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的婉约词
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常承善【内容提要】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
然而在苏轼的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婉约词约占一半以上。
苏轼作婉约词,有“诗庄词媚”的历史传统风格的长期薰浸,更有其不凡的人生经历,多样的感情轨迹所造就的创作心境。
苏轼的婉约词极富创新精神,孤鸿明月、思妇杨花、芳草佳人等形象,皆为他抒发各种情怀的对象。
由于他非凡的文学素养和…以诗入词‟的创作追求,更由于词人超脱旷达的个性,苏轼的婉约词相比于他人,特色更加鲜明。
情感真切,寓意深远,取材自由,柔中有刚。
在写法上构思新巧,善用比兴,语言凝练传神,结句常一语道破作者心境,似禅似道,令人回味无穷。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就充分体现了苏轼婉约词的这些艺术特色。
前一首词以花喻人,尽杨花坠落之态,叙离人不舍之情,亦真亦幻,似虚似实,幽怨缠绵,余味无穷。
后一首词举杯邀月,幻天上不胜寂冷,寄人间天长地久,真情流露,溢于言表,托物言志,令人振奋。
在两宋之交婉约词向豪放词的过渡中,他的婉约词形成了独立的特色。
研究他的婉约词,对于他的思想人格,对于他的其他文学形式,乃至对于词的演变发展甚至整个宋代文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艺术特色寓意取材刚柔相济比兴【正文】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发展到两宋时达到了巅峰,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
《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顿时使北宋词坛异彩纷呈。
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①,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綖。
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曰: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盖亦存乎其人。
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赡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这段话说明了词体的分类,各体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家三个问题。
后世人评东坡词受其影响极大,自此以后论词者大多认为苏词主要风格是豪放,甚至忽视了他婉约词的成就。
其实,从数量上看,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东坡词,真正堪称豪放词的不过三四十首,仅占十分之一左右;就思想内容上看,东坡婉约词中言情、咏物、写景、怀古、赠人、纪行各种题材无不具备;就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看,苏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使婉约词有了较大的创新与发展。
所以他在词史上是绝不亚于任何婉约派词人的艺术大师。
以下试从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继承和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所谓“婉约”,“婉”即和顺柔美,“约”即委曲隐微。
前人所谓“词情蕴藉”、“含思凄婉”、“妩媚风流”、“清切婉丽”、“冲淡秀洁”、“风流华美”,都概括了婉约词的风格特征。
下面以不同题材的词作分析其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一)言情词“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张綖《诗余图谱》),东坡婉约词首推言情之作。
其词或感遇悼亡,或伤春惜春,或悲羁旅,或叹行役,皆写得温婉动人。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最能代表其婉约风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梦见亡故十年的爱妻王弗,结发恩爱,十载萦心。
上片先写相思情深,接着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坎坷的境遇,作了奇特的假设和想象:十年的风风雨雨,已使我灰尘满面,鬓发如霜,纵使是亡妻能相见,大约也是“相逢应不识”吧!是政治道路的坎坷,还是思念之情的煎熬,使诗人容颜变化如此之大?上片留给人以无尽的余响,并为下片写梦作了铺垫。
苏轼的婉约词

浅谈苏轼的婉约词摘要:苏轼的婉约词虽然不能代表苏词的全貌,但它同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旷达风格一样,是苏词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的婉约词题材广泛,言情、咏物、写景、怀古、赠人、纪行各种题材无不具备,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不仅如此,苏轼在创作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内涵、气质,使他婉约词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继承;开拓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包括男女之情、羁旅伤别、饮宴酬赠等,苏轼虽然沿用传统题材,但是赋予了传统题材以新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使他的婉约词别树一帜。
苏轼的言情词,不论是在爱情、婚姻的观念上,还是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都是比较进步和健康的。
较之以往婉约词人着力于抒情的真挚和细腻,苏轼却在真挚而细腻的真情之中渗透着严肃的态度,因而他的词作显得格外凝重和淳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苏轼的《满江红》,题下小序:“董毅夫名钺,自梓漕得罪罢官东川归鄱阳,过东坡于齐安。
怪其丰暇得,余问之。
曰:‘吾再娶柳氏,三日而去官。
