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分析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分析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分析作者:陈子婕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不仅在豪放词的创作上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其婉约词的创作也独具特色,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应用了大量以雅为美、情思曲折深婉的创作手法。

本文主要针对苏轼婉约词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创作特点中国诗词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其中苏轼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他的很多豪放词至今都家喻户晓,如《水调歌头》等。

除此之外,苏轼的婉约词占据他所有诗词的大部分,并且有很高的成就,丝毫不比豪放词逊色,显示出其鲜明的艺术个性。

下面将对苏轼婉约词所具有的鲜明特点进行分析和概述。

一、婉约中不乏乐观旷达的风格苏轼的婉约词常常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反映这一特点的代表词为《蝶恋花》。

这首词写的是在暮春时节的伤春情怀,但在惋惜之中又夹杂着些许乐观。

如:“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描写的是杏花掉落,絮花飞落,春光已尽的景色,本来会让人们触景生情,引发人们的伤感之情。

但悲中见喜,苏轼又描写了一幅飞翔的燕子和充满青山绿水的风景优美的乡村图。

动静结合,在渲染了悲伤的气氛后又带来了较为欢乐的氛围。

从“天涯”、“行人”中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正在进行一个孤独又失意的旅途。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愁绪不断,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就可以看出苏轼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以开阔的胸襟来面对生活的不易,就能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

词的下阕则记述了一男子对“墙里佳人”的单相思,因为与佳人被一墙隔开而使男子心生伤感和烦恼。

而之前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便很好的规劝了这位为情所困的男子,使男子进行自我开解,将悲情的事件又引到了乐观豁达的情调上,同时又体现出苏轼婉约词脱离世俗,健康纯洁而高远。

二、情思曲折深婉的描写手法在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常常用深沉的哀愁来表达浓重的情爱。

反映这一特点的代表词为《江城子》。

这是一首用来怀念亡妻的词,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的思念。

词的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了苏轼在这十年中与妻子阴阳两隔的孤寂心境,并有“不思量,自难忘”的直抒胸臆,表现出对亡妻刻骨的思念。

苏轼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苏轼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苏轼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如下是有关苏轼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1)立意高妙,深邃独到苏轼文章善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寄托深远。

如他自己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诗中数量最大,最富特征的是对基于深刻忧患而始终不妥协的表现。

一方面是命运无常、仕途坎坷的悲苦,一方面是超脱这种悲苦的旷达,二者相互纠结构成了贯穿苏诗始终的意识之流。

如诗作《东坡》:“雨洗东坡夜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诗人喜欢雨后月夜的独行,尽管道路不平,从中却能体会到一种乐趣。

这里即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而不沮丧的生活态度。

又如诗作《百步洪》,以恣肆奔放的笔触尽情渲染流水的湍急,并不着重于情感的渲泻.而更主要的是对流水的体验和感悟由流水的湍急骤然折入人生的思考,深感岁月消失的迅速,世人纷纷争名逐利,到头来无非是一场醉梦。

可见,苏诗能透过一层、深入一境,因小见大,因常见奇,从寻常人事中揭示出深刻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主题。

(2)运思巧妙,挥洒自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蓄积于心中的情感颇为丰富。

但是触发诗人创作兴趣的不只是情感,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

苏诗以意胜,然而又以不经意出之,表现出运思的自由感。

他不粘滞于物象,不拘束于陈规,挥洒自如,如万斛泉涌,滔滔汩汩,一泻千里,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取得一种超妙入神的风韵。

