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点评_高中作文
如何看待焚书坑儒作文

如何看待焚书坑儒作文要说这焚书坑儒啊,那可真是秦始皇干的一件超级“猛”的事儿。
从不好的方面来看呢,这简直就是一场文化界的大灾难。
想象一下啊,那些辛辛苦苦写成的书,就像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小宝藏,结果秦始皇大手一挥,说烧就烧了。
这就好比现在有人把图书馆里的好多书都给点了,什么历史啊、哲学啊、文学啊,那些知识就这么没了,多可惜啊。
那些被坑的儒士,他们可都是有学问的人,说不定肚子里装着好多治理国家的好点子呢,就这么被秦始皇给“咔嚓”了,感觉就像把一群智囊团给一锅端了。
这一搞啊,好多文化传承就断了档,就像一条流淌的文化河流突然被截断了,后人想了解以前的文化都变得困难重重。
而且这事儿干得太粗暴了,给人一种秦始皇这个老大很专制、很霸道的感觉,他容不下不同的声音,只想让大家都听他的,按照他的想法来,这哪行呢?不过呢,换个角度看,秦始皇可能也有他自己的小算盘。
他刚统一六国,那时候国家就像一个刚拼凑起来的大拼图,到处都是不稳定的因素。
那些书里啊,可能有些内容是在怀念以前的国家,或者是有一些思想不利于他的统治。
他可能就想,我把这些书烧了,把那些老是说三道四的儒士处理了,大家就都能乖乖听话,都来支持我的新制度了。
就像一个新组建的班级,班主任为了让大家都遵守新的班规,把那些老是讲以前班级好的同学的话给禁了。
而且秦始皇想要推行他的那一套,比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啥的,如果有太多不同的思想在那搅和,可能推行起来就没那么顺利。
但是不管怎么说,焚书坑儒这事儿还是负面效应太大了。
文化这个东西啊,就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要是都像秦始皇这样,一不顺眼就把书烧了,把人给埋了,那社会还怎么进步呢?幸好后来的朝代慢慢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又开始重新整理古籍,让文化重新发展起来。
这就告诉我们啊,对待文化得像对待宝贝一样,尊重知识、尊重有学问的人,可不能再干这种傻事喽。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焚书坑儒”这件事儿。
“焚书坑儒”啊,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秦朝的事儿。
那时候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他想让国家变得更强大,更好管理。
咱们先来说说“焚书”。
秦始皇觉得有些书里的想法会让人变得不好管理,所以就下令把很多书都烧掉了。
这可不好啦,好多宝贵的知识和想法就这么没了。
比如说,一些讲述不同治国方法的书,一些记录古代文化的书,都被烧掉了。
再来说说“坑儒”。
秦始皇身边有一些方士,就是那些说自己能找到长生不老药的人。
他们骗了秦始皇,秦始皇一生气,就把一些方士和反对他的儒生给活埋了。
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有个儒生叫小李,他特别喜欢读书,家里有好多好多的书。
可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后,他的书都被收走烧掉了,小李可伤心啦,因为他觉得那些书里有好多有用的东西。
焚书坑儒这件事啊,影响可大了。
它让很多古代的文化和知识没办法流传下来,这是很大的损失呢。
不过,咱们也要全面地看这件事。
秦始皇当时可能觉得这样做能让国家更统一,管理更方便。
但从长远来看,却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比如说,很多优秀的思想和学说没办法被更多的人知道和学习。
就像一颗刚刚发芽的种子,还没长大就被破坏了。
但是同学们,咱们从这件事里也能学到东西。
我们要珍惜知识,尊重不同的想法和意见。
不能像秦始皇那样,轻易地否定和破坏。
现在咱们能读各种各样的书,学习很多很多的知识,真的很幸运。
所以咱们要好好学习,多读书,增长自己的见识。
好啦,关于“焚书坑儒”咱们就说到这儿,希望同学们对这件事能有自己的思考。
以焚书坑儒为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

