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

顺河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

一、古诗文名句填写。(8分,每小题1分)

1.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2.故园东望路漫漫, _____。(《逢入京使》)

3.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 。(韩愈《晚春》)

4.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李商隐《贾生》)

5.《木兰诗》中描写战地寒冷、战斗生活艰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王维的《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并传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

7.杜牧《泊秦淮》引发历史兴衰感慨、表达对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忧虑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

8.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告诫我们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二、语文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18分)

9.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脸颊.(xiá)滑稽.(jī)酝酿.(niàng)随声附和.(hè)

B. 档.案(dàng)炫.耀(xuàn)栅.栏(zhà)忍俊不禁.(jīn)

C. 偌.大(nuò)栖.息(qī)肥硕.(shuò)繁花嫩.叶(nèn)

D. 蓬勃.(bó)伫.立(zhù)沉淀.(diàn)津.津有味(jīng)

10.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2分)

A. 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代表和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表现出参

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B. 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C. 不论大家怎样劝说诱导,他仍然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沉默不语,好像有什么难

言之隐的苦衷.

D. 《水浒传》的每个故事集相对完整和独立,由于其他故事紧紧相连,环环相扣,从

而展示了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的广阔画面.

1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 羊年春节,铺天盖地的各类网络红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B. 学校宣布将开展食品安全常识教育活动,用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C. 在8.1级的强震中,尼泊尔许多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出现了受损和坍塌。

D. 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1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

B. 直到一个小时后我回去躺到床上,她还在哼着《月光》,那轻柔的旋律一直在我的

梦中飘荡着。

C. “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

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D.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13.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文学”、“老师”、“理由”、“可爱”四个词语词性相同。

B.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这个单句的主干是“妹妹没有台词”。

C.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

化。

14.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朝花夕拾》的说法有误的一项()(2分)

A.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在《狗·猫·鼠》一文中作者借对隐鼠的

喜爱和对猫的憎恶,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守旧势力的痛恨。

B. 《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

儿童心理的无知与隔膜。

C. 《琐记》中的衍太太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角色;

衍太太给“我”看不健康的画,还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送给她。

D.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15.1.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2分)

①演讲的语言还应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感情。

②一份好的演讲稿,首先演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③演讲者要先了解听众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和要求。

④不仅要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讲述道理,还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

⑤其次,演讲的中心要明确、观点要鲜明。

A.②③⑤①④B.③②⑤①④C.②③①④⑤D.②⑤①④③

16.语文实践活动。(4分)

某学者就“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与学习效率之关系”对初一1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①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简要分析产生这一观点的原因。(2分)

三、浅层次阅读理解。(共24分)

(一)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7 -18题。(5分)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

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

途跋涉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是一种“美味粘合剂”,内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17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出现在新疆。

B.阿拉伯人是最早发明干面条的。

C.全球年消费方便面100亿块左右。

D.人们经常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

18.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末尾?请具体阐明理由。(3分)

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在把又细又长的生面条挂在架子上准备晾干。这表明距今1000年前,面条又神秘地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

(二)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19——20题。(4分)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24 版)

1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分)

2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______(2分)

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1-25题。(15分)

《诫子书》《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一)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②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③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④险躁:过分急躁。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耶!博士:______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______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______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励: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

23.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24.《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25..读了两篇短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3分)(四)深层次阅读赏析。(2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26-27题。

1.)阅读《夏日田园杂兴》,完成9-10题。

夏日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6.此诗写出了农村怎样的自然风光?(3分)

27.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8-31题。(14分)

1.卖白菜(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11“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12“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13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14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15“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16“娘,”我哭着说,“我……”

17“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18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28.文章围绕“卖白菜”展开故事情节,请你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2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⑦段“终于挨到了集上”一句中“挨”字的含义。(3分)

30.文章结尾写到“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请你说说作者“依然沉痛”的原因是什么?(3分)

31.文中两处对母亲的眼睛进行了描写,请你任选一处细节描写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4分)

五、写作展示(50分)

