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年谱

白蕉年谱
白蕉年谱

白蕉书法系年(简编)

刘兆彬

1907[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丁未(羊)年]

西历11月3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白蕉(旭如、复生)生于上海金山县张堰镇。

1908[光绪三十四年,农历戊申(猴)年]

白蕉1岁。

1909[宣统元年,农历已酉(鸡)年]

白蕉2岁。张之洞卒,时年七十七岁。

1910[宣统二年,农历庚戌(狗)年]

白蕉3岁。

1911[宣统三年,农历辛亥(猪)年]

白蕉4岁。

1912[民国元年,农历壬子(鼠)年]

白蕉5岁

1913[民国二年,农历癸丑(牛)年]

白蕉6岁。吴昌硕出任西泠印社社长。

1914[民国三年,农历甲寅(虎)年]

白蕉7岁。杨守敬卒,时年七十六岁。

1915[民国四年,农历乙卯(兔)年]

白蕉8岁。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

1916[民国五年,农历丙辰(龙)年]

白蕉9岁。王闿运卒,时年八十五岁。

1917[民国六年,农历丁巳(蛇)年]

白蕉10岁。

1918[民国七年,农历戊午(马)年]

白蕉11岁。

1919[民国八年,农历已未(羊)年]

白蕉12岁。五四运动爆发。

1920[民国九年,农历庚申(猴)年]

白蕉13岁。李瑞清卒,时年五十四岁。

1921[民国十年,农历辛酉(鸡)年]

白蕉14岁。

1922[民国十一年,农历壬戌(狗)年]

白蕉15岁。沈曾植卒,年七十三。

1923[民国十二年,农历癸亥(猪)年]

白蕉16岁,告别金山张堰故乡,来到繁华的大上海求学,考入上海英语专修学校,通过同学蒋丹麟结识徐悲鸿。罗振玉辑《贞松堂唐宋以来官印集存》一册。罗振玉书《为颐儿授室书联》。康有为书《听泉大字行书轴》。陈衡恪卒,时年四十八岁。

按:金学仪《白蕉与徐悲鸿》:“蒋丹麟是蒋梅笙教授的幼子,是悲鸿夫人蒋碧薇的幼弟。白蕉自幼爱好诗词,尤喜书画。当年蒋梅笙教授组织了一个诗社,许多爱好诗词的青年纷纷参加,其中除蒋碧微姐弟以外,还有徐悲鸿、白蕉、女画家周练霞、徐建奇,戚石印夫妇等。白蕉悲鸿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俩人遂成莫逆之交。蒋梅笙夫人戴清波亦能诗词,夫妇之间,常有唱和之作”。

1924[民国十三年,农历甲子(鼠)年]

白蕉17岁。

1925[民国十四年,农历乙丑(牛)年]

白蕉18岁。

1926[民国十五年,农历丙寅(虎)年]

白蕉19岁,《白蕉、于右任行楷长卷》(存疑)。章炳麟书《赠鸥篆书联》。

按:此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白蕉手书在前,字小,比较模糊,于右任手书在后,比较清楚,于署为“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则1926年书也。尚存疑。

1927[民国十六年,农历丁卯(兔)年]

白蕉20岁。吴昌硕卒,时年八十四岁。康有为卒,时年七十岁。1928[民国十七年,农历戊辰(龙)年]

白蕉21岁。

1929[民国十八年,农历已巳(蛇)年]

白蕉22岁。沈尹默将所作诗词辑为《秋明集》上下二册,由北京书局出版。

1930[民国十九年,农历庚午(马)年]

白蕉23岁。

1931[民国二十年,农历辛未(羊)年]

白蕉24岁。余绍宋撰《书画书录解题》。

1932[民国二十一年,农历壬申(猴)年]

白蕉25岁,书《屈原九歌长卷》。于右任在上海组建“标准草书社”。袁克文卒,时年四十三岁。郭沫若撰《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印行。

按: 金学仪《白蕉与徐悲鸿》:“徐悲鸿请白蕉写‘屈原九歌’长卷,白蕉在《云间甲集》中云:‘悲鸿先生去年来书委写屈原九歌长卷,余以待病家居,鹿鹿未就,今半矣,乃

始成之,计有真、行、草共计十纸。仙童乐静,不见可欲,风猷,非唐以后人所能仿佛。恨丹麟不及见之也。(其时丹麟已英逝),壬申白蕉。’(时年二十六岁)。”此作笔者未见,以其为金学仪所述,不宜有错,故录之。

1933[民国二十二年,农历癸酉(鸡)年]

白蕉26岁,为徐悲鸿《孝女曹娥图》题写小楷《孝女曹娥碑》。

按: 金学仪《白蕉与徐悲鸿》:“一九八九年郑逸梅老先生写了《记云间白蕉》一文,发表于香港大成杂志上,扉页上刊载了徐悲鸿画的《孝女曹娥图》,白蕉为此画题写小真楷《孝女曹娥碑》,从题记上可知为一九三三年(时在癸酉),这是他俩早年的合作。”

1934[民国二十三年,农历甲戍(狗)年]

白蕉27岁。马宗霍着《书林藻鉴》。孙海波《甲骨编》完成。西泠印社辑《现代篆刻》一至九集。文成郁《书法辑要》刊行。

1935[民国二十四年,农历乙亥(猪)年]

白蕉28岁,作《出水亭亭图》。罗振玉编纂《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翌年书成。马宗霍著《书林纪事》。容庚《金文续编》由商务印书馆刊行。

按:《出水亭亭图》。镜片,水墨纸本。尺寸:36×94cm。题识:拟苦瓜和尚法,乙亥(1935)夏云间白蕉。钤印:白蕉。此白蕉早年之作,白蕉兰竹多见,画荷则不多,早年之作更罕见,此幅笔墨章法皆空灵秀润,云师苦瓜和尚,得方外清质。

1936[民国二十五年,农历丙子(鼠)年]

白蕉29岁。章炳麟卒,时年七十岁。于右任出版《标准草书千字文》。顾廷龙撰《古陶文孴录》。周树人卒,时年五十六岁。有《鲁迅书信墨迹选》行世。

1937[民国二十六年,农历丁丑(牛)年]

白蕉30岁,因抗战爆发而避难上海,曾执教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遂以诗书与郭晴湖订交,是年与高逸鸿、唐云、张炎夫等組織“天風書畫社”。徐悲鸿书《岂有蛟龙诗轴》。吴玉如书《赠振华仁兄草书七言联》。中国印学社辑《吴昌硕印谱全集》。

按: 白蕉《书二书人》(《书与画》2002第2期,上海书画出版社)邹绵绵注云:“作者(按:即白蕉)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避难上海,曾执教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遂以诗书与郭晴湖订交。郭晴湖(1909—1990),名则,号肆园,福州人,建国初自沪徙居天津。”

1938[民国二十七年,农历戊寅(虎)年]

白蕉31岁,与挚友邓散木举办“杯水书画展”。

1939[民国二十八年,农历已卯(兔)年]

白蕉32岁,与唐云合作《罗汉、草书成扇》。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大墓出土《司母戊鼎》。

按:《罗汉、草书成扇》。尺寸:18CM×48CM×2。与唐云合作。正面为罗汉图,款识:“绍奎先生属,己卯(孙、刘按:1939年)七月之望蘋萝唐云造像。”背面为白蕉题诗,内容为:“我自胸中有五岳,人从眼底失千杯,大风歌后难成醉,落落乾坤几霸才,种草锄瓜多处士,窃钩盗国尽前才,江南悉说兰成赋,如此河山亦大哀。旧句书为绍奎先生之教,云间白蕉。”钤印:侠尘(朱文)、海上少年(朱文)。

1940[民国二十九年,农历庚辰(龙)年]

白蕉33岁,书行楷四屏《桃花源记》⑻,4月书《赠立鼎先生书轴》⑼,在1940年上海联华广告公司刊行的《小说月报》之《今人诗文录》中刊登《书二书人》一文⑽。罗振玉卒,时年七十六岁。有《石鼓文考释》、《读碑小笺》、《再续寰宇访碑录》、《贞松堂名人法书》、《百爵斋名人法书》等宏富撰述行世。

按:白蕉书《桃花源记》,现存二种,一为1940年书,纸本,行楷四条屏,每屏六行,落款为:“庚辰春日云间白蕉书。”庚辰,即1940年。一为1943年书,纸本,行楷四条屏,每屏四行,落款为:“癸未云间白蕉书。”癸未,即1943年。

《赠立鼎先生诗轴》。其一为:“伏泉一激分山骨,正练长悬飞珠沫,二丛香草伊谁栽,迎风挹露已半开,所南迹沉韩魏杳,传神湘沅世间少,近今作者枉如云,襟怀孰若钱陈群,茸茸撇叶何参差,其中着花三两枝,想见兴来一染翰,颠倒不厌千回看,噫,吁嘻,此花空谷自芳洁,万松居士亦奇绝,楚国王孙哀怨多,秋风袅袅愁汨罗,独不见此花岁岁秋来肥,深山不畏秋霜飞。题钱箨石写兰。”其二为:“绣阁朱帘故主情,斜阳细柳试身轻,过桥春色浑如梦,犹逐东风数落英,明月胡笳唤梦回,河山未烬劫余灰,呢喃莫话前朝事,巢幕由来剧可哀。题明人画卷。立鼎先生两正,庚辰四月,云间白蕉。”则1940年作也。

《书二书人》参考《书与画》2002第2期,上海书画出版社。

1941[民国三十年,农历辛巳(蛇)年]