如《游金山寺》,先写镇江金山寺的江景,万里奔腾,烟波浩渺,气魄壮阔,引人遐思。

接着写登山观景。

当攀上绝顶的时候,很自然的要遥望思念中的故乡了,但却被无数的青山阻断了视线。

这“乡国”紧扣上层的“我家”,又铺垫了下旬的“羁愁”。

站在镇江的山顶,哪里望得见千里迢迢之外的家乡!这样的落笔,正是作者运思巧妙的特色。

那无限的乡愁,那隐在深处的仕途不如意的满腹牢骚,不正好借“怀乡”之念而婉曲地发泄出来么?它引起人们多少联翩的浮想。

同时散文化、议论化成为苏轼诗歌的特点。

(3)意境深妙,机趣横生苏轼诗歌意境深妙,他不满足于对景物外在形式的临摹而总想探究和表现其中的“理”。

《苏轼词两首》写作特色

《苏轼词两首》写作特色

《苏轼词两首》写作特色1、《念奴娇》:⑴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猛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如何说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确实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明显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第一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宽敞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专门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那个地点显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因此词人开始查找英雄们的遗迹,同时果真找到了,这确实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那个地点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毫无疑问,词人写到那个地点,一定会兴奋专门,会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如此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差不多确信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亮了。

一开始就提到“小乔初嫁了”,这一笔看起来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专门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中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因此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画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差不多上铺垫,下面两句才是要紧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谈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谈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谈苏轼婉约词的特点作者:李志宏来源:《北极光》2018年第03期苏轼的婉约词和其他词人所创作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具有极强的艺术色彩以及感染力。

宋朝的胡寅曾经在《酒边集序》中对苏轼做出过如下的评价:“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通过阅读苏轼的词我们能够感受到磅礴恢弘的气势,也能够感受到乡村风光的幽静美好,不但有壮志凌云的报国志向,也有感叹未来的低沉吟唱。

苏轼用诗作词,敢于冲破传统词句的束缚,将词做出巨大的改变,打破了以往人们对词不好的看法,不断地扩展词的素材,开阔词的意境,提高词的整体质量。

苏轼的词给人一种能够表达任何意义,能够言说一切事件的感觉。

假如说,苏轼豪放词好比是奔腾的大海,震撼人心,那么苏轼的婉约词就好似春风绵绵,悄无声息,吹尽世间繁华。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一)志向高远、用词典雅俗话说得好,诗言志,词表情。

表情,是婉约词派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苏轼婉约词的用诗作词,丰富了言情词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兄弟情谊、山水之情、夫妻之情、好友之情等多种情感。

下面笔者就夫妻之情进行简要的概括。

苏轼婉约词作品中关于男女的作品不在少数,其中也不乏艳情的内容,可是却与传统的情词有所区别。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婉约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夫妻之情在古人的眼中十分的重要,庄重而且神圣不可侵犯。

用流行的小调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是苏轼的重要创新,与此同时也表明了苏轼已经冲破了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观念。

这一词可谓是千古绝唱。

诗中有这样的表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人结合自己十年以来的从政生涯中的不幸发出忧伤的感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故去妻子难以忘怀的真挚情感以及深深地想念。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及与传统婉约词的不同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及与传统婉约词的不同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及与传统婉约词的不同作者:谭欢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6期内容摘要:苏轼,宋代最有创造性精神的词人,不论是诗、文还是词,他都有别具一格的创作,然而我们眼中的苏轼似乎总被贴着“豪放派词人”的标签,其实在他一生创作的所有词作中,婉约词是占绝大多数的,这些婉约词,与早期内容、题材相对狭窄单调的传统词相比,同样值得我们进一步欣赏研究,本文即在苏轼婉约词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析苏轼的婉约词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传统词艺术风格人们总习惯性地称苏轼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然而豪放词在他一生所作的三百多首词中其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苏词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与当时其他的词人一样,都是婉约词作,宋朝文坛一直把创作婉约词作为主流,人们也逐渐形成了婉约为正的创作观念,而豪放词则是词在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一种新的产物,在这个方面,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许多以写豪放词闻名的大家,如苏轼、辛弃疾,也会有大量的婉约词作。

苏轼的婉约词由于受到其自身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以及整个社会背景的影响,呈现出许多与传统词不同的“另一面”,有着极为鲜明的个人色彩,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苏式婉约”的清新明丽,突破了传统词作中的低俗趣味画堂春(寄子由)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兄弟苏辙的,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苏轼在密州,苏辙在济南,词的上片怀念了从前兄弟俩一起在柳湖泛舟的美好情景,随风而起的柳絮、金黄的麦子、明净透彻的柳湖、还有声声飘荡在耳边的采菱歌,下片则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虽然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但在苏轼笔下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凄苦孤寂之感,相反地,他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的氛围,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蒙上了一层积极乐观带有希望的色彩,整首词给人的感觉也变了。

