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之美
成人之美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成人之美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成语典故成人之美
成语拼音 chénɡ rén zhī měi
成语解释成全别人的好事。
成语故事或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成语造句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
(鲁迅《华盖集·牺牲谟》)
近义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
歇后语红娘牵线;化妆店里的买卖
成语英译 help somebody to fulfil his wish
灯谜面壮丽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赞助别人成事。
“全人之美”,成就师生幸福发展之美——郑州中学第三附属小学的破局之道

至没有;学生素养形成达不到理想状态……
“问题太多,最核心的是人心。
”而聚拢人心,首要的就是给教师们种下希望。
“愿景给人希望,价值观给队伍贴上团结在一起的标签。
价值观相近,各方面就会顺畅。
”李末把“让学生发展、让老师幸福”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提出了“全人之美,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确定了详细的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三年愿景,以及支持愿景和使命完成的六条价值观——小黑板上所写的便是其中两条,其余还包括:不主观放弃每一名学生;不埋怨学生和家长;愿意敞开自己与同事合作,愿意包容身边的人;将学习作为习惯,保持上进势头等。
李末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把这一整套学校价值体系熟记于心并落到行动上。
在李末看来,教师队伍是世界上最好带领的队伍,因为教师是凭良心干活。
教师队伍带得不好,往往是领导的格局、人性观、价值观等出了问题。
“每个人都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如果我们彰显和传。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1. 引言1.1 引言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美有着无尽的向往和追求。
美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外表的美丽,还包括内心的美、品德的美等多方面的美。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三个主题分别强调了个体间的独特之美、人类整体的美好之处以及美好的共同体。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学会欣赏每个人不同的美,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同时也应该积极传播美的力量,让美与共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外貌已经成为了一个人被评判的重要标准。
外表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美还在于内心的光芒和品德的高尚。
一个人的真正魅力往往源自于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美人在心,美人无迹”。
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更多地去发现他人真正的美。
美人之美,强调的是整体的美好。
一个人的美丽不仅仅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光芒和修养。
一个人的美丽应该是源自于内心的善良和真诚,而非仅仅是外表的装饰。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美人。
美美与共,则是让美与所有人共享的理念。
美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温暖人心,激励人们永不止步。
我们应该传播美的力量,让美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让美与共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
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美好和和谐的世界!【2000字】2. 正文2.1 各美其美各美其美,指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之处。
美丽是多维的,不仅仅是外表,还包括内在的品质和气质。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和人生经历,正是这些独特之处构成了每个人的美丽之所在。
有些人可能拥有一张清秀的面容,有一种令人羡慕的气质,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有些人可能外表平凡,但却有一颗勇敢、乐观的心,在面对困难时依然坚强;还有些人可能外表普通,但却有一份执着与坚持,奋斗不息,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各美其美,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都值得被欣赏和尊重。
