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鉴赏论文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一首中国古代名曲,原创自二胡演奏家郭文景。
这首曲子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二泉映月》的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艺术表达以及文化意义。
一、音乐特点1. 曲调简单优美《二泉映月》的曲调简单而优美,整首曲子以柔美的旋律为主导,音符流畅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听觉享受。
2. 情感丰富多变曲中情感丰富多变,音乐表达了浓郁的情感,从悲伤到欢乐,从宁静到激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3. 独特的演奏技巧《二泉映月》在演奏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包括弓法、颤音、顿挫等等,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才能完美呈现。
二、艺术表达1. 反映生活情感《二泉映月》通过音乐的表达,将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其中。
曲子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音符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的情感。
2. 传递文化精神这首曲子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曲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典音乐的旋律、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表达等。
它代表了中国音乐的一部分,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呈现艺术的美感《二泉映月》作为一首艺术作品,无论是在音乐结构、旋律、节奏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美感。
它引导听众进入一种美学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三、文化意义1. 传承中华音乐文化《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承载了中华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赏析和传播,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推动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承。
2. 拓宽文化交流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二泉映月》的演奏和传播,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3. 培养审美情趣《二泉映月》在音乐的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通过对它的赏析和欣赏,可以培养听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它让人们从中领略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泉映月鉴赏论文

二泉映月鉴赏论文感动人间的天籁感我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杰辈出,沉淀丰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着一代代黄炎子孙。
而中国传统音乐便是这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乐器追溯久远,从远古时代至今已发展了种式繁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创造了许多源远流长的名歌名曲。
今天所要提到的便是拉弦乐器的代表具有极强情感表现力的二胡。
而说到二胡便不得不说其中的名曲二泉映月,以及它的创作者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清末人士。
生世可怜,自幼丧母。
从小随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且经常参加各种奏乐活动,奠定了扎实的音乐基础。
奈何英才天妒,早年父亲便早早离去,不久后他因病双目失明。
经此种种渐渐地他融入了中国最底层最悲惨的那一类人。
于是他拿起了二胡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卖艺生涯。
每天他都在茶馆前拉弦卖艺,主题常揭露社会黑暗,听其曲目总能让人心灵激荡,如临其境。
同时他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乐曲家,日本侵华时期他创作了多首抗日曲目激励人心,因而深受民众喜爱。
阿炳一生作曲无数但流传下来的却屈指可数,二泉映月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泉映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听了此曲又无人不悲之泣之。
它创作于阿炳眼盲之后,曲名有风高亮节,源远流长之意,曲中流露出的却是一位饱经风霜的瞎子与世俗丑恶,命运不公抗争的旷世情怀。
初听此曲,如老者之叹息,悲凉之感沁入灵魂,使人潸然泪下。
曲中悠扬婉转宛如人生之起伏跌宕,深沉而不沉重,悠扬而不轻浮。
不时流露出伤感与心酸不时又聆听到不屈不甘之情。
曲风古典内涵百听不厌,每每听之,我仿佛就跟着那位盲人乐者回到了贫穷黑暗的旧社会,又仿佛我就坐在他跟前,在那个昏暗的街角,看着他经过岁月雕刻的黄脸,枯瘦的双手极富动感的拉着琴弦,一遍又一遍。
