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_词风转变_

合集下载

苏轼词风转变

苏轼词风转变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子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 无边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 偏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 中茁壮成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 中,有杜鹃在清啼。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 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 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道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 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子朝西,又怎 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 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 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 只是岁月本身。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 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 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 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 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 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 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 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 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 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 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 激情的作品。 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 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分析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分析

古代文学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分析于小飞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摘要:苏轼与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词作家,且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就其词风进行了比较分析,首先分析了两位词人词风的相同点,然后讨论了其词风的差异所在。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一、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相同点(一)词的内容不拘泥于儿女情长词盛行于宋朝,晚唐五代时词作品已经很多,然而,受到晚唐奢靡社会氛围的影响,词作品大多非常细腻,形成了婉约派词风,词的内容以记叙儿女情长为主。

从苏轼开始,词作品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他将国事、仕途、情感、自然等题材都纳入到了词的写作范畴当中。

关于爱情的词作品都是婉约的,而关系到国事、天下事、大自然的词作品则豪放、豁达、气壮山河,形成了豪放派词风。

辛弃疾承袭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以社会万象为创作内容,既描写情感生活,也描写英勇抗金保家卫国的战场。

除此之外,辛弃疾还丰富了词的形式,既有绮丽的骈文,又有通俗的民间俗语,两种有机结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词人的情感体验。

(二)词的主题透出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的词透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尽管到了暮年,苏轼依然有壮士情怀而非哀叹年老不中用。

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开篇用“少年狂”三个字倒出了自己的年轻的心态;“鬓微霜”“又何妨”六个字写出了他不服老的心态;“会挽雕弓如满月”表达了其对自己驰骋沙场的信心;“西北望”“射天狼”流露了他对自己杀敌保家卫国的迫切向往。

整首词,通篇都表达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抱负,取材麾下,笔调豪放。

辛弃疾的词与苏轼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积极的抗战态度和壮士豪情。

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回想往日驰骋疆场的英武,“金戈铁马”流露出其对沙场的眷恋,一个“吞”字表达出了其坚决的抗金态度和必胜的决心。

诗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

诗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

诗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苏轼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一名出色的词人,那么苏轼的词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的词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的词诗词的区别,词源自于诗,但却比诗演化发展的更为精妙,诗受着格式的束缚,没有很大的施展空间,而词却不一样,词首先字数没有强制性要求,而且押韵方面管理的更为宽泛,更适合抒发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词在宋朝中所有词人里面,又是极其特殊的一位,他开创了宋词的另外一种风格。

在苏轼之前,宋词的整体风格是清丽的、婉约的,在现代来看是适合小资情调的,而自苏轼起,宋词的风格就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清秀转变成了豪迈。

从小清新的风格转为了旷达开阔之风格。

再结合苏轼的整个人生经历,创作宋词的具体风格来分析,苏轼的文学创作又可以简要地分成两个时间段,前半生和后半生。

从政经历的第一次大落便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分水岭。

前半生的苏轼,饱怀激情,将自己的满期抱负寄托在宋国的朝廷上,期望自己能够通过科举制度报效国家,事实上他也确实通过科举成功。

但朝廷之复杂岂是一个单纯的热血青年所能随意驰骋的天地,在与王安石的冲突中,在与新派政客的矛盾中,苏轼的人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的词风变得由婉约变得无比慷慨,他将自己满腔的情怀尽抒发在宋词之中,变成为了我国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最为代表的作品。

苏轼的文章苏轼的文章是指苏轼包括散文在内的各类文章,苏轼可以说是一位文学成就非常高的人,其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其词语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并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苏轼堪称一代文豪,其作品代表了北宋时期文学创作上的最高成就。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苏轼的文章。

苏轼的散文中最出名的是《石钟山记》和《放鹤亭记》,这两篇散文可以说与苏轼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齐名。

苏轼留存下来的文章是很多的,这两篇可以说是其中的精品,能够寓情于景,使得情景交融,并且能够说明自己的情怀与想要告诉大家的道理,情景交融处理的非常的好,可以说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内容提要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

