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的平淡美赏析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处】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鉴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出了诗人经历挫折后那份坦然,那份平静。
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
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
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
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鉴赏】“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原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鉴赏】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原诗】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诗词原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诗词原文及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的词意: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这两句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
出自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
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
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
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
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
“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
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苏轼的诗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

【导语】《鹧鸪天·林断⼭明⽵隐墙》全词描绘了⼀幅夏⽇⾬后的农村⼩景。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苏轼的这⾸诗词,欢迎阅读! 《鹧鸪天·林断⼭明⽵隐墙》 宋·苏轼 林断⼭明⽵隐墙,乱蝉衰草⼩池塘。
翻空⽩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赏析】 词的上⽚描写夏景。
开头两句,视线由远⽽近,描绘⾃⼰居处的环境:远处有隐隐的⾼⼭,近处有丛⽣的翠⽵及长满衰草的池塘。
蝉声聒噪,令⼈烦躁不安。
这两句短短⼗四字却包含林、⼭、⽵、墙、蝉、草、池塘七种景⾊,容量庞⼤,呈现出⼀副杂乱⽆章、衰败萎靡的景象。
紧接着两句写得⽐较优美,有⼴袤的天空,还有飞掠⽽过的⽩鸟,亦有绿⽔池塘,有满池幽⾹的荷花。
意境清新淡雅。
下⽚前三句是词⼈⾃我形象的写照:⼣阳西下时,词⼈拄着藜杖在村边⼩道上徐徐漫步。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饱含着作者的⽆限感慨。
词⼈说,昨天天公殷勤下了⼀场好⾬,使得我⼜度过了⼀天凉爽的⽇⼦。
“殷勤”⼆字,包含着极为复杂的情感。
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处境⼗分艰难,才能⽆从施展,⼼情苦闷,精神不振。
本以为整个世界都跟⾃⼰过不去,不曾想还有天公想到⾃⼰,为他降下“三更⾬”,作者⼼中有些许的惊喜与感激。
但这殷勤的⾬给作者带来清凉的同时,也反衬出作者凄凉的处境,反衬出⼈世冷暖。
“⼜得浮⽣⼀⽇凉”之“⼜”字,下笔很重,它表现出词⼈得过且过,消磨岁⽉的消极情绪。
这与“浮⽣”所表达的情感是⼀致的。
苏轼受⽼庄思想影响较深,在他失意落寞的时候,这种思想占主导地位,可以说,他的⼈⽣越不幸,就表现得越超然、旷达。
扩展阅读:苏轼的评价 苏轼在⽂、诗、词三⽅⾯都达到了极⾼的造诣,堪称宋代⽂学成就的代表。
⽽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化精神。
东坡古诗赏析

东坡古诗赏析宋代文学巨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他以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和卓越的政治才能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
本文将围绕着东坡古诗进行赏析,进一步深入探讨苏轼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东坡诗歌的特点之一是豪放洒脱。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豪爽大气、不拘一格的个性。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豪情万丈的情感和无畏风雨的精神。
他大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受世俗束缚,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其次,东坡的古诗情感真挚。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例如《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生命的真挚态度和对于永垂不朽的渴望。
他的诗歌常常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
此外,东坡的古诗意境深远。
他的诗作常常以细腻、深邃的意象和意境给人以启迪。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幅画面使人们联想到秋天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渺小。
东坡的诗作往往具有画面感,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东坡古诗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个人的才情,更在于他对于诗歌创作的独到理解和创新实践。
他以自由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作,使得他成为宋代文坛的瑰宝。
他的诗作在形式上追求自由,强调音韵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作音韵优美、意蕴深远。
他的词作中也常常运用典故和寓意,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这些独特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让苏轼的诗歌作品独树一帜,流传于后世。
苏轼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豪放洒脱和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普世价值和时代特色。
他的诗歌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风格和情感。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的诗歌写实豁达、豪放清新,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以下是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简要赏析:
1.《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此词描写了狩猎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狩猎情境的生动描绘,表现了豁达、奔放的个性。
2.《赤壁怀古》
•赏析: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通过对英雄壮丽事迹的讴歌,表达了对壮丽历史的怀念之情。
3.《水调歌头》
•赏析:以饮酒、咏史为主题,表达了豁达豪放的个性,歌颂了壮丽的历史。
4.《青玉案·元夕》
•赏析:描写了元宵夜的景象,以节令抒发离情,结构严密,语言华丽。
5.《东篱乐府》
•赏析:以农村田园为题材,描绘了乡村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宁静农村生活的向往。
6.《和张仲素雨中早行》
•赏析:通过描绘雨中行走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新生活的向往。
7.《定风波·南海归赋蓬舟》
•赏析:以南海归来为题材,写作者的归乡之情,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8.《秋夕》
•赏析:以中秋为题材,描绘了团圆的画面,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9.《东篱乐府》
•赏析:以农村田园为题材,描绘了丰收的场景,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10.《石钟山记》
•赏析:通过描绘石钟山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展现了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
这些诗歌共同展现了苏轼豁达、洒脱的个性,以及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苏轼代表诗词赏析

苏轼代表诗词赏析————————————————————————————————作者:————————————————————————————————日期:苏轼词作欣赏苏轼,又名苏东坡。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政治倾向上,苏轼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苏轼的诗词解析

