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赏析

合集下载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一首中国古代名曲,原创自二胡演奏家郭文景。

这首曲子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二泉映月》的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艺术表达以及文化意义。

一、音乐特点1. 曲调简单优美《二泉映月》的曲调简单而优美,整首曲子以柔美的旋律为主导,音符流畅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听觉享受。

2. 情感丰富多变曲中情感丰富多变,音乐表达了浓郁的情感,从悲伤到欢乐,从宁静到激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3. 独特的演奏技巧《二泉映月》在演奏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包括弓法、颤音、顿挫等等,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才能完美呈现。

二、艺术表达1. 反映生活情感《二泉映月》通过音乐的表达,将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其中。

曲子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音符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的情感。

2. 传递文化精神这首曲子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曲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典音乐的旋律、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表达等。

它代表了中国音乐的一部分,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呈现艺术的美感《二泉映月》作为一首艺术作品,无论是在音乐结构、旋律、节奏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美感。

它引导听众进入一种美学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三、文化意义1. 传承中华音乐文化《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承载了中华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赏析和传播,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推动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承。

2. 拓宽文化交流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二泉映月》的演奏和传播,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3. 培养审美情趣《二泉映月》在音乐的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通过对它的赏析和欣赏,可以培养听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它让人们从中领略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二胡曲,由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深沉,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对这首曲子的赏析。

1.曲名与主题:《二泉映月》这个曲名暗示了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月光下倾诉自己的不幸。

曲名中的“二泉”指的是天下第二泉,但曲子并不主要描写其美景,而是借景抒情。

2.旋律与情感: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优美,充满了江南音乐的特色。

其旋律婉转深沉,真挚动人,透露出一种劳动人民的质朴气息。

然而,在这优美的旋律背后,却隐藏着演奏者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这种情感在曲子中得到了层层深化,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阿炳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结构与层次:《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变奏曲,这使得音乐形象能够得到层层深化。

全曲通过多次变奏,使阿炳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4.演奏技巧:在演奏方面,《二泉映月》对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来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演奏者需要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来表现出曲子中的凄凉和激愤之情。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注重节奏和音量的控制,使曲子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

5.艺术价值:《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优秀的二胡曲,更是一首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和反抗,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质朴情感的倾诉。

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总的来说,《二泉映月》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二胡曲,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了阿炳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首曲子不仅是二胡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二月映泉赏析

二月映泉赏析

《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间盲艺人阿炳(华彦钧)的传世之作。

这首乐曲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构成完整的作品,经过了很长的年代,是阿炳在旧社会流浪卖艺的过程中,通过长年累月的反复演奏、加工创造而成的。

据与他同时代的、熟悉他的生活的乡邻们回忆,早在无锡被日蔻侵占期间,就经常听到他在街头巷尾拉这首曲子,特别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拉得最为动人。

那时还没有曲名,直到一九五O年夏天,杨荫浏先生等人为他录音时,经过商榷才定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含蓄、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似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抒发了作者淤积在内心的幽愤、哀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

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

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

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

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乐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首作品以简洁明快的旋律、生动活泼的节奏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展现了阿炳(即盲人阿炳,原名华彦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苦难命运的抗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一、旋律美二泉映月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乐曲采用抒情性旋律,线条流畅,韵味独特。

在旋律的展开过程中,阿炳巧妙地运用了音阶、调式、节奏等手法,使旋律富有变化,充满生机。

这种旋律美不仅体现在乐曲的高潮部分,还渗透在细腻的过渡和结尾,为整首作品增色添彩。

二、节奏美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力,二泉映月的节奏富有变化,充满活力。

阿炳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民间音乐中的节奏规律,使乐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节奏的变换中,阿炳以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了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展示了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共生。

这种节奏美为作品注入了强烈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民间音乐的经典之作。

三、表现力美二泉映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阿炳在演奏过程中,通过精湛的技艺,将个人的情感与命运融入音乐,表现出顽强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外,阿炳还运用了丰富的音色和音量变化,使乐曲具有立体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

这种表现力美使二泉映月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音乐佳作。

四、意境美二泉映月具有深邃的意境美,令人陶醉。

作品以“二泉”为主题,展现了我国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间文化。

在音乐的流动中,阿炳将自然景象、民间风俗和个人的感悟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意境美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还让人对美好生活产生无尽的遐想。

总之,二泉映月作为一部民间音乐佳作,其审美价值独具特色。

通过分析旋律美、节奏美、表现力美和意境美,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这部作品的魅力,并为传承和弘扬我国民间音乐文化贡献力量。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孙永法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该曲曾被选入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二泉映月》进行赏析,从曲名、曲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

一、曲名的含义《二泉映月》这个曲名取自古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中的“二泉”指的是亭子间的双泉。

曲名中的“映月”则表示亭子中的泉水在月光下的倒影,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整个曲名抓住了四字词的特性,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曲目的主题。