无论外表如何,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自己的优势,做最真实的自己。
人性之美优秀作文

人性之美优秀作文人性之美优秀作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人性之美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性之美优秀作文1不是每一只蝴蝶在汲取了鲜花的精华后就不再深情地回眸;不是每一朵浮云在目送了清风的远去后就不再痴情的守望;也不是每一个人在丑陋的外表下没有美丽的人性。
人性是美的。
诚信为人性之美诚信的人能无条件地收获到别人对你的信赖;诚信的人永远是快乐光明没有害怕与恐惧的;诚信的人得到的总是会比不守信的人多上百倍,千倍甚至万倍。
一个人树立良好的诚信能使你的心灵得到魅力的装饰。
问世间信为何物!秋沙洗月,沧海横流,诚信之人能在淘尽英雄的历史浪涛中留名青史;蒲苇时韧,磐石永坚,诚信民族终能在风口浪尖紧握日月旋转。
微笑为人性之美微笑可将其定义为发自内心的微笑与空穴来风的微笑,而前者则可微观地看做是人性之美,暴风雨过后彩虹对大自然的笑;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亲人离别时机场上那安慰性的回眸一笑;刚从铁一样冰冷的手术台上下来的病人的一个微笑,给人都是舒畅,真实而又天真的感觉。
一间破旧的屋子;一亩钩满皱纹和蜘蛛网的亭庭;一位衣衫不整的孤寡老人,环境如此陈旧,复古甚至到诸葛亮的陋室一般,而她的嘴角微微一动,露出善良,无污染的微笑,觉得环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也许那位孤寡老人与诸葛亮一般,自己觉得不陋便不陋了。
负责为人性之美还记得么?那位为了大巴里所有乘客的安危而不顾自己的危险处境,在自己受重伤并大量失血的情况下还为别人着想,这便是一种责任,他的责任与常人不同,他们是无私的,伟大的以及追求回报的。
人们永远爱戴负责人的人,因此,他的责任受到了无数人的尊敬与敬仰,大家一起为他追悼,他的负责是全球最美的`人性。
人性之美是要用心灵去感受,去探索,去发现的。
人性之美人人都有,希望更多的人能发现它,抓住它并好好把握它。
【议论文】人之美,内美之外现_700字

【议论文】人之美,内美之外现_700字人之美,不仅体现在外表上的容貌和身材上,更主要地体现在内在的美德和素养上。
外表上的美丽只是人的一种条件,而内在的美丽才是人的真正魅力所在。
人之美,内美之外现。
在外表方面,人们常常对于容貌和身材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和追求。
外表上的美丽常常是一时的,容颜在岁月的洗礼下渐行渐远,身材在岁月的摧残下逐渐变得松弛。
外表上的美丽并不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
相反,内在的美丽更加重要。
内在的美丽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内在的美丽主要包括人的性格特点、处事风格、智慧才能、品德修养等方面。
一个人是否真正美丽不在于她的外表,而在于她的内在品质。
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和素养有很多,但最基本的要求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人是否可信赖的重要标志。
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守信,不仅会失去他人的信任,还会丧失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一个人还应该有勇气与责任心。
勇气是一个人发展事业的基石,一个没有勇气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责任心是一个人承担责任的重要表现,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是很难受人尊重的。
一个人还应该具备谦逊和谅解之美。
谦逊是一个人获得他人认可的重要途径,而谅解是一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
一个人要想真正成为内美之外现的美丽之人,她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素质。
内在美可以通过培养和提升来得到不断的完善。
一个人的素质和内在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生活和学习的磨砺而得到的。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一个人还应该注重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位真正有内涵和修养的美丽之人。
美学原理如何理解人的美

美学原理如何理解人的美
对于人的美,美学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形体美- 人体的整体形体比例匀称、线条流畅美观,体现了形体的和谐之美。
2. 表情美- 面部五官的特征组合,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反映内心思想情感,体现精神之美。
3. temperament美- 个性、气质、风度等内在品质的吸引力,体现人的整体气质之美。
4. 智能美- 智力、才华、学识令人赏识、仰慕。
体现智力之美。
5. 道德美德美- 具备道德规范、价值理想和高尚情操,体现人的道德之美。
6. 生活艺术美- 生活方式、言谈举止所展现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感染力。
7. 劳动美- 劳动过程中体现的积极向上精神面貌。
8. 人的美是内外兼备的统一体,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人的全面发展。
