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苏轼词风转变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子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 无边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 偏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 中茁壮成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 中,有杜鹃在清啼。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 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 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道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 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子朝西,又怎 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 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 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 只是岁月本身。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 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 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 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 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 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 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 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 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 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 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 激情的作品。 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 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苏轼诗词比较研究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是宋代士人中最著名的一位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苏轼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广泛涉猎多种题材,风格多样,诗词艺术造诣深厚。
本文将通过对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来探讨他诗词创作的发展变化和内在特点。
二、苏轼的创作背景和时期划分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时代。
他的诗词创作经历了江城子、唐诗继承与转化、黄州寒食诗、散曲创作等多个时期。
1.江城子时期:这个时期是苏轼最早期的创作阶段,他的诗词作品主题以咏史抒怀为主,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时期的作品具有深沉、含蓄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桐阴做烟。
”诗中以较为厚重的笔触勾勒出安阳城的烟尘景象,写出了自然与人事的和谐。
2.唐诗继承与转化时期:这个时期是苏轼对唐诗的吸收与发展的阶段。
他从唐诗中汲取养分,但并非照搬复制,而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苏轼独特的个人风格,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虽无聊黾累,过境忽回首,民情忽飘然。
”这首词运用了唐诗中的「黾勉」形容自己的无聊劳碌,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
3.黄州寒食诗时期:黄州寒食是苏轼生活在黄州的一个时期,他的创作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以描写黄州风土人情为主。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千樯翻绿绿,万径人踪灭,古戍欲堪久。
”这首词以赤壁为背景,以萧瑟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4.散曲创作时期:散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苏轼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临江仙·满江红》:“桃红叶绿,春物一时新。
”词中运用了音乐中的曲调来表现江南的春景,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感。
三、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分析苏轼的诗词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毕业论文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摘要:苏轼是才气横绝的宋代诗人、词人,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提高了词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革新以诗为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苏轼大刀阔斧地对词体进行改革,所谓“词至东坡,1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刘辰翁)。
革新了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的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而且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白兔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2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
本文将主要从苏轼词的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表现方法、音律造工四个方面论述他的词革新意义。
一、在内容题材上,苏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晚唐五代以来所形成的词体观念对待诗和词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诗应体现教化思想,风格应温柔敦厚;而词则与诗判然有别,绮丽婉媚为其特色。
苏轼的词时人以“以诗为词”评之,即指其词具有诗的品格和气质,与本色当行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是其明确的词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苏轼3认为词应向诗靠拢,特别是优秀的词应与诗没有差别。
他认为词是“诗之裔”?4(《祭张子野文》),称赞优秀的词作为“古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他以诗为词,以爱国热情、田园风光、悼亡怀人、咏史怀古、登临送别、说理谈禅等题材入词,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
论苏轼词在词体革新中的历史贡献

论苏轼词在词体革新中的历史贡献许武荣(凯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2010级,贵州凯里556000)摘要: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关键词:苏轼;词;贡献;词体Abstract:Although the Liu Yong life force wrote the lyrics 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body, but he failed to breakthrough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he word, to improve the literary status of the word. Su Shi really break down barriers between Yan Branch, innovative floating extravagant words wind, to the word of fresh blood and vitality. He advocated poetry should have made "freely, under the premise of" culture "to Italy, the performance of things in the world, and describe the main Feeling;" out of the saying, and his testimonies to the former regulation, the "Arts and natural startle. "He brought the spirit of the Prose to Ci cited Ci, in the words of content, subject matter, style, fun, and so a series of rich and groundbreaking innovation.Keywords: Su Shi; words; contribution; Ci前言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分析

简评
