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词中的意象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月是故乡明,我是别人。
”这句苏轼的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也突显了苏轼在词作中的月亮意象的重要性。
苏轼早年多次因文章触怒当时的政治局势而被贬谪,他将悲切的故乡情愫融入了词中,自然也常常描写月亮的形态和月亮所带来的种种情感。
在苏轼词作中,月亮的意象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将探究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思想。
一、苏轼的月亮意象苏轼对月亮的描绘与呈现既繁复又丰富。
最简单的当然是描写月亮的形状与亮度,如在《宁江怀古》中,他描绘了“长江天险”,“月色好,江声清钧,吴音戛然而止,宛若钟鸣”,可以看出苏轼熟练地运用了月亮、长江、时间等自然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而月亮在苏轼的词作中多数时候,往往被当作“月亮怀人”的凭藉。
在《东篱乐府·赠婢》一首词中,他写道:“丽人行不归,空庭把影微。
晓月一川绿,春风十里柔。
”这里的月亮和春风成为了赠婢者思念丽人的象征。
而月亮也往往被拿来形容自己的故乡,如《东篱乐府·丝丝》:“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云带月生。
这是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这首词中,月亮成为了苏轼思念故乡的象征。
二、月亮的情感与思想在苏轼的词作中,月亮所表现出的情感以及思想是多种多样的。
月亮往往是表现爱情、相思的凭藉。
对于苏轼这样的隐逸文人来说,取得爱人、失去爱人并不是他的人生目标,他依然只愿在诗词中表露出自己的情感。
同样,在苏轼的词作中,月亮被用来表现自己与世不同、痛苦的境遇。
在《东篱乐府·丝丝》中,他抒发了自己久在他乡,望月思乡之痛:“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云带月生。
这是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月亮,成为了他思乡的唯一寄托。
最后,月亮在苏轼的词作中也是表达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工具。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观乎赤壁之山,有客缄断余几许”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生存的虚无和对于社会的不满。
而“孤松涧,老僧目断,谁家秀水倒流空山”。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苏轼,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其中水意象的运用更是别具一格。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水意象,分析其形式、内涵以及在作品中的运用,以期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世界。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水意象广泛存在,并具有丰富的内涵。
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也是苏轼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媒介。
通过对水意象的描绘,苏轼将读者带入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苏轼笔下的水意象,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
他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出水的千姿百态。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将长江之水与历史典故相融合,表达出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与缅怀。
而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则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描绘,展现出一幅浩渺无垠的水景画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叹。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该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时的作品。
在词中,苏轼以赤壁为背景,追述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辉煌事迹。
其中,“大江东去”的意象尤为引人注目。
苏轼通过将长江之水与英雄人物相映衬,表达出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同时,也传达出时光荏苒、英雄已逝的感慨。
这种通过水意象传递情感与思想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魅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水意象在苏轼的作品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媒介。
通过对水意象的描绘,苏轼将读者引入了他独特的文学世界。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赞美,更是对人类历史与命运的思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比分析苏轼与其他文人墨客笔下的水意象,探究其异同点与传承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文化角度探究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与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苏轼诗词中意象组合的句子

苏轼诗词中意象组合的句子苏轼的诗词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这画卷是由一个个独特的意象组合而成的。
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在这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
“乱石”是第一个意象,它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穿空”的石头,这个“穿”字用得极为精妙,仿佛这些石头有着冲破天空的力量,给人一种雄伟、险峻的感觉。
接着是“惊涛”,“惊”字一下子就把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那种震撼力表现出来了,涛水“拍岸”,一个“拍”字,就像一个大力士在狠狠地击打岸边,那声音似乎都能在耳边响起。
最后“卷起千堆雪”,把汹涌的浪涛比作雪,那层层叠叠的白色浪头就像堆积起来的雪堆一样,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把赤壁之下江水的壮阔景象完美地呈现出来。
站在江边,仿佛就能看到那高低错落的怪石,感受到那汹涌澎湃的浪涛猛烈地冲击着江岸,溅起无数像雪堆一样的浪花,这种画面感实在是太强烈了。
再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面“明月”和“青天”就是两个重要的意象组合。
明月,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神秘感的意象。
苏轼在这儿抬头望着明月,心中充满了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
青天呢,广阔无垠,代表着一种未知的、神秘的存在。
他拿着酒,对着青天发问,什么时候才有这明月啊?这就像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在向无尽的宇宙寻求答案。
这两个意象组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既空灵又深邃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苏轼当时那种复杂的心境,有对明月的向往,有对未知的好奇,还有一丝淡淡的惆怅。
还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里面“穿林打叶声”是一个很生动的意象,雨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那声音就像在耳边滴滴答答地响。
“竹杖芒鞋”也是意象,这是一种很朴素、很简单的行头,和“马”形成了对比。
在风雨中,别人可能觉得骑马才好,才能躲避风雨,可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比马还轻快。
“一蓑烟雨”又是一个意象,一件蓑衣在烟雨中,这就象征着苏轼那种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词中的孤鸿意象探析

