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词中“月”的意象
苏轼明月意象开题报告

苏轼明月意象开题报告苏轼明月意象开题报告一、引言明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之一,自古以来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得到广泛描绘和赞美。
而苏轼,作为宋代文坛的巨擘,对明月的描绘更是独具匠心。
本文将以苏轼的诗词作品为主线,探讨苏轼如何以明月为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二、苏轼与明月苏轼的诗词中,明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
他以独特的笔墨,将明月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苏轼的诗词中,明月常常被用来表达他的情感、思考人生和抒发自己的理想。
1. 表达情感苏轼的诗词中,明月常被用来表达他的情感。
比如在《水调歌头》中,他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明月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心中的忧愁和无奈。
在另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里的明月被用来描绘他与爱人的离别之情,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思念和不舍。
2. 思考人生苏轼的诗词中,明月也被用来思考人生。
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他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句诗通过明月的照耀和清泉的流动,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思考。
在《赤壁赋》中,苏轼写道:“明月照大江,流光折纤手。
”这里的明月被用来描绘他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3. 抒发理想苏轼的诗词中,明月也常常被用来抒发自己的理想。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句诗通过明月的高悬和自己的孤独,表达了苏轼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世事的不满。
在《自题诗》中,苏轼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的明月被用来表达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明月意象的深层含义苏轼的诗词中,明月意象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景物,更是他丰富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明月意象在苏轼的作品中具有深层的含义。
1. 清雅与高洁苏轼的诗词中,明月常常被用来表达清雅和高洁的品质。
明月高悬于天,独立于众星之间,象征着清雅和高洁。
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分析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本科(本、专)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目录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论文提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
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涵义

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涵义作者:谭惠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5期摘要:唐宋以来,苏轼是继李白之后,另一位热爱吟咏月亮的天才诗人。
本文在搜集梳理Ⅸ苏轼诗全集》的基础上,归纳概括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概况,并对诗中主要的月亮意象涵义作归类,分析得出其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深层感情涵叉。
关键词;苏轼月亮意象象涵叉感情涵义[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056-02纵观《苏轼诗全集》,有关月亮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月亮”这一意象在《苏轼诗全集》中的涵义也多种多样,本文试从中管窥一角,阐明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几个主要涵义,并从这些月亮意象中,体会其深层的感情涵义。
首先,先来看看何谓意象。
一、意象的概念何谓意象?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论断。
而到了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写道“神以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说明只有将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的物象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心物相通的“意象”。
“意象”这一概念,经过千百年历代文论家的不断完善,有了一个较为明确定义:“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感情而精心营构的融入了主体的情感、意绪和思想的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
