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苏轼婉约词风新论

苏轼婉约词风新论【摘要】“婉约”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中。
刘勰以“睿旨幽隐,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评价《春秋》,这里的“婉约”有“幽隐”之意。
与刘勰同时的王筠也用“属辞婉约,缘情绮靡”来评价萧统的作品。
最早将“婉约”概念从诗文批评中借来评词的,则是明人张,他在《诗馀图谱·凡例》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苏轼的婉约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很多都是流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风【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
他的词,开拓了豪放派的境界,然而从整体上讲,苏轼的婉约词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很多都是流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情深意重的悼亡词苏轼为人,情至深,意至重,对宇宙人生万物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才气过人,内心的感情在他的笔间自然流露,让人深深地感动。
最能体现这方面的是他的《江城子·记梦》,这首词是他纪念亡妻王弗而写。
上片写实,苏轼与亡妻分别十年,一开始便笼罩着十分凄凉伤感的气氛。
十年中,苏轼的人生又经历着几番沉浮。
几度奔波,与妻子的坟墓相隔千里,想在坟前对妻子说说悲凉的心情都不能。
“十年”、“千里”,时间的长久与距离的遥远既深沉了感情,又寄寓了世事沧桑的感慨。
下片写梦境,梦里实现了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相逢”。
“小轩窗,正梳妆”是全词一片凄凉黯然氛围中一点难得的亮色,这个场景,或许是妻子生前最为熟悉的,现在生死重逢,回到温馨的从前,都已物是人非,千言万语只化作千行泪水,平常场景的描写更充满感人至深的浓厚情意。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使心中有再多的蜜语甜言,此刻也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现在再也见不到“小轩窗,正梳妆”的亲人了,能看到的只有凄清月色下一座孤坟,“明月夜,短松冈”的意境甚是凄凉。
浅论苏轼对婉约词的创新

浅论苏轼对婉约词的创新作者:周盛春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2期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纵观《东坡乐府》中编存的三百首词,我们发现,严格意义上的豪放之作仅占极少数,东坡词绝大多数仍是明丽清新的婉约词。
当然,他的婉约词已迥然异于传统的艳科词。
这是因为苏轼对传统婉约词进行了大胆革新,从而开创出风貌崭新、别具一格的“婉约苏体”。
那么苏轼对婉约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试从其内容题材上作一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变恻艳为高雅晚唐五代以来,无论是花间词、南唐词还是以晏欧为首的北宋前期词,都沿袭了“花间”传统,以婉约为宗。
这些词多写男女恋情、幽会秘约、离情别绪,词作中也常常表现对于歌伎美色的猎艳心理,所以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
对于传统婉约中的“艳科”,苏轼作品中并没有完全排斥男女之情,但是他不追求简单的声色之娱,也不停留在对爱情作表层的抒写,他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往往有所兴寄。
这样就淡化了传统婉约词中的那种绮罗香泽之态和脂粉气息,以高雅冲淡和减弱了俗艳,从而提高传统婉约词的审美趣味。
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描写春残时节感伤情调的词,其感伤情调是从失恋者的角度表现出来的。
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同,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给人的不是盎然欣悦的气象,而是点明春天将尽,隐暗词人悲婉情绪。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描绘出了一幅清丽宁静的江南水乡景色,接下去又写柳絮在春风吹拂下,飘零飞落,遍地蔓生的青草一直绵延到天涯。
此处援引“芳草”和“美人”之思,在失恋者眼中,“天涯何处无芳草”恰如自己的失恋之悲,走遍天涯却无处可消除。
他感伤春光已逝而自己仍奔波劳碌未觅得爱情的归宿。
下片前三句,一再重复“墙里”“墙外”,极度强调高墙的分隔,使行人得不到佳人的理解,只能徘徊于墙外道上。
孤独寂寞的失恋行人,只能慨叹“多情却被无情恼”,从而陷入了更深的失意惆怅之中。
论苏轼婉约词的新变_廖泓泉

[收稿日期]2007 11 05[作者简介]廖泓泉(1972 )男,内蒙古财经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2007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Nov .,2007第36卷 第6期Jou r n 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 m alU n i versit y (Ph ilosophy &Social Science)Vo.l 36 No .6论苏轼婉约词的新变廖泓泉(内蒙古财经学院中文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 )[摘 要] 苏轼的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且独特。
其婉约词蕴藉深刻、韵味醇厚、风貌崭新。
这种美学特点的获得,是基于苏轼对传统婉约词的大胆革新。
苏轼对婉约词风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美学追求上化俗为雅;二是雅、艳相济,刚柔并举;三是完成了从 类型化 到 个性化 的转变。
[关键词] 苏轼;婉约词;新变[中图分类号]I 207 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7)S1 0267 03苏轼以其不朽词作,丰富了词的题材,雅化了词的格调,拓宽了词的境界,苏轼词作中既有 大江东去 、 老夫聊发少年狂 的慷慨豪放,又有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超脱旷达,更有 似花还似非花 、 天涯何处无芳草 那样的婉约柔情,在苏轼词作进入成熟期后,其婉约词作又绝无此前花间、柳永诸人婉约词中过分的香软浓艳之气。
