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浅论苏轼对婉约词的贡献

合集下载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摘要】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

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

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

但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其豪放词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风东坡词历来是词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当人们再度走近这位豪放派一代宗师的词学世界驻足审视时,仍然有新的发现,并且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这类发现恐怕没有终结的—天。

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其刚健豪迈的词风常常掩盖了他对婉约词的独到贡献。

其实这位极富才华和创造力的北宋成就最大的词人,其词作内容和形式的千姿百态,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还多方面地对婉约词风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

”词为倚声之体,借助声情以曲达文情,确乎有其方便和优长之处。

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婉约词中,大凡送别念远、赠答怀旧之词,多写男女柔情,很少涉及朋友之情。

苏轼当然也“未能免俗”,但可贵的是苏轼能走出闺怨坊曲的窄路,更多地用词来抒发亲人师友之间的感情,常借助于婉约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融入词中,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苏轼一生广交朋友,奖掖后进,为人心胸阔达,待人真诚朴实,因而朋友遍天下。

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

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滴而辗转江~湖。

所以他十分珍视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

一旦与朋友分别,怅惘之情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其惜别之情感人至深,可见苏轼对友情的珍重。

分手后,他更一往情深,每当想念朋友时,总认为朋友一定也在思念自己:“凭杖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甚至在送走朋友后,夜不成寐时,还设想朋友因思念自己而“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创新】苏轼对婉约词的开拓与创新

【创新】苏轼对婉约词的开拓与创新

【关键字】创新苏轼对婉约词的开拓与创新[内容摘要]:苏轼于词的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他“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有开风气之先的丰功伟绩。

相比于他的诗歌,散文,他的词艺术性更高,成就更高。

但是文学史上婉约词的词作保守对苏轼的影响使其创作了大量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他用精炼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世代传咏,历久不衰。

但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在继承保守的同时,也对婉约词进行了重大的突破与革新,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因此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苏轼婉约词开拓创新苏轼(一零三七—一一零一),字子瞻,自号居士,眉州眉山人。

王安石变法,苏轼表示反对,随即出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处地方官,又因写诗被指为“谤讪”朝政,在湖州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接着贬到黄州,后又贬惠州,随后远涉到昌化(今海南岛昌江县)。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可见,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得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动。

少年得志的他,二十岁便与弟弟考中同榜进士,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既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一位画家。

在中国艺术史上,他堪称是一位全能式的伟人。

散文方面,他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列为唐宋古文八大家;诗歌方面,他是北宋时代最大一家;尤其在词方面,他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

所以说他是中华文学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

苏轼的豪放词以《水调歌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最为精绝,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

但是,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创作成就,他的艺术风格也往往不是单一的。

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缤纷色彩。

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豪放词的数量不及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较多的还是清丽雅致的婉约词。

如果说东坡的豪放词如江河奔腾壮伟、震撼人心,那他的婉约词则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洗尽了人间纤尘。

苏 轼 婉 约 词 浅 论

苏 轼 婉 约 词 浅 论

苏轼婉约词浅论人文学院06级汉语言文学(1)班王妍内容摘要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以卓异的天才、广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奔放的激情,挥洒凌厉无比的词笔,开创一代豪放词风。

他所创造的以诗为词,为文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学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

但他的婉约词写得也非常出色。

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洗尽了人间纤尘。

本文从苏轼婉约词的内容、风格和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突出其在婉约词领域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内容风格意境婉约即委婉含蓄之意。

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

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之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注A]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

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

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注B]一、悼亡、景物与田园词苏轼作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其婉约词也如此。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摘要: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

北宋灭亡后,宋词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北派如蔡松年、元好问等;南派则成为南渡后的词坛主流,以辛弃疾成就最高,于南宋别开宗派,与苏轼并称苏、辛词派。

直至金元与南宋灭亡,苏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

关键字:1、苏轼; 2:宋词; 3:豪放派;苏轼是北宋文坛巨匠,在诗词文赋书画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豪放词派的创立。