二、曲调的特点《二泉映月》的曲调独特动听,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它的调式是纯正的江南民间音乐调式,运用了五声音阶,并巧妙地运用了半音阶和三连音的技巧。

整个曲调流畅优美,旋律起伏跌宕,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三、表现手法的运用《二泉映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使得这首曲目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该曲采用了变调奏法。

在演奏中,曲目会经历不断的变调,从而使得音乐情感更加丰富。

同时,通过加强层次感的逐渐叠加,使得整个曲目有了更加磅礴的气势。

其次,该曲使用了滑音、吉他音、轻拂琴弦等技法。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曲目的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最后,该曲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起伏变化来表现情感的激荡。

音乐在高潮和低谷之间不断切换,使得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曲目中所蕴含的悲喜交加的情感。

四、情感表达《二泉映月》通过曲调、节奏等手法,以及演奏者的表演,将曲目所表达的情感深入人心。

这首曲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情愫、乡土情结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故乡情怀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整个曲目以优美、凄迷而短暂的华彩调子为主线,将人们引入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境地。

细腻的音乐表达了漫天血泪的情感,使得人们在欣赏中能够感受到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家园的热爱。

结语《二泉映月》是一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通过对曲名、曲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前言】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艳乐令人心淫。

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音乐欣赏教育,有利于以积极美好的音乐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优秀的音乐同时是也时刻放映着这个时代境况。

就像阿炳的《二泉映月》。

在那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只有他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琴声表达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痛苦的心声和对自由﹑光明的祈求。

那孤独的夜行者便是我国已故的杰出民间音乐家阿炳,那破旧的胡琴的感人乐曲,便是极负盛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优美凄凉的旋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关键词】民间音乐标题的由来意境和神韵【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

民间音乐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

它无论从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谱还是演奏形式,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溶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

【作者介绍】曲子的作者名叫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

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

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音乐鉴赏——二泉映月

音乐鉴赏——二泉映月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前言】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艳乐令人心淫……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音乐欣赏教育,有利于以积极美好的音乐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优秀的音乐同时是也时刻放映着这个时代境况。

就像阿炳的《二泉映月》。

在那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只有他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琴声表达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痛苦的心声和对自由﹑光明的祈求。

那孤独的夜行者便是我国已故的杰出民间音乐家阿炳,那破旧的胡琴的感人乐曲,便是极负盛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优美凄凉的旋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关键词】音乐教育标题的由来意境和神韵【正文】很多伟大人物和成功人士都爱好音乐,恩格斯年轻时就热爱音乐,曾写过一部歌剧,尝试过作曲;卢梭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他的音乐理论甚至音乐创作在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地质学家家李四光、数学家苏步青、科学家钱三强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功能。

美好的音乐能缓解精神压力,促进人才成长。

这一点要从音乐对人的影响来理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一生的事业得益于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

令人惊奇的是,这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儿时曾经被看成是个笨头笨脑的孩子。

4岁时才开口说话,上学后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

满分5分的成绩,他总是拿1分。

校长和老师一致断言:这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当时他很沮丧,打算退学。

但他的父亲并没有放弃。

老爱因斯坦开始教儿子拉小提琴,并一再鼓励他。

后来,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棒极了,经常被邀请登台演出。

并且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科学巨匠。

学过音乐的孩子,是最聪慧、最敏感、最善解人意的孩子。

比起那些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而言,这样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二泉映月》作于1962年2月,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二胡曲,向全国播放。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演奏家对该曲进行研讨,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后,终于定稿并出版。

作者饱含深情的表现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赞颂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党和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是作者在那段时间写的最为满意的作品。

当初作者在定稿的时候,有两个版本,但只保留了第二个,其余的都删去了。

作者在给一位青年人讲述当年创作的情况时,曾说到:“假如当时能保留《第一回旋曲》,那么就可以少加这样一个曲子。

”显然,作者对《二泉映月》是极其喜爱的。

作者在演奏此曲时,曾用了多种指法,可见作者内心激动的程度。

作者借这个曲子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例如,在演奏前面的华彩部分时,作者会用揉弦的手法进行演奏,后面的连弓断弓则用滑音的方式演奏。

再比如,在演奏第五段的时候,作者会用勾揉弦、打音的方式进行演奏,以突出二胡声音的苍凉、凄苦、愤慨的情绪。

通过赏析这首歌曲,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而这首乐曲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创作状态。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对这首乐曲的认识。

1、二泉的音乐形象,以及曲中流露出来的不平凡的音乐情绪,既是二胡艺术史上罕见的,又是中国作品中极为罕见的。

2、它继承和发扬了民族器乐中的优秀传统,提高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了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

3、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色彩。

4、这首乐曲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所以,当我们赏析这首乐曲时,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客观地评价事物,不仅应注重乐曲的思想性,还要注重乐曲的艺术性。