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

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苏轼与南宋清空词风

苏轼与南宋清空词风
力 者未 易 到 ” 入 , 析 苏 轼 清 空 词 法 的特 点 及 切 分 其 对南 宋词 坛 的影 响作 用 。

派 的“ 空 ” 然 都 来 自苏 轼 !由此 可见 苏轼 在 清 竟 宋代 文 坛上 的重 要地 位 。词 学界普 遍认 为宋 词 豪 放 派就 是在 苏轼 影 响下 形 成 的 , 这 只 是 一 种 肤 但
词 都把 他 做为 创作 上 的典 范 , 他 却 进 人 不 了诗 但
词 的正派序列 。宋代 诗词特别讲求正派体系 , 宋 诗 以 江 西 诗 派 为 正 宗 、 词 以南 宋 后 期 本 色 派 宋
( 江湖 词派 ) 正 宗 , 江 西 诗 派 的活 法 、 湖 词 为 而 江
夔 清 空 的渊源关 系 , 还 有 一 个 根本 问题 没 有解 但 决 , 就是 苏轼 词 自身 的 清 空 问题 。本 文 从 张炎 这 《 词源 》 对清 空 词 法 的批 评 “ 空 中 有 意趣 , 笔 清 无
基金项目: 南省 哲 学社 会科 学规 划 项 目( 0 Βιβλιοθήκη WX 0 ) 河 20 B O4
作者简介: 郭锋 , 士 , 博 河南理 工 大学 文法 学院 副教授
苏轼 是宋 代 文 学 史 上 的一 个 奇 观 , 时 的诗 当
4 40 50 3
析 了“ 空” 清 理论 的来 龙 去 脉 , 实 了姜 夔对 苏 轼 证 词 法 的继 承和发 展⑨。这 些 成果 解 决 了 苏轼 与姜
郭 锋
摘 要: 苏轼 开创 了清 空词 法 , 引领 南 宋词坛 上 清空词 风 。 苏轼 的 清空词 法 有 两个特 点 : 并 第


运 用 才学作 词 , 发 一种抽 象模 糊 的 意趣 。作者 有 意 清 空掉 的 内容 , 读 者 的 阅读 中得 到 了 抒 在

苏轼与姜夔词风比较

苏轼与姜夔词风比较
文 字评 论
苏轼 与姜夔词 风 比较
陈佳 杭 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 州 30 1 10 2
摘要 :本文从 苏轼与姜夔词风入手 ,首先梳 理 了苏轼词风 与 “ 豪放词” 的关系,指 出苏词词风主流一 “ 一 清旷” ;继而浅
析 了姜夔词风 ,主要特 色是 “ 清空” 。接下来对. 清空”与 “ “ 清旷”作 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豪放派 ;清空 ;清旷 ;苏轼 ;姜夔


苏轼词风 浅探
苏东坡以词作表现 了与众不 同的慷慨 豪迈的气质 ,领词
三 、 “ 空”与 “ 旷”对 比研 究 清 清
苏轼 的 “ 清旷 ”与姜夔的 “ 清空 ”, 在 词 学 风转变之先河。被后世论者 尊为 “ 豪放派 ”鼻祖 ,然而 ,苏 审美与人格 精神都有惊人 的相似 。张炎在词学审美批评 中以 轼 豪雄 词作在 其传世作品 中所 占的 比例是 十不足一 ,只 因其 “ 清空 ”为高标 ,既极力 推崇 白石 ,也从 未对东坡置微言 。 全 新风貌 而引起广泛注意 ,因而后世相对 忽略了苏词更大数 “ 清空 ”作 为理论批评范 畴 ,主要指运 用高骞的骨气来调遣 量其他风格的作品 。但实 际上 ,从作 品数 量上看 。苏轼表现 清疏 的文 藻 ,创造 出高超 绝俗 的风神 。东坡词的清新疏 旷, “ 放” ,也就是清旷风格 的词要 远远多 于表现 “ 豪”这种风 白石词的高洁幽远 ,都具有相似 的美学 特点。 东坡姜夔 词作的共 同特点 “ ” , 现在苏轼与姜夔词 清 体 所谓 “ 清旷 ” ,是 指 用语 清雅 明净 ,所 抒发 的感 情疏 作的意象选择 、意境营造方 面 ,都具有相 似的取 向。苏轼与 狂通达 、潇洒 飘逸、高沽特立 ,词 作整体显示 出清明境界和 姜夔 的词作都显 示出类似晋宋 风流的韵致 与气格 ,东坡词表