诚然,我没经历过那动荡的年代,不了解最底层贫苦大众的心酸,但我还是能从这首二胡曲中领略到无尽的凄凉之感,真可谓是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此曲广为世人所知,而且还传播海外,得到国际音乐名流的盛赞。
初三议论文《二泉映月》有感

《二泉映月》有感是谁曾说过,欣赏《二泉映月》要跪着听。
而我从不曾站起来过,在这不朽的旋律面前,我长跪不起,五体投地。
我的前生一定是诞生在这泉里了。
不然,为什么每一次倾听《二泉映月》都会立即溶化?此时,你若寻找我,就到泉边吧,在这儿你可以打捞出我感动的灵魂和无言的激动。
而我泉水做的骨肉脆弱不堪,真的怕碰,只要弓弦轻轻一触,就不由自主地共振和颤栗,泪水如泉潺潺流淌。
想听又不敢听,期待相遇又怕见面,“近乡情更怯”呵。
透明的心仿佛置于温热的掌心,被千百次地轻揉、抚摸,我肝肠寸断……如此才明了我何以有太多的眼泪,又不在乎他人的目光,不在乎我多愁善感。
也许与月与泉有说不清解不开的宿缘,就如同会遇到命中注定躲不开的爱情。
此曲始终守侯在我心最深的地方,却没有沉睡,只要心还在跳,血还在流,随时随地,泉月便会流遍周身。
当如泣如诉的二胡一次次走近我的时候,也只有宿缘可以注释我一再重复的梦境。
那幽蓝如梦的幻觉——清夜无尘,月色似银,星辰如洗,清泉若镜,古刹的钟声很遥远。
微风轻拂,墨竹疏影缓缓移动,雾霭袅袅。
天地之间,我长袖飘飘,神思飘飘,旋转飞升……月亮离我很近,伸手可触,它凝望着我,仿佛爱人温存的目光,盈盈流溢着悲悯和疼爱。
月亮已阅尽千古光阴,它眼中没有什么是秘密,我单纯的心事被它洞察照亮了。
我可以倚在月光般的乐曲里歌笑悲哭,就像躲进爱人的怀抱里,不再怕羞胆怯。
与知音对视的瞬间,我毫无隐瞒之心,包括那个永恒的话题。
《二泉映月》只有一个,而人人心中的感觉却不同。
我听懂了阿炳悲苦的低泣、凄凉的泪水、愤怒的呐喊和激越的抗争。
而我也听出了自己的声音,听出了凄美的绝唱、永恒的爱情、不凋的光阴和易逝的流水。
《二泉映月》是失明阿炳行走于黑暗小径时的一轮满月,也是我情感焦渴时的一泓清泉。
此刻,泉是地上月,月是天上泉,泉里有月,月里有泉,如同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心心相印。
即使多年以后,聆听神圣之曲,我沉静的心依旧会熔化、沸腾,而你我是否还能互相照耀?。
赏《 二泉映月 》的作文

赏《二泉映月》的作文
哎呀,这月光洒得可真像水一样,静悄悄的夜晚里,听得一首《二泉映月》。
那旋律,就好像是清泉在石头上蹦跶,又像月光在湖面上晃悠。
音乐里头不只是音符那么简单,它就像是心里的声音在说话。
这二胡的声音啊,有点哀伤,有点深沉,听得我都感觉有故事在里面。
每一个音符,就像是一个尘封的记忆,被时间轻轻吹拂,然后随着音乐飘到耳朵里。
我仿佛能看到那二泉的水,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高潮部分来了,那音乐就像泉水突然爆发,激动得让人心跳加速。
这曲子真是绝了,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

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钢琴曲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首曲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
曲调雄浑悠扬,气势磅礴。
《二泉映月》的曲调极为优美,并且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整个曲子通过音乐语言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之情。
曲调雄浑悠扬,气势磅礴,展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豪迈和壮美,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曲子的节奏韵律明快,旋律优美悦耳。
《二泉映月》的节奏韵律明快,琴音跌宕起伏,使人仿佛置身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之中,感受着月光下大地的静谧和宁静。
曲子的旋律优美悦耳,给人一种心灵的抚慰和美好的享受。
整个曲子充满了激情和感情的交融,给人以深刻的音乐体验,极富亲和力。
这种风格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得《二泉映月》成为了广大音乐爱好者喜爱的曲目之一。
曲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充分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月亮的崇拜。
曲子中通过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哲理和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使得《二泉映月》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艺术珍品,它的雄奇、豪迈、悠扬、凄婉的音乐语言讴歌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音乐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首曲子集中国传统音乐之精华,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音乐鉴赏——二泉映月

南阳理工学院音乐鉴赏论文学院(系):艺术系专业:电脑艺术设计学生:陈贝贝指导教师:卫志强完成日期2011年 5 月南阳理工学院音乐鉴赏论文音乐名作赏析学院(系):艺术系专业:电脑艺术设计学生姓名:学号:00000000000000指导教师(职称):卫志强评阅教师:完成日期:2011-5-20南阳理工学院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阿炳《二泉映月》赏析【前言】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艳乐令人心淫……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音乐欣赏教育,有利于以积极美好的音乐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优秀的音乐同时是也时刻放映着这个时代境况。
