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临《兴福寺半截碑》赏析

合集下载

白蕉

白蕉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人。

本姓何,名馥,字远香,笔名白蕉,号旭如,别署复翁、复生、济庐等,别署云间居士等。

为近代海派艺术代表人物之一。

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

诗论亦富创见,诗名蛮声文坛,写兰尤享盛誉,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和徐悲鸿、邓散木被称为“艺坛三杰”,且有“白蕉兰、(申)石伽竹、(高)野侯梅”三绝之誉。

书法以“二王”为宗,兼取欧、虞诸家,超逸绝尘,冠绝时人。

亦擅篆刻,虽不常作,而高古绝伦,深入汉印堂奥,其自用印均出于己手。

为人秉性耿直,散澹自然,重品德而轻名利,以“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作座右铭。

一生清贫,常“于黑墨白米之间每相为短长”。

白蕉是民国书家中最典型的帖学代表人物,与其他人不同,白蕉更加深入地研究了二王及魏晋尺牍,在系统内进行革新,追溯至魏晋书风,纠正帖学末流弊端。

靠独立高洁的品格和高超的书法水平,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回归纯朴,汲取魏晋书风之精髓,将魏晋文士的高妙意趣化入寻常琐事且恰到好处,其神态直逼二王。

白蕉非拜名师传授,实为自学自悟。

白蕉取法晋人的第一条路径是由唐人溯源晋人,这是一条捷径,其早年学书初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与此同时对褚遂良、陆柬之等人法书也颇为用心。

师法“二王”,首要师其笔法,唐人对晋人的笔法保存可信度较高,白蕉走此捷径,不失为一上策。

除了学习唐人,白蕉涉猎广泛,同时对五代杨凝式、宋代米芾明代董其昌、王宠等人法书皆有钻研,真可谓汲取百家之长。

其成熟书风更是融会《鸭头丸帖》、《鹅群帖》诸书貌,现存白蕉墨迹法书主要有《自书诗册》、《兰题杂存卷》等。

其书学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 初成面目,师法欧虞1940年左右,初成面目:以《行书桃花源记》图表1为代表,这一阶段作品有着明显的欧虞楷书风貌。

欧虞基础。

欧阳询的楷书从隋碑而来,虞世南是智永弟子,但欧虞楷书从用笔到结体都不无相似之处。

而白蕉其他行书,则似乎虞体的成分多些。

现代帖学大家白蕉(下)

现代帖学大家白蕉(下)

现代帖学⼤家⽩蕉(下)原稿:现代帖学⼤家⽩蕉下曹利华乔何意与理,更重意。

韵的实践在晋代,⽽韵的理论却在宋代。

我们知道明确提出把“韵”作为书法艺术鉴赏标准的是北宋的意与理,更重意。

黄庭坚。

他说:“凡书画当观韵。

”“若论韵胜,则右军、⼤令之门谁不服膺?”清代刘熙载说:“黄⼭⾕论书最重⼀‘韵’字,盖俗⽓未脱尽者,皆不⾜以⾔韵也。

”⽽正是这个提出“韵”的理论的宋代,却崇尚“意”。

“尚意”书风坚定提倡者苏轼是这样说的:“吾书虽不佳,然⾃出新意”,“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韵”与“意”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呢?“韵”与“意”都具有感性的特征,但是“韵”更多的是⼀种⾮⾃觉状态,⽽“意”却是⼀种⾃觉状态,他包含着更多的理性因素和⽂化内涵。

因此它能提出晋代所能感知⽽在理论上⽆法概括的“韵”这个概念,⽽他们所追求的却是更有⽂化内涵的“意”境。

我们说⽩蕉的书法正是在唐法的基础上,将晋韵与宋意统⼀了起来。

我们欣赏⼀下代表⽩蕉最⾼⽔平的《兰题杂存》长卷,答案就清楚了。

胡传海在出版后记中称:“疏宕处采⽤了《平安、何如、奉橘帖》的安详舒逸的布局⽅法;流荡处表现了《得⽰帖》、《鸭头丸帖》势如滚珠的转承技巧;跌宕处嫡传了《⼆谢帖》顿挫有致的⽤笔⽅式;俊逸处汲收了《丧乱帖》⽓势开张的结字形式……当然,⽩蕉也不是⼀味地再现⼆王的⾯貌,细细品味柔然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蕉⽤笔更追求起落⽆痕迹,折笔相对减少;结字求简,⾏笔速度更快些;字距安排也⼒求变化。

”其实⽩蕉的书法远远超过了魏晋风范,⽽直逼唐、宋,特别是宋意。

《兰题杂存》中说得很清楚:“⾜下喜坡公法书,何妨看马鸣寺根法师碑,更参王僧虔⼿帖,⾜下若云此中消息,何预兰事,我谓然,则兰亦何预君事?”⽩蕉喜欢苏轼,在于情相通,意相连。

苏轼的观点虽然趋于中庸,但是在艺术上却提倡⾰新,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和个性特征。