东坡诗的特点范文

东坡诗的特点范文

东坡诗的特点范文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扩展阅读苏东坡诗词赏析1、《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豪气干云,让我大滴口水。

陆游云:“试取东坡诸乐府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信然!“自东坡以浩瀚之气引之,遂开豪放一派”,苏轼因此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水殿风来暗香满”,孟昶与花蕊夫人纳凉的摩河池,简直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刘熙载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自是天仙化人之笔”,黄庭坚称苏轼与为“两谪仙”。

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旷达词”。

这首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生动,种种精妙之处已经被无数“苏迷”热烈谈论过。

东坡诗的艺术特点1、苏轼的诗词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他的作品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具有最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格在词史上,苏轼向来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

但这位豪放派词的开派人,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写得非常出色。

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些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不亚于唐宋时期其他婉约词。

被张炎称为“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词源》卷下)。

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面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

历代词话评论家都有肯定苏轼词婉约风格的一面并评价甚高。

一、题材广泛情真意挚“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这是婉约词人对婉约词的基本看法。

他们认为作为词就是为了“娱宾遣兴”,“作佐清欢”。

正因为如此,唐未及宋文人作词的动机,大多是应歌而作,只是“绮宴公子,绣幌佳人”作“清艳之词”,“助娇之态”。

它是不大需要作者真情实感,多写歌妓情感,以闺怨离愁为主。

苏轼以前的婉约词,内容主要是剪红刻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话”,题材范围十分狭窄。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引入词坛,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文人词旧有的格调,赋予词以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苏轼对婉约词题材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1、沿用传统题材,赋予新的思想“词为艳科”,“言情”是晚唐以来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也写男女之情,但他主要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写得清新、活泼;他还抒写还至死不渝的相思之情,也写得情真意挚,感人至深。

如《南乡子·双荔枝》: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

每向华堂深深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绮席筵不暂离。

共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这首词描绘了“自小便相随”那种青梅竹马式的纯洁爱情。

全词犹如一泓清澈泉水,清新直率。

令人欣喜。

又如写景,暗写情,寄情于景,以对照法点明离别之久。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内容提要:苏轼的词既有大量豪放派的杰出篇章,也有不少蕴涵着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的婉约派的佳作。

他的婉约词的特点是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用深沉的哀愁表达浓重的情爱,用绰约的隐愁表达鲜明的个性。

苏轼对传统的婉约词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让婉约之风得以高扬。

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人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咏物)﹑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意境之美)三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关键词:苏轼词风婉约典雅审美意境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其性格率真、孤傲、豁达、超脱,有理想,有抱负,有政治见解。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

苏轼婉约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

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

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其婉约词具有很高的成就。

他作婉约词有其感情基础、历史原因、才力因素.其词塑造了亡妻、舞妓、少女等形象,借词抒发其政治情怀;铺叙、比兴等是其常用表现手法,结构方式灵活多样;其语言极为洗炼、凝重,常选用一些凄冷哀婉之词,点化作者心境.总之,其婉约词塑造形象的成功、抒发感情的真切、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语言的巧妙,使其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豪放词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婉约词人。

苏轼现存词作中,婉约词数量远远多于豪放词,这些委婉含蓄之作,无论是抒发亲人,恋人间的深厚情谊,还是表现士大夫之流的闲情逸致,无论是对田园风格的尽情讴歌,还是对寄情之物的着力咏叹,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滋润着词人特有的审美意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常承善【内容提要】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