白蕉34岁,与金学仪成婚,徐悲鸿赠送《双青毛竹图》中堂。

于右任创辨《草书月刊》,共出四期。易孺卒,时年七十岁。有《大厂集宋词帖》、《大厂居土遗墨选刊》、《魏斋印集》等行世。

按:金学仪《忆白蕉——往事如昨,记忆犹新》(《中国书法》1988第3期):“我同夫君白蕉风雨同舟二十七载”,白蕉1969年2月3日去世,此时尚为戊申(猴)年十二月十七日,则1941年成婚可知。

金学仪《白蕉与徐悲鸿》:“悲鸿先生得知我们结婚的消息后,特地送来一幅中堂《双青毛竹图》,画上两竿高大粗壮的大毛竹,挺立在中央,还题了一首诗:‘岂止留清影,相期耐岁寒。莫同闲草木,只为热中看。’(见左上)白蕉得此佳书画,喜出望外,当即作了一首诗‘代简一首’寄给了悲鸿以示谢意,同时还将该诗书录在《双青毛竹图》的边棱纸上,诗云:‘干枕花前醉后回,眼明一翰故人来,是何笔力雄且杰,为想诗情郁更开。天壤要留双杆在,雪霜未遣一心灰。江南妖梦何时了,长使云间把酒杯。’(见左下)这些珍贵的礼物,我已珍藏了半个多世纪,弥足珍惜,但其真挚的友情,永远铭记在心。”

1942[民国三十一年,农历壬午(马)年]

白蕉35岁,4月,书《“和气谦恭”行书八言联》,6月,集联八幅书成扇⒁,书《与立(按:或为“之”字)风先生行书扇面》;书《意在何妨瘦行书扇面》;书《与仲林行书“人或毁己”斗方》;书《与□□(疑为德润)先生单片》(存疑);作《幽兰》立轴。陕西岐山出土《禹鼎》。李叔同卒,时年六十三岁。有《李炉印谱》、《临古法书》、《李息庵法书》等行世。

按:《“和气谦恭”行书八言联》(见199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出版的《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暨已故著名书法家作品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内容为“和气所含修辞立德,谦恭为卫受福宜年,壬午四月云间白蕉”,钤印:白蕉私印。尺寸:128×28CM×2。

“集联八幅”见《书与画》2002第2期第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内容为:“月明委静照,心清得奇闻。为善最乐,读书甚佳。得丹方于此,旌仙尉之家。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终须求己莫求人。天下无难事,亦无易事;人生有苦时,方有乐时。已能(按:或为“然”字)以邻分景种,更于何处著梅花。心无挂碍,身其康强。和颜既以畅,寡欲不期劳。万楼苦热,偶集联语作箑。时壬午六月。云间居士白蕉。”

《与立(按:或为“之”字)风先生行书扇面》内容为:“方苦溽暑,一披足下字画,清风飒然至,大是快人,弟于此学伧父面目,或者谬,好之,弟窃比之海上逐臭之夫而神监如足下,且从人壁间掇去,岂临印令谬为恭敬以重司马长卿耶?立(按:或为“之”字)风先生大雅之属,壬午云间白蕉。”

《“意在何妨瘦”行书扇面》内容:“意在何妨瘦,秋深香更多,美人不可见,慷慨想三河。二月春风起睡仙,乾坤无恙酒杯圆,偶然挥洒何须讶,管领清芬五百年。壬午(按:1942年)四月,云间白蕉。”

《“人或毁己”行书斗方》内容:“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身,己有可毁,彼言当矣,无可毁,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我,又何报焉。壬午中秋应仲林先生雅属。云间白蕉。”壬午,即1942年。、《与德润(?)先生单片》,尺寸:30.5X212CM。内容为:“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款识:德润(?)先生雅正,壬午秋日,复翁白蕉。”钤印:未白头翁(白)。此作疑为伪作,作伪者似学沈尹默一路。

《幽兰》立轴署年为“壬午”,但尚有一诗堂云:“癸未十月云间居士并记于海上愚楼,云间”。则幽兰图虽为1942年作,诗堂则1943年作也,或者竟有其它缘故,存疑。

1943[民国三十二年,农历癸未(羊)年]

白蕉36岁,再书《桃花源记》行书四屏。邓散木辑自刻印成《厕简楼印存》四册。沈子善等创办之《书学》杂志刊行,四期后停刊(1945)年。

1944[民国三十三年,农历甲申(猴)年]

白蕉37岁,作《芝寿兰馨图》轴。

按:《芝寿兰馨图》轴,尺寸:104×32CM。款识:“张母华太夫人七十大庆,甲申(1944年)云间居士白蕉写祝。”

1945[民国三十四年,农历已酉(鸡)年]

白蕉38岁,白蕉与吴曼青合作《醉仙图》,题1941年所作旧诗二章于上。

按:《醉仙图》,立轴,纸本设色,与吴曼青(与丈夫梁俊青,1904—?,广东梅县人,别署双青楼主,室名双青楼,早岁曾从德国人习西画,曾留学德国汉堡大学。攻国画,尤擅花鸟,曾与丈夫联合举行画展。见《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P292)合作。尺寸:122×58CM。钤印:吴(朱)、双青楼(朱文)、曼青临古(白文)、双青楼(朱文)、复老一东(白文)。款识为:“双青楼藏明人张云程醉仙图,笔意清逸。此帧即楼主人吴曼青女士所抚,不爽毫末,为题己酉旧作饮酒诗二章或云此即三十年后复翁造像。”

1946[民国三十五年,农历丙戌(狗)年]

白蕉39岁。

1947[民国三十六年,农历丁亥(猪)年]

白蕉40岁,为运凡书《出蜀旌旗自作诗二首行书扇面》,八月十五日,适为日寇投降二周年纪念日,同社共赋,白蕉得七绝五首。

按:《“出蜀旌旗”行书扇面》。内容为:“出蜀旌旗照百城,云山万里庆收京;当年父老皆流泪,不独元戎见此情。战尘浩浩接心兵,千古英雄乱棘(按:根据白蕉诗,此句“棘”字后漏一‘荆’字);日夕东南望佳气,错教降虏笑功成。丁亥秋日书为运凡仁弟雅属,复翁白蕉”。自署丁亥,则1947年书,

《书法》2001第11期(上海书画出版社)之《白蕉行书自作诗九首》云:“卅年八月十五日,纱笼弟六届雅属,时适为日寇投降二周年纪念日也,同社共赋,予得五绝。”

1948[民国三十七年,农历戊子(鼠)年]

白蕉41岁,钱君匋先生为白蕉治印二枚,为钱君匋书《“胜地善人”行书六言联》(存疑);为《书法大成》书草书范例,包括《“桓公问”草书斗方》、《“张飞虽实武人”草书斗方》、《“日者知日(?)草书斗方》(均存疑)。赵熙卒,时年八十二岁。

按:与钱君匋书《“胜地善人”行书六言联》,尺寸:136×33CM。上款:“君匋先生方家”,内容:“胜地有佳山水,善人多贤子孙”,下款:“复翁白蕉”。此作无确切署年,钱君匋为人治印,对方往往以书画谢之,故此作当为1948年夏钱为白治印时作,尚存疑。

《草书“桓公问”斗方》、《“张飞虽实武人”草书斗方》、《“日者知日(?)草书斗方》。按:三作均用1948年夏钱君匋所刻印章,载于1949年《书法大成》,当为1948或1949年作品,所以存疑者,或为1949年作也。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农历已丑(牛)年]

白蕉42岁,《书法大成》出版,收白蕉书《草书“桓公问”斗方》、《“张飞虽实武人”草书斗方》、《“日者知日(?)草书斗方》,与邓散木合写《钢笔字范》,对于促进钢笔在中国的推广传播起了巨大作用。董作宾成《殷虚文字》甲、乙编。按,此前董氏首为殷虚甲骨文字划分断代五期,分析其书法风格之时代特征。丁辅之卒,时年七十一岁。余绍宋卒,时年六十七岁。

1950[农历庚寅(虎)年]

白蕉43岁,上海解放一周年纪念日凌晨书自作诗十二首,作《“新岁晴和”行书成扇》(28)。台湾印学社成立。寿石工卒,时年六十三岁。有《重玄琐记》行世,颇受日本书界推重。

按:自作诗十二首见《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5期封三。

《“新岁晴和”行书成扇》(《书法》2001年第11期4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内容为:“新岁晴和,不审尊体何似,湖园清旷,春物向荣,然尚在遏音,必未欲聚会,其如闲适之趣,幽静尤佳,每苦纷劳,杂然无绪,但深倾羡也,庚寅,云间白蕉。”庚寅,即1950年。

1951[农历辛卯(兔)年]

白蕉44岁,2月,与张大壮合作《秋菊草虫、鲁迅文谈》成扇(存疑)。高剑父卒,时年七十三岁。有《春睡艺谈》、《听秋阁画跋》行世。

按:《秋菊草虫、鲁迅文谈》成扇,纸本设色。此作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署为白蕉、张大壮,当为白蕉、张大壮合作之成扇。但只见张大壮画,且与“鲁迅文谈”题目不符,疑背面即白蕉书“鲁迅文谈”文字。正面《秋菊草虫图》款识:“拟宋人设色,荫泉□仁兄雅正,辛卯二月,张大壮。”印鉴:大壮、复翁。辛卯,即1951年。

1952[农历壬辰(龙)年]

白蕉45岁沈尹默书《题徐平羽所藏明人手札》、《徐平羽藏郑板桥自叙册跋》。胡小石书《楷书五言联》。

1953[农历癸巳(蛇)年]

