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法律基础知识
税法基本知识(PDF 61页)

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40% 1、考勤:迟到、旷课 2、上课:积极、认真 3、作业
期末成绩:60%,闭卷 合计: 100%
第一章 税法基本知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认识税收 税收法律关系 熟悉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与税收管理体制
第一节 认识税收
任务一:理解税收和税法的概念
? ❖ 什么是税收呢
? 税法
❖ 所谓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 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国民 收入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
税法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 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税法定义要点: 1.立法机关——有权的机关:在我国即是全国人民代表
3 征税对象
4
税目
5
税率
6
税基
立法依据、立法目的、适用原则 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法中规定的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 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计税依据,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7 纳税环节 8 纳税期限 9 纳税地点 9 减免税 10 罚则 11 附则
纳税对象选定的应当征税的环节 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后缴纳税款的期限 纳税人具体缴纳税款的地点 给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鼓励和照顾规定 对违反税法行为采取的处罚措施 规定单行税法的解释权、生效时间、适用范围
的方法(又分为细列举、粗列举),如:消费税。
②概括税目:是按照商品大类或行业采用概括方法设计 税目(又分为小概括、大概括)。如:营业税。
❖ (四)税率
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代表课税的深度,关系着国家 的收入多少和纳税人的负担程度,因而它是税收政策的中心 环节。
《中国税收》税收基础知识

第一章 税收基础知识
• 第一节 税收概述
•
• 一、税收的一般概念
•
税收,就是国家或政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凭借政治
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
配,强制和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
体现在: (一)国家是行使征税权的主体 (二)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品 (三)国家征税所凭借的是政治权力 (四)税收是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
•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制体系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 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等税种。
• 四、现行财产税制体系
• 财产税是指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征税对象, 按其数量或价值征收的一系列税种的总称。
• 财产税可对有形财产、无形财产、不动产征收。
• 财产税分类
• (1)按照征税范围的宽窄划分,财产税可分为一般财产税 和个别财产税。
国家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可以是自然人, 也可以是法人。
与纳税人相关的:
扣缴义务人
委托代征人
税务代理人
• 二、征税对象
• 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征税客体,是指对什么东西征 税,即国家征税的标的物。
与征税对象相关:
征税范围
计税单位
税目
计税依据
• 三、税率 • 税率是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
• 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部门不再行使税收 的征管权。
• 但只有极少数省份财政部门还保留征税权,主要负责征收管 理:耕地占用税、契税以及两个税种的滞补罚收入。
• 四、海关系统的征收管理范围
• 海关系统负责下列税种的征收管理: • 进、出口关税;对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征收的
进口税;税务机关委托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船 舶吨税;上述税种的滞补罚收入。
税法基础知识

第一章税法概述第一节税收概述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据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向纳税人无偿征收货币或实物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
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第二节税法一、税法的分类1、按基本内容和效力分: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我国目前没有税收基本法2、按职能作用分: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3、按征税对象分:流转税法、所得税法、财产税法、行为税法、资源税法二、税法的制定(税法的渊源)1、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税收法律2、人大或人大常委授权国务院制定暂行规定或条例3、国务院制定税收行政法规4、地方人大及常委制定税收地方性法规5、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税收规章6、地方政府制定税收地方规章三、税法的构成要素(一)纳税人(二)征税对象(三)税目(四)税率1、比例税率: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关税、契税等。
2、超额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加成所得等。
3、定额税率:资源税、消费税中的啤酒黄酒等。
4、超率累进税率:土地增值税(五)纳税环节(六)纳税期限(七)纳税地点(八)加成征税、减免税(九)罚则(违法处理)第三节税收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一、主体1、征税主体:国家税务机关、海关(财政机关)2、纳税主体:法人、自然人、其他组织、在华的外国企业,组织,个人、在华没有机构场所但境内有所得的外国企业或组织.二、客体,即征税对象,是区别税与税的标志.三、内容,包括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
税务机关的权利:征税、检查、处罚.税务机关的义务:宣传咨询、及时缴纳国库、受理纳税人申诉纳税人的权利:申请退还权、延期纳税权、申请减免税权、申请复议权、提起诉讼权纳税人的义务: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接受税务检查、依法缴纳税法。
注意:①税收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②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发生争执,必须先交税。
第四节本章近年注会考试试题(选)(近年来本章分值:1-2分)一、单选1、税收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
税收基础知识重点