32.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师友的帮助、社会的关爱,甚至产生的迷茫、经历的困难、遭受的挫折,都曾启迪你的智慧,点燃你的希望,增强你的信心,激励你的成长,成为你人生宝贵的财富,值得珍藏。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值得珍藏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和地名。

期中考试答案A

1.此夜曲中闻折柳

2.双袖龙钟泪不干

3.惟解漫天作雪飞(注意“漫”的书写)

4.不问苍生问鬼神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注意“柝”的书写)

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不骛于虚声

9.B【解析】A.脸颊(jiá)B.正确;C.偌大(ruò)D.津津有味(jīn)

10.D

11.C【解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受损和坍塌”的后面加上“的情况”或“的现象”等词语作为“出现”的宾语中心语

12.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要求学生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逗号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号是句子结束;问号是有疑问的句子;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说的话要用引号。C项标点符号运用有误,在引语中间,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故选C。

13.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性、寻找句子主干、辨析修辞手法和词语感情色彩的能力。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根据各词性的特点做出判断即可。寻找句子主干,先明确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及各成分所在的位置,再找出主语、谓语和宾语,去掉其他修饰成分。辨析修辞手法,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熟记其定义,要理解其要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根据词语的意思可以进行辨别。知道了这些,回答这道题就不难了。A.分析不正确,“文学”“老师”“理由”是名词,“可爱”是形容词,四个词语词性不相同;B.分析不正确,“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这个单句的主干是“角色没有台词”;C.分析不正确,“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是虚写;D.分析正确。故选D。

14.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前学生应用心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作品,了解有关作品的文学常识,且能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还要能体悟作品的主题、重要人物、关键情节和经典片段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轻松应对试题。C项说法有误。琐记》中的衍太太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角色;《父亲的病》中的衍太太给“我”看不健康的画,还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送给她。故选C。

15.】A【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能力。语序题要注意其说明顺序或表达的逻辑,从前后照应关系中理出语句的前后顺序即可。注意关键词“首先”、“其次”“还”。故选A。16①采取单一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低;采取两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学习效率高。②a、被动接受、缺乏自主实践;缺乏指导,容易走弯路。b、既有正确指导,又有自主实践。17.A.由第②段可知,面条的问世时间还没有科学的定论,新疆一处墓葬里的面条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但不一定是世界上问世最早的面条;B.第③段只说明干面条是阿拉伯人最喜爱的食品,并没有说明干面条是阿拉伯人是最早发明的;C.理解正确;D.由第⑥段可知泰国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象征着长命百岁”的理解错误。故选C。

18.这段文字阐述了距今1000年前面条在欧洲出现的情况。从内容上看,是阐述面条的历史,与第2段内容相同。此外,这段文字中“面条又神秘地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中的“又”、“另一端”是相对于第②段中说明的最早的面条出现在新疆来说的。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也照应了第③段首句“面条横跨亚欧”。故本段文字应放在第②段末尾。路。b、既有正确指导,又有自主实践。19.(2分)“读书莫忘做笔记。”或“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读书思考,

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20.(2分)B

这篇文章分为四部分:①提出论点。②-⑤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⑥-⑧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⑨总结全文,指出我们承袭并坚持做笔记。首先指出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接着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阐述了做读书笔记的作用,然后阐述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深化论点。

21.①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②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③以:用来;④励:振奋.

2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23.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24.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5.我们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

26恬淡祥和(美丽祥和)((3分),意对即可)

27.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28①母亲下决心卖白菜②厌恶③“我”赌气多算老太太一毛钱④沉痛

29.“挨”写出了我怕来到集上,磨磨蹭蹭的情状,因为到了集上将意味着永远失去这三棵白菜,表现出了我的害怕、无奈及不情愿。

30.①由于看不惯老太太的做法,“我”赌气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结果事情败露,白菜被退回,这让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失去了尊严。②这使一向坚强的母亲万分痛苦,首次流泪。“我”为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而懊悔、自责不已。

31.“眼睛湿漉漉的”写出了母亲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深深自责,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但她并没有哭,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不屈不挠,执着坚强;“眼睛红红”表明母亲已经哭了很久,这充分展现了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与尊严的痛苦,表现了母亲讲究诚信、自尊自爱、正直善良的高尚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