白蕉46岁,7月,为陆俨少《山水扇面》题背(存疑);秋,白蕉赴京开会,和徐悲鸿相聚,与南社重臣姚婉雏邂逅于徐悲鸿画室,书《敬步婉雏诗老原韵》。期间,徐悲鸿陪同白蕉拜访齐白石先生,齐为白画《芭蕉图》。白蕉在徐府逗留一周,临行,徐送白蕉近作一卷,翌日,徐悲鸿突然逝世,时年五十三岁,白蕉作挽诗悼之,寄与在京友人艾青,嘱其交治丧委员会。吴敬恒卒,时年八十八岁。有《上下古今谈》等撰述行世。

按:《山水扇面》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署为白蕉、陆俨少,当为白蕉、陆俨少合作之成扇。但只见陆俨少画,未见背面文字。但白蕉《自书诗卷》(《书与画》2002第2期,上海书画出版社)云:“介(按:解也)放初期,陆俨少作者以所作山水索题,予漫题一绝云:廿年以后许寻山,相见何人无好颜,今日仔肩如石硬,松风呼我不能还。诗未留稿,它日作者应野平以所作台湾阿里山风景横披索题,寻思之顷,野平为予诵之,欲即题此诗,予

言廿年估计错了,改为十年写上,今四个月中两度看山,凡所闻见,迥非畴昔,距改诗之时,仅三年余,不歌颂共产党,待歌颂谁来?六月三日休沐,理旧箧试蕉林书屋,梁章钜,景台真香,盛昱,选烟两种,写记游句,为煦良同志嗢噱,墨故佳品,纸亦不恶,使日制明畅笔,如驭劣马。白蕉并记。”从时间看,《自书诗卷》写于1956年,而陆俨少此扇署年“癸巳七月”,时间相合,可推断此扇面背面即上面所述之诗,然无确切证据,尚存疑。

《敬步婉雏诗老原韵》内容为:“闲日追随意自亲,姚侯文学我乡尊,却思车下仓皇别,又作相逢隔世人,媵一绝兼呈海翁,白蕉就正草。”(《书法报》2003年3月17日)《尺幅虽小,四艺俱全——诗书画印话白蕉》,作者李海珉)。据李海珉文章介绍,为1953年秋作。

金学仪《白蕉与徐悲鸿》:“一九五三年,白蕉去北京开会,悲鸿先生陪他去白石老人处,请他为白蕉作画,白石老人问:‘画什么?’悲鸿打趣道:‘就画白蕉吧!’老人问:‘白色芭蕉如何画?’白蕉说:‘就画芭蕉吧’。白石翁略加思索,立即挥毫,画了一幅芭蕉图,疏疏几笔嫩叶、老叶,其势态墨韵绝妙,真是精品杰作。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六日,白石老人在京逝世,白蕉无限悲伤,连夜写了‘悼人民艺术家白石老人’,以表哀悼之情。不几天就发表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他在文中高度赞扬了白石老人‘生活与艺术的获得统一,而能够推陈出新,在学习画家的过程中,能入能出的独具面目’,是一位真正的杰出艺术家。并在文中亦分析了‘有些画家到了生活去,为什么没有创作’的原因。这幅白石芭蕉图,长期挂在会客室中。有一天,吴湖帆先生来我家见此图,他说:‘白蕉应画白色。’于是特地为白蕉画了一幅白色芭蕉图相赠,风韵独特,亦是佳作。白蕉在悲鸿先生府上住了一个多星期,俩人久别重逢,欣喜之情,岂能言喻。临行时,悲鸿先生送给白蕉一卷近作,又亲自送他上火车。并相约一星期后去上海吃大闸蟹。在火车上白蕉才想起所送的一卷画没拿,但想起悲鸿约好下周来沪,一定会带来的。岂料翌日,悲鸿先生突然逝世,噩耗传来,白蕉呆如木鸡,悲痛不已!又失去了一位挚友,他感到太突然了!车站一别,竟成永诀,他即刻忍着无限悲伤写了挽诗寄给了在京友人诗人艾青,嘱其交给治丧委员会,以示悼念之情。”

1954[农历甲午(马)年]

白蕉47岁。邓尔雅卒,时年七十一岁。生前撰有《印雅》、《艺觚草稿》、《文字源流》等。

1955[农历乙未(羊)年]

白蕉48岁,春三月,白蕉为黄宾虹送殡,留杭州三日得诗四首,同行有赖少其、江寒汀、贺天健、唐云、林风眠、赵延年诸家。4月11日,作《致翁史焵信札(一)》、《白蕉致翁史焵信札(二)》、《白蕉致翁史焵信札(三)》,书《行书自作诗二首》及《行书“泛湖”自作诗》等诗赠翁史焵。是年上海中国画院筹建。

按:白蕉《自书诗卷》云:“一九五五年春送殡黄宾虹老留杭三日,有诗四首,同行有赖少其、江寒汀、贺天健、唐云、林风眠、赵延年诸家。”

《白蕉致翁史焵信札(一)》(《书法》2001第11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内容为:“嘉

惠感承,酒适渴时,远来尤不寻常也,乾隆庚子(按:1780年)三生石诗墨是精品,胡子卿制小品,虽近绝无,因爱出极高代价,我于黑墨白米之间每相为短长,言之亦可发笑,然此亦一癖,无可奈何,迩书有可以相赠者,俟后面去杭吊黄宾老游湖诸作,为同行所发,亦有试纸墨而书,俱待评议。史焵兄足下,复生,四月十一日。”此作当为1955年三月后所作。是年白蕉吊唁黄宾虹逝世,因留杭三日,得《泛湖》、《六和塔即景用赖少其同志韵》、《三潭印月书赠贺老》诸诗,归,以明代纸书之,当即此信札所云之诗。

《白蕉致翁史焵信札(二)》(《书法》2001第11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内容为:“史焵吾兄,前发信之日,承枉顾,未相值,然而若有相感者,妙甚,尊册才得着花四朵,大是可丑,兹有一不急之事,亦不一定期于可能办到之事,姑为言之,月前失去眼睛牌小洋刀,极为惘惘,后历访五金店,不甚有货,而知四件者值九十余万,二件者二十万,名贵至此,大吃一惊,小刀向不离身,甚是爱物,念来日亦未必无望,足下相知,有无五金业中人?有否此一种刀,其人若是爱好书画者,愿以两倍之值交换,此两得之事,庶视媒人耳!如可转托,功德万万。十月四日夜分,白蕉。”钤印:复翁白蕉。此作风格与前相类,亦当为1955年作,果如是,则1955年作。

《白蕉致翁史焵信札(三)》(《书法》2001第11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内容为:“感承大画,未得晤言为怅,是晚华东有会也,张先生必有别名,不忆为谁,相稔见爱,请是正无疑耳,胡椒一味,只想肴上增香,初不知有后患,其代价几何,希告乃妙,此上,史焵吾兄,复生,六月廿四日。何日来,可先电约,免相左。”钤印:复翁。此作风格与前相类,亦当为1955年作。

《行书自作诗二首》(《中国书法》1988第3期)。内容为:“曲水归帆几点浮,大桥坚卧傍圆洲,长龙出峡嘘云白,欲上江干百丈楼。六和塔即景用赖少其同志韵。古木多姿潭意静,初阳曲径鸟声幽,画师接景寻前事,要为夫人计后游。三潭印月书赠贺老(按贺天健)。”

《行书自作诗二首》与《行书“泛湖”自作诗》当为一卷。前者有起首章而无落款及名章,后者则有落款、名章而无起首章,所书留杭时诗,故断为一卷。另,白蕉1956年6月3日写与周煦良的行草《自书诗卷》中,即三诗合为一卷,依次为《六和塔即景用赖少其同志韵》、《三潭印月戏赠贺天健》、《玉泉》、《泛湖》诸诗,只在中间加了《玉泉》一首。此推断耳,无确切证据,故存疑。

1956[农历丙申(猴)年]

白蕉49岁,二月廿九日,上海美术工作者三十三人专车去常熟虞山写生,前后四日,得素材二百余幅,白蕉有诗十首纪行,五月上旬,上海国画作者孙雪泥、贺天健、钱瘦铁、沈迈士、江寒汀、唐云、吴青霞、俞子才、张守成及西画雕塑家张充仁等二十三人去苏州旅行写生,日程为天池、华山、灵岩、天平及诸园林名胜、洞庭东西山,则以雨阻,未果去,先后七日,统计得素材二百余幅,白蕉得十绝句。6月3日,合旧诗二十三首书与周煦良,当为精心之作;作《白蕉致翁史焵信札(四)》(存疑)。

按:行草《自书诗卷》(《书与画》2002第2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内容为:“曲水归帆几点浮,大桥坚卧傍圆洲,长龙出峡嘘云白,欲上江干百丈楼。