税收基础知识重点税收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税收的定义和分类1. 税收的概念税收是指国家根据法律规定,按照一定的税率和税基,从居民和非居民的财产、收入和行为上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
2. 税收的分类(1)按税种分类- 间接税:这类税收是指税务主体通过征税目标征收税款,纳税人并不是直接向税务主体缴纳税款。
间接税的特点是税务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企业或个人的交易环节实施税收,纳税人通过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方式向国家缴纳税款。
常见的间接税有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 直接税:这类税收是指税务主体直接向纳税人征收税款。
直接税的特点是税务主体直接向纳税人征收税款,纳税人需主动向国家缴纳税款。
常见的直接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
(2)按征收主体分类- 中央税:由中央政府依法征收的税收,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
- 地方税:由地方政府依法征收的税收,主要包括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3)按征税对象分类- 个人税:对个人财产、收入和行为进行征税,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
- 企业税:对企业财产、收入和行为进行征税,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
第二章:税收的基本原则1. 合法性原则税收必须依法征收和使用,合法性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税务主体必须依法制定税法,履行法定税收程序,确保税收的合法性。
2. 公正性原则税收征收和分配必须公平合理,公正性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税务主体在税收征收和分配过程中,应当坚持公平原则,避免过度负担纳税人或偏袒某一群体。
3. 简易性原则税收征收的程序和规则应当简明易懂,简易性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税收政策和税法应当避免复杂繁琐的规定,使纳税人能够容易理解和遵守税法。
4. 效率性原则税收征收和分配应当高效率和高效益,效率性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税务主体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提高税收的征收效益。
第三章:税基与税率1. 税基的概念税基是指纳税人的财产、收入和行为等可以作为征税依据的基础。
税法基础知识

税法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税法税法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的总称,是税收制度的最重要法律依据。
税法具有强制性,属于公法的范畴,旨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维护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
二、税法的分类税法按照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直接税法和间接税法两大类。
1. 直接税法直接税法是指对直接税征税对象(一般是个人或企业)所制定的税法。
直接税法的特点是税务主体和税务对象是相同的,纳税人直接承担税收责任。
常见的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
2. 间接税法间接税法是指对间接税征税对象(主要是商品和劳务)所制定的税法。
间接税法的特点是税务主体和税务对象不同,税款由企业收取并代为上缴。
常见的间接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三、税法的原则税法的制定和执行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税收制度的公平、合理、有效。
1. 合法性原则税法必须依法制定,不得违背宪法和其他上位法规定。
2. 平等原则税法应当平等对待所有的税务主体,不得存在不合理的差别对待。
3. 稳定性原则税法一旦制定,应当保持相对的长期稳定,不得频繁修改,以提供税务主体合理稳定的预期。
4. 公平原则税法应当尽量体现公平,不得存在过度偏袒或压迫某一特定群体的情况。
五、税法的重要性税法作为国家的财政基础和调节经济的手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维护国家财政收入税法规定了纳税义务和缴税责任,确保了各类税种的征收与追缴,维护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可持续。
2. 调整收入分配税法通过税收的适度调节,可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缩小富贵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3. 促进经济发展税法可以通过减税政策或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投资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4. 规范税务行为税法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使得税务行为规范,避免了滥用权力和不公平对待的现象。
六、税法的适用和解释税法的适用和解释是税收实施的关键环节,需要依靠税务机关和相关部门进行具体操作。
税法知识整理