以焚书坑儒为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
焚书坑儒是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件著名的事件,事发于公元前213年,当时的楚国八大诸侯齐聚楚国,起兵攻打楚国,楚国政府为了苟活下去,婉拒了众诸侯的政治要求,便提出拆除文书,焚毁诗经,坑杀儒士这一可怕的政治方案,然而,这一政治方案激怒了诸侯,觉得这样做,这样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全部抹杀殆尽,是一种荒谬的做法。
焚书坑儒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件,即使是在严厉的“唐三彩”的时代,政府在绝对的权威下,都不敢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学术毫无顾忌,甚至体现出一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信仰,这里是政治上的文化灭绝,它是王朝文化制度出现了危机,这也让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焚书坑儒既是一种政治局势,又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方面,这是因为当时形势变得紧张,各诸侯希望攻取机会,神祗放火,文质彬彬,争名夺利,尤其是由于勤王楚文之祖楚王安襄的“宰相变法”的迫害,无论是在儒家学头上还是政治原则上,真正的报复行动已经把古代的文明世界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另一方面,这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一些重要的东西的追求失去了动机,一些重要的节骨眼,如自由思想、精神解放和道德开放等,让人们普遍视文明精神和文化道德深处的一种贫乏。
焚书坑儒是历史有史以来最凄惨的事件之一,它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及财富的传承和发展,把古代文明精神抹杀殆尽,造成了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应该把古代的传统文明和不可替代的财富纵容于邪恶之中,也不应该靠牺牲传统文明、传统学术和道德基本原则来达到政治目的。
对焚书坑儒事件的看法

对焚书坑儒事件的看法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黑暗的时期,它不仅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更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焚书坑儒是一种愚昧和狭隘的行为。
当时的统治者认为,焚书坑儒可以加强他们的统治,消除异己思想,实现政治控制。
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只会让中国文化失去了很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至今仍难以弥补。
其次,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普遍愚昧。
在焚书坑儒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的愚昧时代。
尽管一些重要的文化传统得以保存下来,但是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却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它的独特性和魅力。
最后,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文化遗产。
在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发扬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引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更加出色地展现自己的气质和风采。
- 1 -。
对秦朝的焚书坑儒的评价

对秦朝的焚书坑儒的评价
秦朝的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件不可避免的悲剧。
由于秦始皇的专制统治和思想独断,他宣布了一系列文化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这些措施导致了大量的古籍和知识被毁灭,不仅丧失了中国文化的大量珍贵资料,还使数百万知识分子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在当时,焚书坑儒的做法被大多数人视为野蛮残忍和短视的行为。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做法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秦朝的集中力量推进文化改革,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的统一和标准化。
另外,焚书坑儒也为后来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秦朝的焚书坑儒是一个双面刃。
它既丧失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知识,又是中国文化统一和标准化的重要一步。
历史上的教训告诉我们,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每个国家的责任,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文化的长远价值。
- 1 -。
焚书坑儒的观后感

焚书坑儒的观后感
看完焚书坑儒这事儿啊,就感觉秦始皇这老哥可真够“虎”的。
你想啊,这好好的书,说烧就烧了,那些儒生也没犯啥十恶不赦的大罪啊,就被活埋了不少。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厨,看菜谱不顺眼,就一把火给烧了,还把那些会做菜的厨师都给赶走或者关起来了,就因为他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菜,这也太任性了。
从秦始皇的角度看呢,他可能是想统一思想,让大家都听他的,觉得这些书啊儒啊的是在捣乱。
可是他这么干就像是拿着个大扫帚,想把所有不听话的灰尘都扫走,结果灰尘是飞得到处都是,人心惶惶的。
那些书里可是有好多知识和智慧呢,就这么没了,多可惜。
这就好比是把一颗大树的根都给砍了,还想着树能茁壮成长,那怎么可能呢?
而且啊,这事儿也让秦始皇在后世的名声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本来他统一六国挺厉害的,是个大英雄,可这一下子就被人说成是暴君了。
这就告诉我们啊,做事不能太冲动,就算你权力大得没边儿,要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也得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不过呢,从这件事也能看出,在古代当皇帝的人啊,他们想问题的方式和咱们普通人不太一样。
咱们觉得读书是好事,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讨论讨论,可在他那时候,他觉得只要我觉得对,你们都得跟着我走,不同意的都得消失。
这就像一场闹剧,只不过这场闹剧的代价有点大,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来说,那可真是个不小的打击啊。
对秦朝的焚书坑儒的评价