他是尚意书风的倡导者,他称赞张旭草书“意态⾃⾜”,强调⾃然,强调字外功夫,他说:“我书意造本⽆法,点画信⼿烦推求”(《⽯苞舒醉墨堂》)。

兴福寺半截碑

兴福寺半截碑

兴福寺半截碑重要碑刻,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书名:兴福寺半截碑又名:吴文碑,镇国大将军吴文碑作者:王羲之类别:书法年代:东晋字体:行书书法特点:行气流畅,摹刻精良藏馆:陕西省博物馆作品简介《兴福寺半截碑》为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晋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

此碑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

721年(开元九年)立于长安,徐思忠等刻字,菩提像一铺为居士张爱造。

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久弃置西安城南城隍庙中。

明万历间,王尧惠见之,语郡守移至西安泮宫,始显扬于世。

此碑存35行,残存每行23、24、25字不等,中空3行,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碑身两侧浮雕阴文花朵,一凤立于花叶,叶两边各立一人,下一佛骑兽也立于花叶。

左侧佛向后,右侧向前,刻艺精湛。

[1]作品释文(1)……碑在京兴福寺陪常住……(2)……大雅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行书勒上……(3)也。

肇自石楼东镇,守封司地之班;金册西符,启命将军之秩。

虽……(4)师。

中尉总南宫之禁,其或胆刚如铁,……操紧明霜;酌龙豹之神韬……(5)之策。

名溢寰海,功埤动植,其谁由然哉?惟大将军矣。

公讳文,字才……(6)大夫行内给事,……父节……皇朝金紫光禄大夫,行内常侍,七貂……(7)之德,是使金铺接庆,玉玺承官。

长戟棨于司宫,高门联于寺伯。

公……(8)雅局就于孩年;量转奇规,英断裁于稚齿。

源之乎:鹏之为鸟,不飞……(9)法励已,荷公不私,补过愕愕于宫闱,匪懈兢兢于夙夜。

……(10)劳,抚公以秩,授公文林郎,适举从班也。

公谨密居体,谦光潜旨,问(11)(十二)之赏,非公而何?冬十二月,又……制转公右监门卫大将军,建(13)……宸。

神龙三年又……制转公镇军大将军行右监门卫……(14)社。

固以锋交卫霍,权冲田窦,横虎步于朱轩,……跪龙颜于青……(15)土之禄,敢对敭……天子之休命也。

唐元年又……制进封……(16)之册,三阶应历,八命腾迁,持大义而不可夺,保元勋而若无有,则(17)…………(18)皇上钦腹心之寄也。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9期2012年,敦煌书法家丁永明曾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学一年。

也是在那一年的一次偶然的聚会上,我们认识了。

从此,便以朋友相称,我喊他“老丁”,他卻喊我“冯老师”。

实际上我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他才是“丁老师”,我才是“老冯”。

他每次来北京,我都要请他来北大暂停,花一天时间关上门来探讨书画艺术。

有时请他示范行草书法用笔,有时二人书画合作,颇似古代武侠小说中的“闭关练功”。

还有一次,我拿出一本小册页请他演示古人笔法,他便将研习多年所得的古人常见行草笔法一一默写出,遂成一册,蔚为大观。

我让他在册页封面上题写“丁永明笔法示范”,他不愿意写,说“我们是兄弟之间交流,何谈示范”。

我坚持请他题写,理由是“兄弟之间亦可示范”。

他拗不过我,只好就范。

在册页的最后,他有如下落款:“时在戊戌初冬,和冯健兄探讨王羲之笔法。

永明并记于燕园。

”我们二人的友谊于此可见一斑。

然而,当我拿起笔,想为永明兄的书法写点文字时,却感到并不是那么容易。

最初,我对他行草书的认知是他应该主要学习以徐渭为代表的明清大草。

但后来发现,他也不完全得益于明清大草,他虽然在体势上学习了徐渭行草的精华,但在笔法上,却把“二王”的笔法糅合了进来。

除此之外,宋人的笔法(尤其是苏轼和米芾)、清代八大山人、近代的白蕉、当代的张旭光等,他都有所取法。

甚至敦煌写经的那种缜密气象,也在他的作品(尤其是小字作品)中时有流露。

我观丁永明的书法,联想到的总是一个“气”字,由“气”而延展为“气韵”“气势”“气场”“气质”“气魄”和“气度”。

他的书法作品,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气韵”。

南朝谢赫曾提出绘画的“六法”,并把“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为历代画家所推崇。

据启功回忆,溥心畬的山水绘画风格来源于其所珍藏的一幅南宋无款山水画作。

据说溥心畬曾反复研究这幅画的笔墨技巧并化为己用,但他花了五年时间才琢磨透这幅画的气韵。

白蕉笔下的魏晋风神(黄凰)

白蕉笔下的魏晋风神(黄凰)