税法知识整理一、税收与税法1.税收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
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税收的内涵(1)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2)社会剩余产品和国家的存在是税收产生的基本前提。
(3)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3.税法的内涵:以宪法为依据,调整国家与社会成员在征纳税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二、税法要素: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和法律责任。
(一)纳税人1.概念: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2.纳税人、负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区分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纳税人是指一切履行纳税义务也就是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负税人是实际负担税款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当纳税人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把税款转嫁或转移给他人的,纳税人就不再是负税人,被转嫁或转移的他人才是真正的负税人。
在不存在转嫁或转移的情况下,纳税人同时就是负税人。
存在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价格和价值背离引起的税负转嫁或转移造成的。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国家为了调节产业,有计划的将一部分的税负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例如对烟、酒征收消费税就属于这种情况。
二是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当某些商品的市场需求大于厂家的供给时,纳税人就可以通过提高商品的价格把税款转嫁给消费者,从而使得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
纳税人是真正承担纳税义务的人,而扣缴义务人只是因为与纳税人发生了某种经济联系,法律便赋予其代扣代缴或是代收代缴的义务。
扣缴义务人只是负有代缴的义务,并不是真正的纳税人。
(二)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是纳税的客体,不同的征税对象又是区别不同税种的重要标志。
税收及法律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税收及法律基础知识题库一、单选题1.古罗马时代有一个国王为了增加收入而颁布了茅房税,他的儿子有异议,认为这样做不太合理。
这位国王就教育他儿子说:“钱是没有臭味的”,那么从税收角度讲,这个故事讨论的是税收的()原则?A、财政原则B、合法性原则C、公平原则D、效率原则2.春秋时期,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的( ),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
A、初税亩B、两税法C、一条鞭法D、租庸调制3.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
A、行政性收费B、罚没收入C、税收D、发行货币4.()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反映了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A、税目B、税率C、税源D、税负5.累进税率的显著优点是()。
A、实现了横向公平B、便于征收C、实现了纵向公平D、便于管理6.下列关于法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B、法不具有国家意志性C、法任何时候都不需要发动国家强制力D、法只规定了人们的义务,而不规定人们权利7.下列不属于法律关系要素的是( )A、主体B、客体C、内容D、后果8、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为( )A、合法性、合理性B、合法性、正当性C、正当性、合理性D、公平性、正当性9.下列关于税务行政行为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税务行政行为时税务主体实现国家税务行政管理的目的所实施的具有法律意义并产生法律效果的活动。
B、税务行政行为成立并生效后,就会对税务机关和税务行政相对人产生法律上的效力C、税务行政行为成立之后立即生效D、税务行政行为按照是否对相对人有利的标准,分为有利的行政行为与不利的行政行为。
10.下列不属于税务行政相对人的义务的是( )A、遵守税务行政法律、法规,服从合法的行政管理、命令B、接受税务检查、监督C、参与国家税收管理活动D、协助公务的义务11.根据《行政处罚法》,能够当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是( )。
A、对公民甲的违法行为处以60元罚款B、对乙公司的违法行为处以1500元罚款C、对公民丙的违法行为处以警告处罚D、对丁企业的违法行为处以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12.某甲于2013年8月11日向某区地税局提出某项行政许可的申请,但是申请材料不齐全,行政机关当场并没有告知其需要补正的其他全部材料,直到8月20日电话告知某甲应该补正的全部内容,那么,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为区地税局受理某甲申请之日。
税法概论基础知识