这是他迥出于人前而给后世巨大影响的重要方面,表现人类智慧前进了大大一步。

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改变了传统的婉约词独霸词坛的局面,与婉约词派一起成为词坛的两朵奇葩。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充满了脂粉气,多为歌舞娱乐助兴的工具,其题材极其狭窄,内容单一,诗风柔糜。

而词到了苏轼手中,一洗旧貌,“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胡寅《题酒边词》)元好问评论:“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学,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新轩乐府﹒引》)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是充实词的内容,开拓词境。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写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

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

他有远大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无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

他还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这又使他的现实精神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

浅论苏轼对婉约词的创新

浅论苏轼对婉约词的创新

浅论苏轼对婉约词的创新作者:周盛春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2期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纵观《东坡乐府》中编存的三百首词,我们发现,严格意义上的豪放之作仅占极少数,东坡词绝大多数仍是明丽清新的婉约词。

当然,他的婉约词已迥然异于传统的艳科词。

这是因为苏轼对传统婉约词进行了大胆革新,从而开创出风貌崭新、别具一格的“婉约苏体”。

那么苏轼对婉约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试从其内容题材上作一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变恻艳为高雅晚唐五代以来,无论是花间词、南唐词还是以晏欧为首的北宋前期词,都沿袭了“花间”传统,以婉约为宗。

这些词多写男女恋情、幽会秘约、离情别绪,词作中也常常表现对于歌伎美色的猎艳心理,所以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

对于传统婉约中的“艳科”,苏轼作品中并没有完全排斥男女之情,但是他不追求简单的声色之娱,也不停留在对爱情作表层的抒写,他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往往有所兴寄。

这样就淡化了传统婉约词中的那种绮罗香泽之态和脂粉气息,以高雅冲淡和减弱了俗艳,从而提高传统婉约词的审美趣味。

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描写春残时节感伤情调的词,其感伤情调是从失恋者的角度表现出来的。

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同,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给人的不是盎然欣悦的气象,而是点明春天将尽,隐暗词人悲婉情绪。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描绘出了一幅清丽宁静的江南水乡景色,接下去又写柳絮在春风吹拂下,飘零飞落,遍地蔓生的青草一直绵延到天涯。

此处援引“芳草”和“美人”之思,在失恋者眼中,“天涯何处无芳草”恰如自己的失恋之悲,走遍天涯却无处可消除。

他感伤春光已逝而自己仍奔波劳碌未觅得爱情的归宿。

下片前三句,一再重复“墙里”“墙外”,极度强调高墙的分隔,使行人得不到佳人的理解,只能徘徊于墙外道上。

孤独寂寞的失恋行人,只能慨叹“多情却被无情恼”,从而陷入了更深的失意惆怅之中。

欧阳苏轼婉约词

欧阳苏轼婉约词

论苏轼的婉约词摘要: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创立了豪放词派,还在于他发展了婉约词。

苏轼创作的婉约词,既吸取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更打破了传统婉约词香软靡艳传统的束缚,有其思想内容的革新,也在题材范围、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情势。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特征贡献世论苏词,因一曲大江东去,多谓其气势豪迈奔放,题材广阔,文笔工巧隽永,开豪放之先河,对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在婉约词方面的成就。

但是,我们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首词中,其豪放词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张炎在《词源》中盛赞苏轼婉约词是:“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

”①更有人指出:“‘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做‘大江东去’耶”。

②“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③苏轼创作的婉约词,既吸取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更打破了传统婉约词香软靡艳传统的束缚,有其思想内容的革新,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情势。

一苏轼婉约词的创作内容及特征自从温庭筠的婉约词出现以后,似乎婉约词和脂粉香软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其实不然,婉约词的风格特征就其字面来看,婉即和顺柔美,约即抒情的委婉隐微含蓄和风格的柔美清丽。