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 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 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 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 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 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 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 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 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 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 放词的尝试。
老夫聊发少年狂, 姑且让老夫我展示一下少年的狂傲, 左牵黄,右擎苍,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举着苍鹰。 锦帽貂裘, 随从将士戴着华美的帽子,穿着貂 皮做的衣服, 千骑卷平冈。 率领随从和众多的乘骑席卷平展的 山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 意, 亲射虎,看孙郎。 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王安石变 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 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 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 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 七年(1075)冬与同 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 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 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 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 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 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 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 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 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 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 帜。
这是宋人较早抒 发爱国情怀的一 首豪放词,在题 材和意境方面都 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片叙事, 下片抒情,气势 雄豪,淋淳酣畅, 一洗绮罗香泽之 态,读之令人耳 目一新。
论文: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文/任学明文海苍茫,浑浩流转。
在中国三千余年的文化历程中,“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诞生,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词最早流行于隋唐时期的民间。
但是,从隋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词的内容一直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
词人填词被看成是“谑浪游戏”的“诗余薄枝”,“词为艳科“差不多是一种无形的戒律,词风溢香软媚,充满脂香粉气。
直到苏轼词的出现,才使词坛面貌为之一新,南宋词论家胡寅指出:“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1 金人元好问指出:“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和称为“三苏”。
苏轼幼年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学习又刻苦,青年时期就显露出他超群的才华。
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朝廷招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并预言:“更三十年,无人道我也。
”果然,苏轼不负厚望,终成一代文坛盟主。
苏轼的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没有失却对生活的汩汩热忱。
一路激流勇进,卓然傲立。
人生的磨难和宦海的沉浮反而使他成为集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
南宋王灼认为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自振。
”而苏轼在词坛上,的确有着他特殊的地位。
是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依赖传统的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打破诗与词的畛域,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形成了它独一无二史无前例的多样化词风。
一、天风海雨,气势恢宏,豪雄纵放。
提到苏轼的词,绝大部分人会用豪放、大气等词语来概括他的词风,读者也常常会被他那豁达的气魄所感染。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分析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 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 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 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 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 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 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 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
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 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 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 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 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 锵有力,威武豪迈。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以“老”衬“狂”, 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 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 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 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 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 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 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 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 起敬。
这是宋人较早抒 发爱国情怀的一 首豪放词,在题 材和意境方面都 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片叙事, 下片抒情,气势 雄豪,淋淳酣畅, 一洗绮罗香泽之 态,读之令人耳 目一新。
qíng
diāo
qiú
❖擎 貂 裘
hān
bìn
qiǎ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就其词来说,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风格的转变、词境的提升等方面。
究其原因,这既与苏轼本人生活际遇的改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和苏轼词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
综观苏词的发展历程,密州时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苏词的观照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苏轼;密州;词;原因;影响AbstractThe period of Mizhou is important for Sushi’s ci. For his ci, the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and so 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e experience, the other is the theory of ci. All in all, the period of Mizhou deserves researching.Key words:Sushi; Mizhou; ci; reasons; affection目录前言 (2)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3)(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4)(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4)(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5)(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6)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7)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8)总结 (9)参考文献 (9)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前言苏轼和苏词历来为众人所关注,研究成果颇丰。