综合来看,人的美是形体、精神、智力、品质的和谐统一。
成人之美的演讲稿

成人之美的演讲稿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成人之美的演讲稿,希望你喜欢。
要学会成人之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成人之美,就是要想方设法,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实现美好愿望,成全他人的好事。
成人之美是一条重要的交际原则,也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和一种君子风范。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成人之美,不仅体现了你的个人修养与美德,也能为你赢得别人的感激与尊敬,从而赢得更好、更广泛的人缘,走向成功的交际之路。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例来感受一下交际中成人之美的魅力——一2008年8月9日一大早,北京射击馆前聚集了很多观众,因为这是奥运会的第一场比赛,女子10米气步枪,很多人都想尽早体验奥运的激情。
不一会儿,大家陆续进场了,这时,一位叫凯尔特的外国小伙,双手高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并不工整的几个汉字,很是醒目——高价跪求奥运射击门票。
原来凯特尔是美国人,昨天刚从美国赶到这里,是中国射击名将杜丽的忠实粉丝。
但是,由于奥运门票卖得太热了,他费了很大劲儿也没有买到。
为了能看到这场比赛,凯特尔不得已才想出了这个办法。
比赛马上就开始了,很多人都进场观看比赛了,外面的人大多是没有门票的人,都在围观。
此时,一位白发苍苍的中国老人来到凯特尔面前,拿着一张奥运射击门票放到了他的手里。
凯特尔非常兴奋,急忙向老人道谢,并拿出大把美金给老人,老人摇摇头,示意他赶紧进场,不然就会错过比赛的,凯特尔赶紧跑进场馆,近距离感受奥运激情。
原来,老人是特意从贵州赶来北京看奥运会的,这张门票是其儿子托很多人才买到的,老人为这次家门口的奥运也是盼了几十年了。
但是,当老人看到这位外国小伙的诚恳行为,被深深感动了,于是作出了慷慨之举。
事后,大家都为老人的成人之美表示赞许,特别是很多外国人都向老人伸出大拇指,并请求和老人合影拍照留念,老人却淡淡地说:“成人之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国人都应该这样做!”老人看到外国小伙子凯尔特大老远地从美国赶来,而且求票心切,于是便成人之美,把好不容易买到的门票忍痛割爱送给了凯尔特,帮助凯尔特实现了看射击比赛的心愿,老人也因此受到了大家的尊敬与称赞,老人的举动不仅体现了其个人品德,也在外国友人面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全人之美_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全人之美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全人之美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注重学生的品德、情感、审美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全人之美教育的实践中,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全人之美教育的核心理念全人之美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 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 智育为基: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 体育为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运动能力。
4. 美育为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5. 劳育为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二、全人之美教育的实践探索1. 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全人之美教育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探究式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境教学:教师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 德育工作的开展(1)树立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3. 美育活动的开展(1)开展艺术教育:组织学生参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举办文艺晚会:定期举办文艺晚会,展示学生的艺术才华。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亲亲的二年级共读足迹全人之美——罕台新教育课程简介干国祥(2013年6月17日于内蒙罕台)2014年10月补注:此文原题为“研发卓越课程”。
此文曾作为新教育实验2013年年会主报告《研发卓越课程》的基础,但有重大修改,在课程框架上与本文有着较大的差别,故本次发布时特更命为“全人之美——罕台新教育课程简介”。