婉约之词,既和词作内容有关,又和艺术风格有关。

下面分别就婉约词地创作内容和艺术特征试做简要分析。

(一)歌妓词及其特征在大约三百篇《东坡乐府》中,直接题咏和间接涉及歌妓的词,多达一百八十首以上,占东坡乐府地二分之一强。

这一部分词向来不为人所重视,这也许和人们对歌妓的态度有关。

东坡对当时广蓄声妓的社会风气,有随俗浮沉的一面,但主要是和而不同的一面;他对歌妓,有怜香惜玉,情牵意萦的一面,但主要是爱其才艺,重其人格,同情她们不幸遭遇。

浅谈苏轼对词的贡献

浅谈苏轼对词的贡献

‎‎‎‎浅谈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苏轼对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论‎是内容的拓‎展,还是形‎式的新化;‎无论是风格‎的突破,还‎是人生的超‎越,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的抒情文‎体。

把词引‎入文学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鼎盛‎时期。

这就‎是苏轼对词‎所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关键词】‎词、变革、‎词风、词体‎解放、豪放‎、表现功能‎、艺术品味‎词最先是‎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歌‎词出现的,‎属于音乐文‎学的形式范‎畴,它是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歌词形式‎。

所以,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以‎满足小朝廷‎君臣追求享‎乐的需要。

‎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词的发展,‎而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更有利于词‎的兴盛。

政‎局多变、党‎争激烈的时‎代使他们比‎以往的词人‎更普遍、更‎多地体验到‎命运的坎坷‎、人生的失‎意、仕途的‎蹭蹬。

因而‎,宋代文人‎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他们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而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生活的幽‎约情愫。

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主‎要用来娱情‎。

随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变‎化,宋词并‎不是一味满‎足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

‎北‎宋初,士大‎夫晏殊、欧‎阳修已经开‎始尝试用词‎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情实感‎,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大自然‎的景象和社‎会现象,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和理想。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

《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

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

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

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

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

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苏轼对婉约词的贡献学生姓名王利娟学号 081040119指导教师王涛年级 2 0 0 8 年(春)学校淮南广播电视大学提交日期 2 0 10 年 6 月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 (3)一苏轼创作婉约词的必然性 (4)二苏轼对婉约词的贡献 (4)(一) 开拓了婉约词的题材 (4)1 描绘田园景色和农村风光的词 (5)2 咏物词 (5)3 友情词 (6)4 悼亡词 (7)(二)提升了婉约词的格调 (8)(三)丰富了婉约词的内涵 (9)结论 (10)注释 (10)参考文献 (10)【内容摘要】苏轼作为宋代词坛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词人,他不仅以其意境开阔、豪迈刚健、慷慨激昂的创作风格著称于世,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

苏轼在文学史上历来被看成是豪放词的开山祖师,被置于和“婉约派”对立的位置之上。

这一传统的盖棺论定再加上人们习以为常的接受心理定势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束缚着人们对于苏轼词的认识。

其实这位极富才华和创造力的北宋成就最大的词人,其词作内容和形式的千姿百态,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还多方面地对婉约词风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贡献浅谈苏对婉约词的贡献引言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苏轼在文学史上历来被看成是豪放词的开山祖师,被置于和“婉约派”对立的位置之上。

这一传统的盖棺论定再加上人们习以为常的接受心理定势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束缚着人们对于苏轼词的认识。

其实这位极富才华和创造力的北宋成就最大的词人,其词作内容和形式的千姿百态,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还多方面地对婉约词风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东坡居士,生活于“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

这位千年难得的文人,在词的创作上,颠覆了“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非。

”①一苏轼创作婉约词的必然性苏轼一生共留下词作三百四十多首,其中典型的豪放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类,仅有六七首而已,而婉约词在苏轼的作品中数量却相当多。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苏轼写出数量很多的婉约词是有其必然性的。

纵观词的发展,从词的产生到北宋中期,基本上仍是婉约词一统天下。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

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

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

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

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②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婉约词的创作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并逐渐根深蒂固。

一代大家的苏轼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婉约词对他的影响。

苏轼写出如此之多的婉约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词本身来看,词最初并不是专供观览的案头文学,而是配合新兴乐曲演唱的歌词,所以词又有曲、曲子、曲子词之称。

基于词的这一特点,文人们通常在筵席之上即兴作词娱乐。

《花间集》中的很多婉约词作就是在这种形之下产生的。

苏轼作为封建士大夫,生活中筵席之上借词娱宾遣兴佐酒侑欢也自然是常有之事,这一点也应该是苏轼婉约词数量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苏轼对婉约词的贡献在苏轼的作品中,婉约词的出现理所当然;但是锐意进取的他并不拘泥于“花间”的创作手法,在其中融入了苏轼个人的理解和表达。

