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合集下载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月是故乡明,我是别人。

”这句苏轼的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也突显了苏轼在词作中的月亮意象的重要性。

苏轼早年多次因文章触怒当时的政治局势而被贬谪,他将悲切的故乡情愫融入了词中,自然也常常描写月亮的形态和月亮所带来的种种情感。

在苏轼词作中,月亮的意象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将探究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思想。

一、苏轼的月亮意象苏轼对月亮的描绘与呈现既繁复又丰富。

最简单的当然是描写月亮的形状与亮度,如在《宁江怀古》中,他描绘了“长江天险”,“月色好,江声清钧,吴音戛然而止,宛若钟鸣”,可以看出苏轼熟练地运用了月亮、长江、时间等自然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而月亮在苏轼的词作中多数时候,往往被当作“月亮怀人”的凭藉。

在《东篱乐府·赠婢》一首词中,他写道:“丽人行不归,空庭把影微。

晓月一川绿,春风十里柔。

”这里的月亮和春风成为了赠婢者思念丽人的象征。

而月亮也往往被拿来形容自己的故乡,如《东篱乐府·丝丝》:“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云带月生。

这是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这首词中,月亮成为了苏轼思念故乡的象征。

二、月亮的情感与思想在苏轼的词作中,月亮所表现出的情感以及思想是多种多样的。

月亮往往是表现爱情、相思的凭藉。

对于苏轼这样的隐逸文人来说,取得爱人、失去爱人并不是他的人生目标,他依然只愿在诗词中表露出自己的情感。

同样,在苏轼的词作中,月亮被用来表现自己与世不同、痛苦的境遇。

在《东篱乐府·丝丝》中,他抒发了自己久在他乡,望月思乡之痛:“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云带月生。

这是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月亮,成为了他思乡的唯一寄托。

最后,月亮在苏轼的词作中也是表达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工具。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观乎赤壁之山,有客缄断余几许”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生存的虚无和对于社会的不满。

而“孤松涧,老僧目断,谁家秀水倒流空山”。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象和意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象和意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文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词中描绘的是赤壁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追思。

这首词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更以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而引人深思。

一、意象分析词中的主要意象包括大江、浪花、乱石、惊涛、雪、故垒等。

这些意象构建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和历史的波澜壮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人以大江的东流和浪花的淘洗,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无情。

千古风流人物,即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英雄人物,都被这浪花淘尽,暗示了英雄的命运和功绩最终都会被历史遗忘。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人用赤壁的陡峭、惊险和浪花比喻历史的波折和风云变幻。

这种描绘使人感受到赤壁的壮丽景色,同时体会到历史的惊涛骇浪。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诗人描绘了赤壁的历史背景,他特别缅怀的是三国时期的周瑜。

周瑜是古代英雄的代表,他的才情和胆略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此处,诗人通过对周瑜的追思,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追思。

这些意象在词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大江东去”象征着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息,“浪花淘尽”则象征着英雄人物的命运和功绩终将被历史遗忘。

而“乱石穿空”和“惊涛拍岸”则象征着历史的波折和风云变幻。

二、意境分析壮丽与雄浑:这首词以赤壁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壮丽而雄浑的画面。

大江的东流、浪花的淘尽、乱石的穿空、惊涛的拍岸等景象,都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和历史的波澜壮阔。

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历史的敬仰。

豪放与悲凉:词中的语言豪放而激昂,诗人以赤壁为舞台,缅怀古代英雄,思考历史和现实。

这种豪放与悲凉的交织,使这首词充满了激情和深度。

诗人的豪放体现在他对赤壁的生动描绘和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上;而悲凉则体现在他对历史的无情反思和对英雄命运的感慨上。

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现实的反思:这首词中,诗人通过对赤壁的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周瑜的追思,表达出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追思。

苏轼词中的意象

苏轼词中的意象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苏轼的一生苏轼仕途艰难,身遇惨淡,但毕竟是苏轼,这些并没有使他悲观厌世,潦倒颓废,反而他写出的词,优美动人,耐人寻味。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词中的意境吧。

意象是什么:
在诗词中,通过某种组合关系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之意的语言形象,就叫做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

因此,我们这里讲的意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它注入了诗人的个人感情色彩。

意象在词中,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作者面对的客观现实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相契相合,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词的艺术境界。

小结
苏轼在我看来是一位无法复制的全才,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的一生波折不断拥有满腔报国热忱和凌云之志却遭到小人排挤,报国没有希望,内心孤独。