…”从上可知,意象从根本上说,是“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从字面上可理解为“表意之象”——“象征”是其主要表现特征。
二、月亮意象的概况首先,从数量上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苏轼涉及到“月亮”意象的诗歌约为300多首,而现存苏轼诗歌总数约为2700首左右,故月亮诗歌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九分之一,占相当大的比重。
可见,若选唐宋以来最爱写月亮的诗人的话,唐代当推李白,而宋代,苏轼应当仁不让。
其次,从形态上看,随便翻开《苏轼诗全集》,便见各式各样的月亮意象,纷至沓来:诸如“明月…皎月…微月”“新月”“山月”“清月”“寒月…‘缺月…孤月…暗月…新月…江月”“海月”“淮月…森月…秋月…冬月”“霜月…云月”“雪月”“斜月”“素月”……等,多不胜数、不胜枚举。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09中文一班 唐淳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
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
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一、 引言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①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
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
“好诗多在明月中”②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
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
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
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
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
“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1、 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月”寄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它不仅仅有代表着男女的思恋之情,更表现思亲之情。
苏轼喜爱月论文

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苏轼诗歌的月亮意象 (2)(一)苏轼的简介 (2)(二)意象 (2)(三)苏轼喜爱月的原因 (3)(四)月意象创作的意义 (3)二、苏轼与月的邂逅 (4)(一)苏轼悲月 (5)(二)苏轼叹月 (6)(三)苏轼思月 (6)(四)苏轼问月 (8)三、苏轼与李白月亮意象的异同点 (8)(一)抒发真诚的思乡之情 (8)(二)寄托高洁的品质 (9)(三)抒写无限的孤独、凄清、郁愤之意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内容摘要:苏轼,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对社会现实中种种的不合理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他把自己的遭遇都寄托在月亮之上。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生活的美好与圆满;月光的皎洁,有能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的身上集中了人类太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时,望着明月,他的思想又如插上了翅膀,在天上自由的翱翔着,反映到诗词中,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关键词:月意象邂逅谈话悲欢离合Abstract:Su Shi, Su Shi, Su Shi No, the Bank said, "Su", is one of the Tang and Song.Sushi mettle of integrity, candor,Various social reality of the phenomenon of holding unreasonable "one belly inappropriate" attitude,Always critical realism as an important theme of poetry. His own experiences are pinned on the moon.The scene in nature, the moon is very romantic, she was able to inspire people the art of association.A hook new moon, the seeds will make people think of things new-born;A full moon, reminiscent of the good and successful life;Bright moonlight, and might make people think of honorable character.Focused upon the moon's too good of human ideals and aspirations. Sushi is a bold personality, temperament and romantic poet, when he was i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night, when drunk, looked at the moon, and if he thought wings, soaring in the sky of freedom, reflected in the poetry, the formation of an uninhibited free and easy style. Poetry fresh Hao Jian, exaggerated use of metaphor, in the unique style of artistic expression.Key words:Images month Encounter Talk Joys and sorrows一、苏轼诗歌的月亮意象(一)苏轼的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轼词中月意象的使用