六和塔即景用赖少其同志韵。

古木多姿潭意静,初阳曲径鸟声幽,画师接景寻前事,要为夫人计后游。

三潭印月戏赠贺天健。

延年脚力出珠珍,细雨晴池景亦殊,地下文章似晋宋,人间观赏足清娱。

玉泉。

一舸平堤下,横湖载几人,浅春浮绿意,初日泛银鳞,去住千家异,崇卑万瓦新,河山重整顿,寰海满歌声。

泛湖。

一九五五年春送殡黄宾老留杭三日,有诗四首,同行赖少其、江寒汀、贺天健、唐云、林风眠、赵延年诸家。

细草如兰有不同,虞山二月接天风,卢生癖似何生癖,各拾西峰一片云。

眼明选石桃源涧,归路浑忘是夕阳,窄径乌靴循乱石,下山午(按:舞也)势看周娘。

桃源涧觅赭石,同行江寒汀、唐云、周练霞、穿革制乌靴,半途坐等,下坡时提心吊胆,同人笑谓创造了一种午(按:舞也)蹈姿势。

胜地应夸冠此乡,破山寺貌想齐梁,绿肥红瘦它时路,策杖还须雨后来。

偕张充仁等去联珠洞,得大片赭石,天晴未见瀑流。

信美河山写此行,何即老去愧无文,微云淡日虞山道,一队画师入剑门。

岸动船移塘水清,剑门回首在天根,眼前画稿谁家富,色午(按:舞也)相看讴屐痕。

二日记事。

移山未少小愚公,品石中宵兴更浓,谁省愚园楼上客,看山原是出山翁。

雪后荒台想像中,司农□□□□□,□□□□风吹醒,也教何生一脸红。

江寒汀出虞山土白酒,喝几口上面风一吹就醒,是个特点。

来时方拓路,归日两行树,新事何处无,相惊吾和汝。

归途放眼,忽感异样,则路别三日,宽拓工程竣工,两旁已遍植一人半高树苗,首尾二百里,口占一绝。

一九五六年二月廿九日,上海美术工作者三十三人,专车去常熟虞山写生,前后四日,得素材二百余幅,予有诗十首纪行。

走尽花街思不穷,园林此地甲吴中,故知步步经营意,自具千秋落落胸。

拙政园。园林路绿化俱属花树,俗称花街。

天壤何年卧大牛,雷声雨打只埋头,江山何处无奇境,爱象天池作冥搜。

天池寂鉴寺。

华山之阳绝幽深,画师心事殊古今,山巅大佛三丈六,望见今朝新农村。

过莲华峰出倚云栈。

东阁扶栏向两方,几人戴月出僧房,苏城灯火珠横贯,一线遥看放夜光。

飞云挟势庄遥山,大笔淋漓欲写难,吴下才人谁复在,高台负手不知还。

灵岩寺东阁看日出书所见。

天平山骨故相高,拔地苍松气更豪,选坐自亲苔石绿,静中初味爱松涛。

灵岩寺后山走天平山麓。

佛门生事眼中呈,檐溜声和落纸声,好是上人能作法,雨围东阁夜张灯。

题俞子才作僧众农场丈二中堂。

将往莫厘,雨阻灵岩,妙真方丈酷爱艺事,请诸家作画,并谓雨落天留客,固老衲昨宵所曾祷也,故第三句及之。

松坡翠衬夕阳斜,山外青山水外沙,画稿眼前开董巨,吟怀策下竟谁家。

琴台后山晚眺。

小中见大幽且深,胸中邱壑想若人,回头似见倪高士,长叹一声狮子林。

观汪义庄假山。

花草精神见是翁,小园邱壑正无穷,何处老子亦难老,要看新华变画风。

紫罗兰馆访周瘦鹃即赠。

一九五六年五月上旬,上海国画作者孙雪泥、贺天健、钱瘦铁、沈迈士、江寒汀、唐云、吴青霞、俞子才、张守成,及西画雕塑家张充仁等二十三人去苏州旅行写生,日程为天池、华山、灵岩、天平及诸园林名胜、洞庭东西山,则以雨阻,未果去,先后七日,统计得素材二百余幅,予得十绝句。

介(按:解也)放初期,陆俨少作者以所作山水索题,予漫题一绝云:廿年以后许寻山,相见何人无好颜,今日仔肩如石硬,松风呼我不能还,诗未留稿,它日作者应野平以所作台湾阿里山风景横披索题,寻思之顷,野平为予诵之,欲即题此诗,予言廿年估计错了,改为十年写上,今四个月中两度看山,凡所闻见,迥非畴昔,距改诗之时,仅三年余,不歌颂共产党,待歌颂谁来?六月三日休沐,理旧箧试蕉林书屋,梁章钜,景室真香,盛昱,选烟两种,写纪游句,为煦良同志嗢噱,墨故佳品,纸亦不恶,使日制明畅笔,如驭劣马。白蕉并记。”

程文先生《白蕉精心之作——自书诗卷》(《书与画》2002第2期)云:“白蕉《自书诗卷》(见本刊20、21页),纸本,19.3×224厘米,书于1956年6月3日,时年50岁,是题赠作家、翻译家周煦良的。”

《白蕉致翁史焵信札(四)》(《书法》2001第11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内容为:“适去看明四家画,遂致相左为恨也,佳茗感惠,意所难言,印刻早好,侯取便中(兼旧写兰),顾我仍望史焵仁弟,复。三月五日,刻未得意,异日再图为之。”钤印:白蕉、翁史焵。1955—1956年,白、史往还频繁,1955年三月白在杭州,且此作风格,似晚于前三信,故疑为1956年作,存疑。

1957[农历丁酉(鸡)年]

白蕉50岁,被错划为右派。齐白石卒,时年九十五岁[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六日,白石老人在京逝世,白蕉无限悲伤,连夜写了“悼人民艺术家白石老人”,以表哀悼之情]。武威《仪礼》简策出土。

按:金学仪《白蕉与徐悲鸿》:“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六日,白石老人在京逝世,白蕉无限悲伤,连夜写了‘悼人民艺术家白石老人’,以表哀悼之情。不几天就发表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他在文中高度赞扬了白石老人‘生活与艺术的获得统一,而能够推陈出新,在学习画家的过程中,能入能出的独具面目’,是一位真正的杰出艺术家。并在文中亦分析了‘有些画家到了生活去,为什么没有创作’的原因。”

1958[农历戊戌(狗)年]

白蕉51岁,与方去疾书《杂书高尔基语、郭沫若诗、民歌及毛主席语成扇》(存疑)(42)。萧蜕庵卒,时年九十六岁。

按:与方去疾书《杂书高尔基语、郭沫若诗、民歌及毛主席语成扇》内容为:“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之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语。决心似愚公,劲头赛武松,力量比天大,热情像火红。民歌。社员意志坚,人马布山巅,锄云又犁雾,庄稼种上天。民歌。劈开黄羊山,抬高桑干河,抛山下河岸,引水上山坡,翻山倒海寻常事,今日愚公天下多。郭沫若诗。看得清,记得明,思想转变快,办法学得真,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毛主席语。去疾同志正书。白蕉。”

此作从文字内容看,有“社员意志坚”一句,当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又从民歌内容看,当写于1958年2月——1960年冬“大跃进”期间,但考虑到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已不可能有此作,故当为1958——1959年间书作,文辞豪气干云,当写于“大跃进”前期,故断为1958年下半年作,存疑。

1959[农历乙亥(猪)年]

白蕉52岁,上海解放十周年,白蕉作《行草自作词“清平乐”二首》(43),作《“山高惯伍”草书自作诗》(44),10月,作国庆十周年作《颂人民公社诗》(45),并作《节日夜游》(46)书赠翁史焵。

按:行草《自作词“清平乐”二首》(《中国书法》1988第3期)。内容为:“笑来擎泪,说着心还喜,隔夜无眠同敌忾,街静冲锋声励。满城唱彻秧歌,八方万岁高呼,十里长龙相接,红旗翻舞欢晤。十周年到,貌换春申道,若问何来全面好,事事都争分秒。欢腾长庆翻身,共歌党是恩人,喜看光辉前路,人人益奋忠勤。上海解放十周年作,白蕉稿。”

《“山高惯伍”草书自作诗》(《中国书法》1988第3期)。内容为:“山高惯伍云和月,地阔吹尘雪与霜,天下谁惊复谁喜,巨龙十载起东方。白蕉。”从“巨龙十载起东方”一句看,当为1959年国庆十周年作。

国庆十周年作《颂人民公社诗》。内容为“国庆十周年作:东方红日万年升,公社花开三户兴,旱涝□□(按:似为“小它”?)天地变,粮棉□(按:似为“衣”?)共铁煤增,低头让路看山水,握手欢呼来友朋,正是人间风向换,几洲齐望此明灯。颂人民公社。”1959年十月作也。

《节日夜游一首》(《中国书法》1988第3期)。内容为:“节日夜游一首,十年成就讴歌党,欲拟恩情海未深,环屋珠灯穷望眼,满城游客喜连心,漫看花木宽新路,自认崇楼识旧邻,小驻昂头同尔汝,空中炮仗幻千型。书为史焵同学。白蕉。”

1960[农历庚子(鼠)年]

白蕉53岁。王福庵卒,时年八十二岁。

1961[农历辛丑(牛)年]

白蕉54岁,是年摘掉“右派”帽子,4月8日,“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

按:参看戴自中《沈尹默先生年谱简编》。

1962[农历壬寅(虎)年]

白蕉55岁,是年与任政一起,积极协助沈尹默、潘伯鹰先生作书法的普及、挽救工作,曾在由沈尹默先生创办的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执教。胡小石卒,时年七十五岁。有《书艺略论》行世。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刊行。

按:笔者曾就此问题就教于旅德周师道(奈尔)先生,2003年7月1日,周先生回信如下:

“兆彬君:

--1962年在上海青年宫(位于八仙桥大世界楼上,上海少年宫为另一处)听白蕉讲课事:

上海青年宫中学生课外业余活动辅导中心举办,暑假中,约8月中旬,酷热,周四?

