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那么苏轼创作的诗歌都是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简析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简析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描写:苏轼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进行描写,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景,通过描绘山水和季节变化,表达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抒发情感:苏轼的诗歌情感丰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包括欢乐、忧愁、忧郁和思乡之情等。
他深刻地表达了人类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3. 借古讽今:苏轼的诗歌常常利用古代的典故和历史事件,以讽刺和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幽默的语言,揭示了社会问题,并对时政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4. 诗词颠覆:苏轼在诗词写作中除了遵循传统的格律和韵律,还大胆地进行了一些突破和创新。
他善于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总而言之,苏轼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承袭了古代文人的传统,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他深情的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类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使其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
他以其卓越的诗词艺术才华以及深远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一、苏东坡的诗词艺术苏东坡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他的诗作注重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崇尚自由灵动的意境描绘,文字简练、意蕴深远。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激昂、豪迈慷慨的风格为主,常以写景抒怀、咏史咏物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苏东坡的作品向来注重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对人民生活、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记录。
他的诗词常常反映出对社会进步、人民疾苦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关怀。
例如他的《赤壁赋》通过赋予历史事件美学上的意味,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诗词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苏东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开创豪放诗风: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在豪放派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对乐府古体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豪放诗风的创立使得后世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更注重真实感与豪情壮志的体现。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将豪放的诗风发扬光大,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2. 注重个人情感表达: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强调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的真实表达。
他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感悟人生为目标,对后世文学家提供了一种深入挖掘内心世界的思路。
后世文学家在苏东坡的影响下,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并将个体的体验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3. 增强写实主义色彩:苏东坡的作品注重对社会、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写实主义色彩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他通过描绘生活琐事、记录社会现象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现实感与可读性。
这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使得后世文学家更加注重社会状况的反应与揭露。
苏 轼词作的表现手法有何特色

苏轼词作的表现手法有何特色苏轼,这位在北宋文坛熠熠生辉的巨星,以其独特的词作风格和卓越的表现手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思考,更在表现手法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情感和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将自己渴望超脱尘世却又担忧孤寂清冷的复杂心情,比喻为对高寒天宫的向往与畏惧,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
又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把自己比作孤独的飞鸿,形象地描绘出了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处境。
拟人手法在苏轼的词作中也屡见不鲜。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里“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赋予月光人的情感,“共孤光”一词,仿佛月光也懂得他的孤独,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
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春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主动地带来春风,使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苏轼还常常通过用典来丰富词作的内涵。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心愿。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中“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借用了关盼盼独居燕子楼的故事,抒发了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
对比手法在苏轼的作品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望江南·超然台作》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当下的新景新事进行对比,展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在《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里“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把功成名就的期望与现实的漂泊不定相对比,凸显出内心的渴望与无奈。
苏轼的词作在写景抒情上独具匠心。
他能够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其诗歌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情感真实:苏轼的诗歌表达了他真实的情感,笔触细腻,感情深沉。
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思考以及对情感的抒发都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2. 自然写景:苏轼擅长写作山水诗,他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通过细腻的描写、准确的表达传递出自然的美和情感。