虽然苏轼屡遭风雨侵袭,变得像“鸿雁”一样缥缈孤寂飞来飞去,可他的品质还是像明月那样高洁,依然正直,热爱生活,依然要为北宋江山奉献力量。

他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去尊敬的人。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09中文一班 唐淳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

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

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一、 引言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①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

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

“好诗多在明月中”②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

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

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

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

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

“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1、 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月”寄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它不仅仅有代表着男女的思恋之情,更表现思亲之情。

苏轼《定风波》教案:解读词中意象及表达

苏轼《定风波》教案:解读词中意象及表达

苏轼《定风波》教案:解读词中意象及表达。

一、语言特点:苏轼的词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意象,不拘泥于传统的词牌形式。

《定风波》中,苏轼采用婉约、豪放、悲壮交替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渴望和挚爱。

二、意象分析:1、前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展现了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情怀,表达了苏轼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里的“穿林打叶声”是一种自然的声音,它让人联想起茂密的森林和繁茂的枝叶,而“吟啸”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突显了苏轼的文人身份和诗词才华。

2、第三和第四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通过描写胶囊、夜航和困境,揭示了苏轼在思乡之时的心境,表现出他对于家乡的无限思念和痛苦的羁旅之情。

同时,文中的“藕花深处”也成为了一种象征,引人深思。

3、第五和第六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仍教笛声催怨月,花枝如锦语重。

”通过深刻的象征和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突显了苏轼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表现出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和对时光的留恋。

三、表达方式:1、借景抒情:《定风波》中,苏轼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和感受,表达了他对故土、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在词中刻画出了他带着乡愁的情感世界。

2、抒怀寄情: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情感充沛的词,词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寄托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其中抒发出了他对故乡的满腔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之情,彰显了他坚强、执着、浪漫的个性。

3、象征表达: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穿林打叶声”、“藕花深处”、“花枝如锦”等,这些象征手法让词中的意境更加深邃,也让读者对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和提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总结:《定风波》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著名词作,其在词人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首词虽然没有遵循传统的七言、九言词牌,但词中意象丰富、抒情生动、情感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的词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文学的一次重要贡献。

借用鸿雁意象,折射人性光辉——苏轼词鸿雁意象分析

借用鸿雁意象,折射人性光辉——苏轼词鸿雁意象分析

借用鸿雁意象,折射人性光辉——苏轼词鸿雁
意象分析
苏轼《题西林壁》,象征着惊鸿一瞥,千古流芳。

它用鸿雁穿越西林壁的意象,折射出人性中的光辉和团结担当。

在这个故事中,苏轼借西林壁抒发对联结友谊的内心:这座壁上暗默着友谊的痕迹,支撑着能避世混沌的甘草。

在如此崎岖的山路上,漂亮的鸿雁传递着芳芳的友谊之花,于是始花结果,朋友聚在一起,一路上欢笑鼓舞。

苏轼用鸿雁来表达了对友谊和团结,以及对人性光辉的折射。

一个明媚可爱的鸿雁,扮演着『友谊之使者』的角色,穿梭于西林之间,把彼此的爱心传递,弥补了孤独的心灵的洞口;两个朋友去旅行,相聚一处,花开柳绿,谈论山川,并用友爱去熔铸一片友谊的金块,鸿雁的存在也让这份友谊增添了更多的火花与光彩。

苏轼醉心于西林壁上暗默着的友谊,用精妙的文字描绘出一段段缤纷的情谊,用鸿雁来折射人性中最纯粹光辉的一面,他用着铿锵有力的文字宣扬着友谊的重要性,勾勒出西林壁上鸿雁们飞翔的伟大气概,将苏轼对友谊的热爱,投射到了古今中外的广阔空间。

总之,苏轼借助鸿雁这一象征意象,表达了他对友谊和人性光
辉的深情厚谊,也鼓舞我们珍惜友谊,用爱与团结共同面对世间种种沧桑。

苏轼诗词中四大意象研究

苏轼诗词中四大意象研究

苏轼诗词中四大意象研究苏轼诗词中四大意象研究苏轼是宋代人,也是中国千古流传的诗文之一。

他的诗文形象众多,画面清晰生动。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美景,而且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思想。

就其创作形式而言,苏轼多次使用“四大意象”进行描绘。

其中四个主要意象,分别是:一、时光意象。

时光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苏轼通过对太极、清水、乾坤的形象描写,表示其深刻的理解。