一下午,1:40-4:40左右。听众主体约30多人,为持特邀票的全市各中学校学生书法爱好者或书法比赛得奖者代表。另有组织者、主持人和白先生陪同者数人,已忘姓名。我首次看到他。

先生气色和祥,身高约1.65米,站立于首排课案前讲,不时伴作手势。他头顶天花板上那个大电扇坏了,不动,临时加设于他身侧的小电扇吱吱地吹动着他浅色绸衣,益显身材清瘦。先生操略带松浦一带“吴软”语调和口音的上海市西话,不带稿,喝口沙滤水,就慢条斯理地讲起来。

讲课内容,甚至一些主要句子,都大致同《书法十讲》,但次序两样,生动如讲平话(“说书”),每引哄堂大笑。先生此时也据课案微笑,面露知会之色。讲时有插问者,先生或答、或示意主持人制止。讲完简答了三四提问。

走时有追去提问者数人,含在下,先生均简言在电梯口前答完而去。(问答内容因未得先生发表许可,永不披露。)

据主持人小结语,此为全市第二次讲。此前数周已为若干书法爱好者试办过一次。此后两月还将借市总工会为全市企事业书法骨干举办,日程见晚报云云。

(此后我又逢到先生两次,情景和谈话内容未经先生发表许可,永不披露。)

--对先生书法是否受藤原佐理影响事一无所知。奈尔顿首2003。7。1。

按:《书法十讲》为白蕉1936—1938年所写,此稿在解放前因抗战爆发而未付梓,后经金学仪整理,曾刊于香港《书谱》,20世纪90年代,《书法》杂志曾原文摘要分期连载,或许因为要适应讲课时的目的,故讲时次序有变。

1963[农历癸卯(兔)年]

白蕉56岁,作《兰题杂存长卷》(存疑);书行草手卷《杂书题写兰旧句》赠童雪鸿;10月,书《花农颂》行书立轴。商衍鎏卒,

时年九十岁。邓散木卒,时年六十六岁。有《书法学习必读》、《续书谱图解》、《篆刻学》等著述行世。沈尹默撰《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上),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

按:《兰题杂存长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1999年9月第2次印刷,开本:787×1092,定价:9.50元)。

内容为:

“兰题杂存

朱注离骚,兰分今古,启后人聚讼,然考亭又有五言兰花诗云:‘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考。’则其今古之说有自疑也,为之一噱。

花易叶难,笔易墨难,形易韵难,势易时难。势在不疾而速,则得笔;时在不湿而润,则得墨;形在无意矜持,而姿态横生则韵全。

复翁自道甘苦之言如是云云。

执高腕灵,掌虚指活,笔有轻重,力无不均。四语自谓颇尽撇叶之秘。

或问写兰如何乃佳,云间曰:先不问佳,曰:既若能矣,于昔贤宜安,从曰:古人何所师?曰:如何得神,曰:行所无事。

蕙一箭数花,出梗之法,昔人多顺出,总不得力,花多时,看去尤支撑不住,不如逆入用笔作顿势,全得茁壮之天然也。

意在笔先者,不在临事,临事之意,必然失势。

组织经营,忌见匠气,刻意求工之后索解筌蹄,则得之矣。

出叶,笔势不可□(按:不知何字),初学患在用(笔)力太过,艺事含蓄便是凝练,不独写兰为然。

风晴雨露,花叶姿态,变化多矣!然一笔不合,全纸皆废,此一笔恰是第一笔。

写兰初患根把太散,进一步又患太紧,但宜多观察,弗离自然,是处是创造,是处是自然,排叠联比,高低齐同,老幼不分,此开花之患。

忆儿时临池之余,初学写兰,不似,乃以素纸张壁,打灯取影,在灯转盆移花动叶披中手忙(忙)脚乱光景,兹四十年矣!转觉影淡铅浓中讨消息,正复不可菲也。

香不在近而在远,风不在大而在细,心不(按:从文意看,此处当有一“在”字)收而在放,手不在缓而在信,势不在正而在险。

花叶俱不在多而在神。

不宜不看,不好不谈,不可不想,不能不画,此亦夺关斩将之意,道与有情人一一点头。

葱亦有兰,别是一种草木,写山兰不妙而有韭菜面孔,不知短不能长,瘦可转肥也,一噱。

此写风兰,不在平地。

花开正面不曾难,叶向君前未易安,侧势千年余一笔,漫从惊(按:当为“经”字)验得新观。

风兰未易雨兰难,晴露之间别变端,胸次从知有天地,手中气候复堪看。

舌短为贵

非温室中物,有温室之事,爱之者劳,观之者逸。一看可喜之外,具风和日丽之观,群情所可,兰意亦笑。

生平多嗜此,爱不徐(按,或当为俗),长叶芦头见油然之色,宜有一万万盆,足天

花香原要大家闻,寒署经心亦足论,块垒笑他肠内大,画成却说打乌盆。乌盆有价何妨打,赤箭无言本自芳,十字街头看笑靥,卖花人去是空筐。

复翁两绝句,正恨潍县先生不生绿化香花之今日也。

落山新花昨入盆,细香在室宅外闻,赏花莫忘养花人,寻花更有翻山人,为君送香入城去,此意比花谁有情?

没有什么高不可攀,莫说得她奇奇怪怪,送给你一阵香风,可有助于你思想生产。

问(?)她头上看何人?默尔之后,忽思握管回环,具疾风迅雷之势,不禁腾掷叫呼,吾女前男闻声自隔室来,睹状大笑,阿父撇兰,为何若此?惜哉!吾女年稚,蚕桑雨蕉之声,尚待知之也(七月三日夜并记)

左顾右盼,情驰心畅,打破陈规,敢做敢想。

肘扬腕荡,指决翰飞,此半斤大曲,为复翁善后之一事云。

骤去捷来,人谓是追真夺神之笔,是耶非耶?狼藉之情耶?而翁之思耶?

有成竹在胸之一语,与可何曾为东坡保密,固知妙夺造化之顷,有异乎含毫驻思时也。

平锋侧断,抽毫正利,操管貌叶,运思追真,摸索几何年,说明甚易。取我不难,愿告公闻之,在日日夜夜耳。

老来作贼,窥得自然。

鸟结牛轧不知味,日光半夜照兰开,忽闻稚子梦中笑,恰似楼头见我来。此风翻雨打之局,上下中边无一笔非兰,又无一笔是兰,滔滔者天下解人也。

神与意会,笔共风生,抖擞四十年,能使下一代惊飘风忽举耶?当有一人者,为二三而道之。

足下喜坡公法书,何妨看马鸣寺根法师碑,更参王僧虔手帖,足下若云此中消息,何预兰事,我谓然,则兰亦何预君事?

白云先生者,天台紫真也,其人殆方外有道之士,以右军而传,又岂意千载之下,为足下追索耶?偶题于此,报散木老道长。

出得好叶,未开好花,不能高枕而卧也,开得好花矣,又喜而不寐,善哉无眠,愿亿万人共闻好香,何有劳顿耶?”

按:此作为白蕉最伟大的作品,原件为白蕉学生浙江新昌县孙正和先生(已故)收藏。但时间不详,笔者曾打算就教于白蕉先生的亲人和学生,但无法联系白蕉夫人及女儿,且白蕉夫人金学仪已是九十余岁高龄,即便能联系,亦不便打扰,再就是,白蕉学生至今未联系上。2003年7月1日,笔者曾请教收藏白蕉《杂书题写兰旧句》的韩天衡先生,先生亦云不知。

复翁自道甘苦之言如是云云。

或问写兰如何乃佳,云间曰:先不问佳,曰:既若能矣,于昔贤宜安,从曰:古人何所师?曰:如何得神,曰:行所无事。

风晴雨露,花叶姿态,变化多矣!然一笔不合,全纸皆废,此一笔恰是第一笔。

不宜不看,不好不谈,不可不想,不能不画,此亦夺关斩将之意,道与有情人一一点头。

执高腕灵,掌虚指活,笔有轻重,力无不均。四语自谓颇尽撇兰执运之秘。

作书写画可在酒中,宜在兴中,而必在天下重名之外始佳。

狠不易,对自己狠更不易,十纸撕其九,又弃其一,白蕉年五十六,于此曰而今而后,我知勉夫。

杂书题写兰旧句,为雪鸿仁兄发笑,我书不佳,君家隔壁孔老之纸故不恶也。白蕉。”

此作文辞均来源于《兰题杂存长卷》,唯落款不同,自云“年五十六”,则1963

《花农颂》行书立轴(见雷长春《远追晋韵、笔法传情——白蕉行书立轴赏析》一文,《中国书画报》2000年10月12日)。内容为:“落山新花昨入盆,细香在室宅外闻,赏花莫忘养花人,寻花更有翻山人,为君送香入城去,此意比花谁有情?花农颂。一九六三年国庆白蕉并题,”此作内容出自《兰题杂存长卷》,风格亦与之绝似,亦可证《兰题杂存长卷》为1963年书。

1964[农历甲辰(龙)年]

白蕉57岁,夏,为王青作《草书扇面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及《草书扇面“重阳”》;书《毛泽东词“咏梅”》(斗方)、《毛泽东词“北戴河”》(斗方)、《毛泽东词“重阳”》(斗方)、《毛泽东诗“为女民兵题照”》(斗方)、《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斗方),(以上斗方均存疑)。于右任(1879—1964)卒,时年八十岁。有《右任墨存》等书迹刊行。谢无量卒,时年八十一岁。徐生翁卒,终年九十一岁。

按;《草书扇面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见《书法艺术报》1998年5月1日及《书法报》2003年1月20日)。内容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王青同志属,白蕉。”

这是1964年夏白蕉为江苏王青所书。《书法艺术报》1998年5月1日,王青为此撰文《白蕉先生为我书写的一帧扇面》,全文如下:

“当今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先生是这样评白蕉的:‘他是一位大师,尽管他不象吴昌硕那样是书、画、印三绝,也不象马公愚辈篆隶楷行草五体兼长,他的涉猎不是很广,但他却以出众的灵性获得了二王书法的真传。他的行草所具有的高度,完全可以成为上承吴昌硕以来的一个时代标志——回归二王式的时代标志。于右任专攻章草,有较高的成就,他重在气势;白蕉专攻行草,在二王一系列中登峰造极。他也有咫尺千里之势,但他的细微精妙处却更越前辈一头。白蕉行草技法纯熟而不俗,有无与伦比的高雅格调与书卷气。’这里刊登的这帧扇面,是我在1964年暑假专程赴沪向白蕉先生请教书法时,他当即挥毫书赠于我的。其书落笔肯定,内刚外柔,用笔如绵里铁,结字精密有致,气势连贯流畅;用墨丰满而不臃肿,可供书法爱好者细细品位。”

