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合集下载

滨海港口区域景观要素的详细规划与设计

滨海港口区域景观要素的详细规划与设计

民营科技2010年第9期234MYKJ 建筑·规划·设计滨海港口区域景观要素的详细规划与设计陈玲前言森林、海滩、树丛以及林中空地等边缘,都是人们喜爱逗留的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缘地带己经人满为患。

边界区域之所以受到青睐,显然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

选择了海岸线、天际线、道路系统、绿地系统这四大“线”要素以及灯光系统这一复合的“点、线、面”系统进行论述。

此外,人们在港口区域内停留的一些地点如办公和配套服务区等过去所忽视的“点”元素也是人们了解和突出滨海港口城市整体风貌和特色的重要元素。

不少国外滨海港口城市的旅游项目中都有乘船游览城市风貌,当我们从海面上观赏一个滨海城市的时候,由于距离远,视野大,随着游船的行进,游客可以在不同深度和角度体会城市风貌的特征,从而形成山、海、城的整体景观印象。

虽然我们更多地是感受到城市的天际线,但优美流畅的海岸线是塑造生动、富有韵律的天际线的基础,可以说海岸线决定了天际线。

海岸线直接影响着滨水空间的景观序列和视线走廊的组织,影响着区域建筑群体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布局,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天际线和总体风貌。

因此,海岸线与天际线的规划是塑造沿海港口城市意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流畅的海岸线与富有韵律的天际线本身也是城市整体风貌和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景观规划设计应从总体概念、结构规划到详细规划和设计中对海岸线与天际线给予足够的重视。

1海岸线海岸线原本是自然形成的,其突出和凹陷的位置则是海岸线景观组织的关键之处。

突出的岸线是视觉的焦点,形成了前景天际线,因而更多地被人们所感知。

同时,凸型岸线具有广阔的视野,可从多角度和不同距离观赏,成为海岸线上的控制性因素。

因此,在凸型岸线上设计标志性建筑物成为常用的手法。

如美国纽约港的自由女神象是建立在海湾中一个岛上的;世界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位于三面环水的Belnnelong Poini角,无论从高处眺望还是周围巡游,都可见完美的形态。

港口的概念、作用、特点、分类和几个相关理论

港口的概念、作用、特点、分类和几个相关理论

速度慢,客运转移
客运的时间要求高,航运在速度上无法与陆上、空中的 运输相比; 航运线路受自然条件限制,运输路线的选择余地少;
因此,水上客运的发展出现转移,现在的客运选择水路 的数量日趋减少。
受水域的限制
紧靠水路运输无法做到“门到门”运输,货物换装次数 的增加会延长货物的在途时间; 21世纪的交通运输是综合运输时代,集装箱多式联运已 具这种运输特点的雏形; 集成化运输:对于托运人而言,整个运输过程只有一个承运人,
二、港口是工业活动基地

工业,尤其是对运输有较大以来的制造业离不开高效 率的港口; 港口实施和工业用地的布局可以有机结合,提高运输、 存储、加工的效率。
三、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增长
工业在港区得到发展,经济活动加强,港区逐步形成城 区; 城区的消费增加,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也随之增长; 以上就是港口和城市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规律。
社会经济主要处在自给自足、较为封闭时期; 关键因素:劳动力、资本
港口的发展划分
第二代:1950-1980年代的港口,功能增加了货物增值的工业、商业活 动,成为装卸和服务的中心; 集装箱的出现; 固体散货和液体散货运输; 关键因素:资本、技术
港口的发展划分
第三代:1980年代以后,功能增加有运输、贸易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等综 合服务,使港口成为贸易的物流中心。
内容 港口的基本概念 港口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港口生产活动的特性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大中城市多是沿海或沿 江建立,这一事实表明人类的活动依赖于水路 运输; 水路运输历史悠久,从现代运输的角度来看,水 陆运输仍然具有它的优点和不可替代性。
水路运输的特点
– 利用天然水系,不占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 • 现代的陆路运输方式已占用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 而这些资源却不可再生; • 航运使用的是天然江河海域,不占用珍贵的土地 资源。