冯煦为朱孝臧所刻 东坡乐府 作序时指出: 东坡之于北宋,稼轩之于南宋,并独树一帜,不域于世,亦与他家绝殊。
世第以豪放目之,非知苏、辛者也。
即以柔婉而言,张炎 词源 认为苏轼某些婉约之词 清丽舒徐,出人意表 甚至为 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 。
苏轼的这类作品,开创出崭新的婉约词风貌,也为传统的婉约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轼对婉约词风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美学追求上化俗为雅;二是雅、艳相济;三是从 类型化 到 个性化 的转变。
论苏轼对婉约词风的改造与革新

而苏轼 常借助 于婉约词 长于抒情 、 法细腻 的特点 , 自 手 将 己 充 沛 深 挚 的肺 腑 之 情 融 入 词 中 , 开婉 约 词 歌 咏 友 情 的 先
河 。 [ ”。 ]
在 词 中 描 写 农 村 风 光 , 轼 堪 称 第 一 人 。农 村 题 材 的 苏
摘 要 苏 轼 以其 风 貌 崭 新 的婉 约 词 对 传 统 婉 约 词 风 进 行 了大 胆 的 刷 新 , 拓 展 了婉 约 诃 的 内容 题 材 , 破 了 他 突
词 只 写 艳 情 的 藩 篱 , 破 了前 人 词 作 单 一 表 现 手 法 , 原 有基 础 上 丰 富 了婉 约 词 的表 现 手 法 , 此 与 以往 婉 约 打 在 由 词 比 较 , 轼 既继 承 了 晚唐 以 来 委 婉 抒 情 的婉 约 词 的 各 方 面 , 对 其 进 行 革 新 , 而 提 高 了婉 约 词 的 格 调 。 苏 又 从
下 来 的词 作 , 概 有 3 0多 首 , 有 占百 分 之 八 九 十 的 是 大 5 约
源 》 。 表作 有 《 恋 花 ・花 褪 残 红 青 杏 小 》《 年 游 ・ )代 蝶 、少 去 年相送 》 。 等 苏 轼 咏物 词 的创 新 意 义 在 于 :不 沾 沾 于 咏 物 , “ 而重 在 寄 托 深 远 , 其 善 于 以 人 写 物 , 人 一 体 , 重 写 情 , 而 尤 物 着 从
艳情 的 藩 篱
晚 唐 五 代 以 来 , 论 是 花 间 词 、 唐 词 还 是 以 晏 欧 为 无 南 首 的 北 宋 前 期 词 , 沿 着 温 庭 筠 所 指 出 的 大 方 向走 , 婉 都 以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三、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四、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
浅谈东坡词中的婉约之情

水 。细看来 , 不是杨花 , 点点是离人泪 。” 细观《 水龙 吟 ・ 次韵章质夫杨老词》 一 词中 , 上下 阕连接 的 怎可谓一个巧字 , 丝毫不见嫌 隙 , 便再生动不过地便将杨花 的 姿态 以人 的形象写 了出来 。 尤其 以最后一句描摹入骨 , 鲜明深 刻: 究竟落下 的是杨花还是离别 的眼 泪?纵结尾处 寓情 人骨 , 其描摹细节亦处处可见。这“ 情” 是 含蓄的 、 是委婉 的 , 这大概 也 正是 婉 约 词 最 大 的 特 点 了 吧 。然 而 这 种 婉 约 词 却 并 不 如 以 往一般 怨愤难平 , 纵幽怨亦有三分清 明。正如苏东坡一 句“ 春 色三分 , 二分尘土 , 一分 流水” 将 这三分平平 淡淡地分 了个清 晰明了。而在 写女子 闺怨 的时候 , 苏轼落笔亦不落俗套 , 试 问 何 家写怨 而不见怨 , 苏东坡如是。“ 抛家傍路 , 思量却是 , 无情 有思 ” 一句清净却不轻境 , 画面清净 , 落笔清净 , 然 而却没有忽 视对 睛景 的塑造 ,让人有余地想象 出这抛家傍路 的究 竟是坠 落下 的柳絮 ,还是离家 已远 的官人 ,而后半句则更是余 味无 限, 柳 絮是 绝然 不会 有思量 的情感 的 , 这边是将人 的情感 赋予 给 了柳絮 。这短短八个字即使是写人 , 也是佳 句 , 何况是 以人 赋物?情感将露而未露时 , 最是动人 。 这便是东坡婉约词中情意的妙 处了。 相对而言 , 还有一 阕 悼亡词 同样 为世人广 为流传 , 那 边是一 阕《 江城 子》 。倘若说 《 水龙 吟》 尚是一 阕以明媚之笔写春怨 之情 , 那 么《 江城子 》 便 是 以隐忍顿挫之笔书悲切沉郁之情 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 思量, 自难忘 。 ” 同样是思量二字 , 《 水龙吟》 之 中的思量清淡 的 所有若无 , 却清远长久 , 细细 品论 口中回味无穷 。而《 江城子 》 中的思量二字则落 的看似朴实无华 ,然而却如一 点重击在心 头 ,让人如从简单 的字句之 中品味到一种沉淀蕴藉 下来 的悲
论苏轼婉约词的新变

论苏轼婉约词的新变论苏轼婉约词的新变一、前言苏轼,宋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主要表现了宋代生活的繁荣和悲惨,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感慨和思考。
其中,他的“婉约词”是他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宋代文学的一部分,其特点是用抒情、豪迈的语言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
苏轼的婉约词在宋代诗歌中独树一帜,这也是他出名的原因之一,至今仍然广受好评。
本文将重点介绍苏轼婉约词的新变,主要内容包括苏轼婉约词起源及其特点、苏轼婉约词新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二、苏轼婉约词起源及其特点苏轼婉约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但是他的婉约词却是他最重要的一部分,其特点是用抒情、豪迈的语言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
苏轼的婉约词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其中有淡雅的抒情、智慧的言语、婉约的理解和深刻的思考。
这些词语把苏轼的清新抒情和他对当时社会的感慨和思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文字风格。
三、苏轼婉约词新变的原因及其影响苏轼婉约词新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苏轼的创新性思维,他以全新的视角把宋代文学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类型和文学风格。
其次是宋代社会文化的变革,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促使苏轼进一步深入地剖析宋代社会的矛盾,以及宋代人们如何看待这些矛盾,从而激发了苏轼的创新思维,最终形成了苏轼婉约词的新变。
