本的性状,或基于原有蛋白质基础性质生产具有新功能的新型蛋白质产品,改善凝乳酶、纤维素酶等的使用性质,为创新食品生产技术、推广蛋白质酶的使用和改善食品生产质量等提供技术支持。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存在着时间长、费用高、操作复杂等问题,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加准确、快速地检测食品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到核磁共振技术再到光谱技术,这些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作用和发展趋势,为食品安全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在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常用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光谱技术等,以及它们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还旨在探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和帮助。

通过对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推动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2. 正文2.1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性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高效、准确、快速的检测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最新现代食品生物技术

最新现代食品生物技术

◆ 生物技术的确切定义:人们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工程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按照预先的设计,对生物进行控制和改造或模拟生物及其功能,用来发展商业性加工,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新技术领域。

◆ 生物技术的构成 ◆ 生物技术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和归宿则是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否则就不能获得产品和经济效益,也就体现不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优越性。

基因工程的定义:▼ 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和设计方案,▼ 以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为理论基础, ▼ 通过将一种生物细胞的基因分离出来或人工合成新的基因, 在体外进行酶切和连接并插入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 ▼ 导入到自身细胞或另一种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等实验手段, ▼ 有目的的实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物种之间的DNA 重组和转移, 使现有物种在短时间内趋于完善或创造出新的生物特性。

发酵工程的定义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发酵工程 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利用微生物的某种特性,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工业规模生产的技术.包括:①传统发酵(有时称酿造),②近代的发酵工业如酒精,如乳酸,丙酮-丁醇等③目前新兴的如抗生素,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核苷酸,生理活性物质,单细胞蛋白等的发酵生产酶工程的定义 :酶工程是利用酶所特有的生物催化性能,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结合而成的一门生物技术。

也就是利用离体酶或者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的特定功能,借助于工程学手段来生产酶制剂并应用于相关行业的一门科学。

细胞工程的定义 :是利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类似于工程学的步骤,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已获得新型生物或特定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蛋白质工程的定义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基础,运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持,从改变或合成基因入手,定向地改造天然蛋白质或设计全新的人工蛋白质使之具有特定的结构、性质和功能,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一种生物技术。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第一章 人工嗅觉、人工味觉检测技术
第一节 人工嗅觉、人工味觉检测技术概述 人工嗅觉系统--电子鼻 人工味觉系统--电子舌
它得到的不是被测样品中某个或某几种成分的 定性与定量结果,而是样品的整体信息,也 称“指纹”数据。 涉及传感器融合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应用数学 以及食品科学技术等
一、生物嗅觉与味觉
短波近红外:780-1100nm 长波近红外:1100-2526nm
第一节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简介
一、近红外光谱的采集方法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物质吸收光能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 跃迁时产生的。
红外光线的能量要被分子基团吸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光辐射的能力恰好满足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
用 五、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生产线上的应用 六、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三章 PCR基因扩增技术
第一节 PCR技术的检测原理 一、PCR的基本原理
模版DNA
变性和退火
引物延伸
长产物片段 短产物片段
二、PCR技术的特点
(一)特异性强 (二)灵敏度高 (三)简便快速 (四)对标本的纯度要求低
技术特点: (1)分析速度块,测量过程大多在1min中完成 (2)分析效率高 (3)适用的样品范围 (4)样品一般无需预处理 (5)分析成本较低 (6)测量重现性好 (7)对样品无损伤 (8)便于在线分析 (9)对操作人员要求低
四、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
(1)灵敏度相对较低 (2)需要用标样进行校正对比 (3)检测限易受影响 (4)变动性大 (5)难以用常规方法解析图谱 (6)多个谱峰的重叠
第二节 PCR引物的设计
一、引物的选择 二、引物设计的原则 三、引物合成的质量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3.2果蔬中农药残留检测
农产品产品化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要求提高,虽然现在提倡绿色无公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农药对于现在农业生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农药残留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热点。适度使用农药是为了更好地防止病虫害对果蔬的残害,长期食用残留农药的果蔬,会导致毒素积累,引发各种疾病甚至死亡。传统检测方法有光谱法、色谱法,但光谱法只能检测一种或具有相同基团的有机磷农药,灵敏度不高。因为农药残留基本都是半抗原,所以检测农药残留最主要且也是最高效的检测方法为酶检测法和免疫传感器法。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下,不但对工业化发展进行推动,同时也为农业方面进行了技术支持,杂交技术以及转基因等技术的运用,让蔬菜食品种类与产量逐步增多,人们的餐桌也丰富起来,但是也相应的出现食品问题。食品安全是指能够食用的食品没有农药余留,没有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影響。最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比如毒大米、瘦肉精以及苏丹红等让人们身体健康受到损伤,同时也使社会和谐发展受到影响。所以,食品检验的工作以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大众关注的重点。但是在传统食品检验技术中存在一些不足,难以起到好的检验效果,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就能够使用生物和化学具有的特征,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在食品检验中有着十分好的发展空间。
4.2多样化发展趋势
食品检验工作实施过程中,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就要充分重视技术的多样化,这样才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的准确性。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下,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而食品受到污染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各种污染源的影响下,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比较多,采用单一的检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食品检验工作的需求,所以采用多样化的生物检验技术应用就比较重要。保障生物检验技术对多种有害物质检测,要加强抗干扰能力,从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现代分析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