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

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

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1.引言1.1 概述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是针对港口区的用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实现港口区发展的有序和可持续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港口区的用地需求日益凸显,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方案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需求分析和布局规划原则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港口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本文的目的和文章结构。

在正文部分,将对港口区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港口区的地理位置、用地利用现状等方面的分析;对港口区未来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包括港口区的发展方向和用地规划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并提出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的原则和要求。

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回顾,提出对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的建议与展望,并得出结论。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以期对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针对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港口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港口区的用地需求和布局规划原则,提出科学合理的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港口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促进港口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港口区用地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2.正文2.1 现状分析现状分析部分:目前,港口区用地布局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港口区的特殊性,存在大量的港口设施、仓储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用地利用率较高,而且存在着一定的混杂现象,使得整体布局不够合理。

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港口区周边的人口密度也逐渐增加,导致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此外,部分港口区存在着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港口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现状分析表明,港口区用地布局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改进空间,需要进行合理评估和规划。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解读)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解读)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解读)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解读)一、规划的背景与依据内河水运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特点,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加快发展内河水运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内河水运发展问题,社会各界对发展内河水运也非常关注。

自“九五”期以来,中央建立了内河水运建设专项资金,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内河水运货运量持续增长,运输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水运市场日趋活跃,内河水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较好时期。

全国初步形成了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淮河、黑龙江和松辽水系为主体的内河水运体系,内河水运的服务腹地有了较大的延伸和扩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长江已成为世界上完成货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通航河流,为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3万公里,占河流总长的29%,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和淮河水系。

可通航500吨级船舶的四级及以上航道15328公里,占12%,其中可通航千吨级船舶的三级及以上航道8631公里,仅占7%。

2005年全国内河水运完成货运量14.9亿吨、货物周转量3635亿吨公里,客运量1.2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1.4亿人公里。

全国共有内河港口1300多个,生产用码头泊位30944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87个。

全国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8.45亿吨,旅客吞吐量1.29亿人。

由于历史原因,内河航道与港口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高等级航道少,干支航道没有高标准贯通,内河港口专业化泊位少,运输船舶吨位小。

同时,内河水运开发涉及不同行业和区域,协调难度大。

为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指导内河水运健康发展,满足客货运量不断增长发展趋势,完善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交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组织编制了《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港口规划是根据港口远景可获吞吐量的规模而确定的港口水域、陆域以及营运条件等规划。

一般需要在流域航运或海运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港口在城市中的位置:港址选择是应从港口和城市两方面考虑。

从港口角度必须考虑的因素有:一自然条件:包括水深、冲淤、风浪、潮汐、地质、地貌等。

二技术条件:按港口规模、性质的要求,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

三经济性分析: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经济合理性,近远期的效益如何结合等。

港址选择的指导思想是从城市的全局出发,合理地安排好港、城关系:一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的单位的关系协调,如港口、工业、生活等岸线的全面安排。

二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如与港口工业等地区的关系。

三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如港口出入航道的距离。

四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

如环境影响和保护。

港口作业区的布置应满足如下原则:一客运码头要接近城市中心地区,使游客有方面的交通条件。

二件杂货作业区一般应设在离城市较近,具有深水和中等水的岸线段,以适于件杂货船舶停泊以及有关业务部门联系。

三集装箱码头宜邻近件杂货区,要求有较大水深和较大的陆域面积。

四为当地服务的作业区应尽量接近城市仓库区,与生产加工、生活消费地点保持短捷的运输距离。

五散货作业区应布置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位置,防止对城市生活居住区污染。

六油码头对水深要求高,设独立的储存系统,有严格的防火和防止油污染水域的要求。

七木材作业区要有宽广水域。

八在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中,涉外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用地功能布局: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各有岸线;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城市交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的网络。

仓库用地按其类型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

BRT。

公共交通优先。

(分析,策略)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

BRT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于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公交灵活方便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港口规划与布置:港口发展规划