苏轼词中月意象的使用®王宁学教育 2。
19.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苏轼以前“月”意象写作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萌芽,汉魏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唐代繁荣兴盛,宋初建立“春花秋月”表达模型。
进而从三个方面分析苏词中“月”意象的继承与创新:“月”意象烘托寒凉幽静、清新澄明气氛的基本作用,“月”与“人”的情感联系及月与人世感 悟、哲学思考的联系。
以上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展示了“苏词”中月意象的独特风貌,寄寓着苏轼人生哲学现实性 与超越性相融合的意味。
关键词:“月”意象苏轼与苏词现实性与超越性千百年间,天上一轮明月不 曾褪色。
而它立在天幕之上多久,就出现在诗人笔下多久。
从祖先 第一次仰望夜空开始,人类记忆 就染上了月亮的朦胧之光。
而在 中国文化里,月亮从来不只有天 文学意义,神话传说赋予它神秘 深刻的原始文化内涵,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的渲染更是将其与中 国古代文人文化人格塑造和心理 建构紧密相连。
“月”作为自然界 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这个词语的 能指就是月亮本身,而“月”的所指 却是华夏之邦文化自然的组成部 分,是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 体,是思乡怀人之情的代言。
“月”的能指与所指在诗中表达出一个 独立的“意指系统”。
[1]如果在所有咏月诗词文章中 挑一组影响深远、“人”“月”联系 密切的作品,那苏轼的《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一定名列其中。
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 合,此事古难全”的悲叹千古间回 味悠长。
而且苏轼是写月的能手,在他三百数十首的词作中,写有 月夜的就有五十多首,“月”意象 似乎在苏词中扮演了极为特殊且 重要的角色。
本文即从梳理苏轼 以前“月”意象写作发展的脉络、分析苏词中“月”意象的艺术特色 和表达成就、总结“月”意象折射 的苏轼人生姿态三方面人手探究 苏词中“月”意象的奥妙。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必然有其历代积累的基础。
浅析苏轼笔下月的文学意义

浅析苏轼笔下月的文学意义摘要:月亮是苏轼笔下抒情写意的重要意象,他常借月写境、借月抒情,或把月视为理想对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与月融为一体;在写法上,苏轼善于直接或间接描绘月亮,或将月拟人化,月在他笔下极富美学价值。
关键词:苏轼月文学意义月是文人不倦歌咏的对象,苏轼尤其对其情有独钟。
他偏爱月,喜欢独自在月下漫步,领略月色的美好,思索人生的真谛,在清寂的境界中追求心灵的纯洁和宁静。
苏轼的作品,尤其是其宦海失意后的写景抒情类作品,博大精深,空灵蕴藉,常常渗透着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透露出缥缈灵动的气息。
这与他偏爱、善写月很有关系,可以说,月是作者灵魂的化身。
在他的笔下,月亮成了作者抒情写意的重要意象。
一(一)借月写境以抒情苏轼常常把月当作“景”,加以描绘、渲染,借月色营造清幽圣洁、空灵缥缈、极富审美情趣的意境,以意境展心境,创造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
“是时江月初生魂,二更月落天深黑”(《游金山寺》),绘清寂凄凉之境,抒宦游不归之感伤。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或曰此颧鹤也”(《石钟山记》),一叶扁舟,深临绝壁,山势骇目,鸟声惊神,而这一切都统摄于“莫夜月明”,是“月”渲染了险怪、神秘的恐怖气氛,使石钟山有高深莫测之感,以此显出作家月夜观石钟山、探寻真谛精神的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4个字,作者却以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借此来排遣遭贬生涯的特殊心情,一字一句犹如一个个闪耀着寒光的音符,无不倾诉着作者悲凉的情怀。
如果说《记承天寺夜游》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那么《前赤壁赋》就是一曲渗透着人生、宇宙哲理的月光咏叹调。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涉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构成了一个诗味十足、含意深远、声色俱佳的崇高而美丽的境界,令人陶醉与神往。
(二)借月抒怀以明志“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和子由中秋月》),明写自然之景,实把月当作理想,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教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本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目录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论文提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
