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一首中国古代名曲,原创自二胡演奏家郭文景。
这首曲子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二泉映月》的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艺术表达以及文化意义。
一、音乐特点1. 曲调简单优美《二泉映月》的曲调简单而优美,整首曲子以柔美的旋律为主导,音符流畅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听觉享受。
2. 情感丰富多变曲中情感丰富多变,音乐表达了浓郁的情感,从悲伤到欢乐,从宁静到激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3. 独特的演奏技巧《二泉映月》在演奏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包括弓法、颤音、顿挫等等,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才能完美呈现。
二、艺术表达1. 反映生活情感《二泉映月》通过音乐的表达,将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其中。
曲子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音符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的情感。
2. 传递文化精神这首曲子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曲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典音乐的旋律、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表达等。
它代表了中国音乐的一部分,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呈现艺术的美感《二泉映月》作为一首艺术作品,无论是在音乐结构、旋律、节奏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美感。
它引导听众进入一种美学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三、文化意义1. 传承中华音乐文化《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承载了中华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赏析和传播,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推动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承。
2. 拓宽文化交流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二泉映月》的演奏和传播,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3. 培养审美情趣《二泉映月》在音乐的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通过对它的赏析和欣赏,可以培养听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它让人们从中领略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二胡曲,由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深沉,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对这首曲子的赏析。
1.曲名与主题:《二泉映月》这个曲名暗示了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月光下倾诉自己的不幸。
曲名中的“二泉”指的是天下第二泉,但曲子并不主要描写其美景,而是借景抒情。
2.旋律与情感: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优美,充满了江南音乐的特色。
其旋律婉转深沉,真挚动人,透露出一种劳动人民的质朴气息。
然而,在这优美的旋律背后,却隐藏着演奏者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这种情感在曲子中得到了层层深化,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阿炳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结构与层次:《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变奏曲,这使得音乐形象能够得到层层深化。
全曲通过多次变奏,使阿炳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4.演奏技巧:在演奏方面,《二泉映月》对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来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演奏者需要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来表现出曲子中的凄凉和激愤之情。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注重节奏和音量的控制,使曲子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
5.艺术价值:《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优秀的二胡曲,更是一首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和反抗,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质朴情感的倾诉。
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总的来说,《二泉映月》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二胡曲,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了阿炳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首曲子不仅是二胡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二月映泉赏析

《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间盲艺人阿炳(华彦钧)的传世之作。
这首乐曲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构成完整的作品,经过了很长的年代,是阿炳在旧社会流浪卖艺的过程中,通过长年累月的反复演奏、加工创造而成的。
据与他同时代的、熟悉他的生活的乡邻们回忆,早在无锡被日蔻侵占期间,就经常听到他在街头巷尾拉这首曲子,特别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拉得最为动人。
那时还没有曲名,直到一九五O年夏天,杨荫浏先生等人为他录音时,经过商榷才定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含蓄、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似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抒发了作者淤积在内心的幽愤、哀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
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
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

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乐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首作品以简洁明快的旋律、生动活泼的节奏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展现了阿炳(即盲人阿炳,原名华彦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苦难命运的抗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一、旋律美二泉映月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乐曲采用抒情性旋律,线条流畅,韵味独特。
在旋律的展开过程中,阿炳巧妙地运用了音阶、调式、节奏等手法,使旋律富有变化,充满生机。
这种旋律美不仅体现在乐曲的高潮部分,还渗透在细腻的过渡和结尾,为整首作品增色添彩。
二、节奏美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力,二泉映月的节奏富有变化,充满活力。
阿炳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民间音乐中的节奏规律,使乐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节奏的变换中,阿炳以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了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展示了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共生。
