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最终版

合集下载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思想丰富,艺术造诣极高,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他对月亮的独特表现。

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场景下,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

下面,我们从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来探讨他对月亮的独到见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对月亮的表现越来越以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考为主。

随着他思想的成熟和涵养的提升,月亮的象征意义也逐渐扩展。

尤其是在他的中期创作中,月亮已经不再是他情感世界中的单纯表现,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静夜思》中,李白描绘了一幅睡眠中的画面,月亮被赋予了一种手指的作用,表现出它象征了人们的思念和牵挂。

而在《月下独酌》中,月亮则沦为了酒中的陪伴,象征了身处孤寂的吟诗者的心境。

此时,月亮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成为了李白心灵和思想的象征。

李白晚期的诗歌中,月亮的意义更为深刻,更为多元化。

在晚年的作品中,月亮被李白赋予了更多的哲学况味和文化内涵。

在《将进酒》中,李白不仅将月亮用作情感投射,更是将其视为对天地自然和人类伦理的一种思考。

在《夜坐吟》中,李白将月亮比喻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象征。

这种从自然景象走向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展现了李白在晚年的诗歌中对月亮意象的不断拓展和丰富。

综上所述,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月亮的多重表现和象征意义的拓展,李白认真探究了自然和人性的关系,表现了他高度的文学才能和精湛的哲学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李白文化思维的独创性,更是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第一篇: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

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

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目录一、引言--3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四、“月” 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 参考文献------9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一、引言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在盛唐诗人中,他也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

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

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独特的想象构成了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李白式的诗歌特色。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中的月意象是其所作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以下是对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的论述:
月亮象征着李白的情感世界: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他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将月亮比作思念的象征,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月亮是李白的自我象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代表他自己的形象。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将自己比作月亮,表达了他不畏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气质。

月亮是李白表达哲思的象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

例如,在《庐山谣》中,李白用月亮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永恒,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月亮是李白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它不仅象征着李白的情感世界和自我形象,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特别是月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的出现,其使用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李白诗歌鉴赏中的一条绚丽的风景线。

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纵观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在他的笔下,月亮有各种形态的月、各种色彩的月、各种景物中的月,各种地点的月、各个时节的月等等。

在李白的咏月诗中,月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

像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成了诗人的化身。

一.“月”负载了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然而李白诗中的“月”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月,而是借“月”传达诗人无限的情思和心绪。

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远大政治报负和人生理想,其诗中多次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其远大的志向、报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

但是他那种“不屈己,不干人”的平交王候的狂傲而张扬的个性导致了被“赐金放还”,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但他却绝不因此而屈服。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李白之所以选择明月作为自己感情交流的对象,是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尴尬;他渴望功名,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备受压抑;他向往人格平等,却在森严的等级中举步维艰。

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李白像古人一样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诗歌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月”是中国人文中一个具有特殊含义意蕴丰富的文化意象。

作为广阔渺远中的冰镜玉璧般的自然之物,因人主观的心绪的差别,可以引生出不同的感想;面对亘古不变,清辉永存,自然勾起人们飞跃的神思,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妙。

再者由于传统美妙动人而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的叠加,更加辉映出意蕴丰富的内涵,比如中秋节,起于古人祭月节,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祟拜,碧空如洗,圆月如盘,赏月之余,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包含着一份深切的思念,是最具人情味,最有诗意的节日。

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与中国人的某些文化特质。

在中国文学中,它是有生命的,不但和人一样具有思想感情,而且也最善解人意,无论你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中国文人自然喜欢借月抒怀。

李白的咏月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大。

据统计,其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诗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

它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的气概、激昂的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物作细致的描绘,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特点,往往是喷发式,如狂飙如火山,想象是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意境开阔雄古,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月的形象也丰富多彩。

如溪月、天山月、溪江月、峨嵋月、关山月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诗中的月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其它景物一起组成新意象,成为作者面对现实、思考人生时的参照物。

诗人把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与之融为一体,使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因而意境显得生动形象、平中见奇,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所以古人有言,太白豪放,惊动千古,气盖一世,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