3. 细腻的艺术表达:苏轼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华丽。
4. 借古讽今:苏轼常常以古人的形象和故事来抨击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
他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既展示了自己对时事问题的关注,又不失古典文化的底蕴。
5. 抒发个人思想:苏轼的诗歌常常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展现了他独立思考和个性张扬的一面。
总之,苏轼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感人的情感表达,细腻的艺术表达,还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怀,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立的思想精神。
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

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著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文学巨匠,开创了一代文风。
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数量最多。
苏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其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
如《和子由渑池怀旧》、《游金山寺》等,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抒发自己对人生踪迹无定的感叹和对往事旧迹的深切眷念;或以道路的崎岖隐喻自己仕途的坎坷。
二:另外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虽数量不多,但都“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鲜明表现了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苏轼差不多还是第一个把农村题材引入诗词中的诗人。
在他以前,虽然有作家塑造了一批关于渔夫、浣女、莲娃的形象。
然而,那里的渔夫实在只是隐士的乔装,而农村少女则是被当作民间美人来描绘的。
虽然也不免渗入诗人自己的主观情趣,但他笔下的老农、村姑、幼童、渔人、船夫等,都有一种劳动者淳朴善良的品质。
他写田舍风光和农村习俗,也较有真切动人的泥土气息。
如《新城道中》,‘溪流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通过描绘乡间秀丽的景色和淳朴的民间习俗来表达自己希望人民富足的愿望。
概而言之,苏诗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立意高妙,深邃独到。
苏轼文章善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寄托深远。
如他自己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诗中数量最大,最富特征的是对基于深刻忧患而始终不妥协的表现。
一方面是命运无常、仕途坎坷的悲苦,一方面是超脱这种悲苦的旷达,二者相互纠结构成了贯穿苏诗始终的意识之流。
浅议苏轼豪放词的艺术风格Microsoft Word 文档

浅议苏轼豪放词的艺术风格黄会粉内容摘要:苏轼禀赋异常,天资绝人,在歌、词、散文、绘画、等方面均有造就,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
特别是在词作方面成就尤为突出。
他不仅继承了前人以词的形式记游咏物、怀古伤今、歌颂祖国的壮丽山川,抒发个人的幽情与伤感的词风,而且他拓展了词的意境,扩大了词的题材。
开创了北宋文坛上独成一体的豪放词风。
其作品视野开阔,风格豪迈阔达,意趣横生。
从而淋漓尽致表现出他潇洒、乐观、积极向上、豪迈奔放的风格。
关键词:苏轼豪迈奔放豁达开朗以诗入词一、豪迈乐观的爱国情怀苏轼的豪迈词风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说明他在此法的创作上具有独特的思想,只有独特的思想才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凡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他的词是离不开对祖国的深爱和对政治的关心。
苏轼正是把对祖国深深的爱融入他的词作来表现独特的豪迈词风。
苏轼一生深受儒道的影响,且母亲对他正统的儒家和爱国思想的教育,所以在人生道路上坎坎坷坷,也能积极向上,不为世俗所困。
在这种远大理想的支持下,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觉,把威武雄壮的出猎题材给予大自然的景物之中。
又如《和满子》中“但举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以词写时事,表现边防,治国策略。
这种积极处事,关心政治生活和人的生活,把自己的豪放之气淋漓尽致的写于词中。
正是由于他独特爱国之情的支撑,在他屡遭贬低而没有痛恨祖国,恨世不入俗。
这是难能可贵的。
就像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样,计较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的安危和大局的安定。
这种对祖国深深的爱,如果没有高雅的文化情操是不可能有如此深奥的内涵的。
苏轼在词上的贡献与他个人的坎坷遭遇和丰富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苏轼踏入仕途已经是北宋中叶,北宋社会经历过生息、发展。
一方面政局稳定,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内忧外患日益剧烈。
让统治者坐卧不安,寝食难安。
繁荣的社会表面掩盖不住实质上的日趋贫困。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创作了不少诗词并流芳百世。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作品,你能结合他的诗词作品说说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作者:吴文灵导师:文师华摘要苏轼是中国词坛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词在题材与内容、表现方法、语言运用、风格特色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词开拓了新天地,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
作为开一代词风的旗手和舵手,苏轼在词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纲要》)。
苏轼的词大气磅礴,有大家风范,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关键词:苏轼;豪放词;以诗入词;影响;清雄旷达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单就词的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其杰出。
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重点词作的分析,并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思想,来研究、赏析苏词的艺术特色,感受苏词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
苏轼一生坎坷,因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主动到地方任职,由于“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保守派复起,又因反对司马光等尽废新法而再度外调,新党上台,仍遭贬逐,更远赴海南岛儋县。
流离迁徙的仕途生涯对其思想的影响是深刻的。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几个方面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杂”而不“乱”的思想、特立独行的身世,对于苏轼词的启迪和塑造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词的题材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创造的空间他摧毁词为艳科的狭小樊篱,改变了词为“诗余”、诗高“词卑”的传统偏见,使词从花前月下,浅斟低唱之中,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
扩展题材,大开眼界,大展手笔,诸事万物,凡可入诗者,皆可入词。