这种节奏美为作品注入了强烈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民间音乐的经典之作。
三、表现力美二泉映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阿炳在演奏过程中,通过精湛的技艺,将个人的情感与命运融入音乐,表现出顽强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外,阿炳还运用了丰富的音色和音量变化,使乐曲具有立体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
这种表现力美使二泉映月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音乐佳作。
四、意境美二泉映月具有深邃的意境美,令人陶醉。
作品以“二泉”为主题,展现了我国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间文化。
在音乐的流动中,阿炳将自然景象、民间风俗和个人的感悟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意境美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还让人对美好生活产生无尽的遐想。
总之,二泉映月作为一部民间音乐佳作,其审美价值独具特色。
通过分析旋律美、节奏美、表现力美和意境美,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这部作品的魅力,并为传承和弘扬我国民间音乐文化贡献力量。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孙永法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该曲曾被选入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二泉映月》进行赏析,从曲名、曲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
一、曲名的含义《二泉映月》这个曲名取自古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中的“二泉”指的是亭子间的双泉。
曲名中的“映月”则表示亭子中的泉水在月光下的倒影,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整个曲名抓住了四字词的特性,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曲目的主题。
二、曲调的特点《二泉映月》的曲调独特动听,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它的调式是纯正的江南民间音乐调式,运用了五声音阶,并巧妙地运用了半音阶和三连音的技巧。
整个曲调流畅优美,旋律起伏跌宕,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三、表现手法的运用《二泉映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使得这首曲目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该曲采用了变调奏法。
在演奏中,曲目会经历不断的变调,从而使得音乐情感更加丰富。
同时,通过加强层次感的逐渐叠加,使得整个曲目有了更加磅礴的气势。
其次,该曲使用了滑音、吉他音、轻拂琴弦等技法。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曲目的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最后,该曲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起伏变化来表现情感的激荡。
音乐在高潮和低谷之间不断切换,使得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曲目中所蕴含的悲喜交加的情感。
四、情感表达《二泉映月》通过曲调、节奏等手法,以及演奏者的表演,将曲目所表达的情感深入人心。
这首曲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情愫、乡土情结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故乡情怀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整个曲目以优美、凄迷而短暂的华彩调子为主线,将人们引入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境地。
细腻的音乐表达了漫天血泪的情感,使得人们在欣赏中能够感受到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家园的热爱。
结语《二泉映月》是一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通过对曲名、曲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前言】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艳乐令人心淫。
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音乐欣赏教育,有利于以积极美好的音乐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优秀的音乐同时是也时刻放映着这个时代境况。
就像阿炳的《二泉映月》。
在那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只有他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琴声表达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痛苦的心声和对自由﹑光明的祈求。
那孤独的夜行者便是我国已故的杰出民间音乐家阿炳,那破旧的胡琴的感人乐曲,便是极负盛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优美凄凉的旋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关键词】民间音乐标题的由来意境和神韵【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
民间音乐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
它无论从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谱还是演奏形式,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溶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
【作者介绍】曲子的作者名叫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
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
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音乐鉴赏——二泉映月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前言】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艳乐令人心淫……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音乐欣赏教育,有利于以积极美好的音乐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优秀的音乐同时是也时刻放映着这个时代境况。
就像阿炳的《二泉映月》。
在那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只有他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琴声表达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痛苦的心声和对自由﹑光明的祈求。
那孤独的夜行者便是我国已故的杰出民间音乐家阿炳,那破旧的胡琴的感人乐曲,便是极负盛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优美凄凉的旋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关键词】音乐教育标题的由来意境和神韵【正文】很多伟大人物和成功人士都爱好音乐,恩格斯年轻时就热爱音乐,曾写过一部歌剧,尝试过作曲;卢梭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他的音乐理论甚至音乐创作在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地质学家家李四光、数学家苏步青、科学家钱三强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功能。
美好的音乐能缓解精神压力,促进人才成长。
这一点要从音乐对人的影响来理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一生的事业得益于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
