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双向细目表及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3课时)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学效果检测

一、教学目标分解

说明:1.学习水平分为四个层次:A识记,B理解,C再现性情景应用,D生成性情景应用。

2.检测方法主要题型:a填空,b判断,c选择,d计算,e操作,f解决问题。

二、单元内容及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及教学目标

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生活中的比

创设系列情境,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化简比

比的化简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会运用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什么没有给出“按比例分配”的名称)

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建议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本学期主要研究同类量的比。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3、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区别: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的一种形式。除法是四则运算中的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不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目的是不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但教学中,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不作为基本要求。 4、 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两个数相比的“结果”,是个数;化简比是前项和后项互质(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的最简单的整数比,仍然是比的形式,结果是一个比。

5、教材“比的认识”单元“生活中的比”一课,为什么要安排三个情境?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虽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多个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材首先创设了观察图片、图形分类的探索活动(如图),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研究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教材呈现了五张有趣的淘气的图片(其中两张长与宽的比与图片A 是相同的,另外两张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观察四张图片,与图片A 进行比较哪几张比较像,并用“像”“不像”“变形了”等自己语言的叙述,使学生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直观感受。在学生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教材将五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发现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形成深刻的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当把图形A ,B ,D 分成一类时,不仅是考虑它们的长或宽,而是考虑了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

3

1

,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在学生研究得出长、宽关系的基础上,再引导每一个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加深体验。

教材还运用“路程、时间、速度”和“总量、单价、数量”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模型,引导学生结合数量关系的理解,丰富对比的认识。在通过这样三个情境引出比的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在“说一说”“练一练”等内容中又增加了“头长与身高的比”“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斜坡中的比”等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写出比并解释比的意义,促进对比的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6、教材在讲“比的应用”时,为什么没有给出按比例分配这个名称?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但教材中没有给出这个名称,目的有两个。第一,由于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教材担心引入这个名称后,在教学时又把这一问题归成一个类型,会很快引入解这个类型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会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而学生通过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完全可以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如果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学生可能会询问什么是比例,于是又要引入比例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学生刚刚接触比的学习,就引入了比、比例、比值等概念,将会使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区分这几个概念上,而忽略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因此,教材没有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而把这节课定位于比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教材提供了三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⑴实际操作,列表解决。

⑵画图后,按整数问题来解决,先求每份是多少,再求各自的几份。

⑶按照分数问题来解决,把总数看成“整体”,先求各自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再求是多少。

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鼓励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

7.“比的应用”的教学中,有的老师觉得六年级的学生还要动手分一分,是不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操作活动有何价值?

对于“比的应用”,教材第55页创设了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首先引入一个讨论,怎么分合理,使学生体会到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的比去分比较合理。

教材鼓励学生实际动手分配,并且设计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橘子数,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观察记录的过程,学生将发现6:4,30:20……都等于3:2,这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的内容,有的学生还将体会到大班分到的橘子数扩大为原来的几倍,小班分到的橘子数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这实际上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将根据筐里剩下的橘子数,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这实际上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大班占了3份,小班占了2份,这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操作也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空间,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启发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对问题有一个抓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