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容的词作,但更重要的是把前人很少涉猎的或从未表现过的题材大量引入到词中,使人们的视野从单纯的酒宴歌席、红香软翠的狭小圈子引向广阔的天地,使词从“花间”、“樽前”的离别相思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爱国襟怀、谈禅、言理无不进,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艺概·词概》)。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苏轼词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北宋时代边疆动荡不安,苏轼通过写词畅怀忧虑之情,恢弘志士的胆气。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
当时辽和西夏经常侵扰边境,苏轼来到处于宋辽边地的密州,切望杀敌报国,于是写下了这首爱国壮词。
“他在这首词中所描绘的太守形象,显然是自我写照,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激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读后给人以雄风扑面、气冲霄汉之感”(刘维治《唐宋词研究》)。
题为“密州出猎”,所以全词紧紧围绕着“出猎”展开笔墨。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
词人以“老夫”自居,其实这时候苏轼才三十九岁,他“少年”的豪壮与狂态不减,左牵黄犬,右擎苍鹰,千骑卷过平冈,到郊外“出猎”。
太守的身后则是大队人马簇拥。
足见苏轼在当地政绩之佳,深得民心。
场面描写十分生动,或写追捕猎物的鹰犬,或写出猎随从的打扮,或写围猎队伍的声势,气氛紧张而热烈,传达出主人公狂放快意的情怀。
下片写自己宏阔的胸襟、澎湃的激情、杀敌卫国的斗志。
词人开怀畅饮,倾吐真情,以“鬓微霜,又何妨”否定了“老夫”之说,剩下来的只有“少年”的豪气。
词人以汉文帝时的魏尚自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起用。
他盼望朝廷能派冯唐这样的使臣持节密州,使自己重新得到重用,以便能为国效忠,届时可以“西北望,射天狼”。
以典入词,扩大了内容,增加了词的容量。
“苏轼善于用典,用典中之事融为己事,以典中之情化为己情”(关立勋《宋词精品》),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感情豪壮高昂,音调激越铿锵,用典驾轻就熟,造语明白晓畅”(徐中玉《大学语文》),是苏轼第一首豪放之作。
无怪他在作此词后自诩“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
第二,苏轼词揭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到的人生感悟。
苏轼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和社会功能。
他的词里跃动着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的性格面貌是十分清晰的,即使把它混杂在别人的作品里,也能够把它识别出来。
如《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被贬黄州时期,通过途中遇雨和对待风雨的态度的描写,抒发了不为忧患所扰的博大胸襟。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见他们通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
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
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
多么洒脱,多么轻松,湿就湿吧,没什么大不了!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对待。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多么潇洒,多么坦荡,又多么伟岸不凡!词人被贬期间,形同罪犯,而他却能把失意抛却脑后,寄希望于未来:“山头斜照却相迎”。
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都算不了什么。
风雨总是要过去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啊!而词人并没有抒发积极的“阳光宣言”,而是把感悟上升到一个成熟的看似有点消极的层面上来,风雨过后,依旧归于平静,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句,虽有佛家“四大皆空”的思想,但却揭示了一种有无转化的人生辩证法,反映出祸与福、顺与逆的超脱处世哲学,给人以生命的启迪,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如此超然的品格,除了苏轼,还会有谁呢?第三,苏轼词诉说了真挚的亲朋情感。
宋词多传唱于“十七八”歌妓之口,虽以诉说情感见长,但抒发的大都是文人和歌女之间的游戏之情。
与家人、与友人等比较真挚、庄重的情感,几乎很少入词,而到了苏轼笔下,却变得十分通常。
如人们熟悉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苏轼悼念妻子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篇催人泪下的词作。
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
他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
著名的作品有《浣溪沙》词五首(下面选取的是第二,三首):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组词生动鲜明如画,充满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语言清新朴素,轻巧自如,苏轼那种随遇而安的怡然神情跃然纸上。
苏轼拓宽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由于内容的扩大,随之而来的词境也得以扩展“苏轼以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旷达的思想使得词的意境达到新的高度,即使在传统的描写儿女情长的领域里也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刘维治《唐宋词研究》)。
在东坡词中,《水调歌头》以其独特风神成为压卷之篇,在历代咏月的诗词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月到中秋分外明”,文人骚客,饮酒赏月,借月抒怀,这是千古以来吟咏不绝的主题,《水调歌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对宇宙的奇想和对人生的情思、玉洁冰清的境界和超绝尘凡的浩荡之气,构成了空灵清幽的意境。
如此美妙绝伦的意境,怎一个妙字了得!这首词紧扣中秋,以月贯穿,上片借月起兴,写词人由超尘出世的思想转入对人生的留恋,反映作家出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总古今,揽宇宙的词句,雄浑豪迈,奇峰突起,词人的情感奔泻而出,全篇空灵之气从此生发开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次设问,作者情感流淌,思绪飞向缥缈的天宇,“乘风归去”吧,红尘是非,人世烦恼,都让它随风而逝,但幻想不等于现实,词人其实深知:生活上的厄运、思想上的苦恼,是不能摆脱的。
“我欲”、“又恐”就揭示出这种情与理的矛盾。
琼楼玉宇,何似人间?天宫虽好,毕竟不是人们驻留之地,人间才是自己的生活场所啊!下片对月怀人,以理智战胜一时的情感,写悲欢离合的感叹。
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大开大合,表现了词人开朗的性格和旷达的处世态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寄情明月,倾诉了良好的祝愿,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苏轼使词与诗气脉相通,以诗入词的创作理念使他的词个性飞扬前人曾多次总结苏轼这方面的功绩,称其创立了“豪放”词派。
所谓“豪放”是针对“婉约”而言的。
“婉约”、“豪放”之分,最早始自明人张綖。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张世文(即张綖)曰: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
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
……如少游多婉约,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约为正也。
”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诗余》中据此做进一步的概括:“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宋人对苏轼词的新风貌也早有觉察。
俞文豹《吹剑录》所载东坡“幕下士”之言:柳永词须“十七八女孩儿”演唱、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高歌,便道出个中因由。
苏轼词风的转变,体现在歌词抒情模式的转移上。
苏轼拓展词境之作,都是以自我为抒情主体的,彻底改变了前人“代言”的方式。
他奔放之情怀、雄伟之志向都能在词中一一得以表现。
与苏轼宽阔心胸、坦荡襟怀相映衬,词中出现的景物也都显得气象宏大,气魄非凡。
由于苏轼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好,所取之景多为清新明丽者,于是,清雄旷达便成为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