吾固不戚戚,而忧柳氏不能忘怀于进退也。
已而欣然同忧患,如处富贵。
吾是以益安焉。
’乃令家童歌其所作《满江红》。
东坡嗟叹之不足,次其韵。
”词曰: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
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
何似伯鸾携德耀,单瓢未足清欢足。
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
幽梦里,传心曲。
肠断处,凭他续。
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
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
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这是一首表现夫妻情感的词,苏轼在词中高度颂扬了柳氏与丈夫董钺忧患与共的深厚感情,并用东汉高士梁鸿(即伯鸾)的妻子孟光(即德耀)来比拟她。
词人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忧与喜总是相继出现的,经过忧喜交替的人生,正如风雨过后的“一江春绿”,更显得明净可爱。
他引梁鸿、孟光夫妇在单瓢不足的艰苦环境中,彼此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精神上依然愉快,强调在夫妻之间应该同甘共苦。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完全可以印证这一点。
苏轼还写过不少的思妇词。
浅谈苏轼婉约词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1—20 12 学年第一学期)课号:054TSLAGX 课程名称:宋词选读改卷教师:学号:106070076 姓名:黄晓岚得分:浅谈苏轼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
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也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苏轼却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也写得非常出色。
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还有三百余首,约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些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不亚于唐宋时期其他婉约词。
可以说,苏轼的婉约词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从对后人的影响来说都是巨大的。
一.言情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爱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婉约词的重要内容。
它首先表现在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
苏轼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诗词学堂】也谈苏轼的婉约词

【诗词学堂】也谈苏轼的婉约词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还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的“俗性”,显得清新真挚、明丽净洁;跟花间词的“以艳为美”、柳永词的“以俗为美”相比,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
[1]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
苏轼的妻子王弗在十六岁时嫁给苏轼,两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
然而,十年之后,王弗不幸早逝。
二人的甜蜜生活戛然而止,苏轼悲痛欲绝。
独自一人的生活十分孤独难熬,又过了十个年头,苏轼任职山东密州,一夜梦回往昔,有感而作此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印。
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
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
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
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是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此后岁月里,使他肝肠寸断的,只有那朦胧的月夜,那小松成林的山冈,那遥隔千里的孤坟!这用泪水挥染而成的幽暗画面,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可以说是字字句句沁满血泪,思念之情天地为之动容!全词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悲剧美,“词情蕴藉”“含思凄婉”的婉约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东坡之词“以雅为美”还具体体现在词中女子有高雅的气质、独特的品位。
这正是东坡选择和欣赏的对象,词之意象轻灵脱俗,词所传递的感情是高雅的士人之情或纯洁高尚的男女之情,而非粗俗谄媚之情。
谈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谈苏轼婉约词的特点作者:李志宏来源:《北极光》2018年第03期苏轼的婉约词和其他词人所创作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具有极强的艺术色彩以及感染力。
宋朝的胡寅曾经在《酒边集序》中对苏轼做出过如下的评价:“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通过阅读苏轼的词我们能够感受到磅礴恢弘的气势,也能够感受到乡村风光的幽静美好,不但有壮志凌云的报国志向,也有感叹未来的低沉吟唱。
苏轼用诗作词,敢于冲破传统词句的束缚,将词做出巨大的改变,打破了以往人们对词不好的看法,不断地扩展词的素材,开阔词的意境,提高词的整体质量。
苏轼的词给人一种能够表达任何意义,能够言说一切事件的感觉。