港口规划与布置:港口发展规划

2000~2005年世界集装箱贸易量及海运运力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年年年年年年年
世界集 总量(百万TEU) 66
68
76
84
96 106 117
装箱贸
易量 年增长率(%) 10.7 3.0 11.8 10.5 14.3 10.4 10.4
全集装箱船 运力(万TEU)
276 18.9 280 19.7 271 53.5 278 52.0 272 72.2
257 112.6 278 250 50.6 264 241 60.4 247 234 44.1 214
11.2 269 47.3 261 64.0 246 40.6 230
20.2 266 11.5 244 56.5 217 65.1 217
• 港口布局规划要认真分析具体港口与主要
国际航线相对位置、对主要生产或消费中 心的服务半径、与腹地运输连接设施的通 过能力、依托城市对港口成为国际贸易后 勤基地功能的衔接程度。修建深水航道、 泊位的自然条件等,依照规定确定港口集 装箱港区的性质和发展定位。
• ⑤ 港口布局规划中一定要对不同港口实
481
540
597
653
716
813
937
世界 年增长率(%) 9.6 12.3 10.6 9.4 集装箱
9.6 13.5 15.3
运力供
给 世界集装箱船

675 733 791 849 917 1017 1143
总运力(万TEU)
年增长率(%) 7.8 8.6 7.9 7.3 8.0 10.9 12.4
457 324 297 270 254 242 233 227

港口布局情况汇报范文

港口布局情况汇报范文

港口布局情况汇报范文港口布局情况汇报。

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港口的布局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下面就我国港口布局情况进行汇报。

我国港口布局情况总体来说是比较完善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其中,北方地区主要以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为主;中部地区主要以上海港为主;南方地区主要以深圳港、广州港、香港港为主。

这些港口布局合理,相互配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港口网络。

首先,北方地区的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分别位于辽宁、天津和山东,这些港口主要服务于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

大连港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青岛港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其次,中部地区的上海港位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上海港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国第一,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中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最后,南方地区的深圳港、广州港、香港港分别位于广东和香港,这些港口主要服务于华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对外贸易。

深圳港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南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广州港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南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香港港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综上所述,我国港口布局情况比较完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港口网络。

这些港口布局合理,相互配合,为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希望未来我国港口能够进一步完善,提高港口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交通部关于颁发《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90]交计字58号

交通部关于颁发《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90]交计字58号

交通部关于颁发《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正文:---------------------------------------------------------------------------------------------------------------------------------------------------- 交通部关于颁发《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方法》的通知((90)交计字58号1990年2月4日)为了强化港口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宏观控制,健全港口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使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方法科学化,现发布《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自一九九0年二月四日起施行。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第一条为了强化港口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宏观控制,健全港口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使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方法科学化,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建设前期工作和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制订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方面的有益理论和经验,结合当前我国港口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是根据全国资源、生产力布局和港口自身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制订的布局性规划。

它是港口建设管理大系统中决策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属港口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订中长期建设规划、计划,选择建设项目的主要依据。

是确保港口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重要手段。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属港口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充实、完善。

第三条制定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充分体现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以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的方针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牢固树立全局观点,使港口的总体布局规划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战略、总目标,服从于全国运输网和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妥善安排港口的集疏运布局;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有关制度,严格执行港口工程有关的经济、技术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港口规划是根据港口远景可获吞吐量的规模而确定的港口水域、陆域以及营运条件等规划。

一般需要在流域航运或海运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港口在城市中的位置:港址选择是应从港口和城市两方面考虑。

从港口角度必须考虑的因素有:一自然条件:包括水深、冲淤、风浪、潮汐、地质、地貌等。

二技术条件:按港口规模、性质的要求,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

三经济性分析: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经济合理性,近远期的效益如何结合等。

港址选择的指导思想是从城市的全局出发,合理地安排好港、城关系:一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的单位的关系协调,如港口、工业、生活等岸线的全面安排。