《草书扇面“重阳”》(《书法报》2003年1月20日《白蕉赠我草书扇面》。

内容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主席词,白蕉敬书。”根据王青文可知,此作写于1964年暑期。

《毛泽东词“咏梅”》(斗方)、《毛泽东词“北戴河”》(斗方)、《毛泽东词“重阳”》(斗方)、《毛泽东诗“为女民兵题照”》(斗方)、《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斗方)。

根据书写风格,这五件斗方作品与1964年暑期写给王青的作品绝似,当为前后几日

所书,故断为1964年作,无确切证据,存疑。所书诗词,为毛泽东在1963年12月26日发表,可为一证。

具体内容如下:

A:《毛泽东词“咏梅”》(斗方):“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咏梅。”

B:《毛泽东词“北戴河”》(斗方):“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北戴河。

C:《毛泽东词“重阳”》(斗方):“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

D:《毛泽东诗“为女民兵题照”》(斗方):“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E:《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斗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人民(按:人民二字重复)解放军占领南京。”

1965[农历乙巳(蛇)年]

白蕉58岁,春节期间,应安徽省博物馆、合肥师大、省文联邀请赴合肥讲学;书《辛弃疾“水龙吟”》二种(存疑),为王青作《行书毛泽东“满江红”词》。由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叙〉的真伪》和高二适《〈兰亭叙〉真伪驳议》二文引起一场关于《兰亭叙》真伪的大论辩。张宗祥卒,时年八十五岁。有《冷僧书画集》行世。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

按:《辛弃疾“水龙吟”》二种。此词在白蕉作品中有两张,内容相同,惟落款不同。

第一张内容为: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官建康时作,白蕉。”

对此作,周师道先生曾提到过两次:一次是在与笔者的通信中,原信如下:

“兆彬君:

力作‘白’文读两遍。提出六点供参。

1)、文题‘白蕉生平书艺述评’。

2)、(按:未经周先生许可,不披露)。

3)、(按:未经周先生许可,不披露,大意为:‘兰题’墨变墨韵之妙,为白书超过沈、潘、吴、马、邓处无疑,唯黄宾林散老亚称。)

4)、《水龙吟》我断为写于64年林彪吹毛到66年文革初,写出当时有识之士对大祸将临之预感及忧患,为时代书法空前杰作。

5)、内外白一段甚好。可再引申至白的‘形式分析和综合’技巧。

6)、白61年摘帽后在沪积极配合沈潘二老,普及挽救频临垂亡之书法,功垂不朽,须为之大书一笔。其‘书法十讲’即我听和一系列讲座底本,讲时还要生动活泼。

奈尔顿首

2003、5、24。”

另一次提及见于“中国书法家网站论坛”“百家争鸣”栏目笔者所发《中国近现代书家个案分析之一:白蕉》主题的回帖中。整理如下:

“白蕉先生是在下少时书法偶像,62年暑假聆听过他一次约30人在场的书法讲座,还承他答我两个提问,一个当众,一个台下,此后,自以为是他的学生了。作品似《水龙吟》风格的发表出来的少见,应属他的变异作品,大可玩味。一般判他在晋唐间用力,观此幅,似老笔任趣,多宋明书行间参差意,合作之可珍贵者无疑。由所选内容(辛词)及书“象”看,可能写于晚年在文革将临或文革初。”

另一张同一内容的作品,落款与此不同,为:“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复翁。”但风格绝似,亦当为此时所书。《辛弃疾“水龙吟”》二种与1965年写与王青的《行书毛泽东“满江红”词》所书内容均为词作,且风格相似,似亦为1965年书。

《行书毛泽东“满江红”词》(《书法艺术报》1996年4月16日)。内容为:“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风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主席词,白蕉敬书”

这件斗方是白蕉1965年写给江苏王青的作品。《书法艺术报》1996年4月16日,王青撰文《清气若兰,骨傲似梅》,全文如下:

“在‘文革’前的1965年,我有幸得到白蕉先生书赠的一幅行书斗方,书写的是一首毛主席《满江红》词。这幅字,我一直悬在案前清供,至今已整整30年了。

1966[农历丙午(马)年]

白蕉59岁,文革开始,被批斗。潘伯鹰卒,时年六十八岁。有《潘伯鹰墨迹选》行世。

1967[农历丁未(羊)年]

白蕉60岁。

1968[农历戊申(猴)年]

白蕉61岁。叶恭绰卒,时年八十八岁。有《叶恭绰书画选集》行世。

1969[农历已酉(鸡)年]

是年西历2月3日,为戊申(猴)年十二月十七日,白蕉卒,终年六十一岁。唐醉石卒,时年八十四岁。有《醉石山农印稿》。刘孟

论蔡锷在中华民族解放中的贡献

论蔡锷在中华民族解放中的贡献 摘要: 本文就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国家走向共和。但在1915年,袁世凯决定复辟帝制,使得刚刚结束几千年封建帝制的中国历史倒退,又重新回归封建帝制后。说明1915年12月25日起,蔡锷为救中华于危难之际,誓师讨袁,率军入川为中华民族解放所做的贡献。 正文: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出生。父蔡正陵,农民,兼做裁缝。母王氏。家世寒微。从小颖悟,聪明过人。6岁读书,13岁即考中秀才,一方传为佳话。15岁在2000名青年材俊中脱颖而出,考入设立于省会长沙的时务学堂。这对他的一生具有决定性影响:就在这里,他认识了梁启超。 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当梁启超因戊戌变法流亡日本的时候,蔡锷借了六元二毛钱从长沙赶到了北京。袁世凯给了他一千元资助他去日本留学。辛亥革命时,当袁世凯还在清军阵营,蔡锷依然准备北伐,并不因为对阵的是袁世凯而有所顾忌。可见蔡锷推翻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决心。 在南北议和后,应清政府的要求,孙文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由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引领中华民国走向共和,其中蔡锷对袁世凯表示了支持。 1913年,国民党选举胜利,但宋教仁却突然遇刺身亡,凶手是应桂馨指使的。应桂馨曾是陈其美的部下,国民党人从自身的厉害关系上判断,这一定是袁世凯在幕后主谋。国民党和袁世凯的对抗从此趋于激化。孙中山决议反袁,但黄兴认为既没有能力,从法理上也说不过去。7月,北京政府解除了三位国民党籍都督的职务,孙中山再次开会要求反袁,黄兴只得同意,于是二次革命爆发。但这次革命遭到了包括蔡锷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一遇分歧就要起兵造反,这不符合共和制的宪政精神。蔡锷认为“总统如果有谋叛行为,应由参议院弹劾;政治上有过失,则由国务院负责”,否则就是叛乱,是国家公敌。他对这次革命的看法是:“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相煎太急,隐恨良多”。 当然,他也派兵出川,参与镇压行动。 国民党人被镇压后,蔡锷是少数还存在的非袁系实力派。但此时,蔡锷却来到了北京。有一种说法师蔡锷奉命进京,被袁世凯拿去了军全,后被软禁起来,但我觉得是因为他并不放心袁世凯,怕袁世凯恢复帝制,他希望在北京多帮助做些有利于共和的事情。他不知道袁世凯是否能够遵循共和,但他要竭力扶持他,为了私情,也为了公利。但是他最终失败了,没有了国民党人的制衡,靠着立宪党人是无法无法控制袁世凯的野心的,袁世凯在厌倦了共和制的羁绊之后,决定复辟帝制。使才进入共和的中国又回归到了封建帝制的状态,使得中国的历史因此倒退。 1915年, 就在袁世凯准备登上皇帝宝座之时, 蔡锷已开始了他的反袁活动,八月十五日, 他从北京到天津找其师梁启超, 蔡鳄坚决地表示:“我们明知力量有限, 未必抗他得过, 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 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回京后以喉症为由, 请假到日本治疗,为了不引起袁世凯的怀疑,独自前往日本并会见了孙文先生,期间表达了自己反袁救国的决心,联合孙文等革命人士反袁救国。后秘密回天津同改良派的梁启超、王伯群、汤觉顿、陈国祥等在天津多次密会策划讨袁, “决计从云南发难”, 并商定:“云南于袁氏下令称袁后即独立, 贵州则越一月后响应, 广西则越二月后响应, 然后以云南之力下四川, 以广西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 底定中原”。此后他们都积极行动起来, 梁用笔作宣传鼓动,蔡锷策划军事, 并与云南军政要员密电联络, 互通情报, 告诉京中帝制活动情况。蔡、梁还商定:蔡取道日本转香港经越南赴滇的计划, 两人还拟定了各种电文;由蔡锷带着入滇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简介 简介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简介二: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

苏轼年谱简编

八大家年谱简编 韩愈年谱简编 柳宗元年谱简编 欧阳修年谱简编 王安石年谱简编 苏洵年谱简编 苏苏辙年谱简编 曾巩年谱简编 苏轼年谱简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苏序。父苏洵,北宋学者,与子轼及辙俱以文著名,世称“三苏”,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母程氏。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7)一岁 苏轼生於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1042)七岁 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1043) 八岁 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1045) 十岁 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於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於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於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於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熙宁二年己酉(1069) 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1070) 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第二子苏迨生。 熙宁四年辛亥(1071) 三十六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等诗。 熙宁五年壬子(1072) 三十七岁 在杭州。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少子苏过生。 熙宁六年癸丑(1073) 三十八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在常州、润州赈饥。作《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後雨》、《山村五绝》等诗。 熙宁七年甲寅(1074) 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王朝云。行部至於潜,识诗僧参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乙卯(1075) 四十岁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记。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九年丙辰(1076) 四十一岁 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熙宁十年丁巳(1077) 四十二岁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决澶渊,亲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复》等诗。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摘要 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就其词来说,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风格的转变、词境的提升等方面。究其原因,这既与苏轼本人生活际遇的改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和苏轼词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综观苏词的发展历程,密州时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苏词的观照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苏轼;密州;词;原因;影响 Abstract The period of Mizhou is important for Sushi’s ci. For his ci, the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and so 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e experience, the other is the theory of ci. All in all, the period of Mizhou deserves researching. Key words:Sushi; Mizhou; ci; reasons; affection