然而在苏轼的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婉约词约占一半以上。

苏轼作婉约词,有“诗庄词媚”的历史传统风格的长期薰浸,更有其不凡的人生经历,多样的感情轨迹所造就的创作心境。

苏轼的婉约词极富创新精神,孤鸿明月、思妇杨花、芳草佳人等形象,皆为他抒发各种情怀的对象。

由于他非凡的文学素养和…以诗入词‟的创作追求,更由于词人超脱旷达的个性,苏轼的婉约词相比于他人,特色更加鲜明。

情感真切,寓意深远,取材自由,柔中有刚。

在写法上构思新巧,善用比兴,语言凝练传神,结句常一语道破作者心境,似禅似道,令人回味无穷。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就充分体现了苏轼婉约词的这些艺术特色。

前一首词以花喻人,尽杨花坠落之态,叙离人不舍之情,亦真亦幻,似虚似实,幽怨缠绵,余味无穷。

后一首词举杯邀月,幻天上不胜寂冷,寄人间天长地久,真情流露,溢于言表,托物言志,令人振奋。

在两宋之交婉约词向豪放词的过渡中,他的婉约词形成了独立的特色。

研究他的婉约词,对于他的思想人格,对于他的其他文学形式,乃至对于词的演变发展甚至整个宋代文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艺术特色寓意取材刚柔相济比兴【正文】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发展到两宋时达到了巅峰,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

《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顿时使北宋词坛异彩纷呈。

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①,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

苏轼的出现,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

一方面,柳永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宋慢词创作,自苏轼、秦观继起之后,更加兴盛;另一方面,苏轼同时及稍后若干追随者学其作词,虽各有所得,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枯二年(1057)进士,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是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

在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出名。

苏轼所处的北宋时代,政治斗争非常激烈,耿直真率的他,夹在党派争斗的漩涡中,壮志难酬,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同时,他所处时代,社会上流行的是香艳软绵的婉约词,这种环境,这种处境,使感情丰富的一代奇才苏轼的婉约词既继承了传统,更有所发展。

让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两首词。

从中体会一下苏轼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姣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踪迹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寓意深远,抒写真情感。

东坡一生命运坎坷,他博览群书,学识通达,早年就有积极用世之志,入仕后,却处处碰壁,在政治上苏轼属于旧党,但他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有意做一点实事,关注民生疾苦。

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挤,不断遭受迫害,差点被杀,多次被贬,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这种人生经历反映在他的婉约词上,使他的词相比于太平宰相晏殊、风流才子柳永、凄婉词人秦观等人,少了些许为作诗词强说愁的无聊伤感,逢场作戏。

更贴近现实,更善于表现真自我。

所以他的很多词作,常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家国之恨、政治得失、身世之慨,或润入伤情,或寓于咏物,表面看似抒写伤情,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寓意深远。

如他的《水调歌头》。

上阕写对月饮酒,思融于景。

起句陡然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奇思妙语,破空而来,正是面对明月思绪万千而不得不发,更是激情喷涌而凝成一问。

如果说李白“举杯邀明月”“停杯一问之”是淡然相询,此处“把酒问青天”的苏轼则是与月相知不必客气,也是胸多块垒而无暇礼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时词人因于王安石意见相左,出任密州知州。

但词人不问尘世荣辱而问明月几时,一笔将俗事排开,而代之以澄明之境。

“明月几时有”即象是在追问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诞生,又好似是在惊叹造化的神妙,隐隐有美景何在的感慨。

此时,其它的一切似乎都已经不复存在,而只剩下与月对话的我和高悬于天的月。

在与月的对话中,词人的心向上飞升“我欲乘风归去”,正是越向往明月相伴,便越见其对现实隐含的不满,真情流露,溢于言表。

以下词人笔锋一转,“又恐朱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似乎在说道出仕之途充满艰辛,寓意深远。