假如说,苏轼豪放词好比是奔腾的大海,震撼人心,那么苏轼的婉约词就好似春风绵绵,悄无声息,吹尽世间繁华。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一)志向高远、用词典雅俗话说得好,诗言志,词表情。
表情,是婉约词派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苏轼婉约词的用诗作词,丰富了言情词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兄弟情谊、山水之情、夫妻之情、好友之情等多种情感。
下面笔者就夫妻之情进行简要的概括。
苏轼婉约词作品中关于男女的作品不在少数,其中也不乏艳情的内容,可是却与传统的情词有所区别。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婉约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夫妻之情在古人的眼中十分的重要,庄重而且神圣不可侵犯。
用流行的小调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是苏轼的重要创新,与此同时也表明了苏轼已经冲破了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观念。
这一词可谓是千古绝唱。
诗中有这样的表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人结合自己十年以来的从政生涯中的不幸发出忧伤的感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故去妻子难以忘怀的真挚情感以及深深地想念。
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浅论轼婉约词的艺术风格在词史上,轼向来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
但这位豪放派词的开派人,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写得非常出色。
在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些词无论在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不亚于唐宋时期其他婉约词。
被炎称为“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观)诸人所不能到”(《词源》卷下)。
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面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
历代词话评论家都有肯定轼词婉约风格的一面并评价甚高。
一、题材广泛情真意挚“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这是婉约词人对婉约词的基本看法。
他们认为作为词就是为了“娱宾遣兴”,“作佐清欢”。
正因为如此,唐未及宋文人作词的动机,大多是应歌而作,只是“绮宴公子,绣幌佳人”作“清艳之词”,“助娇之态”。
它是不大需要作者真情实感,多写歌妓情感,以闺怨离愁为主。
轼以前的婉约词,容主要是剪红刻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话”,题材围十分狭窄。
轼把诗文革新运动引入词坛,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文人词旧有的格调,赋予词以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轼对婉约词题材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1、沿用传统题材,赋予新的思想“词为艳科”,“言情”是晚唐以来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轼也写男女之情,但他主要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写得清新、活泼;他还抒写还至死不渝的相思之情,也写得情真意挚,感人至深。
如《南乡子·双荔枝》: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
每向华堂深深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绮席筵不暂离。
共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这首词描绘了“自小便相随”那种青梅竹马式的纯洁爱情。
全词犹如一泓清澈泉水,清新直率。
令人欣喜。
又如写景,暗写情,寄情于景,以对照法点明离别之久。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在现存的苏轼词中,仍然以委婉言情、风格优美的作品占据大多数。
这类作品流传至今的还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7%。
婉约言情的词作是当时词坛创作的主流,苏轼也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创作、然后有所突破的。
出于词人旷达之个性,同时也是受“诗化”词作的影响,苏轼的“婉约”词与他人之作也有明显的不同,同样显示出其鲜明的艺术个性。
第一,这类词洗脱了“脂粉气”,从“倚红偎翠”的秾艳中走出,变得明丽净洁。
《洞仙歌》说: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婉约词气质的改变及词品的提高,就不仅仅用来写歌儿舞女,还可以用来表达对妻子的挚情。
夫妻之情在古人眼中是人伦的一项重要内涵,庄重而神圣。
用流行小调来抒发对妻子的情感,是苏轼的一大创举,这同时说明苏轼已经破除了“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差别观念。
婉约词气质的改变及词品的提高,还使苏轼的咏物词看来另有寄托。
《水龙吟》咏杨花,写得仪态万方、柔情无限,词云:第二,这类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得爽快利落,且时时做旷达之想。
北宋婉约言情词,往往沉湎于一己的痛苦,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晏几道和秦观被称作“古之伤心人”,就在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苏轼生性豪迈,在现实生活中倔强刚直,没有什么磨难能击倒他。
他写相思别离的婉约词,因此也与他人的一味沉沦不同。
《蝶恋花》说: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正像木斋先生所说的,苏轼的词是立体的,多样的。
通过阅读木斋老师关于苏轼的文章以及苏轼的词作,我了解到,在豪放的代言之后,苏轼的词作也不乏温婉含情之作,或悼念亡灵,或感怀青春,或有感于旅途。