现代分析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

182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3月Tlogy科技食品科技食品安全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当今社会主要的民生问题之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事故频频发生,食品的质量安全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受到了人民群众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将食品质量监控落实到食品生产的每个环节中,是食品厂商的主要工作任务。

目前我国有上千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检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大大提升,所以检测技术也要与时俱进。

现代分析技术是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分析学等基础上使用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具有检测结果准确、高精准度的特点。

1 食品添加剂的概述食品添加剂能够改变食品的色、香、味,在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使食品得到长期保存。

食品添加剂有着非常多的种类,世界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超过了4 000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有600余种。

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保证食物味道的鲜美,让食品得到长期保存,改善食品的质构。

我国明确规定了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剂量。

人一旦过度摄入某种食品添加剂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有的不良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购买者的安全、健康置之不顾,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与防腐剂,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规范,要求厂商在食品包装上明确标出所用的食品添加剂以及使用剂量,对于没有清楚来源以及生产标识不清楚的食品添加剂一律不准使用与售卖。

商家一旦使用来源不清楚的食品添加剂或超过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剂量将会被严肃处理。

现代分析技术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食品检测部门使用现代检测技术来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可以提升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1]。

2 分子光谱技术在食品防腐剂检测中的应用分子在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时,会吸收光谱,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分子光谱技术。

常见的分子光谱有红外线、紫外线、荧光光谱等,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食品现代分析与检测教案