就像阿炳的《二泉映月》。
在那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只有他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琴声表达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痛苦的心声和对自由﹑光明的祈求。
那孤独的夜行者便是我国已故的杰出民间音乐家阿炳,那破旧的胡琴的感人乐曲,便是极负盛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优美凄凉的旋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关键词】音乐教育标题的由来意境和神韵【正文】很多伟大人物和成功人士都爱好音乐,恩格斯年轻时就热爱音乐,曾写过一部歌剧,尝试过作曲;卢梭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他的音乐理论甚至音乐创作在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地质学家家李四光、数学家苏步青、科学家钱三强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功能。
美好的音乐能缓解精神压力,促进人才成长。
这一点要从音乐对人的影响来理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一生的事业得益于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
令人惊奇的是,这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儿时曾经被看成是个笨头笨脑的孩子。
4岁时才开口说话,上学后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
音乐鉴赏论文瞎子阿炳与《二泉映月》

音乐鉴赏论文瞎子阿炳与《二泉映月》双目失明后,阿炳的命运在其眼前一片漆黑的一刹那,被确定下来了,他已没有了丝毫挣扎的余地,身上的力气全用尽了。
他开始走上了那条上街卖艺、乞讨为生的末路。
他融入了中国普通百姓里命运最悲惨的那一类人的行列。
乞丐那常年不变的身份标志是:草绳子、破衣烂鞋和一只等待施舍的瘦骨嶙峋的手,一只发黑的手,以及听天由命的微微佝偻的肩背,遭遇饥饿和寒冷、遭遇人们白眼或辱骂时的默默无语以及肮脏的外表--这其中有一部分细节或许是作戏剧性伪装的--为生计所迫。
但阿炳没有这类琐屑的伪装。
在妻子董翠娣的照应呵护下,他每天外出时仍旧尽可能穿上家中仅有的最体面的衣裳,虽然大多破旧不堪,但都经过缝补、洗干净了。
他的手总要比别的乞丐洗得干净,他毕竟是卖艺的,而且仍是无锡城里技艺最出众的艺人。
他正式启用艺名“瞎子阿炳”行世--“灵感”来自大街上。
这一艺名是经他本人首肯的,说明了他面对自身境遇的不咸不淡的心态,其中亦有一些处乱不惊的自我解嘲,一种骨头很硬的幽默感。
这时的阿炳已经超越了生,进入了死亡的崇高境界。
他默默地放弃了一部分生命的嘈杂和欲念,在为自己的死亡作准备。
他生命的后二十多年,都给人以这样一种心情宁静坦然的感觉,而他生命之中的前后五十多年,则给人以暴烈与宁静、炽热与冷漠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
中间的七八年,恰好以他一右一左相继失明的眼睛为痛苦醒目的界线。
尘世的一切得失善恶、利益冲突都随光明世界的骤然退却而永久消逝了,剩下的则是一个无色无欲、永恒的黑夜。
这永恒的黑夜渐渐给予这名乡村纯朴的孩子以一种新鲜而奇异的力量。
现在,他倚赖于这种清醒而孤寂的力量,坚如磐石地支撑着自己伤残的身躯在市井中活着,活下去!一年一年地持续着他那人类音乐史上最惊人的一个流亡者灵魂的杜鹃泣血般的吟唱。
他的每一曲吟唱都为他换来每天的饭食,但更多的获取,却是他那在畸型社会的压迫下,仍然顽强跳动的一名歌者的心灵。
他从未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即使在双目失明的不幸境遇里。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二泉映月》作于1962年2月,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二胡曲,向全国播放。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演奏家对该曲进行研讨,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后,终于定稿并出版。
作者饱含深情的表现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赞颂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党和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是作者在那段时间写的最为满意的作品。
当初作者在定稿的时候,有两个版本,但只保留了第二个,其余的都删去了。
作者在给一位青年人讲述当年创作的情况时,曾说到:“假如当时能保留《第一回旋曲》,那么就可以少加这样一个曲子。
”显然,作者对《二泉映月》是极其喜爱的。
作者在演奏此曲时,曾用了多种指法,可见作者内心激动的程度。
作者借这个曲子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例如,在演奏前面的华彩部分时,作者会用揉弦的手法进行演奏,后面的连弓断弓则用滑音的方式演奏。
再比如,在演奏第五段的时候,作者会用勾揉弦、打音的方式进行演奏,以突出二胡声音的苍凉、凄苦、愤慨的情绪。
通过赏析这首歌曲,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而这首乐曲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创作状态。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对这首乐曲的认识。