对秦朝的焚书坑儒的评价
秦朝是一位伟大的王朝,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其焚书坑儒的政策却备受争议。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文化和学术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焚书坑儒使得大量的文化和学术典籍被毁,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损失。
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在焚毁中消失,使得后人无从得知其中的思想和智慧。
这也让中国的学术发展受到了限制和阻碍。
其次,焚书坑儒的政策也严重地扼杀了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
这一政策不仅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影响,也对其他思想和学派产生了影响。
这让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受到了限制,使得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界一度陷入停滞。
最后,焚书坑儒的政策也对秦朝自身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一政策使得秦朝的统治者失去了知识和智慧的咨询,使得他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使得秦朝的统治变得脆弱,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总之,焚书坑儒政策是一个不幸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的文化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虽然它毁掉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但我们仍然应该通过努力保护和传承现存的文化遗产来弘扬中国的
文化和传统。
- 1 -。
焚书坑儒观后感

焚书坑儒观后感《焚书坑儒观后感》在观看关于焚书坑儒这段历史的讲述后,我内心五味杂陈。
从一开始听到“焚书”这个词的时候,我就感觉特别震惊。
看到书上描述无数的书籍被投入熊熊大火之中,那火焰仿佛要把整个文化和知识体系都吞噬掉。
那些竹简,承载着先秦诸子百家的智慧结晶,就这么毁于一旦。
当时我就想到,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那时候人们获取知识写一本书是多么不容易啊,就学之士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和记载下来的理论思想可能瞬间就化为灰烬。
比如像儒家经典著作,许多学者可能穷尽一生去解读注释,此时也只能无奈看着它们在火中燃烧。
再说“坑儒”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看到一些画面里描绘着儒者被驱赶到一个大坑之中,他们脸上的那种无奈和绝望,深深刺痛了我。
那些儒生只是坚持自己所信奉的理念,也许是会与秦始皇当时的统治理念有所冲突,但就这样被残忍地对待。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看到有的儒生在被带走时还紧紧抱着自己的书卷,那是一种对知识对信仰的执着坚守,可最终还是逃不过死亡。
从这里我感觉秦始皇的这种行为太过残暴和专断。
然而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思考。
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这背后可能是他想要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秦刚刚建立大一统的国家,这个时候国内思想很复杂多样,在统治阶层看来这种复杂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
可是这种极端的方式,在我看来是大错特错的。
知识文化一旦断层,社会的进步就会停滞甚至是倒退。
看完后我明白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即使是为了维护统治也不应该用这种血腥暴力消灭知识文化的手段。
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才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我们今天能读到丰富的古籍经典都得益于后世人们的努力保存,要是当时秦始皇没有这样大规模的破坏文化,那该多好,说不定会有更多珍贵的思想流传至今,能让我们更好地探究古人的智慧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焚书坑儒”点评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焚书坑儒”点评,感谢您的阅读!
焚书坑儒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
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此即为“坑儒”。
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早就定格为文化摧残的象征。
天下举凡读书人皆好称引,鲁迅曾用它来和希特勒焚书相比,博尔赫斯用它和造长城来对始皇帝大发议论。
独立的史家偏生有其独特的癖好,他不敢就在假设的基石上扑扇想象的翅膀,更不屑于人云亦云,总是费尽心机试图描绘一个更详细的过程或者寻找一个更合适的理由,而孜孜以求的结果常常竟真与所谓的“常识”大相径庭。
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据我所知一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