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浅谈苏轼词中“月”的意象 摘要:苏轼词中频繁而又鲜明的出现“月”,他以“月”托意,以“月”怀人。其词中月的意象具有豁达、超越的人生境界;有静穆、孤独的生活写照。这两个经典情结表达了对人生存在的思考,勾勒出他人生观的复杂性:既豁达又悲观,带有浓重的仕宦及隐逸的双重色彩。
关键词:苏轼词 “月”的意象 生命结构 托意怀人 共时性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月,频繁而又鲜明地出现在苏轼词中,苏轼对其又有着独到、深刻的感受,这足以说明“月”意象并非苏轼刹那间审美感受所得到的心灵对应物,而是一个具有精神原型性质的意象,它承载着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由此,我们就透过“月”这一意象所承载的信息,看一看苏轼作为个体文化的生命结构。
一、托意、怀人的现实观照 苏轼词中之“月”,大多出现在苏轼被贬之后的词作中。先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静谧清朗的夜晚,浩渺无垠的夜空,一轮明月高悬于天宇……此时此景,对于一位出身于书香世家,少年才俊,却于人生路途中屡遭贬滴,身处异乡,经历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的诗人学者,他首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明月之下,托意怀人,实乃自然之情。苏轼在他的中秋词名作《水调歌头》的小序中写道:“作此篇兼怀子由。”一个“兼”字,托意怀人,俱容其中。这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心理文化的影响产生的一种审美情绪,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现实人生的触及,这其中有仕宦之缺和别亲之恨。如大多数人所知,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初入仕途,适值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王安石变法伊始,他的命运便夹在新旧党争之间。由于他坚持己见,不肯随声附和而不见悦于两方,屡遭贬滴。从蛮风瘴雨的岭南到孤悬海外的儋耳(今海南岛),可谓万里投荒,归期无日。尤其是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使苏轼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打击。这种夹缝中的生存对于从小研读经史子集,“奋厉有当世志”①的苏轼,自有一番理想遭受打击之后世事无常的抱憾。“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黄州中秋》),这首作于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的词,直接流露出了词人对自己所受迫害的愤慨,感叹自己的人生坎坷和内心苦闷。但更多的时候,苏轼是将内心的这种意绪更含蓄地托意于天上的一轮明月。月下思亲怀人,本是一个文学母题,在《诗经·陈风》中就已出现,又经历代文人的渲染,几乎成为一种文化心理模式。苏轼由于他自身的经历,他的感受更为深切。被贬之后,离亲别土,异乡异客,皓月当空,思亲怀人,心绪难以言表。苏轼比其他词人写了更多的咏中秋词,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独对高空中的一轮明月,托意怀人,生命感受力极强的诗人,常常陷入一种逃避与向往的二律悖反中。人事无奈,面对天上的明月,观照者此时似乎才感到心有所寄,人生又充满了圆满的希望。可是,现实处境往往是月圆人不圆,月越是圆满明亮,就越发刺邀和加剧了诗人的人生缺憾和伤痛。苏轼亦曾痛苦地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这种逃避与向往的悖反结果,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则更受其观照对象的吸引。由苏轼词中出现如此多的“月”意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悖反很自然地纠错在苏轼的生命结构中。只不过这一层尚属其生命结构的表层。 2
二、豁达、超越的哲学观照 作为中国诗学一个范畴的“象”,通向哲学层次,以可视的具象来阐明和比喻难以表达的哲学内涵。苏轼的词中之“月”便是这样一种意象。 苏轼词中之“月”,常常作为其获得解脱之后的一种生命映照物。比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身临古战场,面对大江东去,英雄、历史、现实、自我一齐涌上心头,思接千载,感慨万千,可是最终却落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怅然中。“江月”的意境,是苏轼从历史和现实中感悟到应该回归的生命境界。还有如“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虞美人》)等许多词中之“月”,都映射着获得解脱之后的一种生命形态。 这些与“月”原型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原型是古老的“圜道观”的一种无意识透射。“月”意象可以说是这一观念的审美形象的外化,它蕴含着“圜道”思想中圆满、圆通的文化精神,显示出了生命之流的绵延不息和循环往复。“月”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苏轼自身的文化积累和人生阅历所产生的对人生世事的追求和感悟不谋而合。我们都知道,在苏轼的人格生命构成中,儒、释、道三家都有其影响,“从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混合的人生观”②。所以当他经历了多年的人生坎坷,看到了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便常常到老庄哲学和佛禅玄理中去寻求超越和解脱,使心灵获得平衡。 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苏轼词中出现了大量的以鲜明的笔调,描述月明千里之境的词句。例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行香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西江月》),“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醉翁操》)等。