总之,《二泉映月》是二胡艺术宝库里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财富,更是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精神食粮!-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泉映月》
一曲泉水名万世,千古绝唱人却终。

夜月独醒空悲叹,只为此时无此曲!
从一声长长的叹息开始,我只感觉到随着音乐的起伏,有一种东西流入心底(不知道是什么,震撼?),从而深深地感动了我。

随着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感受着音乐的跳动,思绪不知不觉中融入其中,只觉得似有一腔热血淤积在心头,亟待喷涌,脑海中似乎浮现了这样一幅凄美深邃的画面:万籁俱寂的夜晚,泉水中倒映着清冷的月色,令人感怀身世,思绪万千。

有一种感情叫悲伤。

在起伏跌宕的反复和变奏中,音乐逐渐由平静低沉发展为悲壮激烈,大开大阖,虎啸龙咆,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

这一刻,你的心好似卡在了嗓子眼上,有一种酥麻从腰脊顺着背锥逆冲大脑(兴奋而舒服),但感情的高潮旋即逝去,最后趋于无声,
消失于无形,音乐回到开头的意境,那令人兴奋的感觉也戛然而逝,只剩下你在回味无穷。

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好似将胸中淤积多时的愤懑和不快统统、一股脑的排出体外,通体舒泰。

在午后的阳光下静静地回味,那轻重有变,忽强忽弱,时起时伏的节奏,仍在脑海里回荡不息,如山林清泉,涓涓溪流,生生不息。

一切的烦恼忧愁随着曲子的终结归于平静。

单纯从曲子来听,我听不出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听不出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也听不出什么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老实说,我听完后只有一个感觉:这曲子真心悲伤,我就是想哭。

没有其他的什么复杂的感情。

因为我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跌宕起伏,所以那种听到乐曲就心酸悲凉的感情,我体会的并不深。

《百鸟朝凤》
乐曲一开始,唢呐奏出舒展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前奏,短小乐句和悠长的乐句,如同对歌一样交替应答,形成逗趣诙谐的音乐,一扫之前《二泉映月》的悲伤氛围。

前奏之后,一段热情欢快的旋律,渲染出热闹的气氛(激荡的心绪),而后伴奏下,奏出百鸟鸣叫的段落,全曲正是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百鸟鸣叫两个乐段作基础,进行循环变化、反复再现,前后总共反复再现六次,展现了唢呐的独有特色和演奏特点。

尤其是以模拟的手法再现百鸟鸣叫的场面(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时而悠扬,时而短促,时而明亮,时而暗淡(我想到了口技),把百鸟啼鸣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呈现出一幅百鸟闹春图和大自
然万物争荣的繁茂景象(在视频中同步展现的流光溢彩的画面)。

在华彩乐句段落,唢呐在高音区内快速双吐演奏和幅度循环换气方法,把乐曲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

华彩乐句中频频出现的长音,奔腾激荡,一泻千里(听不出悄悄换气,以为是不透气的一气呵成)。

高潮过后是快速的尾声,再次出现百鸟争鸣的热烈景象。

乐曲在高亢迅捷的演奏中有了一个完美的结束。

快乐和悲伤是情感的两种极致,整首乐曲洋溢着愉悦的气息,令人不自觉的心情舒畅。

由于我是在听完《二泉映月》后才听《百鸟朝凤》,前后意境的迥然差异让我对音乐所要表达感情的丰富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辛德勒的名单》
那些残酷而又温暖的旋律
Simply by just knowing the history ,
and feeling the history,
and indirectly being the victim of the history.
影片将近一小时的配乐多为提琴独奏。

大提琴沉郁哀婉的厚重,小提琴如泣如诉的穿透,旋律在不经意间渗入内心的每个角落,笼罩在你的周围,温和细腻,挥之不去。

听着不断跳动的音乐,脑海里浮现着电影里的一幕慕。

你仿佛看到了乐曲的愤怒,没有死亡的恐惧。

钢琴与提琴的合奏既让人觉得悲伤,又让人觉得温暖,它似乎传达出绝望中的一丁点光明与希望。

当有声源音乐转为无声源音乐(钢琴师死后),强有力的钢琴节奏与此起彼伏的枪声和在黑暗中显得异常刺眼的火光结合,感官的刺激让人更加体验到这场大屠杀的残酷与真实。

多少生命就在这样的真实中逝去。

令我印象深刻的音乐则是焚烧尸体时的那段音乐。

那些纷飞的烟灰,仿佛是美好的雪花。

然而,堆积如山的尸体被从地下挖出,放在传送带上抛进焚烧炉,安魂曲的旋律响起,它在呼呼的风中与杂乱的叫喊声中显得是那么的无力,那么的悲哀。

有人说《辛德勒的名单》是魔鬼殿堂回荡的美妙音乐。

静谧的钢琴和舒缓的弦乐在人心静静流淌,带走了战争的黑暗与残酷,给人留下淡淡的感伤和温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