苏轼婉约词新变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它为宋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诗歌作品,推动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其次,它也为当时的文人增添了新的激情,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最后,它也为宋代文学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四、结语苏轼婉约词是宋代文学的一部分,其特点是用抒情、豪迈的语言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
苏轼婉约词的新变是由于苏轼的创新思维和宋代社会文化的变革,它为宋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时的文人增添了新的激情,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定稿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试论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容提要: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
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
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
本文主要从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轼。
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一、轼生平简介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密州、、等地任地方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充团练副史。
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
之后由于统治集团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今属)。
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
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二、从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诗总案》载,为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
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
但仍未见轼之人格、性格、词格。
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
已可见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
①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制的,是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摘要】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
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
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
但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其豪放词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风
东坡词历来是词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当人们再度走近这位豪放派一代宗师的词学世界驻足审视时,仍然有新的发现,并且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这类发现恐怕没有终结的—天。
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其刚健豪迈的词风常常掩盖了他对婉约词的独到贡献。
其实这位极富才华和创造力的北宋成就最大的词人,其词作内容和形式的千姿百态,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还多方面地对婉约词风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
”词为倚声之体,借助声情以曲达文情,确乎有其方便和优长之处。
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婉约词中,大凡送别念远、赠答怀旧之词,多写男女柔情,很少涉及朋友之情。
苏轼当然也“未能免俗”,但可贵的是苏轼能走出闺怨坊曲的窄路,更多地用词来抒发亲人师友之间的感情,常借助于婉约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融入词中,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苏轼一生广交朋友,奖掖后进,为人心胸阔达,待人真诚朴实,因而朋友遍天下。
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
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滴而辗转江~湖。
所以他十分珍视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
一旦与朋友分别,怅惘之情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其惜别之情感人至深,可见苏轼对友情的珍重。
分手后,他更一往情深,每当想念朋友时,总认为朋友一定也在思念自己:“凭杖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甚至在送走朋友后,夜不成寐时,还设想朋友因思念自己而“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如果没有朋友间的深切了解和真诚友谊,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词章?