一、作为美的形象,象征美好,也代表爱《古风(其十)》:“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此处取出自海底“明月”意象作比,来形容鲁仲连的风采,表达对鲁为人排难中伤、功成不受爵、高风亮节的景仰;借此表达诗人的志趣与抱负。

《古风(二十七)》:“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以“皎月”比女子,极言秀美动人,倾城倾国。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第一篇: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月亮就有着独特的情感。

它是美的象征,皎洁的月光更是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的特定文化心理。

同时,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象,也会因外部的激化,人的主观心绪的差别而引发不同的感想。

它寄托了恋人的相思,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怀念与眷恋;在失意者的笔下,它则又成了失意、孤寂与落寞的象征……李白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幼年时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也有饮酒兴起时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更有游子思乡时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在其现荐的一千余首诗作之中,涉及月亮的就达380余首,数目之多,可谓唐诗这冠。

由此也足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

可以说,古代诗人之中,李白对月亮的描绘是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是最为完美的。

纵观李白的咏月诗,其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种形态,如“圆月”“初月”“新月”“半月”“弯月”;各种色彩,如“明月”“皎月”“素月”“清月”“朗月”;就时间而言,有“寒月“”冬月“晓月”“夕月”“古月”“汉月”“夜月”;就地点而言,又有“天门月”“西江月”“峨眉月“巴月”“秋浦月”“秦地月”“萧湘月”等。

而李白天生豪迈奔放的性格又使得他可以支“泛月”“醉月“乘月”“揽月”“寄月”甚至去“赊月”。

“如此地喜月、爱月、玩月、咏月,李白可谓是古今第一,天下无双。

”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

而李白更加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并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哲理精神融入兰中,使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月亮意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不仅有灵动飘逸的物境,更是饱含了作者人格意志的“我境”,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与独特的浪漫性,体现了自己支理想和光明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09中文3班那心彤梁永红摘要: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 / 余下三分啸成剑气 /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从历史上看,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对月亮有特殊情感的民族。

入晚,当我们抬头望月时,自然会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玉兔和蟾蜍,猛然间也会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一种特别的感受油然而生。

而我们能够想起的唐诗中有关月亮的名作,有一半出于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手中。

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寄情于物,可以使诗歌赏心悦目,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难抒之情、难言之理,都可以由意象婉转地代抒代言。

也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诗的张力性。

李白的月亮诗把他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对自我生存的体认,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把他生命历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一一袒露在他的诗中,这些不仅给盛唐的诗坛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后人留下了无人能匹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李白月意象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客观事物之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文学艺术上的意象指的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钟情于“月亮”这一意象,张九龄、李白、苏轼等诗人、词人都曾在他们的诗文中寄情于月,但是其中当属李白为最。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各类作品中,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德明丽意象,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了总数的几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诗人中写月最多的,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和月份的月更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而且在不同时间,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形容、比喻和借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这样的说法并非是溢美之词,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完全能够体现出来。

就先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

因前人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相反,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读出李白自小便与天上那一轮明月结下的不解之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是童年时期的李白对月亮的幼稚认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美丽而又多变的月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那颗小小的纯净的心灵的无数想象。

两个比喻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移情于景,鲜明生动,意象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随即又把神话拿来,月亮初升,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凡此种种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如此写法,借助于内涵丰富的月的意象,当然增加了美感,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力,怎能让人没有赏心悦目之感呢?之后笔锋一转,“蟾蜍蚀圆影,天明夜已残”,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当时已是玄宗晚年,皇帝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朝纲不振,这首诗即是李白针对当时黑暗的朝政而发的。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引出后羿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

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把月亮的圆缺与对它的观赏赋予了现实意义,既体现了封建社会政治对文学压迫的结果,又在艺术上使诗人的难抒之情、难发之慨,表达得深婉曲折,这,即是上文所述意象的作用之三。