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都很有深度地对苏轼生平及相关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
龙榆生、石声淮、唐玲玲、薛瑞生、邹同庆、王宗堂、曾枣庄等学者对苏词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为苏词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
近几年来,对苏词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对苏词演变的探索,苏词的分期,苏词的词风转变,苏轼的“以诗为词”等方面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研究相关资料,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力图对苏词价值作出自己的评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
苏轼,弟弟苏辙,还有父亲苏洵,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
苏轼整个的政治命运都与北宋时期的党争密切联系,他的文学创作也受此影响,王水照先生在《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一文中认为按照苏轼生活经历的变迁可以把他的文学创作分为七个阶段:一、嘉祐、治平初入仕途时期。
二、熙宁在朝任职时期。
三、熙宁、元丰时期的外任期。
四、贬谪黄州时期。
五、元祐在朝时期。
六、元祐、绍圣时期的外任期。
七、贬谪惠州、儋州时期。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离开繁华似锦的杭州,来到了蝗灾旱灾严重,百姓忍受着巨大困苦的凄惨清冷的密州,担任知州。
这样一直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再次接到调令,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的身份移知河中府。
②整整两个年头,苏轼与民同乐,为当地的百姓谋福,致力于灭蝗虫、修筑水利工程等等,与此同时,也为整个词坛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灼的《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③主要说的是苏轼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提升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正如苏轼在《与鲜于子俊书》的信中说道:“近却颇做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④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苏轼作为宋词的杰出代表人物,通判杭州时期、知密州时期和被贬黄州时期是其整个词创作的重要阶段。
而知密州时期尤为关键,虽然在词作数量上,不及通判杭州时期与被贬黄州时期那么的丰富,仅为十八首,但是在题材的拓展上,有气势非凡的出猎词,有温馨美好的农田词,还有感人肺腑的悼亡词等等,词作质量也大多居于上等,同时,也开启了豪放开阔的词风,并深深地打着“自是一①王水照:《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一期。
②参见孔凡礼的《苏轼年谱》。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85页。
④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0页。
家”的烙印。
对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进行探究,不管是对苏词本身的认识来说,还是苏词对后世的影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苏轼是一个情感异常充沛的文人。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就指出苏轼是一个注重情感表达的人,无论是兄弟之情、朋友之情,还是夫妻之情。
词来源于情,只有感情如此细腻敏感的人,才能体察入微,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
苏轼本人自述其文学创作理论时说道:“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皆可出。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达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①这也正是苏轼词创作的初衷。
苏轼对百姓关心同情之心,对朋友远行离别的不舍,对亡妻的勿忘怀念之意,以及对兄弟的远望相思之情,都形诸于笔端。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写下了怀念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神子②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暂且不说,对于词题材的拓展意义,更重要的是这首词饱含着深情,并且也展现了苏轼词的感人肺腑的魅力。
“十年生死两茫茫”说明了十年的阴阳相隔,但是却一直难以忘怀,自然得就像平时的呼吸一样,已经不用刻意地去想念对方。
同时,人的容颜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而变得“尘满面,鬓如霜”,因而,梦里重相遇,也认不出了。
与此同时,内心的纠结,也无从谈起,只能以泪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每年的忌日那天,只会更加肝肠寸断。
王弗生前是一个好妻子,随着时间越久,停留在苏轼的脑海里的只会是经过沉淀的更加美好的东西。
而对于词题材的拓展上,开创了悼亡词,并作了这首佳作。
苏轼早年也写过很多表达对妻子王弗之情的词,大约最早的那首是《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南乡子集句寒玉细凝肤(吴融)。
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
冶叶倡条遍相识(李①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②所有词作均选自王宗堂等:《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商隐),净如。
豆蔻花哨二月初(杜牧)。
年少即须臾(白居易)。
芳时偷得醉功夫(白居易)。
罗帐细垂银烛背(韩偓),欢娱。
豁得平生俊气无(杜牧)。
纵观全词,不难发现每一句词都有出处,模仿痕迹很浓重。
虽然也有评价说:“集句虽用现成的句子,但要作好,很不容易。
作者必须博览强记,巧于运用,组织得自然浑成”,①但是这也终究不是创作,而是组织。
当然,在词创作的初期,也是情有可原的。
与密州时期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比,显然是很稚嫩的。
而《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用词的简洁且精确,弦外之音,强烈的画面感,以及情感的深沉都显而易见地传达出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因而,无疑这是这一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往后推及苏轼后期的词创作,关于另外一个陪伴其后半生的重要女性朝云而所作的悼亡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此词堪与《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媲美,两首作品称得上是姊妹篇。
“玉骨”、“冰姿”这两词虽然是在表现梅花之洁白品质和绰约风姿,但是却象征着亡妾朝云的美,同时,苏轼自比海仙,被素洁的自然美,“洗妆不褪”的风姿所吸引。
全词透露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空灵美,相比另外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为洒脱。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苏轼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到了萧条冷清的受灾地区密州,心里必然有强烈的落差感。
而这也反映在了他在密州时期的最初创作的词《蝶恋花·密州上元》: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是苏轼在密州过的第一个元宵。
“灯火钱塘”和“寂寞山城”的鲜明对比,让词人不免觉得失去往日纵情欢娱的活力,陷入自我愁苦和百姓困苦的境地。
钱塘的元宵热闹,百姓灿烂地笑着,香气四溢,风味值无价。
而密州所有的一切都是冷色调的,尽管也有人说最后一句“昏昏雪意云垂野”是丰年的祥兆,但也终究敌不过整个本应欢庆的节日却一片凄冷的失落感。
这也称得上是写实之作。
而密州时期最佳的节序词要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①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真的是这一时期另一佳作。
虽然这首词所表现的主题是自古就有的中秋思乡的文学主题,但却凭借其天上人间的自然穿越以及旷达乐观的个人胸怀而让这首词作品展现其无穷的魅力,无论古今,都广为人传唱与研究。
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①“这首词把人间与天上、理想与现实、郁闷与自慰、意境与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
想象丰富大胆、纵横驰骋,境界开阔深远、视通万里,感情深沉诚挚、跌宕起伏,语言平易朴实、挥洒自如,是一篇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
②因而,这也是苏轼密州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这时候的苏轼在词创作上,更为成熟了,能够随着自己的想象,并转化成属于自己的文字。
虽然兄弟两个人相隔两地,又是人月两团圆的中秋时节,但是苏轼却转悲为喜,借景融情。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苏轼不但对爱人兄弟情意绵绵,而且对美好的春色也甚是喜欢。
一有空暇,就会和三三两两的朋友出去踏春,同时,也不由自主地作词咏唱。
吟咏春天真的是苏轼很爱的词作主题,透露着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愿意对一切积极美好的东西表现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