目录 前言 (2)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3)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4)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4)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5) (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6) 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7) 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8) 总结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观革命先烈事迹心得体会

参观革命先烈事迹心得体会 革命烈士,简称“烈士”,是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人员。辛亥革命以来,确系为革命及抗日而阵亡和死难的人员。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参观革命先烈事迹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参观革命先烈事迹心得体会1 一个国家在一个时代的和平稳定,是经历了前人不断努力所创造的,而生活在这和平稳定的时代中的我们,更应该铭记前人为我们留下的许多可贵的精神财富。 正直暑假,我就在几天前参观了家乡新建的革命先烈纪念馆。那天碰巧是八月一号,那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那个特殊而又有意义的日子,纪念馆里自然也是人山人海了,有双鬓斑白的老人,有年轻人,有学生,就连扫地的清洁工也在纪念馆里停下了脚步。看着纪念馆上“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的横幅,我不禁赞叹。遥想九十年前,在江西南昌市城头的那第一声“枪响”,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支军队就在那时建立了。这只军队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它救助人们于水深火热之

中。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多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今天安定繁荣的生活。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巨大的刻在石墙上的雕塑。上面刻着的都是革命战士战斗时的场景,虽然纪念馆里人很多,但是似乎没有太多嘈杂的声音。望着那雕塑,仿佛能听到革命战士吹响的战斗的号角,仿佛能闻到战火弥漫的气息。这无不体现了战争的猛烈和残酷,也衬托出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所做出的努力和心血。这种为了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的精神不正是应该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吗? 在纪念馆的小玻璃柜子里,存放的都是当时抗战时用的工具和武器。看看那锈迹斑斑的步枪和抗战片里常有的大砍刀,我不仅感叹道,如今的中国的军事科技已居世界前列,各种型号的飞机大炮数不胜数。然而以前的革命军队却是靠着小米加步枪一步一步慢慢挺过来的,这种不畏艰险,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不正激励着我们吗?不管当今的科技多发达却依旧要保持吃苦耐劳的品质,才能让祖国的未来发展的越来越好。 在大厅的中央还伫立着一块石碑,走近看会发现石碑上刻着不计其数的名字。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先烈一样无所畏惧,忠肝义胆为祖国献出生命的,烈士们的牺牲使我们感到很惋惜。但是,他们死的壮烈,死的英勇,他们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许多人在此驻足不前,有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还默默哀悼,看着眼前

近代名人简介

1: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公车上书,并参与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民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 2:林则徐——他是封疆大吏,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亲身参与了虎门销烟,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 3: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 5: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修建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6: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7: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8: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9:康有为——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 10: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11:谭嗣同——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谭曾著《仁学》一书,维新派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甘愿流血牺牲,英勇就义。 12:孙中山——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13:蔡元培——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4:陈独秀——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15: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6:蔡锷——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17:汪精卫——早期革命家,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18: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著《天演论》,是早期的共产主义者。 2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2:朱德——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军委第一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第一。 23 :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副主席;军委第二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4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军委第叁副主席;政协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5 :任弼时——七大中央书记处第5书记兼书记处秘书长,政治局委员。 26 :彭德怀——军委第四副主席;十大元帅第二;西北政府主席,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27:林彪——十大元帅第叁;中南政府主席,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 28:邓小平——人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曾拟授元帅;西南政府第二副主席;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

第03周+红叶青山水急流-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下)+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 谢亭①送别 许浑 劳歌②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③。 [注释] ①谢亭:谢公亭,故址在今安徽宣城县。相传为南齐诗人谢胱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好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别时唱的歌,后来就成了送别歌的代称。③西楼:即指谢亭。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作品情景交融,笔法灵动,选材精当,把离情别绪渲染得出神入化,真挚感人。诗的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的场面。劳歌一曲,缆得舟行。第二句写江上之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与一江碧水交相映衬。“红叶”“青山”、碧水,色彩纷呈。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急”字暗透出送行者依依不舍的心情。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第三句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最后一句没有直抒离愁,而是又宕开一笔再来写景,“满天风雨”的凄黯迷茫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诗人萧瑟凄清的情怀就借这“满天风雨”宣泄出来了。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含蓄而富感染力。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 求好 (台湾)林清玄 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 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近代史重要历史人物——蔡锷

“再创民国第一人”——蔡锷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农家。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后入上海南洋公学。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献、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十二日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不料事机泄漏,初九日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卅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熊范舆火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第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山,都督府下设军政部、参政部、军务部。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立,协饷来源断绝,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后,第一要务是财政上的节约,蔡自定都督月律60元。都督府全体官兵月饷3300余元,并设立富滇银行以维持金融。十六日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李经羲出滇。派谢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令罗佩金、康恩肠率一军南征;令李根源率一军西巡。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遗体由日本运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生平历史 救国的萌芽 张灵甫题赠的《蔡松坡先生遗集》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1916年夏,考入台州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本科渔捞科学习。1920年夏,以总成绩第一名毕业,公费留学日本,入北海道帝国大学学习水产专业。期间,对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像暑天嚼冰一样痛快”。1922年回国,任教于台州水产学校,并与俞秀松、宣中华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杭州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杭州地委秘书。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任学生会干部国民党三中队区分部党小组长。 军校开学仅两个月,便爆出一桩震动全校师生的事件。校方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军校党部。校党部与队的区党部经过选举均己组成。 当产生分队党小组的小组长时,校长办公室却在分队中指定一名学生任该分队党小组长,而这份指定名单是用校长蒋中正的名义公布的。 名单一经公布,立刻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们议论纷纷,表示不满。 中共党员宣侠父虽被指名为党小组长,但他对此做法也表示反对。他挺身而出,写了一份报告给蒋校长,指出:“由校长指定党小组的小组长,不符合党的组织法,校长应收回成命,改为由各小组选举产生自己的小组长。”

蒋介石一看报告,立刻气炸了。他派人把宣侠父找到办公室来教训,要他自动收回这份报告。 宣侠父:“我有权提此意见,校长你不应以势压人!” 蒋介石:“你无理取闹,限你三天之内写好悔过书,否则将严肃处理!” 三天后,宣侠父再度被叫到校长办公室。蒋介石问他写好悔过书没有。 宣侠父:“学生无错,故亦无悔!” 蒋介石恼羞成怒,决定开除宣侠父的学籍。 消息一经传出,全校师生愤愤不平。布告栏前,围满了人,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这时,宣侠夫在学校的好友陈赓走了过来,一把抓住布告,撕了下来,大声地对围观的同学说:“孙总理的三民主义,首当一条是民权主义。无民权,何谓民主、民族? 革命党内部若无民主制度,与封建军阀又有何等区别?侠父同学仅仅提了一条意见,请问,这犯了哪家的王法?违反了军校哪条校规?他蒋校长凭什么要开除侠父同学?难道只许他专制,不许人家民主吗?” 陈赓的一番话鼓动了大家。一时许多人纷纷叫道:“对,不公平,就要提意见!” 陈赓稍停片刻,继续说道:“既然校方如此不民主,我提议,同学们以罢课的形式,抗议校方的专制做法。”

苏轼年谱

苏轼年谱、行踪简编 肖世德按:苏轼生年一般材料均为1037年,这是按照苏轼生日农历1036年12月19日对应公历1037年1月8日而来。中国古人一般采用皇帝年号和农历记载年月日,按“男晋女满”原则计算寿数。苏轼诗文自认出生于1036丙子年且按虚岁计算年岁。鉴于公历推行在中国民国1911年以后。因此本年谱中年月日阿拉伯数字一般均按农历年月日理解。 有人概括苏轼一生经历了“三次在朝,十二次外任,八方太守,三次贬居”这样一个“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