二、抛却艳情词的俗套,歌唱至爱情深的伉俪真情。
自晚唐温庭筠以后,文人填词多为应歌而作,意在侑酒佐欢,加之时尚狎妓之风,故其中不乏充斥一些淫词艳调。
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多用代言体写女性的相思恋情,有着较浓的脂粉气;一类是写士大夫文人与风尘女子之间的婚外恋,虽然并不排除其中某些真诚相爱的成分(如柳永的部分歌妓词),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类作品都应称之为艳情词。
而苏轼对爱情的歌唱却非如此,人们总喜欢标举他的《江城子》词。
诚然,这首悼亡词着重展现了词
人与死别十年的亡妻在梦中重逢的一幕,可谓缠绵悱侧,感人至深。
然而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在东坡词中并非“孤篇横绝”,因为此外还有《减字木兰花·得书》、《蝶恋花·离别》、《南歌子》等姊妹篇。
苏轼的这类爱情词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内容上取自个人与配偶的爱情生活,是从自身的感情经历和体验出发来加以抒写的。
《江城子》专写与前妻王弗的死别之情,词人幽梦还乡,与生死睽隔十年的亡妻久别重逢,显然是极深挚的伉俪之情所凝成的一种超现实的愿望,词人的“幽梦”,是与他在多年宦游中“尘满面,鬓如霜”的境遇以及“无处话凄凉”的孤独感相表里的。
上片记梦前,因现实中无法与妻相见,只得求诸梦幻。
下片着重写梦中相见,词人终于在梦中回到故乡,与爱妻相见。
待到下文写梦醒,便更添其悲!从梦境中又拉回到现实,梦醒后的悲哀,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哀。
此恨绵绵无绝期,那年复一年令词人肝肠寸断的地方,就是凄凉月色笼罩下的山冈。
读来让人既感情真意笃,又体会到词人的人生悲慨。
其余三首是写与后妻王闰之之间的爱情“插曲”,亦情意切切。
《减字木兰花·得书》作于熙宁七年正月,其时身为杭州通判的苏轼奉命到常州、润洲—带赈济饥民,这年正月一日过丹阳,此词即作于第二天。
题目中所谓“书”,即指夫人王闰之从杭州寄来的家信。
作品着重写出接信前后的情绪反应,表现了由家书唤起的深沉而执着的情爱。
《蝶恋花·离别》作于同年三月,始于上年十一月的赈灾工作尚未告竣,词人仍行役在外,于是产生了佳节思念家人的深刻感情,写下了这首动人心魄的忆别之作。
《南歌子》则作于元丰三年五月。
此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死里逃生,随后被贬黄州,二月来到贬所;夫人王闰之由苏辙护送,五月底来黄团聚。
此番生离几近死别,前后达七个月之久。
这才形成了这首浸透了生活的酸辛,以久别重逢为主旨的词作。
苏轼爱情词的存在,对于东坡词“短于情”的谬说是致命的一击。
这类词作显然已从内容上冲破了前人艳情词的俗套,而赋予了婉约词以新的风采。
三、情真意切,格调高雅。
对于词的性质,苏轼有着独特的认识,他在《祭张子野文》中说:“微词婉转,盖诗之裔。
”“诗之裔”即诗之接续,基于苏轼对词的性质的看法,他要求词所反映的题材要扩大,跳出依红偎翠“艳科”,排除来自词的无益的感伤、低俗性,要求词像诗那样反映现实,状物抒情,做到“有为而作”。
我们可以看到苏词最为显著的个性特征就是“真”,于平常吟咏之中兴寄个人主观情感,如此方能以情感人。
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缘自于苏轼耿直的个性。
刘拐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
”人的才华有庸杰之分,气质有刚柔之别。
这里的“气”当与“文以气为主”的“气”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人的气质与其作品风格无疑是密切相关的。
“文如其人”可按发展的观点演绎出“词如其人”的命题,则词品必如人品,就是在面对相同范畴的题材时,不同气质的词作者,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而显示出迥然的气度。
苏轼的婉约词确有超越前人,开启后人之处。
可以这样说,即使没有使他赢得巨大声名的豪放词,单就他的婉约词,苏轼也可能能高高地站在北宋词坛的高峰上。
参考文献:
【1】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4.
【3】傅明伟,张燕钧.中华千古名篇选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