苏轼的诗词解析苏轼的诗词解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的诗词解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轼的诗词解析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
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
表现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诗风的《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诗亦被认为是北宋文化所达新高度的标志。
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
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
前一首词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
后一首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
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
苏轼的诗词解析2山色横侵蘸云霞。
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难忘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上阙写景。
云霞横亘天边,遮罩大地,如胭脂般血红。
落日余晖中,山色披上一层迷蒙凄然的柔光,像是刚从云霞里沾染出来。
一个“蘸”字,想象奇特,形象而巧妙地描绘出云霞之艳浓如水和在其笼罩下的苍山暮色。
“吐寒花”,说明已是深秋,又在“风静”之时,更添萧凉之意。
接着视角一变,由物而人,远望前方,林子深深,散落的农屋星星点点,偶尔传来几声昏鸦啼叫,更显山村的寂静和落寞。
苏轼诗词及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内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X〔今XX〕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赏析: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
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
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考,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
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
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年少狂,左牵黄,右擎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的平淡美赏析
摘要:文章从意境深远隽永、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涵义两个方面探讨了苏轼“平淡”诗词中的“滋味”,从画面美和韵律美两个方面探讨了苏轼诗词中的平淡之美。
关键词:苏轼;诗词;赏析
宋代诗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都追求一种平淡的美,有学者说,中国古典诗词将平淡美当做审美理想是从宋代开始的。
宋代诗人诗说非常重要的思想就在追求平淡美,苏轼的“平淡”诗论,挖掘了平淡美的本质特点,在平淡中蕴含深意,将诗美和人格精神紧密结合,具有让人回味的审美张力。
一、“平淡”中的“滋味”
苏轼对平淡美有这样的阐述:“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苏轼诗词中的平淡也是达到了极致,因此,看似平淡,若去仔细品读,会感觉津津有味。
1.意境深远而隽永
平淡的诗词所选用的意向都十分常见,十分普通,但是这些意向结合在一起,却能够让人有无尽的想象,从而沉醉于这种平淡美之中。
在联想和想象之时,读者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汇,进入审美的自由。
苏轼的诗词中,经常出现“残月”、“孤雁”、“孤舟”、“烟雨”、“梧桐”等意象,而这些看似普通的意象,在苏轼的诗词中却有不
同寻常的深意。
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构造了寒冷的意境,为后面的“幽人”和“孤鸿”出场做好了铺垫。
“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分明就是诗人超凡脱俗的写照,读者也由此看到了一种人格魅力与精神境界。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乱”、“穿”、“惊”、“拍”等关键词的应用,不仅勾勒出了一种恢宏的场面,让整首诗词的意境深远雄浑,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还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巧妙的勾画了出来,为下片赤壁大战中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了气氛。
2.平淡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涵义
以简单平淡的语言,勾勒丰富的意象,以古朴真实的形式,包含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平淡美的精髓,正如苏轼所说的“寄至味于淡泊”。
以平淡的诗作承载诗人丰富的内心,这种反差能够带给读者极大的心灵震撼,诗词的审美张力也由此体现出来。
如,苏轼在《定风波》中的文字: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的“春风”吹醒了诗人,正感觉“微冷”之时,忽然看见雨过天晴,山那边的“斜阳”迎接了自己,给自己送来了温暖。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萧瑟”一词是最好的感慨,萧瑟指风雨之声,而“风雨”二字则寓意丰富,即是指诗人外出途中的风雨,又指诗人人生中遇到的政治“风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作者心境最好的阐释,一种对人生的顿悟,一种醉醒之间的感触,一种无喜无悲的豁达,一种释怀,字里行间蕴含着不尽的心路历程,平淡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二、“平淡”中的“美”
苏轼认为诗词的平淡中必须要有“至味”和“奇趣”,提倡“美在咸酸之外”的观念,让看似平淡的诗词散发一种自然、真实、和谐的美。
平淡是一种岁月的积淀,是一种看淡世间繁华之后的淡然,是心灵的成熟。
平淡是呈现给人的表象,就如看似平静的大海,实则暗波汹涌。
苏轼的一生也是历经繁华,饱受寂寞,濒临死亡,这些都给了他人生的积淀,让他变得从容而淡然。
1. 画面之美
苏轼很多诗词中都勾勒出来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明快、清晰、赏心悦目之感。
如,苏轼的《蝶恋花》中: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红”花、“青”杏、“绿”水,三种色彩鲜明的事物描写,勾勒出一种生动而逼真的画面,给人心旷神怡之感,读者仿佛可以通
过文字看到晚春之时,花朵凋零,杏树上青涩的果实探出了头,在风中轻拂,燕子轻快的飞过天空,清澈见底的河流倒映着绿树,绿水环绕着村落的人家这样的画面。
诗人只用了寥寥几句,便勾勒出如此美丽真实的画面,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2. 韵律美
苏轼诗词中不仅能够勾勒出画面之美,其韵律美也具备很强的审美张力。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晴天的水、雨天的山都在笔下生动起来,“晴方好”、“雨亦奇”是作者对西湖的印象,而后面两句更是奇妙而贴切的描绘出了西湖的神韵。
将西湖比喻为西子,无论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风姿绰约的,人的美丽和西湖的神韵被诗人描绘得令人向往。
三、小结
平淡是一种绚烂的极致,苏轼的诗词,平淡之中耐人寻味,细细品读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意境美和韵律美,还给人以人生的智慧与启迪。
平淡是一种美,是一种简约而深刻的美。
参考文献:
[1]韩经太.论宋人平淡诗观的特殊指向与内蕴[j].学术月刊,1990(7).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79.
[3][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