“太极图”是表达意象的最理想之处,“越洋穿行,黑潮汹涌”——所有事物都处在时光的轮回之中,也是苏轼的强烈表现。

二、季节意象。

苏轼的季节意象以竹子为主要元素,以描绘萧条、凋零的结构。

竹子具有独特的语言,被描绘成静谧、宁静、高潮,伴随着清风拂面,洗肠破晓。

他用韵脚和比喻,把竹子视为一种美丽而神奇的自然存在,在时光中萦绕不灭,形成凋零永恒的意象。

三、剑意象。

以剑为意象的形式,可以表达苏轼的思想意识与人生态度。

剑在他的诗句中不仅仅是一种意象的想象,它还代表着一种爱情的信念。

剑的姿态象征着付出和承受,诉说着千丝万缕的心情。

这种心情在诗词中不断变化,湛蓝如春,回忆如潮,体现出苏轼潇洒自在的飞扬精神。

四、古典意象。

苏轼对古典诗文的熟悉,启发他去搜索诗词的道路。

古典意象是苏轼的绘画语言之一,他通常使用古代神话、传说和文物来表达思想。

他会将神话、传说中的元素融入到他的诗文中,将虚幻的古典意象与现实的生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叙事风格,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以泛泛渴望之情表现出来,证实了古典意象在苏轼诗句中影响不容小觑。

本文通过研究苏轼诗词中四大意象,总结出相应的描绘方式,从而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苏轼文学创作的理解。

他的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部分,他的文学创作思想也是中国千古凝固的文学精华,在当今文学范围内有无穷的借鉴意义。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摘要】苏轼的“水月”意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

水月象征人生的无常性,寓意着追求内心平静;同时反映了人生的明暗交替,启示人们超脱尘世的境界。

苏轼通过水月表达了他的生活哲学,展现了他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坚韧和洒脱。

这个意象的智慧贯穿于苏轼的诗文之中,给人以启示和激励。

通过对苏轼“水月”意象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处世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变化与挑战,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强。

苏轼的“水月”意象,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处世智慧的传递,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关键词】苏轼、水月、意象、处世哲学、无常性、内心平静、明暗交替、超脱尘世、生活哲学、处世智慧。

1. 引言1.1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被认为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苏轼的诗词中,经常出现了“水月”这一意象,它并不是简单的描绘自然景观,而是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哲学思考。

在苏轼看来,“水月”象征着人生的无常性。

水是流动和变化的,月是阴晴不定的,二者结合在一起,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人生的经历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水月”也寓意着追求内心平静。

水清澈见底、月明如镜,这种清澈和宁静的景象给人一种心灵的安慰,启示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清澈,才能应对人生的波折和变化。

苏轼认为“水月”反映了人生的明暗交替。

水波浮沉、月明月暗,生活中的美好和困难交织在一起,让人学会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困难中坚持向前。

“水月”启示人们超脱尘世的境界,表现了苏轼淡泊名利,崇尚清静和宁静的生活态度。

苏轼通过“水月”这一意象,传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处世之道,引领人们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清净。

2. 正文2.1 水月象征人生的无常性苏轼所倡导的“水月”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

水月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无常性,体现了苏轼对于生命变化无常的深刻认识和洞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09中文一班 唐淳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

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

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一、 引言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①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

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

“好诗多在明月中”②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

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

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

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

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

“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1、 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月”寄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它不仅仅有代表着男女的思恋之情,更表现思亲之情。

历代诗作中如此题材的不少,而苏轼词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在这首词中抒发了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把“明月”意象的思人词作推向了一个高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③这首词还有个序,苏轼在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在密州做太守,在中秋之夜里,苏轼举杯望明月,不由地想起了和自己身处两地的弟弟,所以有了这首千古传颂的《水调歌头》,以此表现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词中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氛围,可谓是咏月词的最高峰。

在词首,诗人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里把对于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又更进了一层了。

词人的想象极为丰富,开始想象现在的月宫是什么年代了,是否月亮这么圆代表着月宫里今天是个好日子。

苏轼接着又写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了那里的寒冷。

这里的句子明写与暗写交融,将月宫的高寒和月光的皎洁作了对比,把那种既向往天界又留恋人间的矛盾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也表达了现实和理想距离遥远的的哀叹之情。

词人在这里以仙家事言人间事,比喻巧夺天工,将自己执着于仕途又在世事凶险中的犹豫徘徊之情写到了极致。

而后面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借“月”的“阴晴圆缺”来表达对人的“离合”的惋惜与自我的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表达的不止是一种心愿,更是对亲人思念却不能相见的感慨与无奈。

《苕溪渔隐丛话》⑤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或许有些偏激,但也正证明了苏轼这首明月意象的中秋词在词坛的地位。

2、 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为一个在苏轼词中被最广泛采取使用的意象,明月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就是思念之情,甚至在同一首词中,明月被词人所赋予的涵义就有多种。