“起舞”两句,词意再转,似乎又该回到人间,但作者并不坐实,而让朦胧月下的清舞、亦真亦幻的境界、出世入世的迷茫交织融会,形成一个迷离缥缈的世界。

再如《水龙吟》,词人借柳絮拟人抒情,隐然寄托了身世坎坷沦落的寂寞幽怨。

“似花还似非花”几句,苏轼仅写了风中杨花,飞舞之势之形,飘落之态,却画面素雅高洁,灵动飘逸,离情依依。

“梦随”数句,杨花纷纷坠地时而随风上扬飘舞不定的姿态,恰似思妇梦随郎君心意已决,却被莺唤起只剩空虚惆怅。

思妇之神,杨花之魂,尽皆表达的出神入化。

下阕转而以“落红难缀”之恨引出落花飘零以陪衬杨花由笔传情,更深沉地写出杨花委尘的无限悲哀。

“一池碎萍”把别样的伤心情怀融入其中。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用凄婉的语句点化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也寄予着作者对封建时代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

知道了这些,再看苏轼的这类词作,如在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这样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塑造亡妻形象,抒发思念之情,用词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妻王弗年轻美貌,温柔贤惠,知书达理。

十六岁与苏轼结婚,两人感情非常好,王弗不幸早年病逝,苏轼痛失爱侣,异常悲伤。

十年后作者徙知密州,梦见爱妻,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名篇。

上阕写别恨,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下阕写思念之情,更是凄凉沉痛,催人泪下,使人断肠。

完全是词人真实情感的流露。

再如《点绛唇》:“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以枕伤春绪。

归补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你能说它仅仅就是写春日相思之情的一首婉约词吗?在苏轼众多的婉约词中,这类隐含着身世之慨,寓意深远的词作占有很大比重。

二、取材自由,无事不可言词在初期的时候,主要的作用在于酒筵之间的应歌贿酒。

苏轼之前,词的题材范围很小,而且有很多限制,不能自由的表情达意。

苏轼以创新精神和旷世才能,开辟新的题材,扩大词的意境,不拘一格,“以诗为词”。

有意识的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

他的婉约词,可以自由表情达意,内容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

既有大量传统的伤春惜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的题材,更有他人很少涉足或从未涉及的领域。

山水田园、友情送别、咏史怀古、咏物寄情“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⑴。

我们还是试看苏轼的一首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历来对这首词的评价很多。

这是一首“次韵”之作。

就是别人(章质夫)已经有一首原作在前面了,苏轼一面须步其韵而作,限制了自由的发挥;一面又得作意翻新,有别于前作,这就较原作的写作有了更大的难度。

不过苏轼得到的评价是他这首和词胜过章的原词,因为章词还只是就物言物,缺乏灵动的情思;苏词却能“不粘不脱”,跳出杨花来抒情,然而又句句暗中关和杨花。

近人王国维极力称誉这首词:“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人间词话》)再如苏轼首次将祥和的农家生活,农事活动引入词作中。

在《全宋词》中月露风花,伤春惜别的词,比比皆是,而苏轼以具有乡土味的词作,千古独绝。

请看《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麥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你看,在词人笔下庄稼生机勃勃,农村一片繁忙。

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物,描绘出一片生机盎然的农村风光。

上阕写农事活动,美丽的农家妇女们收丝季节的情景跃然纸上,下阕写农民生活实况。

词风清新朴素,令人耳目一新。

严格说来,这样的词作不能算是真正的婉约词,但把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之别的话,这样的词作,其风格显然近于婉约派。

除了在题材方面拓宽了之外,纵然是传统的婉约词,在写法构思方面,也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创新之笔。

如《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

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词作之前,作者加了一段小序“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

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

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柯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

但记其首两句。

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在苏轼之前,婉约词作这种应歌的曲子词,词前无小序。

到了苏轼,以创新精神把词作的小序发展起来,与词作内容互相补充,使词的表意大大的拓宽了。

同时再看这首词作,小序中点到这是为补五代蜀主孟昶残句而作。

此词的本事出自九十老尼之口,又经四十年的岁月淡化,已成了作者对故乡蜀地一个古老故事的回忆,经过作者笔下的演化,原本那份鲜艳也升华出了一些朦胧美。

这种补前人的续作,又富有朦胧美的作品,在宋词中也是独一不二的。

再列举一个构思新颖巧妙的词作《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回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此词是苏轼有感于行役之苦而怀恋杭州家小而作。

“代人寄远”中的“人”即作者妻子,“远”即行役中的词人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