由此可得,李白和他最爱的意象——“月”的缘分着实很深,那么相对地,毋庸置疑,他对月自然也感受得深入、剖析得透彻。

他的《把酒问月》,仅仅围绕着头顶上的月,以这一意象为纽带,把情和理融合得完美无瑕。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整首诗除中间两句用神话点缀之外,句句写实,语言朴素犹如儿歌,却又通篇贯穿哲学的沉思。

明月万古如一,而人世间则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造化的无穷与人生的短暂,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

李白问月,问的正是这种人人都能理解的矛盾并由此产生的苦恼;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月华如练人却千里,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希望自己能够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的思想被李白表述得巧妙生动,又极为质朴。

读诗的人不油会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感伤,同时也能得到难以言喻的慰藉。

既然古人、今人以至未来的人都要面对同样的矛盾和苦恼,这共同的矛盾和苦恼也就使世世代代的人彼此沟通,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沟通的媒介便是大家都能见到并会由它引起遐想的月亮。

诗的奥妙往往就在把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独特的方式说出来。

这一点,李白用把情理寄托于月的意象的方法做到了,此即前文所讲: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结果是制造出一了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所以说,李白不仅爱月,也懂月,甚至还友月。

月的意象,到了他的手中,不再仅是创作时被利用的工具,还是他终其一生的知己,因此也无怪乎月亮这个常见的意象在他手中作用总显得更大对他总是更服帖。

如上文所述,客观形象月与李白的主观心灵融合得如此紧密如此融洽,这样的境界,意蕴和情调怎能不无穷无尽呢?就像他的《月下独酌》:独自一人坐于花间独酌,无亲又如何?有月陪伴!再对着影,不就变成三个了吗?孤独却也豪放,暂时伴着它们,唱歌、为舞,及时行乐,“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以月为友,共舞、共醉,李白真乃极富浪漫情怀的奇才也!将自己的一腔情怀同月相联系,这般物我相融的境地,也唯存在于此篇千古流传的佳作中了。

这里,月的意象是无可取代的,正如诗人的感情是独一无二的一样。

这便是前文的“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这里的月只是李白的月,和别月俱不相同,全天下,陪李白饮、歌、舞的,只此一轮!难怪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有评云:“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

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

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

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

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如此这般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那洒洒落落的明月光在李白笔下明亮到何种程度——“疑是地上霜”,就是说他把一种光线转化成一种质地。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由空转实,人的心事也转实了,“举头望明月”是向往,而低下头呢,思故乡,举头与低头之间,是李白俯仰中宇宙;那轮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月在李白笔下平易到何种程度——李白诗中从无赊酒,却有赊月。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酒是要用钱买的,没钱的时候就用五花马、千金裘、龙泉剑去交换。

而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则容易得多,月色即使要钱,也可以赊。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

这种妙趣横生的想象,是李白以天地为衾枕的襟怀,有这样的天地之心,能够望穿天地明月;那个浪漫神秘的月世界在李白笔下无暇到何种程度——那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它无论怎样变化,永远是那样幽冷而静谧,使人产生达到透明和空灵程度的纯洁感。

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既是真实的,李白在其中饱受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不满现实的愤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们需要有个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他的世外桃源不在仙山也不在田园,而在与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世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这个世界无处不在。

李白看月与常人的审美不同,慧眼独具,别出心裁。

大致排列一下李白笔下的月,可谓变幻莫测,形态各异,创下了古今诗人写月之最:他用状物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风月、海月、江月、湖月、溪月、水月、云月、山月、沙月、星月、松月、天月、冰月、云外月、青天月、石上月、坟上月;他用时间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春月、新月、初月、夕月、夜月、归月、晓月、寒月、秦时月、汉时月、古时月;他用绘画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皎月、素月、皓月、明月、朗月、清月、白月;他用形象派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半月、弯月、片月、薄月、缺月、席月、禅月、浮月、高月、好月、孤月;他用地理学家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镜湖月、洞庭月、潇湘月、金陵月、天门月、秦地月、竹溪月、西楼月、三江月、芦洲月、五溪月、海上月、洲前月、江月、瑶台月、秦楼月、峨眉月、沦岛月、淮月、楚关月、秋浦月、西江月、边城月、碧山月、后湖月、万里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