他对婉约词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开拓了婉约词的题材苏轼对于词的题材的开拓、内容的扩大,在词的发展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晚唐温庭筠以后,文人填词多为应歌而作,意在侑酒佐欢,加之时尚狎妓之风,故其中不乏充斥一些淫词艳调。

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多用代言体写女性的相思恋情,有着较浓的脂粉气;一类是写士大夫文人与风尘女子之间的婚外恋,虽然并不排除其中某些真诚相爱的成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类作品都应称之为艳情词。

“艳科”、“情语”在词中成为最有势力的的题材,文人们在填词的时候,几乎完全排斥了较广阔的生活画面和比较重大严肃的内容。

苏轼以其大量的婉约词作,对婉约词的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开拓。

除了当时词人常以之入题的惜别、伤春、宴乐之外,农村生活、悼亡、咏物、山水风光,亲朋之情在苏轼婉约词中都能找到。

1 描绘田园景色和农村风光的词如在徐州写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描写了村姑、醉叟、络娘和卖瓜人等农村人物,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

而“捋青捣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再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晚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

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阙写景。

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

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

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阙写散步。

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像这样如此真切的描绘出农村的美好景色,描绘如此众多的各类人物,如此深入到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的词,在以前的婉约词中是绝无仅有的。

2 咏物词我国的咏物诗歌有悠久的传统,诗人寓情于物,通过咏物表现自己的理想、感情,如屈原的《桔诵》、骆宾王的《鹅》等,词出现后,咏物仍是传统题材,敦煌曲子词中就有咏剑词等。

但到宋初,词多用来娱宾遣兴,咏物词多寄托男女爱情,或者用来描摩物态,内容狭小,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

北宋的咏物词到苏轼才以成熟的面目出现.苏轼咏物词数量不多,只有二十几首,但大多有寄托,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

如那首《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咏物词,当作于苏轼贬黄州时期。

其间,诗人的好友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吟》一首,盛传一时,诗人因依原韵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

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咏物方面“压倒今古”。

③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

苏词有意营造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对所咏之物拟人化,这是对咏物词的最大贡献。

3 友情词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婉约词中,大凡送别念远、赠答怀旧之词,多写男女柔情,很少涉及朋友之情。

苏轼当然也“未能免俗”,但可贵的是苏轼能走出闺怨坊曲的窄路,更多地用词来抒发亲人师友之间的感情,常借助于婉约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融入词中,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苏轼友情词与一般的应酬之作不同,它很少陈词滥调。

正如他在《渔家傲》词中所写的“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一样发自肺腑,灌注着充沛的真情实感。

在写给陈述古的《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中,上篇借歌女的情态、歌声和心绪,写出了居者对行者的无限依恋;下篇写孤山画堂,好景虚设,春光阑珊和旧迹难寻,着力刻画故人去后环境氛围的寂寞冷清,从而把惜别之情写得深挚精微。

其它如“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浣溪沙》「白雪清词出坐间」)、“明年人纵健,此会应难复”(《千秋岁》「浅霜浸绿」、“樽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醉落魄》「分携如昨」),这些语真情挚的词句都表明了作者对友情的郑重。

东坡的友情词不仅感情朴厚真切,而且表现出对友人的体贴入微,一往情深。

《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全篇布局都体现了“我思君处君思我”的心情写照。

由于苏轼性格开朗,在词作中又惯于以爽朗的情绪替友人解忧释虑,开扩襟怀。

如为友人赵昶写的一首《减字木兰花》中,便体贴慰勉地说道:“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

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激励官场失意的友人忘怀个人的升沉。

把词作做为对友人的开脱忧思、鼓励进取的工具。

苏轼以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旷达的思想使得词的意境达到新的高度,即使在传统的描写儿女情长的领域里也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刘维治《唐宋词研究》)。

[2]4 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

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

十年时间,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

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

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

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