二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如与港口工业等地区的关系。

三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如港口出入航道的距离。

四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

如环境影响和保护。

港口作业区的布置应满足如下原则:一客运码头要接近城市中心地区,使游客有方面的交通条件。

二件杂货作业区一般应设在离城市较近,具有深水和中等水的岸线段,以适于件杂货船舶停泊以及有关业务部门联系。

三集装箱码头宜邻近件杂货区,要求有较大水深和较大的陆域面积。

四为当地服务的作业区应尽量接近城市仓库区,与生产加工、生活消费地点保持短捷的运输距离。

五散货作业区应布置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位置,防止对城市生活居住区污染。

六油码头对水深要求高,设独立的储存系统,有严格的防火和防止油污染水域的要求。

七木材作业区要有宽广水域。

八在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中,涉外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用地功能布局: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各有岸线;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城市交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的网络。

仓库用地按其类型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

BRT。

公共交通优先。

(分析,策略)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

BRT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于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公交灵活方便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安排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权利。

一般来说,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

对公共交通的扶持是公交优先战略的主要方面,包括:一是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公交倾斜;二是道路使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三是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的优先考虑。

对低效交通方式的限制是公交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购置限制。

使用限制。

城市中心或拥挤地区停车限制等。

此外还有限制加引导的措施。

《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

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柯比西埃的观点。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并认为:居住问题为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

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

游息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且位置大多偏于郊区。

针对交通恶化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宪章》最尾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城市功能分区,对以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最尾深远。

但回避了城市社会中的阶级矛盾问题,仅集中在形态层面,所以很难完全实现其理论。

《马丘比丘宪章》(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至今依然有效;首先强调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提出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的一个结构体系。

“;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进一步地推进其发展。

城市功能与结构:功能是一种活力的表示,也可以理解为活动的过程。

城市是由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

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城市功能和结构是紧密相关的。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城市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反映出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和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中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城市功能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它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

城市的功能和目的缔造了城市的结构,但城市的结构却较这些功能和目的更为经久。

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不同。

(2)区域规划市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

不同的是,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地域中心。

从普遍意义上说,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

(3)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区域规划把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地点,制定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分析和预测区域内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规划城镇人口分布,并根据区内各城镇的不同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

城市规划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的规定和预测等工作。

如对新建项目的选址和扩建项目的用地安排,就有待城市规划进一步落实;城市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骨干工程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骨架相互衔接协调;有时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也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明清时期)的特点:发展大致经历了:汉以前为帝王皇族苑囿为主体的思想;魏晋南北朝奠定了山水园的基础;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两宋时造园风气遍及地方城市,影响广泛;明清时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均达盛期。

我国自然式园林的发展表现为四个方面:理景的普及化、园林的功能生活化,枣园要素密集化,造园手法精致化。

代表性园林:皇家苑囿: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私家园林: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基本设计原则和手法:园林布局: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尺度得当,移步换景。

水面处理:空虚、实景相结合,聚分有别;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用石得当;建筑营构:活泼、玲珑、空透、典雅。

如:苏州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狮子林并称苏州四大园林。

有名的城市规划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明天城市“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光辉城市“对他以前城市规划方案的进一步深化。

赖特:广亩城。

《消失的城市》:未来的城市应当是无处不在又无处所在的。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阐述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被所有学者毫不夸张地当作当时规划界的一次大地震。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混合用地:混合用地指将不同类型的土地用途结合在一起,包括住宅、商业、社团、娱乐等。

城市建筑综合体:又称综合性建筑或复合型建筑,城市的地标物业,城市的标志,推动城市发展的财富核心源泉。

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网密度以km/km2表示。

依道路网内的道路中心线计算其长度,依道路网所服务的用地范围计算其面积。

(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恰当的干道网密度为2~3 km/km2。

城市公共空间: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

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

城市规划中居住用地的布局特点: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一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滑坡、沼泽等不良条件的地区。

二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区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

三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四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

五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区,要考虑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

居住地的规划布置:规划的原则:一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

二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居住用地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

四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五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居住用地分布:一集中布置。

二分散布置。

三轴向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