北宋词的三次大_变革_董小伟

北宋词的三次大_变革_董小伟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

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

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

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

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

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1)将晏殊为代表的专写达官贵人之词,转向了民间,特别是转向了青楼市井。

虽然其中有写得露骨、直透的一面,但寄予了柳永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注,也使词人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更浓了,如《定风波》。

(2)有关男女情感与相思的艳词,这部分作品很多。

有以女性口吻来写的,其中女子个性鲜明,个个敢怒、敢怨、敢说、敢爱,如《定风波》;也有以男子口吻来写的,其中男子打破前代隐晦含蓄表现手法,毫不避讳男子思念的心态,如《小镇西》。

(3)柳永最擅长的是描写“羁旅行役”,抒发羁旅行役之苦,其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受与思考。

这部分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影响也最大。

如著名的《雨霖铃》和《八声甘州》就是代表。

(4)有许多对繁华都市风光描写的美词,如《望海潮》就是其中代表作。

其次,柳永发展了大量慢词,创作许多新词调。

“慢词”本指音乐而言,一般而言指字数比较多的词,有时也叫“长调”,即是指90个字以上的词。

在敦煌曲子词里出现过一些长调,但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壮大,小令一直是词坛主旋律。

而柳永在慢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慢词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突破了五代以来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的局面,为词更好表现细腻的情感作了很好铺垫,如有《八声甘州》、《木兰花慢》等词为其代表,他的《中吕调戚氏》甚至达到了212字。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牡 丹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苏轼与词风转变!曹 明 升(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摘 要:苏轼继承了范仲淹、欧阳修等士大夫词人的疏隽之风,用以诗为词!的方法对当时词坛香艳俚俗之风进行反拨。

苏轼有意扩大词的题材,弱化词的音乐性,改变词的语言特色,并将诗中才有的小序引入词中。

这些在客观上抬尊了词体,打开了宋词创作的新局面,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南宋与金元词人。

关键词:苏轼;变革词风;以诗为词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36(2004)04-0055-04自11世纪70年代后的神宗朝开始,苏轼继欧阳修之后执掌文坛。

他以超凡的禀赋和文坛领袖特有的气魄,对向来被视为艳科!、小道!的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为宋词指出向上一路![1](P281)。

清人在∀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中总结词风流变时指出: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苏轼改革词风,开南宋稼轩一派,开创了宋词创作的新纪元。

但我们要追问,是什么因素促使苏轼变革词风?其具体手段又是什么?只有了解苏轼变革词风的原因与手段,才能正确把握苏轼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地位。

本文试从词史发展角度来考察苏轼变革词风的原因,结合其具体创作来剖析以诗为词!的内涵。

一我们翻检一下王重民所辑之∀敦煌曲子词∃便会发现,初始阶段的民间词虽然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粗糙,但内容题材却是比较宽广的,抒情言志也较为自由活泼。

直至晚唐五代,政治昏暗,世风浇薄,一批士大夫文人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和宫廷贵族酒筵享乐之需要而介入了词的创作。

此时的词随着宴乐!的兴盛而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比较起遥远的雅乐!和汉魏以来的清乐!,宴乐!是一种俗乐!、淫乐!,这种与歌舞酒色为伴的新兴通俗音乐,其色泽是艳丽的,其曲调是软媚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词在文人手中慢慢变成了一种娱宾遣兴的工具,形成了只是为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作清绝之词,助娇娆之态![2](P1)的填词风气。

特别是温庭筠等人,虽使词在艺术形式上逐渐完善起来,却也奠定了词真、艳、深、婉、美!的总体风格[3](P14-28),开创了此后长期笼罩词坛的花间范式![4](P139)。