课程之名什么是课程?当不经追究的时候,我们似乎都知道它的含义,当我们试图准确地说出它是什么的时候,却发现任何一个定义都有所欠缺,甚至自相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用一种描述性的语言来表示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譬如我们可能说:“请花木公司把学校种满花草树木,这与课程无关,让学生从种子或幼苗开始,进行培植、浇灌,这就是课程。
”“请装潢公司把学校打扮得琳琅满目,张贴满名人像和名言警句,这与课程无关,把一堵白墙交给孩子,这就是一个课程的起点。
”“校园墙角的一丛苔藓或一株蒲公英,都可能是一个卓越课程的契机。
”“仅仅读读唐诗宋词还算不上新教育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这个课程里,我们遭遇的将是活生生的人,古代的农人、旅人、诗人,和今天依然生活在词语的温度里的我们。
”……当我们作这样描述的时候,其实我们对课程这一概念已经有了一个先行的领会,但这个先行领会显然还不是透彻地把握。
在学术界,关于课程一词的定义或描述很多,我们本次讨论只在自己界定的规范内。
对我们而言,我们理解并把握自己所使用语境中的课程意义,远胜过为课程下一个四平八稳的定义。
因此,我们并不准备用一个定义使得原本较为丰富的课程意蕴提前窄化。
但作一个前瞻性的描述,则可能还是有益的。
当前作为共识的课程意义,是把课程理解为: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课程理论界普遍认为:在国外,“课程”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意为“跑马道”,喻指“学习过程”。
而在汉语中,“课”字的本义是检测评价考核。
据字的构成,我们可以说造汉字“课”时,取象于数果树或果实的数量。
《史記·匈奴传》:“课校人畜计。
”校人,是负责畜牲的人,本是养马人,这是指检测校人饲养马的质量。
《晋书·元帝纪》:“劝课农桑。
”劝是鼓励,课就是考核。
《宋书》:“少宽其工课。
”意思是让工人的进程能够稍稍缓一些。
而“程”字的本义是容器的容积,主要是量稻米之多少,所以是禾字旁。
程,就是一个容器的容积。
在我国,“课程”一词合用,现在可查的是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时所说的“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而比较著名的,则是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工夫”等表述。
朱熹的课程,显然指的是课业及其进程。
在新教育以往的表述中,课程曾被形容为“道”。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个意蕴极复杂的概念,它同时包蕴终极真理、科学道理、方法途径等意思。
但当我们说课程是“道”时,这个道,指的是“道”最表层的意思:它首先是道路的意思,其次,它带有途径、方法等意蕴。
为什么称课程为道路?对我们而言,这种意蕴是从教育目的这个概念派生而来的。
如果说此刻、当下、眼前的授受教育,是我们教育的“起点”,那么“教育目的”就是一个终点,或临时性终点。
而在起点与目的地之间的这段道路,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而且很重要的是,对我们而言,它还必然地包含了起点与目的地。
也就是说,小到一次治疗,一个事件,大到一个人的一生,只要我们的教育者带着明确目的,自觉地去设计和应对,它就能以课程称之。
或者说,有愿景与计划,有行动与策略,有穿越的事实,有一个或好或坏的结果,这就能称之为一个课程。
显然,这个意义上的课程必然是相互包涵的,是相互参透的。
在我们的课程意蕴中,起点,意味着课程实施的具体对象;意味着教育要从受教育者那里开始;意味着教育的起点不是象牙塔里的计划,或者校长室里的梦想。
而终点,意味着课程的目的;意味着社会与国家的诉求;意味着一个活生生的理想的人。
而居于二者之间的,有计划,设想,方法,途径,资源,评估,修正……这就是课程,但这个课程还必须包涵着它的起点和终点,因为目标必须在过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正,而过程本身可能就是目的。
在我们的课程意蕴中,起点处,是活生生的人,终点处,也是活生生的人。
起点处,是活生生的人的问题,可能性;终点处,是问题的解决,是可能性的实现。
譬如萧山银河小学有一个“一年级入学课程”,作为一个课程,它有一个来自经验的预设:一年级新生经常会发生的恐惧与不安。
这个问题就是课程的起点,而让孩子拥有安全感、秩序感,则是这个课程的终点。
而在此起点与终点间,所有进行的游戏,讲述的故事,师生的互动、交往,对校园的熟悉,对规则的接触,都是狭义的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
新教育实验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课程叫“读写绘”。
读写绘课程的假设起点是:不会阅读,不会写作的入学儿童,如何进行整体的读,与整体的写?所以读写绘课程的预定起点是:能不拘字词的意义浏览,能结合说话与绘画进行有头有尾的“写作”。
但读写绘课程不是单独的课程,它是整个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课程的一部分,所以,这个课程的终点是有逐渐消退的,当孩子的文字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当孩子在创作时,文字的份量越来越大,慢慢摆脱了画面,他也就进入了阶梯读写的下一个阶段。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倡议要做幸福课程、爱国课程、情商课程之类的“课程”,从这些缺失形态命名的课程中,我们最能够清晰地看到课程的目的性:教育者觉得受教育者有某些重要的东西缺失了,于是用课程来加以填充,试图通过课程,让受教育者拥有幸福、爱国、情商等重要的品质。
依据教育目的,以及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可以把课程的类型可以分为前现代课程;现代课程;后现代课程。