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036年1岁,宋仁宗景祐二年腊月十九日卯时(公元1037年1月8日摩羯宫),苏轼生于四川眉州纱榖行(今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父亲苏洵时年27岁,母亲程氏时年26岁。祖父苏序时年63岁。 1039年3岁,宋仁宗宝应二年二月丁亥(1039、2、20),弟弟苏辙出生。 1043年8岁,庆历三年。发蒙小学,师从眉州天庆观道士苏易简。与陈太初同学(道士)。本年王安石中进士。 1045年10岁,庆历五年。父亲苏洵出川赶考落第,游学四方。 1046年11岁,庆历六年。传说写处女作《黠鼠赋》。读书栖云寺,题字连鳌山。 1047年12岁,庆历七年。5月11日祖父苏序去世,葬眉州修文乡安道里。 1054年19岁,至和元年甲午。与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16岁结婚。 1055年20岁,至和二年乙未。弟弟苏辙与眉山史氏15岁结婚。 1056年21岁,嘉祐元年丙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首次出川,到成都拜访张方平太守。经剑门,穿秦岭,五月到达首都汴梁(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七月礼部初试,考中开封举人。 1057年22岁,嘉祐二年丁酉。苏轼、苏辙考中进士。苏轼试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欧阳修赞赏,因避嫌取为第二(榜眼)。本科状元章衡(章子平),同年曾巩、程颐、章惇等共388人进士及第。本年4月8日母亲程氏眉山去世,终年48岁,丁母忧归里。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 摘要: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如梦;《圆觉经》;如幻三昧作者简介: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潮州521020) 苏轼“人生如梦”的观念,非常引人注目。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这一题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就不下10篇,主要就苏轼的词展开探讨,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思想来源以及对这一观念持“消极”说的重新评价等。这些论文对所探讨的问题还不够深入细致,或仅满足于从苏轼某篇作品进行引申发挥。另有一些学者在其著作当中附带提及这一问题的,例如较早注意到苏轼喜写梦的孙昌武先生,认为苏轼深受佛家“人生如梦”观的影响,而佛家讲“如梦”,是因为我、法两空,比中国固有的老、庄思想深刻得多。这一见解非常精辟。张再林的《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一文在列举了大量苏轼词中例句后,认为“人生如梦”是其词表现得最为深沉、动人的感慨之一。张丽华则统计出在苏轼近350首词中,使用“梦”字达80多次。但上述学者均未展开讨论。 其实,苏轼喜写梦,并不局限于其词,其诗、散文、笔记小说中均有。据笔者所知,在其诗中所用“梦”字要远远超出其词,至于以梦为题的诗、梦中作诗以及记梦诗、叙也非常多;笔记小说里,《东坡志林》卷一列了“梦寐”专条共十一事,此外一大批铭、颂、书信也屡屡提及梦。除却记梦题材的作品,“人生如梦”的确是他许多作品中最为深沉的感慨之一。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人生如梦”难道是苏轼的套语、口头禅,用以故作旷达,甚或是他思想中的悲观消极的表现?如果不是,而是他本人深切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又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有哪些具体表现,我们又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他这种人生观? ]一、“人生如梦”观的基本涵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定型期 我们考查苏轼的诗词与文集可知,他的关于“人生如梦”的思想观念,最初发轫并形成于知徐州时期,而定型于黄州时期。欲知其“人生如梦”观的定型,先必溯源其“人生如梦”观念,明其“人生如梦”观念的基本内涵。 苏轼“人生如梦”观念的理论成因得力于佛教。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如梦’是(佛教)大乘十喻之一,是佛家人生观的表现”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人生如梦”是一个佛教概念。中国本土虽然也有庄周梦蝶、蕉叶覆鹿、南柯春梦等寓言,但把梦与宇宙人生明确而紧紧联系起来,并予以最为深入论述的,却是佛教。大乘佛教无论是般若系还是唯识系的各种经论,无不连篇累牍地提到以梦为诸法本质的譬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最著名者,如《大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六等以十种譬喻说明诸法空相: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此即所谓“般若十喻”,其中即有“如梦”一喻。又如《维摩经#8226;方便品》表示“人身无常”之十喻,也举出梦喻。至于《金刚经》结尾的“六如偈”,更是最广为人知的偈子。其实,佛教“人生如梦”应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生是一场迷梦,盲目而缺乏方向,缺乏自觉性,并且无法把握自已的命运,就好像人在做梦时无法掌控自己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一样。二是指人意识到人生、世事的虚幻性、不实性,人生是一场梦幻。前者就迷而言,后者就觉而说,前者是身处其中的迷情,而后者却是跳脱出来的觉悟,含义相反而相生相成,互为因果。“只有一个因为无意义、盲目及缺乏方向而觉绝望的人才能有机会找到方向。要能因自己身处的处境而感到绝望,一个人需要在大量的理智与

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2016_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小说阅读9突破三大类情节题学案

专题四小说阅读 学案9 突破三大类情节题 【学案略语】 小说情节能够展示曲折生动的故事,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必要手段。准确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基础,分析情节更是检验考生文学修养的有效方法。课标卷非常注重对情节作用的考查,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从整体角度考查情节构思的特色和效果,二是从局部考查情节安排及其作用。二轮复习要在这两种题型上下功夫,切实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2016·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 战争也很失望。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 跟别人通话。“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 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她。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 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 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 被人接起来。 “哈罗?”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在革命战争发动时,军队间的博弈往往是左右战争结果的关键因素。辛亥革命时期,就有这样一支受人瞩目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军队;;新军。何为新军?新军从何而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希望你喜欢。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背景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编制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

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另有军乐一队。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经过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的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天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步兵、炮兵、马兵、

简要苏轼年谱

简要苏轼年谱 简要苏轼年谱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7) 一岁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七岁 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1043) 八岁 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1045) 十岁 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 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于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于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熙宁二年己酉(1069) 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1070) 三十五岁

五下语文教案-11 军神

11 军神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等16个词语。 2.学习课文,了解沃克医生把刘伯承称为“军神”的原因。 3.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本文通过对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并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4.读懂课文,了解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感变化的词语在突出人物品质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准备刘伯承的资料,查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课时 2课时

(1)从沃克医生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他究竟受了怎样重的伤势? ①补充材料,课件出示: 1916年,24岁的刘伯承参加了蔡锷组织的“讨袁护国运动”,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地轰射过来,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从颅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当他苏醒过来,用手摸摸伤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块,在那血块中,他又摸到了一个圆球。啊?眼珠!原来他的右眼被打坏,眼珠掉出了眼窝!为了让战士们安心作战,他一狠心抓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经络割断,紧紧地攥住那颗眼珠,又昏了过去! 从资料的哪些地方能看出刘伯承伤势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②面对如此重的伤势还能如此的从容镇定,就连当过军医的沃克医生看了都怎么样了?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你还从哪儿也体会到了这点?所以他说(引导学生读句子)。 ④再读这句话,你觉得刘伯承怎么样?(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2.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1)说说你对“平静地回答”的理解,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容、大无畏的精神)(2)这么重的伤势却拒绝使用麻醉剂,当过军医的沃克医生听了怔住了。 出示: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神态、语言描写,质疑)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手术不用麻醉剂将要承受巨大痛苦。) (3)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疼痛,可他却表现得那样从容镇定,这是个普通的军人吗? 从你们刚才说的话中,我听出来了,你们都觉得他拒绝麻醉让你们觉得他很不一般,那你们知道他拒绝麻醉是为了什么吗?(担心实施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他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①教师:正是由于你们所说的这些原因,所以他拒绝使用麻醉剂。 ②做过无数次手术的沃克医生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选择,他——(学生答:愣住了,神态描写,沃克医生不敢相信。) (4)教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手术前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对话,感受刘伯承的非凡品质。(5)教师小结。 (二)过渡:手术中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刘伯承是军神呢? 1.出示:“病人一声不吭……居然被抓破了。” (1)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 (2)你们想看一看当时手术的场面吗?(播放视频)看完录像,你最想说什么? (当学生回答是在忍受极大痛苦时,教师引导:他仅仅是在忍受痛苦吗?他是在挑战痛苦!)(3)此时躺在手术台上的刘伯承像什么?(钢板) 教师适时总结:他就像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4)有感情地朗读。 2.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他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沃克医生的话) 所以就连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在做这次手术时也怎么样了? (三)手术后 出示句子:“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1.结合实际谈体会:你有过手术的经历吗?你在做手术的过程中会想些什么?我们在手术的过程中期盼着手术的成功与结束,而刘伯承在干什么?(学生答:数刀数)

护国大将军蔡锷

护国大将军蔡锷 大纲(8分钟) 开场白…………30秒 成长经历…………1分30秒 新军起义…………2分钟 护国讨袁…………3分钟30秒 结束语…………30秒 市文化艺术中心航拍远景 航拍博物馆全景(解说员走进博物馆中) 解说员走进博物馆背影全景 跟拍解说员行走中景,讲解员走到蔡锷展厅蔡锷雕像前停住、转身,切近景后开始解说 【开场白】30秒 “我是来自邵阳市博物馆的齐敏,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邵阳人。他年仅29岁的时候在云南发动昆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当地的统治。他揭竿而起,发起护国军起义,终结了袁世凯称帝的荒唐闹剧,维护了民主共和国政体。他因此被誉为再造共和的护国大将军。没错,他就是出生在邵阳这块风水宝地的蔡松坡、蔡锷先生。” 【成长经历】1分30秒 话说这位邵阳老乡,当年可是远近闻名的学霸。5岁启蒙,10岁读完四书五经,被誉为神童,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

堂,成为当时最牛导师梁启超和谭嗣同的学生,17岁赴日本留学。 留学期间,这位热血青年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蔡锷,投笔从戎,转学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由于成绩优异,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1904年,22岁的蔡锷学成归来。当时,危在旦夕的清政府为了 维护自身统治,大力推行“新政”、训练“新军”,“海归”蔡锷,有 学问、懂军事,自然很受欢迎,湖南、广西、江西、云南等省都抢着请他去当教官。蔡锷颜值非常高,课又上得好,很快就成为了广大官兵的偶像,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为蔡锷日后的革命 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新军起义】2分钟 1911年、辛亥年,蔡锷29岁,这位偶像级的军官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时,他已经当上了云南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相当于现在的旅长)。他虽然身为清政府的军官,但是受到日益高涨的 革命形势的影响,心中救国救民的火种越烧越旺,暗中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帮助。 1911年10月30日这一天,蔡锷碰到了一个事关生死的大麻烦。他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人原本计划再过3天发动起义,响应4天之前爆发的武昌起义,谁知走漏了消息,云贵总督府正准备下令解散新军。千钧一发之际,蔡锷决定当天晚上提前行动,由李根源率讲武堂的学生从西北方向攻城,蔡锷自己率37协的新军攻打东南门。第二天中午,蔡锷指挥起义军胜利攻占云贵总督署。由于10月30号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所以历史上又把这次昆明辛亥起义叫做“重九起义”。 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几 天之后,云南各府、州、县传檄而定,全省光复,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被彻底推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