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如梦”(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诗句情景默写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表达诗人旷达之情(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来直抒胸臆,以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面对赤壁惊险壮阔的自然景象,发出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将自然风景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叹人生无常的悲叹的两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9.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以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意境著称。
有一首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触人心弦,令人深省。
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出现人生如梦的思想,这也是他对生命、人生的一种洞察和领悟。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里,苏轼用明月、宫阙等意象,表现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此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迷茫和无奈。
他认为人生如梦,转瞬即逝,无法把握,所以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苏轼的另一首《临江仙·金风细细》也同样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
他在词中写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他通过梧桐树和细雨的意象,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莫测。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愁绪,而这种愁绪正是因为悲伤和无奈所致。
在这首词中,苏轼深刻地描绘了人生的苦难和坎坷,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无奈和迷茫。
苏轼的《东坡吟》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词,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
他写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新月逐人归,花深树屋亚。
”在这首诗中,苏轼用细雨、微风、新月和花草等意象,表现了人生短暂的现实和人们的往来。
他认为人生如梦,转瞬即逝,因此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被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所困扰,而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享受人生的美好。
苏轼的诗词深邃而丰富,体现了他对人生、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他认为人生如梦,转瞬即逝,应当珍惜眼前的一切,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享受生命的美好。
这些思想和感悟不仅深刻而丰富,而且也对我们正确认识生命,珍视生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下繁忙而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诗词中汲取一些心灵的慰藉和启示,将人生如梦的主题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体会生命的美好,珍惜眼前的一切,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第二篇示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
论苏轼的“人生如梦”

论苏轼的“人生如梦”作者:郑群辉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9期摘要: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
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
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
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如梦;《圆觉经》;如幻三昧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9016910作者简介: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广东潮州 521020)苏轼“人生如梦”的观念,非常引人注目。
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这一题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就不下10篇,主要就苏轼的词展开探讨,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思想来源以及对这一观念持“消极”说的重新评价等。
这些论文对所探讨的问题还不够深入细致,或仅满足于从苏轼某篇作品进行引申发挥。
另有一些学者在其著作当中附带提及这一问题的,例如较早注意到苏轼喜写梦的孙昌武先生,认为苏轼深受佛家“人生如梦”观的影响,而佛家讲“如梦”,是因为我、法两空,比中国固有的老、庄思想深刻得多①。
这一见解非常精辟。
张再林的《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一文在列举了大量苏轼词中例句后,认为“人生如梦”是其词表现得最为深沉、动人的感慨之一②。
张丽华则统计出在苏轼近350首词中,使用“梦”字达80多次③。
但上述学者均未展开讨论。
其实,苏轼喜写梦,并不局限于其词,其诗、散文、笔记小说中均有。
据笔者所知,在其诗中所用“梦”字要远远超出其词,至于以梦为题的诗、梦中作诗以及记梦诗、叙也非常多;笔记小说里,《东坡志林》卷一列了“梦寐”专条共十一事,此外一大批铭、颂、书信也屡屡提及梦。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

周瑜
34岁
苏轼
47岁
美女相伴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
婚姻
外表
职位
际遇
功绩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屡遭贬谪(壮志难酬) 年老无成
苏轼用精炼的几句话,便血肉丰满 地刻画出周瑜儒雅风流、文武双全的 “豪杰”形象。
这时的苏轼,依然踌躇满志,渴望 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而他面对的却是 不幸的遭遇。
三、展想象,塑形象
•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刻画周瑜这一形象的?
表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
下阕: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表现周
瑜怎样的形象特点?
小乔初嫁 生活细事 年青有为 雄姿英发 形象气质 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谈 笑 间
服饰装扮 语言神态
风流儒雅
自信从容
风流儒将 英雄周瑜
樯橹灰飞烟灭 侧面烘托 丰功伟绩
• • •
•
• 词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
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 过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 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 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 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 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 雄浑的和谐意境,不愧为“豪放派” 的代表作。
2.本词最重要的艺术技巧有哪些?