因为苏轼就是一个性情中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他的一些作品充满了明丽、妩媚的婉约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本艳科,所谓“诗庄词媚”,体格各不相同。
婉约词作为词的基本风格之一,正好适应了词的女性文学特质。
婉约本用于形容女性的容态。
魏晋后,婉约一词渐移用于文学品赏,其常与“绮靡”对举,与“风流”并提。
可见引用文学鉴赏后,仍有女性化的妩媚、轻柔等审美意味。
宋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词发展的重要时期,源于前唐诗歌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使文人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转而向词发展,而当时传统的婉约词风为正统,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并致力于此。
但到南宋辛弃疾后,豪放派才可与婉约派比肩。
所以在苏轼的个人作品中,婉约与豪放词的出现理所当然。
一、婉约词之于苏轼(一)苏轼对婉约词的认识与态度被认为是豪放派开山鼻祖的苏轼。
他的那些振奋人心,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后人广泛传唱。
然而,仔细翻阅《苏东坡词全篇》一书,便可以发现苏轼的词不乏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东坡先生认为:“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乍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鲜于子骏书》)可见,柳七郎的词是写给酒筵上的歌女唱的,苏轼的词却是供“东州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二)后人对于苏轼的婉约词的认识和评价。
张炎称赞道:“东坡词如《水龙吟》咏杨花,咏闻笛,如《过秦楼》、《洞仙歌》、《卜算子》等作,皆清丽舒徐,高山人意。
《哨遍》一曲隐括《归去来辞》更是精妙,周秦诸人所不能到。
”①贺裳曰:“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而《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今十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②王士祯曰:“‘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③可见苏轼的婉约词已经被人们所关注,在词学发展史上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轼“以诗为词”进行自己的创作,采用锐意创新的写作手法,如运用白描的手法来抒发伉俪之思,营造一种忧伤的畅怀,使情绪有了载体。
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体现陶渊明的淡然,诉说着词人“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无奈,多想能够抛开功名利禄,逃遁山林,返归自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①镇聪.张炎咏物词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09②贺裳《皱水轩词》③王士祯《花草蒙拾》同时,东坡先生众多的婉约词中,其旷达本性也显露无疑,这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情怀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二、苏轼婉约词创作的风格类型婉约词于苏轼来说可谓是风格类型多样:抒情言志、送别友人、家庭情爱、咏赞歌妓、友谊之歌等,无不彰显着苏轼词创作的特色和艺术魅力。
(一)用鸿雁形象寄托志向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而苏轼打破了传统,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而多是爽快利落的语气,与此同时也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的融合其中。
《卜算子》中:“缺月持疏桐,漏断人初静。
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用于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
全词写得幽深情绝,每个意象都凸显幽寒的气氛,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
此外,他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的人生喟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中那不被当朝理解无从实现人生抱负的悲哀……无不闪烁着东坡思想性格的光芒。
苏轼自恃“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他“奋励有当世志”,意气昂扬;这可以指导他在逆境中旷达地对待现实生活。
同时,在他生活受挫的时刻,又能从佛老哲学中得到思想的平衡。
以词言志抒怀,表现出他丰富、复杂、豁达的内心世界,不仅扩大了词的内容,而且赋予词以新的生命。
(二)送别词寄情谊“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是苏轼送别词的写照。
在《南乡子·送述古》中直接叙写他追送陈襄别于临平舟中的情景,“归路晚清风,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情”反映了苏轼对陈述古的深情厚意。
“不见居人只见城”一句,是以《诗经·郑风·叔于田》的“叔于田,苍无居人,毫无居人,室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的描写,反映了苏轼内心深处茫然若失的怅惘情绪,送友归后的孤单寂寞的情况,晚风吹拂,寒夜难以成眠,残灯斜照,离人的泪水“荧荧”。
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在词意反复叙写中深刻的反映出来。
苏东坡先生的送别词不仅局限于友人,也有对其所生活的地方的词作,在《江城子·别徐州》中对徐州的留恋之情便充分表现出来。