令人惊奇的是,这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儿时曾经被看成是个笨头笨脑的孩子。
4岁时才开口说话,上学后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
满分5分的成绩,他总是拿1分。
校长和老师一致断言:这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当时他很沮丧,打算退学。
但他的父亲并没有放弃。
老爱因斯坦开始教儿子拉小提琴,并一再鼓励他。
后来,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棒极了,经常被邀请登台演出。
并且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科学巨匠。
学过音乐的孩子,是最聪慧、最敏感、最善解人意的孩子。
比起那些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而言,这样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二泉映月》作于1962年2月,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二胡曲,向全国播放。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演奏家对该曲进行研讨,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后,终于定稿并出版。
作者饱含深情的表现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赞颂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党和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是作者在那段时间写的最为满意的作品。
当初作者在定稿的时候,有两个版本,但只保留了第二个,其余的都删去了。
作者在给一位青年人讲述当年创作的情况时,曾说到:“假如当时能保留《第一回旋曲》,那么就可以少加这样一个曲子。
”显然,作者对《二泉映月》是极其喜爱的。
作者在演奏此曲时,曾用了多种指法,可见作者内心激动的程度。
作者借这个曲子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例如,在演奏前面的华彩部分时,作者会用揉弦的手法进行演奏,后面的连弓断弓则用滑音的方式演奏。
再比如,在演奏第五段的时候,作者会用勾揉弦、打音的方式进行演奏,以突出二胡声音的苍凉、凄苦、愤慨的情绪。
通过赏析这首歌曲,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而这首乐曲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创作状态。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对这首乐曲的认识。
1、二泉的音乐形象,以及曲中流露出来的不平凡的音乐情绪,既是二胡艺术史上罕见的,又是中国作品中极为罕见的。
2、它继承和发扬了民族器乐中的优秀传统,提高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了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
3、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色彩。
4、这首乐曲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所以,当我们赏析这首乐曲时,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客观地评价事物,不仅应注重乐曲的思想性,还要注重乐曲的艺术性。
总之,《二泉映月》是二胡艺术宝库里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财富,更是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精神食粮!-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耳朵的洗礼;悟,心灵的净化教材分析《二泉映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中秋之夜在二泉边师父告诉阿炳,要等他长大后才能听懂泉声。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写历尽人生磨难的阿炳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
第三段(第五、六自然段),写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体验盲人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优雅的氛围中学习,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感悟真情,从而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从中积累关于月色和音乐旋律的词语。
2、能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由琴声联想表达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韵律美,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四、五自然段。
3、凭借课文内容感受,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一、欣赏音乐,总体感悟:1、上课前,冯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二胡曲,猜猜是哪首?想听吗?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
2、告诉老师,这悠扬的二胡声,让你听到了什么?小结:同一首曲子,有人听出了爱,有人听出了……,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内容。
一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就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
(设计理念:语文是要有人文性的。
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意境,我们的学生早已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说教的语文,他们渴望一种心与心的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灵动的语文课堂。
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追求。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做的就要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堂开始之前的聆听这首悠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学生们在这种舒缓连绵、涵义深刻的曲调中情怀激荡,也初步奠定了本堂课的情感基调。
)二、初感人物,把握内容。
1、师: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天下第二泉、与音乐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谁创作的?(阿炳)3、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4、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
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们人民喜爱,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5、同学们,为什么一位民间艺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位苦难一生的艺人能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走进他那艰苦的创作历程。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设计理念:开课伊始,从学生未知出发,教学中仅仅围绕一个课文中的主要问题展开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致,也让每一位学生明白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指向性就强了,也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6、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
相信大家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老师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倾听月光如银委婉连绵倔强月光似水升腾跌宕激愤静影沉璧步步高昂搀扶月光照水舒缓起伏积淀水波映月恬静激荡师: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了?出示第一竖排:这是一组难读的词语,让我们开火车吧。