白蕉笔下的魏晋风神(黄凰)白蕉笔下的魏晋风神黄凰一、魏晋思想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书法史一般认为,在中国书法艺术上达到自觉与高度成熟的时期便是魏晋时代。

此时,儒释道诸说共鸣,老庄之学兴盛,这种思想的碰撞与解放成就了魏晋士人特殊的心态,后人用魏晋风度来概括这一时期士人特殊的心态与行为。

魏晋风度的理论形态——玄学,书写了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页。

玄学打破了儒家经学在精神领域的独霸地位,重新激发了士人理想思想的自由与活跃,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个性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些因素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反映在意识形态与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便是人的觉醒。

拥有各种优越条件的门阀士族们,此时的心思、眼界、兴趣便发生了从外向内的根本转变。

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经学转向艺术。

对人的评议,也由两汉以外在的功业、道德、学问的品评,从而转向内在的才情、气质、品格、风貌等。

人的内在的精神性取代了外在的行为节操,成了品评的最高标准和原则。

这种向内的精神性的追求,反映在哲学上,便有王弼所说的:“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事物之宗也。

”只有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和不可穷尽的,而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却都是有限的。

反映在艺术领域,则产生了“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这样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

而它们的内涵,就是要求作品生动地表现出入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是一种不可穷尽的内在神情。

这种追求人的“气韵”和“风神”的美学趣味和标准,与魏晋的人物品评、玄学思辨的要求完全一致,共同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当人的觉醒导致了文的觉醒后,书法艺术也充分表现着这份自觉,体现出魏晋风度的内涵,这是魏晋书法繁荣的重要原因。

在玄学的影响下,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便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倾向于简淡玄远、超然绝俗的美。

它亦影响创作者的心态,使之能保持虚静的创作状态,而这些都是魏晋书法风格的重要成因。

白蕉书法对联作品欣赏(26副)

白蕉书法对联作品欣赏(26副)

白蕉书法对联作品欣赏(26副)
白蕉先生像,1963年蒋兆和先生作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名馥,字远香,号旭如。

后改名换姓为白蕉。

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出身于书香门第,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

白蕉《隶书用清所尚五言联》庚辰(1940年)
【释文】用清自和畅所尚多古欢。

午昌道长先生教。

庚辰雲间白
蕉。

白蕉《行书蹈德正身八言联》乙酉(1945年)
【释文】蹈德咏仁神无不畅正身履道卑以自居厚德先生大雅之属。

乙酉夏复翁白蕉。

释文:观尽古今小感慨,化将静躁水虚和。

云间居士白蕉
【释文】白雲遥相识青天若可扪高风先生方家。

雲间居士白蕉。

行书七言联
释文:桂棹莫辞三百曲,梅花小寿一千年。

题识:文麟先生雅属,复翁白蕉。

钤印:大笔一秃、白蕉私印、兰王
尺寸:131×32cm×2
草书五言联 106厘米×17厘米×2
正文: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上款:温州工艺美术研究会属下款:白蕉
印鉴:白蕉私印。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白蕉书法十讲

白蕉书法十讲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县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后改名换姓为白蕉。

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名馥,字远香,号旭如。

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

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

曾主编《人文月刊》,著有《云间谈艺录》、《济庐诗词稿》、《客去录》、《书法十讲》、《书法学习讲话》等。

艺术特色白蕉的理论清澈而深入,非常自然、轻松地阐释了许多大而复杂的问题。

如论执笔,“怎样去执笔,这问题又正和怎样去用筷子一样,简单而平凡。

”论选帖,“选帖这一件事真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生大事,选择对方应该自己拿主意。

”论碑与帖,“碑与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碑版多可学,而且学帖必先学碑。

”“碑宏肆;帖萧散。

宏肆务去粗犷,萧散务去侧媚。

”论字儿的神采,“作字要有活气,官止而神行,如丝竹方罢,而余音袅袅;佳人不言而光华照人。

”这个特点体现在其书法批评上也是如此,如论康有为用笔“颇似一根烂草绳”;论包慎伯草书用笔,“一路翻滚,大如卖膏药好汉表演花拳秀腿。

”真是太妙了,把别人能体会到但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觉非常轻松而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其书法在用笔结体章法上也是非常自然、非常轻松。

能自然已不易,能轻松更不易。

近世书家中能同达自然而轻松的也只有于右任、黄宾虹、谢无量等几人。

白蕉的书法明快清新、澹净古雅,而又不显孱弱单薄。

非常鲜活地展现了晋韵及唐法。

从明清到现代,许多“大家”象巨人一样在地面上高视阔步,但在晋韵、唐法这两座大山前表现出来的依然是迷茫、徘徊乃至顾此失彼,而白蕉则在晴朗的天空下信步于这两座山的峰颠。

至于白蕉先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到现在都感到不可思议,是眼界高、取法高、用功勤、个人天分与悟性的多方面统一?恒、兴、静为白蕉提出的学习书法过程中须做到的三境,是开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每一个学书者的良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