苏轼满怀悲愤吟啸道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
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 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 吗? • ①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 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 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 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苏轼的诗词中,关于人生如梦的意象出现频繁,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虚幻的深刻认识。
在苏轼的诗作中,他常常将人生比喻为一场梦境,不断强调生命的短暂和转瞬即逝。
在他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下者飘飓,三松满山僧复老。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苏轼写道:“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馀树。
晨昏搴宝镜,冉冉抱琴书。
”这些诗句充满了对人生虚幻和时光流逝的沉思。
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苏轼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诗句中透露出对人生的无奈和震撼,生活中的得失和成败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幻影。
苏轼对人生如梦的思考不仅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中。
在《东坡志林》中,他写道:“世路如梦,久住非久。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变幻莫测的理解。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深刻认识。
他通过诗歌和散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虚幻的思考,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苏轼的诗词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不忘初心,活出真实的自我。
第二篇示例:人生如梦,匆匆而过,苏轼的诗词中便有多处表达对人生短暂、苦短的领悟。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他的诗词被誉为宋词的巅峰之作,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苏轼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甫子平生,亘古矣。
万事运定耳,靡事转蓬。
”这句诗道出了他对人生短暂的理解。
人生只是一段短暂的旅程,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是短暂的过客,时间在不停地流逝,任何事情都是暂时的,人生的得失荣辱都是转瞬即逝的。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赏析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赏析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苏轼黄州诗词中的“如梦人生”

苏轼黄州诗词中的“如梦人生”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死里逃生的苏轼,惊魂悄定,被贬黄州,有如经历了一场恶梦。
因此,他在黄州期间感叹“人生如梦”的诗词特别多。
当人们感到孤独和不幸的时候,往往就是他们朝向宗教的时候,苏轼在贬谪黄州的时候,佛家思想常常帮助他超脱自己。
他在得知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当天(即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就写下了“却对酒杯浑似梦,偶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泽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其一)的句子。
此诗的后一句尽显东坡的狂放不羁,他好像没拿一百四十天的大狱当回事,出狱就开始对酒如梦,下笔如神了!事实上,“却对酒杯浑似梦”还是彰显了苏轼入狱遭贬的深沉辛酸。
梦,这一意象,美好又缥缈,曾经给予人们多少欢乐和希望,但又带给人们多少迷惘和惆怅。
一位鼎鼎大名的诗人,一位曾屡受皇帝嘉奖、大臣褒扬的名士,如今蒙冤被贬做了地方的“武装部副部长”,他低迷过、怀疑过、忧虑过、恐惧过。
乌台诗案,苏东坡经历了惊心动魄与死里逃生,“饥寒未至且安居,忧患已空犹梦怕。
穿花踏月饮村酒,免使醉归官长骂。
”(《次韵前篇》)苏轼因文字而获罪,则“焚笔砚,断作诗”,“不敢作文字”、“不复作文字”、“不复作诗与文字”,不愿意为好事者留下口实,使诗歌被“笺注”的灾难重演,使声名招损,便“杜门念咎”,“焚香默坐”,“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
至此苏轼似乎可以完全一心地做他的“东坡居士”了,而事实并非如此,既欲参政又畏祸及,才是苏轼谪居黄州心态的要义所在。
忧畏的一面是很明显的,而苏轼欲博忠直的一面亦未能泯灭不见。
通过苏轼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描述不难看出,他在黄州的生活有一个“不适”到求“适”,“适未厌”到全然而“适”的过程,表现出由“醉里狂言醒可怕”、“忧患已空犹梦怕”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路历程。