前现代课程,它的目的即便有一系列理论化的词语,最在根本上是“垂范性”的,即活生生的榜样,就是教育的目的。
一个好猎人是具体而非抽象的,一个好农夫是具体而非抽象的,一个好医生是具体而非抽象的,一个好学生也是具体而非抽象的。
譬如儒家教育无论有多少理论条文,但我们总可以把教育的目的表述为“做像某某一样的君子”或“做某某一样的圣人”。
现代课程,无论是目的,还是分化的具体科目,以及分科目的操作实施,都是高度细化的,抽象化的。
现代的组装车间,一直是现代教育学科模式的最好比喻。
后现代课程,则既继承一个较细致的框架,但教育的目的首先就自我开放,经向着未知打开自己,这样,整个框架必然就牵一发而动全身,绝无可能按图索骥逐一分解再拼凑完成。
在百度百科的词条“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从这个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介于现代和后现代之间。
这可能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反映在课程理念中。
依据上述的课程描述,课程必然以学生的生命为本位,因为此道路是生命实际走过的道路,虽然我们也在走在自己的道路上,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和学生一道上路。
但是毕竟我们设想的这条道路的起点是受教育者,终点是受教育者,走着的主要也是他们,所以这个主体理所当然应该是他们。
也就是说,在我们确定教育目的从学生那里来描述时,就已经规定学生才是课程的惟一主体。
主体是他们,既不意味着必须由他们自己确定教育目的和途径,更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脱离他们确定教育目的和途径。
成人之美——以早期儒家为例除了刚才讨论到的新生入学课程、读写绘课程这些短时间的小课程外,我们还把实现某个教育目的的全部系统称为课程。
也许我们应该首先从这个宏观的角度来理解课程。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种教育模式或教育理论,也无论它有没有明确的提出自己的教育目的,梳理出自己的课程系统,我们可以相信,有两个要素是在这些教育中必不会缺失的: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课程系统。
而且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还将惊讶地发现,虽然意识形态差异极大,哲学与宗教基础也迥然有别,但是教育目的与教育课程,却有着超越历史的相似性与稳定性。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早期儒家教育的教育目的和课程,看看它和我们今天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框架有多大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早期儒家课程目的是“成人之美”,在《论语》中,子路问孔子,怎样可以成人呢?孔子就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里的教育目的是“成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而一个真正的人,孔子认为,他是有知识与智慧,是不被欲望所左右的,是有羞耻之心而不辱使命的,是有实际的处世办事的能力的,有这些,还要能够与社会和谐相处(礼),有极高的审美情趣(乐),这样就算得上真正的“成人”了。
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当然需要课程的支撑。
据信孔子当时课程是“六艺”,即礼(当时的法律、宗教、人与人交往的规则,掌握礼的人,相当于同时拥有今天祭司、司仪和律师的资格)、乐(音乐,音乐在孔子的教育中有着无可比拟与替代的重要性,孔子经常弹古琴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射(射箭)、驭(驾车)、书(阅读、写作一体)、术(今天数学、自然科学的前身)。
成人,从另外一个维度讲,就是要通过课程,拥有这六种基本才能。
这六种技艺切身性和存在感很强,和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为活泼泼的生活而设计,而不是抽象的去做另外的东西。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对孔子而言,成人的另一种表述就是成为君子。
关于应该拥有什么,孔子有两点表述很为关键。
一是君子不器。
不器,就是不被任何具体的技艺异化。
学任何东西都可能异化,书法好的可能会被书法异化,善于写对联的可能会被对联异化,善于读甲骨文的可能会被甲骨文异化,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把你的一生束缚在这件事情里,或者让你只能用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甚至使你一生的创造力束缚在一件事情上,而且如果这件事情还只是一件“小道”之事,这就是异化了,就是“器”了——而且是“小器”。
但君子不器是不是就不需要有具体的才能了呢?孔子又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他小的时候家里不是贵族,条件不是很好,只能去做很多的事情。
其实孔子是自谦,他想说的第二点,就是在强调君子不器的同时,应该“多艺”,他是赞成去学多种东西的,譬如孔子本身就擅长六艺,尤其是对射箭和驾车,在当时非常有名。
但孔子认为掌握任何一种具体的技艺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不器”,即一个人的道德心和智慧心永远不要被对象所束缚,而要保留在生机活泼的状态之中,保留着一种永恒的学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