这种月明千里之境表明苏轼的词已脱拔于许多词人由于人生失意或离情别绪所致的婉转抒怀,而进入豁达、澄明的境界,标志着苏轼作为个体文人的生命结构已进入超越的哲学层面。因为对苏轼而言,词中之月乃心中之月。苏轼虽然提倡“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但因其创作已到了随物赋形,心手相应的境界,所以其词中所蕴的诗人之心,更为真实、本质。在这种月明千里的境界之下,苏轼已经用超越的方式来看待人事的是非、荣辱、兴衰、祸福,把现实人生的挫折、懊丧引向了辩证、高远之处。此时,苏轼的生命形态往往也呈现出一种豁达通脱,任诞随缘的洒脱。月盈月亏,得意失意于宇宙大化之流中,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世事如圆,人生如圆,而这些精神,都蕴含于天上的一轮明月中。 在此意绪上,苏轼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已与一种趋向形上的哲学观念相接,从而使其生命境界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一层次是古代许多诗人难以达到的超越的境界。
三、静穆、孤独的本体观照 皓月当空,“月”这一意象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辨证精神和其所寓示的圆通的生命境界、与词人所追求的心灵境界相契合,词人获得人生的解悟,精神得到超越。有学者在研究苏轼词的风格的时候讲到了“东坡之词旷”③,这一概括是深得苏词境界的。品读苏轼词,除了那轮明月愈来愈鲜明地浮出于其它意象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感受是:苏轼词中的“月”无论是圆是缺,它总是静态地高悬于冰冷的天宇下,词人的心境无论是惆怅还是通脱,词中“月”的意境都是清朗、空旷的。如“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念奴娇》),“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华清引》),“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江城子》)等。由此,我们又捕捉到苏轼的一个生命信息—孤独。 苏轼的境遇是孤独的,可我们所讲的不是这一层面的孤独,而是一种生命本体的孤独。它属于形上的审美层面,迫近于“道”的层次。万里清空之下的一轮明月,正是词人内心真实自我的审美观照,他们观照到的,正是词人本体的自我,词中之“月”乃本体之象。此时,不论其渊源关系,苏轼的生命境界与佛性真如的广大圆满,与老庄所追求的生命境界是非常接 3
近的。其追求的途径也很一致。都是先通过现实人生的解悟,达至任心随缘,豁达通脱的境界,然后再达至生命本体的空明澄澈,也就是“道”的境界,而“道”在老子哲学中就是孤独本体。禅宗中也以“心月孤圆,光吞万象”来形容人归复本觉之心。当然,这种孤独是纯粹的东方式的孤独,它不同于西方的痛苦、抑郁、绝望等心理构成,而更具有东方的哲学美学意蕴,“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和心理感觉的至高愉悦,是审美的最高生成和自我价值的终极实现,是诗意与美学的哲学性的‘孤独个体’的升华”。④ 我们可以说苏轼的生命境界在对月的孤独观照中已进入到一种圆融无碍、浑化无迹、空明澄澈的大圆之境。但是,高处不胜寒,所以,苏轼常以平常之一山一川、一草一木,随物赋形。可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微尘大千,刹那永恒,这一份平常之心正是心无所寄。愈是以平常之心对待一切,愈是反衬出其生命中一种深层次的孤独。这也是一种迫近生命本体的感觉,与皓月当空下词人自我观照所获得的生命感觉是一致的。 苏轼所达到的这种孤独境界是其它诗人很难达到的。许多诗人只是以一种外在旷达和超脱来掩藏其内心的不适意,或者只是瞬间使精神获得飞越升华,而没有达到对生命本体的观照,没有达到生命境界这一地步。苏轼达到了,并将孤独观照所获得的意象进行适己化的处理后,将之实现为一种作为生命哲学载体的艺术符号。这一符号具有形上的美学意蕴,它浑融、静穆、玄远、清幽。 苏轼词中之“月”,既包含着“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原型中所积淀的民族情感体验,与心理模式在苏轼个体生命中的留存,又包含着苏轼自身对现实人生的理想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 可以说苏轼由对月这一物象的观照,达到了意的感悟和“道”的通达。在纵向上沟通了“现时”与“远古”,在横向上联结了“集体无意识”与个体人生。也就是说苏轼词中的“月”意象具有“瞬间包藏着性质”⑤的特性,于个体的人生感悟中蕴含有永恒之道。我们通过苏轼词中之“月”完成了对苏轼生命境界三个层面的简单分析。这三个层面如同三层台阶,构成苏轼完整的生命结构系统。这三个层面之间,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其历时性是因为苏轼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可谓千江有水千江月,语境不同,“月”的意绪指向不同,所处的生命层次也不同;其共时性体现为这三个层面常常是一种无序的同步体验。虽然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但千江之月,实为一月,生命的三层境界,常常浑化于这一“月”中。当然,如果就苏轼这三层生命境界的共时性、历时性而言,每个层面内部又都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征,既有生命个体现实的感悟,又有与久远的深层文化心理的沟通。无论其历时的还是共时的生命内容,也无论是属其生命境界的哪一个层面,它们之间的界限并非很清晰,其朦胧如月,浑融如月。
注释: ①苏轼:《东坡先生墓志铭》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 ④《文艺理论》 1994年第11期,颜翔材《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论孤独与艺术创造的美学关系》 ⑤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冯川等译。(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