苏轼谪居黄州,起初有一种自鄙人嫌、杜门念咎的悔过心理,经过一个“镇静以处忧患”的阶段之后,才获得澹泊自持的心境,即以“箪瓢鸡黍”自娱,“躬耕渔樵”为适,则能安于黄州。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意思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意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中,其全诗文如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⑴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iǎ):《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u 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佑刻本,作“强虏”。
延佑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摘要: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
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
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
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如梦;《圆觉经》;如幻三昧作者简介: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潮州521020)苏轼“人生如梦”的观念,非常引人注目。
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这一题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就不下10篇,主要就苏轼的词展开探讨,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思想来源以及对这一观念持“消极”说的重新评价等。
这些论文对所探讨的问题还不够深入细致,或仅满足于从苏轼某篇作品进行引申发挥。
另有一些学者在其著作当中附带提及这一问题的,例如较早注意到苏轼喜写梦的孙昌武先生,认为苏轼深受佛家“人生如梦”观的影响,而佛家讲“如梦”,是因为我、法两空,比中国固有的老、庄思想深刻得多。
这一见解非常精辟。
张再林的《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一文在列举了大量苏轼词中例句后,认为“人生如梦”是其词表现得最为深沉、动人的感慨之一。
张丽华则统计出在苏轼近350首词中,使用“梦”字达80多次。
但上述学者均未展开讨论。
其实,苏轼喜写梦,并不局限于其词,其诗、散文、笔记小说中均有。
据笔者所知,在其诗中所用“梦”字要远远超出其词,至于以梦为题的诗、梦中作诗以及记梦诗、叙也非常多;笔记小说里,《东坡志林》卷一列了“梦寐”专条共十一事,此外一大批铭、颂、书信也屡屡提及梦。
除却记梦题材的作品,“人生如梦”的确是他许多作品中最为深沉的感慨之一。
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人生如梦”难道是苏轼的套语、口头禅,用以故作旷达,甚或是他思想中的悲观消极的表现?如果不是,而是他本人深切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又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有哪些具体表现,我们又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他这种人生观?]一、“人生如梦”观的基本涵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定型期我们考查苏轼的诗词与文集可知,他的关于“人生如梦”的思想观念,最初发轫并形成于知徐州时期,而定型于黄州时期。
欲知其“人生如梦”观的定型,先必溯源其“人生如梦”观念,明其“人生如梦”观念的基本内涵。
苏轼“人生如梦”观念的理论成因得力于佛教。
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如梦’是(佛教)大乘十喻之一,是佛家人生观的表现”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人生如梦”是一个佛教概念。
中国本土虽然也有庄周梦蝶、蕉叶覆鹿、南柯春梦等寓言,但把梦与宇宙人生明确而紧紧联系起来,并予以最为深入论述的,却是佛教。
大乘佛教无论是般若系还是唯识系的各种经论,无不连篇累牍地提到以梦为诸法本质的譬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最著名者,如《大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六等以十种譬喻说明诸法空相: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此即所谓“般若十喻”,其中即有“如梦”一喻。
又如《维摩经#8226;方便品》表示“人身无常”之十喻,也举出梦喻。
至于《金刚经》结尾的“六如偈”,更是最广为人知的偈子。
其实,佛教“人生如梦”应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生是一场迷梦,盲目而缺乏方向,缺乏自觉性,并且无法把握自已的命运,就好像人在做梦时无法掌控自己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一样。
二是指人意识到人生、世事的虚幻性、不实性,人生是一场梦幻。
前者就迷而言,后者就觉而说,前者是身处其中的迷情,而后者却是跳脱出来的觉悟,含义相反而相生相成,互为因果。
“只有一个因为无意义、盲目及缺乏方向而觉绝望的人才能有机会找到方向。
要能因自己身处的处境而感到绝望,一个人需要在大量的理智与观察(悉达多在决心要成为佛陀之前的心意状态)”。
西亚多乌祖迪迦:《炎夏飘雪》,香港闻思修佛法中心2001年版,第179页。
盲目而绝望之人若能反思,对内心进行理智的观察,那么当对内心有所了悟时,反观人身人事人世,其虚幻性和不实性就会得以呈现。
因此,人生如梦作为一种感受、一种体会来说,并非佛教的专利,它与个人生活履历和善于内省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可能有所感受,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饱经忧患(包括迁徙、病患、濒危、官运起伏,等等)而又能深自省察的人当然感悟较为深刻。
苏轼这种“人生如梦”的观念,在其早年生活里是没有的,在诗文中看不出来。
我们从其最早表现这一观念的词句“古今如梦,何曾梦觉”(《永遇乐#8226;明月如霜》)④据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考证,《永遇乐#8226;明月如霜》作于熙宁十年(1068)徐州任上;第230-231页考证,《西江月#8226;三过平山堂下》作于元丰二年(1079)四月,由徐州到湖州任路上。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8226;三过平山堂下》可以得知,这种观念大约形成于其任徐州太守(1076—1079)时期。