【注意倔强的读音】出示第二竖排:刚才难读的词语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相信这一组描写月光的词语你们不仅能读对,读好也没有问题。
【抓住月色的柔美,读出词之美。
】出示第三竖排:同学们把那么美的月光都读出来了,相信这一组描写音乐的词语你们也一定可以读出它的旋律来。
【抓住不同旋律的特点,读出词的旋律】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准、读好这些词,齐读。
(设计理念: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对于文中难读的词语和关于月色、音乐旋律的词语按照三个层次,来理解文中重要的系列词语还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分别让学生朗读、品悟,学生们也通过了对词语的朗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让他们在动情的语文阅读实践中积淀语感,增强体验,深切体会到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作好了铺垫。
)三、分层感悟,揣摩内心。
1、这么美的月色,这么悠扬的乐声,作为一个盲人的阿炳他只能用心去感受、用耳朵来听。
2、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了阿炳几次听泉?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几次泉声?3、交流:两次听泉。
第一次(1-2),第二次(3-4),创作出不朽名曲(5-6)。
(设计理念:如果说阅读、感悟、理解是把书读“厚”,把短文读长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把书读“薄”,把长文读短,这也是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
高年级的学生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能力。
此处的设计是对学生这种能力的检测,也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主要内容层次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总结阅读经验,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保证阅读质量。
)(一)第一次听泉声1、阿炳在第一听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阿炳听到奇妙的泉声了吗?为什么他没有听出呢?】……是这样的吗?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
”课堂的四十分钟是极为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集中精力,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和关键处讲清,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有足够的思维和想象的余地。
对于阿炳第一次听泉声,为什么不能听出来,学生也许并不能讲得头头是道,教师这时也不一定要讲透,留下一个学生遐想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去学习课文,也更是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第二次听泉声1、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他多么希望师父说的奇特而美妙的声音出现在他的耳畔啊,他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2、能在泉水声中听到这些声音,你们觉得奇妙吗?3、是什么原因能让阿炳听得到这些声音?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们能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来吗?(板书:坎坷)齐读4、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
因为我们阿炳那深切的体会。
来,请同学们从书上找,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关键的词语来说一说。
(设计理念:抓住这个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关键词语,也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原因的重要词语。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体会,使学生既积累了重点词语,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悲惨命运,与阿炳也产生了情感共鸣。
读了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学生的感情已有了初步的积淀。
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寻找阿炳坎坷的经历的细节,又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阿炳的不幸,这样也为后一环节的感情诵读打下了基础。
)(三)体会坎坷人生(1)想象体验、体会坎坷1、交流,(板书:双目失明卖艺度日)2、齐读“双目失明”。
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
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
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
(闭眼一分钟左右)师:【语调沉郁地】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
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
对他而言,他的人生必将是——指板书:坎坷的。
由于双目失明,他只能靠——卖艺度日。
3、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书上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走进阿炳的生活的那段岁月,去体验他的那段人生。
阿炳就是这样卖艺度日的,大家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镜头,去想象体验说说阿炳卖艺的情景。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请同学们打开大练习册P22页完成。
4、哪一个同学愿意先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通过学生的想象说话,指名说,再次结合课文朗读,体会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设计理念:一边是流水淙淙的奇妙之音,一边是穷困苦难的坎坷人生。
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
在悟词中学生感悟体验,在几个画面的想象体会写话中,也结合了语文练习册的内容,让学生就能感同身受,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
也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学生在切己的体验中悄然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抓住情感,朗读体会1、……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引读】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齐读,“渐渐地,渐渐地……”。
2、指导朗读:当他想起自己在街头卖艺,却遭到路人的唾弃时,女同学齐读。
当他想起自己在病床上痛苦挣扎,却无人问津时,男同学齐读。
当他想起自己不分严寒酷暑为生活奔波,却依然贫苦时,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
(设计理念:通过词语的牵引细细品味,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不断掀起情感的涟漪。
品词析句,一咏三叹,不断升温,学生置身其间深入体悟阿炳那不屈的情怀,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
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使得二泉池畔那一片如银的月色和那委婉连绵,如诉如泣的二胡声,都融入到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
)(3)讨论朗读,体悟内心1、是的,我们听到了阿炳倔强的呐喊,但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没有!)2、你从文中哪儿看到阿炳没有被压倒?(板: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3、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我们内心的情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