食品现代分析与检测教案
内容
液相色谱技术的特点,方法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理解并掌握液相色谱技术的特点,分析方法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范围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中。
教学内容
1、液相色谱仪分析技术的方法及其仪器。
2、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3、液-质联用分析技术的方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免疫技术在我国食品分析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和生物免疫技术的基本类型,理解并掌握荧光免疫技术的特点,分析方法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1、免疫分析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
2、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荧光免疫分析的概念, 基本原理及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放射免疫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难点
放射免疫技术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要领
本章参考书目与资料
食品安全检测与现代生物技术,陈福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
教具
多媒体
提问复习,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介绍该章节整体安排和要求;
2、讲解教学内容,指出讲授重点;
3、组织讨论,进行解疑排难;
3、组织讨论,进行解疑排难;
巩固复习:……
教学后记
荧光免疫技术是现代分析技术中最常用的技术,使学生充分理解该部分内容并可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样品检测中
作业与思考题
1.荧光免疫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范围
2.荧光免疫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优势和缺点
章(节)
第六章(2)生物免疫技术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
内容
酶联免疫分析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层色谱法的特点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混合物的分离情况可观察,可保存。 比纸色谱快速。薄层色谱一般只需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 使用无机吸附剂,薄层色谱可以采用腐蚀性的显色剂。对 于难以检出的化合物,可以喷以浓硫酸,然后小心加热, 使有机物碳化,显棕色斑点。
固定相的选择,比纸色谱更灵活。流动相的选择,比气相 色谱灵活。
预处理除去填料中可能存在的杂
质,另一个目的是使填料溶剂化 (润湿)。
SPE 操作步骤
2. 上样
预处理后,试样溶液被加至
并以一定的流速通过柱子。在该
步骤分析物被保留在吸附剂上。
SPE 操作步骤
3. 柱的洗涤
在样品通过萃取柱时,不仅分 析物被吸附在柱子上,一些杂质也
同时被吸附,选择适当的溶剂,将
干扰组分洗脱下来,同时保持分析 物仍留在柱上。
SPME应用
环境污染物、农药、食品饮料及生物物质的分离
与富集。 例如,苯及其同系物、多环芳烃、硝基苯、氯代
烷烃、多氯联苯、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的分离。饮用
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食品中的香料、添加剂和填充剂 等的分离。
3、蒸馏法 常压蒸馏;减压蒸馏 ;水蒸气蒸馏;吹扫捕集 4、化学分离法 磺化法和皂化法 ;沉淀分离法
固相萃取仪
固相萃取仪
• SPE装置由SPE小柱和辅件构成。 • SPE小柱:由三部分组成,柱
管、烧结垫和填料。
• SPE辅件:一般有真空系统、 真空泵、吹干装置、惰性气源、 大容量采样器和缓冲瓶。
SPE 操作步骤
1. 柱的预处理(固定相活化 )
为了获得高的回收率和良好 的重现性,固相萃取柱在使用之 前必须用适当的溶剂进行预处理,
三、样品预处理
1、有机物破坏法
干法灰化 湿法消化
微波密闭消解技术 优点 、原理 、方法的建立: ①样品的称祥量 ②分解试样所用酸的种类及用量
③微波加热的功率与时间(压力与温度的设置)
2、提取法 浸提法(对固态样)
超声提取技术;微波辅助提取(MAE)技术;加速溶剂萃取 (ASE)
溶剂萃取法(对液态样品)
应用
甘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混合氨基酸的分离 展开剂:正丁醇:冰醋酸:水=4:1:2 显色:茚三酮 葡萄糖、麦芽糖和木糖混合糖类的分离 展开剂:正丁醇:冰醋酸:水=4:1:5 显色:喷硝酸银氨溶液,出现Ag的褐色斑点。 定性:葡萄糖的Rf为0.16,麦芽糖的Rf为0.11, 木糖的Rf是0.28。
易于实现自动化。
固相萃取的应用
SPE大多数用来处理液体样品,萃取、浓缩和净化其中 的半挥发性和不挥发性化合物,也可用于固体样品,但
必须先处理成液体。
SPE 既可用于复杂样品中微量或痕量目标化合物的提取, 又可用于目标化合物净化与富集,是目前残留分析中样 品前处理的主流技术之一。 目前国内主要应用在水中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 ( PCBs )等有机物质分析,水果、蔬菜及食品中农药 和除草剂残留分析,抗生素分析,临床药物分析等方面。
非完全萃取
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如取样 时间和温度,萃取头浸入深 度,样品瓶或顶空瓶体积保 持一致。
根据分析物的分子量和极性选择萃取头: 小分子量或挥发性的化合物通常选用100μm非极性 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萃取头 大分子量或半挥发性的化合物通常选用30μm或7μm PDMS萃取头 极性半挥发性的样品通常选用85μm极性的聚丙烯酸 酯(PA)萃取头 极性挥发性的样品(如乙醇、胺类)选用65μm
尽量慢,最好还是重力过柱。
填料量够用就行。 固相萃取柱最好只用一次。 并不能完全取代液液萃取。
固相萃取的优点
与传统的液-液萃取相比,SPE具有的优点:
可以显著减少溶剂的用量。
避免乳化现象,萃取回收率高,重现性好。
快速,一般来说,可批量进行。
可选择的固相萃取填料种类多,应用范围广。