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
史上文化大“革”“命”的惨烈事历历在目;而“焚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
如果我们重新查账的话,其实,秦始皇“焚书坑儒”算不得是十分严重。
焚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34年),在秦始皇的咸阳宫宴会上,70博士为这位始
皇帝祝寿。
仆射周青臣大拍马屁,说什么“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被书呆子型的博士淳于越直斥为面腴;淳于越大唱“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儒家老调,却惹得身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大为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因此后世的《史记•秦始皇本世纪》中记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秦自从商鞅变法后,依靠法家的严刑峻法大大提高了它的军事实力和行政效率,并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得以并吞六国、纳入宇内,因此秦始皇自然批准了李斯的建议。
比较可惜的是各国的史书,烧了个精光,大大增加了司马迁写《史记》的难度,《史记•六国年表序》:“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也使得西晋挖出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身价倍增。
国家史志尽记些个颁历告朔、战争祭祀的大事,事关王统,秦始皇此举完全可以理解。
同样值得细细分析的一次事件。
首先,令秦始皇愤然的候、卢、韩、徐诸生皆是方士。
被逮着的诸生及其“传相告引”而供出的“犯禁者”中或有些是儒生,但确确实实司马迁时代,并没有“坑儒”一说。
《史记•儒林列传》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其次,方士以所谓仙药诱惑人主并造谣诽谤,罪当杀。
“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处置亦未见得有什么特别过分处;如果我们同样相信《史记》的话,比起长平之战大将白起坑杀40万降卒来,堂堂始皇帝坑杀460余人又算得了什么。
既然是两个实际影响并不算太大的事件,为什么会给国人世人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固定地作为文化摧残的象征符号?其实我一直怀疑有人作了手脚,故意的夸大其辞。
据我所知二首先应该考察的是司马迁。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
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正是司马迁最早把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
司马迁本人“年十岁则诵古文”,为太史令又“由石室金匮之书”,他学《书》从孔安国,《诗》当宗今文,《春秋》主公羊学,其父又是杨何《易》的传人,焚《诗》、《书》之痛在司马迁时代已经消释。
至于“坑术士”,且不说主要的肇事者事发之前早就逃亡,坑杀的460余人也是多在咸阳。
再者说秦始皇不久下世,秦二世时天下纷乱,很快秦亡,秦针对方士的报复再也看不出还有些什么。
齐国的稷下学宫最生动反映了诸子百家各种学说争鸣的盛况。
田齐桓公午光大齐桓公小白设“庭燎”、“啧室”之美,更设稷下学宫;齐威王、宣王礼贤下士,包容百家,言论学术充分自由,齐国也因此步入最强盛时期。
儒、道、名、墨、法各家学者云集稷下,著名学者如淳于髡、彭蒙、田骈、尹文、邹衍、接子、田巴、鲁仲连、慎到、宋研、环渊,晚期的荀子曾三为祭酒。
稷下学者在互相探讨、争论中,直陈己见,博采它长,学术自由而昌盛。
司马迁写《史记》正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初倡,比较秦始皇的以吏为师、严禁私学,两项政策如出一辙。
除了儒家代替法家而外,两代的文化政策竟是同样专制霸道。
常说儒法斗争,质其实,汉代儒家就是秦代法家文化政策的传承者。
司马迁最早将秦始皇“焚《诗》、《书》”和“坑术士”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并夸张地认为至使了“六艺从此缺焉”;而针对孔子正定的治国之本六经的破坏,在自负承继人的司马迁眼中,其罪莫大。
“焚《诗》、《书》”和“坑术士”两次后果本不算严重的事件被联系,并由此自然推衍而夸大,从而实质性掩盖了秦始皇实行的危害极大的文化专制政策。
于是秦始皇对文化之摧残成了个人的行为、孤立的事件。
历代无数文人对秦始皇个人的暴戾行径痛加斥责,却无视文化专制政
策的危害,可以说完全就是被故意导引的结果。
真正歹毒无比的是将“焚《诗》、《书》,坑术士”改成“焚书坑儒”的人。
伪孔传本《古文尚书》全书之前有一篇假冒孔安国作的《序》,“焚书坑儒”最早出现在其中:“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为什么最早改作“焚书坑儒”的是伪孔传《古文尚书》的前序,其实并不难理解。
司马迁说“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而实际情况是六经除了《乐》(因为本来是配合《诗》演奏的乐谱而没有文辞)以外,五经几乎完整保留,唯一历秦火而确实遭损的是《尚书》。
因此要将秦始皇“焚书坑儒”定为千古之罪,最有力的武器是《尚书》;而最合适的攻击者是身为孔子后人并传《古文尚书》于司马迁的孔安国。
不过,这些只是我自己的推测罢了,有谁知道:到底是谁?一切的一切只有真相才会知道。
就让我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