1、二泉的音乐形象,以及曲中流露出来的不平凡的音乐情绪,既是二胡艺术史上罕见的,又是中国作品中极为罕见的。
2、它继承和发扬了民族器乐中的优秀传统,提高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了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
3、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色彩。
4、这首乐曲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所以,当我们赏析这首乐曲时,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客观地评价事物,不仅应注重乐曲的思想性,还要注重乐曲的艺术性。
总之,《二泉映月》是二胡艺术宝库里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财富,更是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精神食粮!-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人间的天籁
感我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杰辈出,沉淀丰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着一代代黄炎子孙。
而中国传统音乐便是这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乐器追溯久远,从远古时代至今已发展了种式繁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创造了许多源远流长的名歌名曲。
今天所要提到的便是拉弦乐器的代表具有极强情感表现力的二胡。
而说到二胡便不得不说其中的名曲二泉映月,以及它的创作者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清末人士。
生世可怜,自幼丧母。
从小随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且经常参加各种奏乐活动,奠定了扎实的音乐基础。
奈何英才天妒,早年父亲便早早离去,不久后他因病双目失明。
经此种种渐渐地他融入了中国最底层最悲惨的那一类人。
于是他拿起了二胡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卖艺生涯。
每天他都在茶馆前拉弦卖艺,主题常揭露社会黑暗,听其曲目总能让人心灵激荡,如临其境。
同时他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乐曲家,日本侵华时期他创作了多首抗日曲目激励人心,因而深受民众喜爱。
阿炳一生作曲无数但流传下来的却屈指可数,二泉映月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泉映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听了此曲又无人不悲之泣之。
它创作于阿炳眼盲之后,曲名有风高亮节,源远流长之意,曲中流露出的却是一位饱经风霜的瞎子与世俗丑恶,命运不公抗争的旷世情怀。
初听此曲,如老者之叹息,悲凉之感沁入灵魂,使人潸然泪下。
曲中悠扬婉转宛如人生之起伏跌宕,深沉而不沉重,悠扬而不轻浮。
不时流露出伤感与心酸不时又聆听到不屈不甘之情。
曲风古典内涵百听不厌,每每听之,我仿佛就跟着那位盲人乐者回到了贫穷黑暗的旧社会,又仿佛我就坐在他跟前,在那个昏暗的街角,看着他经过岁月雕刻的黄脸,枯瘦的双手极富动感的拉着琴弦,一遍又一遍。
诚然,我没经历过那动荡的年代,不了解最底层贫苦大众的心酸,但我还是能从这首二胡曲中领略到无尽的凄凉之感,真可谓是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此曲广为世人所知,而且还传播海外,得到国际音乐名流的盛赞。
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他竟叹道:“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得大师如此赞扬,二泉映月真乃实至名归。
阿炳一生饱经风霜,大半生流落街头与二胡为伴。
然而就是这种环境这种悲苦的命运造就了他。
他身处社会最底层,受尽人间冷暖,在他黑暗的世界中唯一能给他光明的就是那把老旧的二胡以及弥漫街头的二胡曲。
阿炳虽眼盲却心不盲,人穷却志不穷。
他的心始终是不服输的,从他众多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深藏其中的愤慨之情。
就拿二泉映月来说,此曲除了表现出主人公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外,还体现出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情怀,其情感深邃,成熟,是阿炳在经历了诸多磨难后领悟到的新人生,他的正直,刚强都在二泉映月中得到表现。
阿炳的这首二泉映月所表现除来的情感正好符合当时的贫困大众的心境,在当时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与怜悯。
在幸福生活的今天它更是惊醒我们不忘苦难的戒尺,链接过去的桥梁。
音乐鉴赏是一门让我受益匪浅的课,它让我学会了怎样用今人的眼光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就如二泉映月,纵然其时代背景和如今己大不相同,但感动犹在,精神犹存。
它所体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瑰宝的光辉是不会因时间而黯淡的,历史的沉淀只会让它更具魅力更值得品味聆听。
无疑阿炳只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没有欧美音乐名流享誉全球的声誉,可是其作品的深度高度却可与众多世界名曲相比肩,我觉得他完全有能力称为中国的贝多芬!
以上都是学生对二泉映月的一些粗浅认识,有不足之处还请老师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