纸上色谱分离装置
1. 层析筒 2. 滤纸 3. 原点 4. 展开剂 5. 前沿 6、7. 斑点
展开方式
上行法:展开速度慢、容易达到平衡,分离效果好 下行法:展开速度快、适用于易分离的组分分离 双向法:使用两种展开剂、90度展开、适用于难分离
的混合物的分离
径向层析:圆形滤纸,2个培养皿,适用于Rf相差较大
现代食品分析技术—学位课
新的样品预处理技术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生化技术 化学计量学
课程内容:讲课+实验
1、概述;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样品预处理技术(微波消解、 SPE、SPME、浓缩、衍生等);平面色谱技术; 2、ELISA法(AFTB1检测);速测卡法、酶抑制率法(蔬菜 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电位分 析法与电导分析法及应用; 3、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4、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SPE 操作步骤
4. 分析物的洗脱
用洗脱剂将分析物洗脱在 收集管中,为了提高分析物的
浓度或为以后分析调整溶剂性
质,可以把收集到的分析物溶 液用氮气吹干,再溶于小体积 适当的溶剂中。
过柱方式
SPE 的分离模式
流动相:极性(水溶液)或中等极性 固定相:非极性。 分离对象:中等到非极性物质。
反相固相萃取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6、荧光分析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7、红外光谱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8、质谱法,综合谱图解析。
参考书:
《现代食品分析新技术》 陈家华编 化工出版社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刘约权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食品分析》(第二版)王永华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固定相和展开剂
1. 固定相:
(1)硅胶:微酸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酸性、中性物质分 离(可以制备成酸度不同或碱性硅胶扩大使用范围) (2)氧化铝:碱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碱性、中性物质分 离(可以制备成中性或酸性氧化铝扩大使用范围) (3)聚酰胺:含有酰胺基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酚类、醇类 化合物的分离 (4)纤维素:含有羟基的极性固定相,适用于分离亲水性 物质 硅胶GF254 :硅胶中既含有煅石膏(G表示)又含荧光指 示剂(F表示) ,在254nm紫外光照射下呈黄绿色荧光。 • 根据制备方法不同,吸附剂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活性,如: 硅胶和氧化铝可以分为五级
离子交换固定相的行为更多地取决于溶剂的pH值、 离子强度和反离子强度,而与溶剂强度关系不大。
液体样品最好还要过滤,防止堵塞柱子。 液面的问题,要求在液面下降到筛板时换加不同溶 剂,加得太晚,会使填料中干涸产生气泡,相反,如 果加得太早,会使加入溶液和在筛板上的原有溶液混 合,产生一个无法预料极性的新洗脱液。也有时干脆 每次都做到抽空溶液或淋洗后抽干。 填料的装填松紧问题及填料的质量稳定问题,注意 填料的生产厂家及生产批次。
正相固相萃取
① 阴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固相萃取
② 阳离子交换
固相萃取填料
常用的正相吸附剂有硅胶、CN、NH2。 反相SPE 采用化学键合C18(硅胶上接十八烷
基) 、C8 等。
SCX(硅胶上接磺酸钠盐,阳离子交换)
固定相的选择将取决于分析物质和样品溶剂的性质。 选择极性相似的固定相。正相固定相如CN、Si、NH2 都是极性的,用来保留(萃取)极性物质。而C18、C8、 PH等是反相固定相,用来保留(萃取)非极性分析物。 当分析物极性适中时,正、反相固定相都可使用。 固定相的选择还受样品溶剂强度的制约,弱溶剂会 增强分析物在吸附剂上的保留,样品溶剂强度相对该固 定相应该较弱。 对于正相和反相来说,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保留或洗 脱直接与溶剂极性有关,溶剂的极性决定溶剂的强度。 在洗脱被保留组分时,强溶剂的用量比弱溶剂少。 对于正相固定相,溶剂强度随其极性增加而增加。 对于反相固定相,溶剂强度随其非极性增加而增加
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CFEME)
固相萃取
Solid Phase Ext raction , SPE
• 固相萃取:是 近年发展起来一种样 品预处理技术,由液固萃取和柱液
相色谱技术结合发展而来 , 主要用于
应用举例:
样品预处理技术的革命 —— 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
克服了以前传统的样品预处理技术的缺陷,它无需溶剂和复杂装臵, 它能直接从液体或气体样品中采集挥发和非挥发性的化合物,可以直 接在GC,GC/MS和HPLC上分析。 有手动和自动进样两种。 属
于 非 溶 剂 型 萃 取 法
关键:石英纤维上涂高分子液膜 原则:目标化合物是非极性时选 择非极性涂层;目标化合物是极 性时选择极性涂层。
薄层色谱法的特点
比纸色谱法斑点的扩散作用小,斑点比较密集, 检验灵敏度较高。 适于分析小量样品(一般到微克级),也适于大 量样品的分离(可以分离出几毫克甚至几十毫 克组分)。 适于分析热不稳定,难挥发的样品。
方法原理
• 原理: 薄层色谱分离法是将固定相吸附剂均
匀地涂在玻璃上制成薄层板,试样中的各组分 在固定相和作为展开剂的流动相之间不断地发 生溶解、吸附、再溶解、再吸附的分配过程。 不同物质上升的距离不一样而形成相互分开的 斑点从而达到分离。 • 操作方法:同纸上色谱法
5、透析法 6、色层分离法
顶空制样
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
纸层析方法原理
• 原理:纸上色谱分离法是根据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间的(溶解度)分配比不同而进行分离的。 • 固定相:滤纸——利用纸上吸着的水分(一般的纸吸着 约等于自身质量20%的水分) • 流动相(展开剂):有机溶剂 • 简单装置 如下图 • 操作:点样、展开、干燥、显色、定性和定量 原点愈小愈好,一般直径以2~3mm为宜。
食品伙伴网 / 仪器信息网 /
一、概 述 1、食品分析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