词的上片,以“佳人”代同僚,“和泪折残红”,以折花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采用设问句来表达内心的情思。
苏轼以新巧的艺术构思,形象地刻画出告别徐州密友的离情别意,他把春风拟人化了,以“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词的下片,更进一步描写了离别的情景。
“隋堤三月水溶溶”,是以景语表达情意,词意双关,溶溶春水,象征绵绵情意。
正所谓“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三)洁净化的咏赞歌妓咏赞歌妓这类词对苏子瞻而言,洗脱了以往某些词的“脂粉气”,从“倚红偎翠”的浓艳中走出,变得明丽洁净。
如《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在他人笔下,这是写“艳词”的绝佳题材,但苏轼写词又与柳永不同,所表现的更是风貌迥异。
女人的“冰肌玉骨”,在清凉的夏夜里,在银白色的月光的映衬下,显得如此清丽脱俗、明丽照人。
夜寂静,人无眠……,周围的环境与人物相协调,如此安谧宁静,清澈光洁。
词人特意不写宫中糜烂生活,而只是写其纳凉的一个情节,所选题材的洁净化有助于词的意境的提高,彰显出“晴空中有情绪,无笔力者未易到”。
(四)“十年生死”寄亡妻之思当然,其婉约词气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写歌男舞女,还可以诉说家庭情爱,以此来抒发对妻子的情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便是其名篇。
因记梦写下的《江城子》,是苏轼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悼念妻子王弗,虽然十年过去了,但他对王弗还是一往情深,怀念的哀思仍是深挚。
这首词运用白描的手法,缜密真切的抒写梦中及梦醒后的实情。
起句写十年里人世间沧桑变化,“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笔,道出心灵深处的凄怆,十年来政治上的挫折,生活中的东奔西荡,使他不由写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场面。
接着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进入佳境,苏轼选取与妻子生前的闺房生活细节“小轩窗,正梳妆”表现亲密幸福的时刻,更衬托“无处话凄凉”的悲伤,因而涌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千行泪。
在无言默默的倾诉十年的痛苦,而蓦然之间,梦醒了,“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中以明月照射短松冈的凄凉意境,抒写对亡妻的哀思。
苏轼以生前朴实的生活片段,明白如话的语言,构写了长长十年的相思。
然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比起前代诗人的悼亡诗,有共通之处,又具有词的独特风格。
过去这些悼亡诗,既哀念死者,也为自己的坎坷遭遇而悲伤。
在悼亡中抒发伤时情绪,而在本词中,“纵使”二字显示出作者的追念心切。
而“词情的发展,在极度悲苦的氛围突然转向惊喜,给人以曲折跌宕,委屈婉转的审美感受”,这样的写法,产生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④的强烈效果。
(五)以梅花形象寄托胸襟苏轼的咏物之作虽不多,却达到了咏物的最高成就。
苏轼咏物,重在托意,在对客观物象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胸襟怀抱。
他的咏物词,是以我观物,使物皆有我之色彩。
咏物所及有“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的梅花(《西江月》);有“骨细肌香,恰似当年十八娘”的荔枝(《减字木兰花·西湖食荔枝》);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等,不可枚举。
苏轼的咏物词并不十分注重对景物本身的细腻刻画,更多的是借物言情,以物托志,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其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其名作: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轻薄杨花逐水流”本是陈腐的题目,但到苏轼手里却翻出了新意。
在这首词里,他借杨花的“抛家傍路”抒发了自己贬谪黄州时的漂泊之感。
杨花漫天飞舞,纷纷飘坠,竟无人怜惜,忍看酿就春色,装点春光的美好事物的凋零、陨落。
字里行间正寄寓了词人那种万感交集,内中无主的深广忧愤。
“抛家傍路”既是杨花的真实写照,也映现着作者才难为用,一任漂泊的逐臣迁客的现实处境。
全词以迷离之笔,写郁塞彷徨之感,即抓住了杨花之神,又摄取了人的魂魄。
由人体悟,心与物游,借物写人,神与人合,达了情景交融,物我难辨的境界。
诚如沈谦所说:“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
”⑤王国维也对之推崇备至:“咏物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人间词话》)苏轼杨花词的贡献在于开创了新的咏物词创作范式,但侧重点仍在“物”,这首词可以达到了“穷物之情,尽物之志”的审美极致。
但这并不是终点,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之咏鸿雁,又是一境。
将自我体验融入寥落夜空④王夫之《姜斋诗话》⑤沈谦《填词杂说》的孤雁,从而创造出宋代咏物词物我浑融的至高境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者于深夜孤栖独处之际,目遇孤鸿,处物兴感,神魂飞越,于是,自我与孤鸿融合为一,“我”完全化入到对象物之中,形神兼备,是写人还是写鸿,难以分辨。
(六)田园中的清丽,怀古中的慨叹描绘田园景色和农村风光,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
而在词中描写农村风光,苏轼堪称第一人。
他写农村的词风格多样,其中一部分写得清丽妩媚,词情宛转,当属婉约词一列。
最有名的是他在徐州任上所作的五首《浣溪沙》。
熙宁十年,苏轼调任徐州太守,笔触亦伸向农村。
他以清丽之笔,乡俚之语,描绘了田野农家的自然风光,呈现出明朗喜庆的景象。
活跃在这趣味盎然地的图景中,有“黄童白叟聚睢盱”,有古柳树下买黄瓜者,有“隔篱娇语络丝娘”,还有三五成群,为争睹使君而踏破罗裙的少女。
《浣溪沙》其四云: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在一般文人眼中,枣花既无丽色,又无馨香,且屑细如粉,难入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