同样以《水调歌头》为例,诗人一生充满波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

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

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

又如《赤壁怀古》之中,他身临古战场,面对大江东去、英雄、历史、现实、自我一起涌上心头,感慨万千,可是最终却落在了“一尊还酹江月”的怅然中,江月的意象,是苏轼从历史和现实感悟到应该回归的生命境界。

明月在诗词中往往象征着生命和宇宙的永恒的哲理,象征永恒的意象,对于词人敏感的的心灵,每每会触发生命短促的叹息。

友朋相聚,是人生的乐事与满足,在苏轼的词中,却多的是不能相见的遗憾,读来令人扼腕。

3、 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苏轼在自己的词作中常以月喻心,苏轼的生命体验非常复杂,这也源于他跌宕起伏波折的人生。

在苏轼的作品中,有很多“不如归去”思想,他在作品中以“归月”构想未来,儒、释、道三家都对苏轼的生命体验有影响,所以当他经历了很多人生的坎坷和政治的磨难,便常到老庄哲学和佛学玄理中去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的人生并不圆满,经常出现磨难和缺憾,因此借月构想自己的人生出路,所谓“归月”倾向也就不足为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儒家思想中影响历代士子们的重要理念。

不少士子在仕途受挫时选择了归隐,苏轼在一再受挫后,越来越想归隐,“我欲乘风归去”,词人要归去,要回到田间,回到大自然,过那种安适恬静的生活,回到人生的自由。

古往今来,月光所至便就是故土所在,月光往往会诱发词人的归乡情节。

词人的心灵要归去,然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出世与入世,进与退,仕与隐之间的抉择和徘徊始终萦绕在自己的心头。

李泽厚先生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⑥所以说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归隐,但归隐却是苏轼对人生出路的最终构想。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隐居常常与山、林、水、月有着深厚的联系。

苏轼对月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借月下之山,月下之水、山中之月,水中之月的文化内涵来承载其归隐之意。

当月成为东坡的精神家园的一种象征后,他又常常思归而不得,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成为他矛盾情怀的一种浓缩。

透过词人笔下的明月意象,我们看到了苏轼人生观和政治理想中的矛盾之处:“问月”体现了苏轼奋发有为的人生理想与豁达天性;“怀月”表现了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在诗词中的表现;“归月”则是词人对于自己的最终出路经过反复思考和自问后的无奈。

三、孤鸿意象:悲怆、孤独而高洁的灵魂。

“孤鸿”,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苏轼的专利,在他的诗歌中大量存在。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成语如“飞鸿留爪”、“雪泥飞鸿”都是起源于苏轼的诗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鸿雁的遭遇触动了词人敏感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生命、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

除了“明月”意象,“孤鸿”意象对于苏轼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苏轼是吟唱生命悲歌的流浪者,他的词作或浓郁或阴晦,从整体上呈现出悲情色调,从他的词作中流露出的悲怆性可以称为“孤鸿情结”。

苏轼生在北宋,北宋国力不振,外有捍敌,内则经济颓废,新旧党派作乱。

在他二十二岁时,他以文动朝野,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才学横溢,本应该用才学效力国家,得到国家的器重,但是他的直言却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人,遭到小人的排挤,屡遭迫害。

他几度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他的贬所,在他的内心里面满怀不为人知的孤独幽怨。

在他被贬期间,文学成就很高,写了不少词作。

其中有“孤鸿”意象的词作就有“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露寒烟冷兼葭老,天外征鸿廖唳”(《水龙吟》),“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些孤鸿意象的词,也代表了苏轼当时的心境,就以一下两首为例。

1、以“孤鸿”为喻, 表现苏轼不愿苟同流俗的高洁情怀苏轼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此词是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期写的。

苏轼为人表里澄澈, 讲究风节操守, 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 《送杭州进士诗序》) 。

词中说“孤鸿”惊恐不安, 心怀幽恨, 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 最后归宿于荒冷的沙洲。

这正是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鸿雁不在树木上而在江洲苇丛中栖息, 这本是习性所致, 苏轼赋予它独特的意志, 目的是抒写自己被贬后孤芳自赏, 不肯随人俯仰的傲岸与高洁。

因此这首词苏轼是以“孤鸿”自喻, 显示自己行为品质的高洁, 表现自己尽管政治上失意, 却不愿苟同流俗的高洁情怀。

2、借“孤鸿”表现自苏轼超然物外、处之泰然的精神境界。

苏轼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卷帘, 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 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 欹枕江南烟雨, 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 ‘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 都镜净, 倒碧峰。

忽然浪起, 掀舞一叶白头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