而后的词人填词莫不是以富为美!、以艳为美!、以柔为美!,词的世界几乎成了美人!、谢娘!的女性王国。

词人的情感也都局限于共我的爱情失意!与自我的生存苦闷!。

[4](P139)及至北宋初期,政治经济得到相当的发展,许多繁华的城镇都是妓馆、酒楼林立,瓦市、茶坊遍布。

加上赵宋王朝以多积金钱田宅以遗子孙,多置歌收稿日期:2004-04-12作者简介:曹明升(1978 ),男,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儿舞女以终天年![5]的享乐主义引诱士大夫,所以整个社会一时歌舞升平,宴饮成风。

听词侑酒也就成为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交方式与最为流行的娱乐方式。

柳永等一派伶工词人由于其生存环境、职业所使,创作了大量香艳俚俗之词。

这些应歌之词由于协律上口,加上有歌妓们的演唱传播,所以风靡词坛,天下传唱,乃至出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6](P143)的情况。

到了北宋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都开始激化,积贫积弱的状况开始暴露。

时代推动着文学的演进。

词这种新兴的文体,由于其题材的狭隘性使得它在发展过程中潜伏着一种内在的危机。

变则可久,通则不乏,词本身也期待着勇敢者去开垦它。

苏轼便是应运而生的一位勇敢者。

据∀高斋诗话∃载: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

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

&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秦少游虽是苏门四学士中最得苏轼赏识之人,但其词仍受柳永一派影响,可见当时词风走向。

而苏轼反对秦观学柳七作词,则反映他对这种香艳词风的不满。

苏轼要用他那写惯了滔滔汩汩,不择地而出![7](P68)的诗文的笔,来救柳永一派的气格之病!。

所以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可以看出苏轼是要对当时盛行之柳派词风发出挑战,准备自是一家!了。

在这种香艳俚俗词风刺激的同时,苏轼还受到当时词坛另一小股词风的影响。

范仲淹、欧阳修等一批名臣士大夫以业余词人!的身份投入写词,这些业余词人!往往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

虽然他们大多是以余力游戏为词![8],但士大夫的那种学养、襟怀和思无邪!、温柔敦厚!为旨归的儒家诗教使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写一些专供歌妓乐工演唱的侑觞佐欢之词,还在词中有意无意地流露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情实感,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抒发自己政治上的一些抱负和理想。

词在他们手中不再局限于风月!场中赠歌妓演唱,也可以在风雅!交际场合充当文人士大夫沟通交流的工具。

这些士大夫词中的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女性,白发将军!(范仲淹∀渔家傲∃)、文章太守!(欧阳修∀朝中措∃)、壮年憔悴! 耻疏闲!的大丈夫(苏舜钦∀水调歌头∃)等阳刚形象在词中逐渐露面。

这股词风虽非主流,但这对于同属士大夫阶层的苏轼来说却是影响巨大。

我们读读苏轼熙宁五年所写的∀浪淘沙∃(昨日出东城)和熙宁六年写的∀行香子∃(一叶舟轻,双桨鸿,水天清影湛波平)等早期作品,明显可以看出是受其贡师欧阳修的影响。

冯煦∀蒿庵论词∃就说欧词疏隽开子瞻!,但是只有从苏轼开始才有意识地用这疏隽旷达之风来对香艳俚俗之风进行反拨。

从上述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变革词风不是平白无故、横空出世,而是受到当时词风的具体影响。

这位天才型的诗人要将士大夫疏隽旷达之风注入词中,以此来突破词体香而艳、狭而深的传统,在词中另立堂堂之阵。

二前面我们从词风流变的角度探讨了苏轼要变革词风的原因。

那么他又是具体运用什么手段来变革词风的呢?若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后山诗话∃所云子瞻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轼一贯强调各种文艺门类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融合。

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既然诗与画之间可以互通,那么诗与词之间为什么不能互融呢?苏轼常常将词与诗相提并论,在∀祭张了野文∃中就明确指出:微词宛转,盖诗之裔。

!苏轼用以诗为词!的方法来变革词风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从内容到形式,从音律到语言,都有除旧布新之功。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以诗为词!的变革手段加以具体考察。