• 我国税收执法管理权限主要由国务院、地方主管部 门、少数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等分别承担相应的 管理权限。
• 中央税 国务院及其税务主管部门(财政部
和国家税务总局)掌握,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 地方税 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税务主管部门掌握
,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 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等地方性税种暂行条例都是由地方政府制定 实施细则。
制作讲解:吕晓青
二、 税收立法权划分的现状
• 我国税收立法权的现状为: • 一是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全国统一实行
的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 二是依法赋予地方适当的地方税收立法
权。
制作讲解:吕晓青
二、税收立法权划分的现状
• 具体说我国税收立法权划分层次如下: •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性税种的立法 • 2、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 • ①发布实行“条例”或“暂行条例” • ②制定税法实施细则,增减税目,调整税率 • ③税法解释权 • 3、经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 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实质是:
• ①保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保障国家财政 收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 ②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是对 等的。
• ③对权利享有者的保护,就是对义务承担者 的制约。
制作讲解:吕晓青
第二节 税制要素和税法分类
• 一、税制概念 • 税收制度总称。指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条件下
(3)税收属于分配范畴。 国家税收就是把一部分社会产品由其他社会成员所有,强
制地转变为国家所有,由国家分配使用。
制作讲解:吕晓青
第一节 税收、税法的概念
• 2、税法的定义
•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
行政法
行政许 行政处 行政强 行政诉 行政复 可法 罚法 制法 讼法 议法
法与下位法(税法隐性矛盾的处理)、特别法 与一般法(同一效力等级或授权时)
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概念、基本原则、若干问题
一、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概念:规范行政主体的设立、行 政权的授予与行使、行政程序的创设以及 对行政权的行使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
谁管、管什么、如何管、管错了如何办的 问题。
一、概述
1、概念: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 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许可是一般 禁止的解除。
2003年8月人大常委会通过,2004年7月1日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为了规范政府的各种审批行为。
2、特征:依申请、要式、授益性、特定的 审批批准程序。
2、税务行政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主体:税务行政主体、税务行政相对人。
客体:行为、财物。
内容:权利义务。
三、税务行政行为
1、概念:税务行政行为是税务行政主体为 实现国家税务行政管理的目的所实施的具 有法律意义并立生法律效果的活动。
2、特征:执行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公定 性、一定的自由裁量性、强制性。
1、立法权限。 税收部门法中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有“四法一
决定”。
法律保留:绝对保留(宪法等)、相对保留 (税收基本制度等)
税收实体法仍以国务院的授权立法为主。
2、立法程序。 3、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与管理。
四、法的适用 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具体规则:新法与旧法(法无溯及力)、上位
税 收征 管法
一、法的基本范畴 二、法的体系 三、法的创制 四、法的适用 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法的基本范畴
1、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及其体系,它通过规 定人们的权力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从而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秩序。
(4)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处罚是手段, 教育是目地。
(5)监督、制约原则,内部监督、机关监 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
3、税务行政处罚种类和设定 罚款、没上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暂时停止办
理出口退税。 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
处罚法>的通知》(国务院国发[1996]13号)第二条第 二款对部门规章可以设定“一定数量罚款”的幅度 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元;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 为,有违法所得额,设定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 3倍,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 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0元;超过限额的,应当报 国务院批准。
3、种类:抽象与具体、内部与外部、羁束 与自由裁量、依职权与依申请、要式与非 要式、有利与不利。
4、内容与效力。 5、要件:成立、生效、合法。 即时生效、受领生效、附条件生效。
受领生效中送达的方式:直接送达、留置 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
合法要件: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 法、程序合法、形式合法。
2、行政法特征:内容上、形式上。3、我国Fra bibliotek政法的基本原则
合法性:主体合法、权力合法、程序合法、 行为合法。
合理性:正当性、平衡性、情理性。对自 由裁量权的规范与约束。
4、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二、税务行政法律关系
1、涵义:税务行政法律关系是由税法设立 并受税法规范和调整的税务机关与其行政 相对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实施主体:局、分局、所、稽查局。委托 3、程序:公示、申请、受理(5日内)、审查
(听证条件)、决定(期限问题)、变更与延 续。
4、监督检查:责令限期改正、中止行政许 可、撤销行政许可(不予摊销的特殊规 定)。
三、税务非许可审批
1、程序:申请、受理、审查、决定、期限、 后续管理。
一、概念 种类
一个重要范畴:法律事实。
分为:事件(客观现象);行为(主观行 为)。
二、法的体系
1、法的体系的基本单位:法律规范(要素、 分类)
2、法的部门分类 3、法的效力体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有关 国际条约。
4、法的历史体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三、法的创制
3、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的区别:调控范围、 实施目地、审查程序和权限上。
4、基本原则:合法、三公、便民、信赖保 护等。
5、设定范围:六项可设定范围、四项不设 定范围。
6、设定权限: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 定。、地方性法规、省级政府规章。
二、税务行政许可的实施
1、2014年公告第10号:8项行政许可、80项非 许可审批(第三节内容)。
二、税务行政处罚的实施
1、主体(四类):税务局、税务分局、税 务所、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
2、相对人及其权利: 相对人(四类)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1、概念:税务行政处罚是指税务行政处罚 主体对相对人违反税收征管秩序行为所实 施的处罚。
2、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设定权法定、处罚主 体法定、处罚权限法定、处罚依据法定、 处罚程序法定。
(2)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3)过罚相当原则(公平原则),主要考 虑违法过错、违法性质、违法程序、违法 情节因素。
广义和狭义概念:在各种法条中出现的法 律概念,都应当作狭义的理解。
2、法的本质
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共同意志 的体现。
3、法的作用
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 制等。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执行社会 公共事务。
4、法律关系
三个基本要素:法律关系的主体(当事 人)、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精神 财富、人身权)、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 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