这与他守密、徐、湖五年,“经历了一场政治思想与人生思想的搏斗,形似平静之官场生活,掩盖不住他内心深处行藏用舍与世途祸福的矛盾”⑥薛瑞生:《论苏东坡及其词#8226;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1页。
有关,更与他频繁接触佛教僧人,佛学修养逐渐增进密切相关。
当然,苏轼此时的“人生如梦”观仅仅是一个开端。
正如薛瑞生先生所说,“政治之威压感常使他(指苏轼——笔者按)作庄生梦蝶之想以求解脱人生如梦观念或主要是来源于激烈斗争的官场体验,是一种“对政治的退避”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表现,还未必是他对整体人生的看法。
只有经历了他人生第一次大死大活的“乌台诗案”,并被贬谪到了黄州(元丰三年至七年,1080—1084),通过深刻的言行反思,以及阅读佛教经典、静坐观空体验,他的“人生如梦”观念方才真正确立。
政治上的重大挫折和人生的第一次跌落谷底,使苏轼心神甫定、痛定思痛之余,重新回首自己所走过的人生旅途,自然而然地会滋生出一种强烈的人生如梦感。
而这正是他所言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梦”——“迷梦”,个人在这场迷梦中认不清方向,做了不少“不合时宜”的事,写了不少得罪当局的诗词,既未能完全意识到宦途的艰险,事到临头更掌控不了自身的命运。
从他给友人的许多信中屡屡提到的“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的话语②③④⑥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1、1759、1859-1860、1535、392页。
,尤其是这一句:“既蒙圣恩宽贷,处之善地,杜门省愆之外,萧然无一事,恍然酒醒梦觉也”(《与杜几先一首》)即可看出,他觉悟到在此前的人生就好像一场迷梦。
也就在这种深刻的人生反省过程中,苏轼转向了佛教,从佛经里和静坐中体验了“人生如梦”的另外一层涵义:人生、人世的不实性、无常性。
苏轼黄州佛教修行自有非佛教的因素在其中。
例如为了政治上的免祸去灾,学佛可为他提供一个政治的避风港,另外也是为方外友情所感召等。
如他说:“谪居以来,杜门思咎而己。
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
而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
”(《与参寥子二十一首之二》但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如此集中地亲近佛教的结果,的确给他的人生观带来了巨大的改观。
就佛教修行而言,苏轼在黄州时期做了众所周知的两件事:读经和静坐。
先考察一下他的静坐活动。
他的静修地有两处:一是黄州安国寺,这一处是他持续时间最久的静修地,几乎贯穿了他整个黄州贬谪时期。
他在这里进行了有规律的静坐活动,“间三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另一处是天庆观:“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乃出”(《答秦太虚七首之四》孔凡礼先生说“其旨在养生”孔凡礼点校:《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92页。
,其实也是一种打坐,与心理调整有关,虽然仅偶一为之,采取的却是类似禅门中“克期取证”的比较精进的闭关修行方式。
毫无疑问,通过长期的心如止水的打坐,他在一定程度上切入了《心经》所谓“五蕴皆空”的境界:“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倏然,无所附丽”(《黄州安国寺记》。
这段文字往往为苏轼研究者所引用,作为苏轼黄州学佛的表证,但对它所包蕴的深刻含义却又轻轻放过。
这个“空”不是虚无、空无一物,而是指一切现象无自性、无实体、无主宰,当体即空。
佛教经论中,“空”与“梦”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大般若经》卷一的“般若十喻”正是“为解空法故”,正如《楞严经》所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新修大正大藏经》卷十九,第131页上。
,一个人一旦体验到诸法“空”性,那么他对世间事物、时间,包括人的色身和精神现象在内的一切存在对象的观照,其鲜明感受特征就是如梦如幻——因为诸法待缘而生,是不实的,无常的。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体验到一切诸法缘生,无有实性,如梦似幻,也就体验到了“空”性:“了知一切法悉如幻化。
乃至分别一切法。
皆是化事。
以彼分别毕竟空故,而一切法亦复皆空”(《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新修大正大藏经》卷十二,第358页中。
再看他的读经。
苏轼这种对诸法如梦的体验又在他同期所熟读的佛经中得到印证,或者说,静坐与读经两相作用,强化了苏轼对“人生如梦”的认同。
从资料中可以得知,苏轼这一时期详加研读的佛经主要有《圆觉经》《楞严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
无论哪一部经,都在阐明诸法如梦如幻的道理。
即以《维摩诘经》为例,如《方便品》“人身无常”十喻:如聚沫,如泡,如焰,如芭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浮云,如电;《弟子品》“诸法无常”六喻:如幻如电,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见阿閦佛品》:“诸法如幻相”;可以想见,诸经中这些俯拾即是的语句,给正处于特殊境遇的苏轼带来多大的思想冲击!尤其是《圆觉经》,除充斥其间的如幻、如梦、如虚空等表现有为法不实无常的字眼外,其“如幻三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对苏轼的人生观尤其产生了影响,使苏轼终于构建了有别于一般人的“人生如梦”观念(详第二、三节)。
佛经对诸法不实性和无常性的譬喻有多种,但正如《宗镜录》所云:“经中所云,一切法如梦,以证唯心者,……此梦喻一法,证验最亲”《新修大正大藏经》卷四十八,第2016页上。
,因为梦的虚幻、无常性质是最能为人所理解的,以梦喻诸法、人生也是最为恰当不过的。
苏轼这一时期经由自己静坐和读经的实际体会,而对佛经中“人生如梦”观念有了深刻的肯认,自然在其文学创作中表露出来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