(一)扩大词的题材,强化作者在词中的主体意识苏轼之前,花间范式!词的内容几乎就集中在男女情事和感伤时序两端。

后来潘阆、欧阳修将山水风光引入词中,范仲淹也有表现边塞征戍之作,但这些并未使词的表现题材发生根本性突破。

苏轼则以其阔大的胸襟、奔腾的激情、雄放的才力,既写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等传统内容,又别开生面,把以往人们通常只能用诗表现的咏物叙事、记游赏景、躬耕射猎、闲居读书等日常生活场景一一移入词中,还用词来议论政治、参悟禅机,真个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而且,随着题材的扩大,词之体格也得以提升。

同时,苏轼使词和诗一样来表现作者的性情抱负和人格个性,使得词的抒情主人公由花间范式!的共我!向作者自我!转变。

他的第一首长调∀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就表现出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他在词中把雅志困轩冕!(∀水调歌头∃)的欲图归隐之意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的用世豪情这两者间的人生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的深情,有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原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浣溪沙∃)的感慨,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豪情,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的沉静∋∋苏轼将其词品与人品作了高度的统一与融合。

所以宋人杨∀古今词话∃即说苏轼凡赋诗缀词,必写其所怀!;金人元好问∀新轩乐府引∃也说东坡词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二)弱化词的音乐性,将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词随宴乐!的兴盛而蓬勃发展,倚声填词!、作词以应歌!是词基本的创作传统。

及至宋代伶工词人,他们的词也主要是供歌妓乐工演唱的,因此往往是协律第一,内容其次,有时为了协律而不惜改字换意。

而苏轼作词则是以意为先,他有许多词是供人阅读而不求入歌喉演唱的。

苏轼这种反传统的做法招致了时人的批评,唱子瞻之词,虽不失体,而多不入腔![9](P280),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词多不协律![10](P66)。

其实不然,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就记载苏轼在定州作∀戚氏∃时是随声随写,歌竟篇就!。

他在∀书<彭城观月诗>∃里亦云:余十八年前,中秋与子由观月彭城,作此诗,以∀阳关∃歌之。

今复此夜,宿于赣上,独歌此曲,聊复书之。

!这些记载虽不能证明苏轼精通音律,但证明他不致于因为不会唱曲而使得词作不谐音律,却足够了。

苏轼既然知晓音律而又为何时时不守音律呢?作为一个决心把词当诗一样来抒写的改革者,当那些词乐规律对于内容的充分表达存在妨碍时,他是不肯受其绝对束缚的。

陆游所谓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音律耳![10](P66),真是一语破的之论。

苏轼正是要改变作词以应歌!的传统,淡化词对音乐的依附,使其能够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成为像诗一样可以自由抒写、供人阅读的文体。

应该说,词能够在词乐消亡之后仍然作为一种诗体流存至今,苏轼起了一种暗示性的导夫先路!的作用。

(三)改变词的语言特色晚唐五代至北宋的词基本上都是为应歌而作,而演唱者又普遍是女性。

尤其是宋代,人们只重女声而轻男音,今人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1](P79)。

词既全是由十七八女孩儿!歌唱,歌词必然要适合女性柔软的歌喉;而唱的又多是男女情事,这就决定了词语言的柔软性和艳俗性。

苏轼有意使词跳出应歌的局囿,在词中表现更为广阔的天地,所以他一改前人多发艳声!的习惯,而多熔铸诗语文语和典故入词,使得苏词大气磅礴,摇曳变化。

以写水景为例。

水是词人常写的一种意象,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在先前的词中,水!通常是闺情愁怨的寄托,词人多用所谓的本色!词语来描写旖旎的水景,或绿水鸳鸯,或春水喻愁,极尽柔弱缠绵之能事。

我们再来看苏轼词中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归朝欢∃),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在这些如诗如文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到这柔水!分明被苏轼注入了遒劲飞动之势,苏词语言天风海雨逼人![10](P66)之势由此可见一斑。

苏轼作词,虽不求字字有来历!,却也常以史书经典为依托,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分用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和宋玉∀风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