苏轼词中的孤鸿意象探析
孤鸿是苏轼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形象,他用它来描述一个人久别家乡,饱受思乡之苦的孤独和抑郁的情绪。
苏轼以乡音萦怀,把乡愁激荡流露,意象是诗意的,这个美丽的画面更是情思的升华。
他一般用孤鸿作为开头,展示一种抽象的交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乡愁的深切怀念和那种哀思。
孤鸿把乡愁联系在一起,它把乡愁提升到一种非凡的情绪,将乡愁激发出不可抑制的升华感。
孤鸿表现了一个人惆怅和孤独,他写出古今在逝去梦想中将不断重逢的共同爱恋,一个飘零落叶的画面永远不会逝去。
孤鸿也象征着人的去留之苦,它的到来表明的只有远离的家乡。
孤鸿缠绕在人的心里,它承载着对家乡的思念,把苦痛的思念扎根在人的心底,用回忆将人联系起来。
总之,孤鸿在苏轼词中既是一种颓废,又是一种思乡之情,既是一种真实,又是一种伤感。
它不仅表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而且为乡愁释放了深刻的人性情感。
苏轼词中的意象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苏轼的一生苏轼仕途艰难,身遇惨淡,但毕竟是苏轼,这些并没有使他悲观厌世,潦倒颓废,反而他写出的词,优美动人,耐人寻味。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词中的意境吧。
意象是什么:
在诗词中,通过某种组合关系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之意的语言形象,就叫做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
因此,我们这里讲的意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它注入了诗人的个人感情色彩。
意象在词中,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作者面对的客观现实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相契相合,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词的艺术境界。
小结
苏轼在我看来是一位无法复制的全才,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
他的一生波折不断拥有满腔报国热忱和凌云之志却遭到小人排挤,报国没有希望,内心孤独。
虽然苏轼屡遭风雨侵袭,变得像“鸿雁”一样缥缈孤寂飞来飞去,可他的品质还是像明月那样高洁,依然正直,热爱生活,依然要为北宋江山奉献力量。
他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去尊敬的人。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09中文一班 唐淳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
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
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一、 引言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①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
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
“好诗多在明月中”②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
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
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
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
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
“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1、 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月”寄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它不仅仅有代表着男女的思恋之情,更表现思亲之情。
苏轼定风波意象

苏轼定风波意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的意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穿林打叶声:这是指风雨声,通过描述风雨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表现出野外途中遇到的恶劣天气。
2. 吟啸且徐行:诗人在雨中漫步,吟诗长啸,表现出他的悠然自得和豁达的心境。
3. 竹杖芒鞋:这是诗人的行装,象征着他的简朴生活和不羁的个性。
4. 一蓑烟雨:这里的“一蓑烟雨”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在雨中身披蓑衣,也可以理解为他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和困难。
5. 料峭春风:描绘了春风的寒冷和凛冽,暗示了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
6. 山头斜照:夕阳的余晖洒在山头,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象征着雨过天晴,困难终将过去。
7. 萧瑟处:指的是刚才遇到风雨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困境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乐观向上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定风波》教案:解读词中意象及表达

苏轼《定风波》教案:解读词中意象及表达。
一、语言特点:苏轼的词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意象,不拘泥于传统的词牌形式。
《定风波》中,苏轼采用婉约、豪放、悲壮交替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渴望和挚爱。
二、意象分析:1、前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展现了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情怀,表达了苏轼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里的“穿林打叶声”是一种自然的声音,它让人联想起茂密的森林和繁茂的枝叶,而“吟啸”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突显了苏轼的文人身份和诗词才华。
2、第三和第四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通过描写胶囊、夜航和困境,揭示了苏轼在思乡之时的心境,表现出他对于家乡的无限思念和痛苦的羁旅之情。
同时,文中的“藕花深处”也成为了一种象征,引人深思。
3、第五和第六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仍教笛声催怨月,花枝如锦语重。
”通过深刻的象征和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突显了苏轼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表现出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和对时光的留恋。
三、表达方式:1、借景抒情:《定风波》中,苏轼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和感受,表达了他对故土、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在词中刻画出了他带着乡愁的情感世界。
2、抒怀寄情: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情感充沛的词,词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寄托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其中抒发出了他对故乡的满腔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之情,彰显了他坚强、执着、浪漫的个性。
3、象征表达: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穿林打叶声”、“藕花深处”、“花枝如锦”等,这些象征手法让词中的意境更加深邃,也让读者对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和提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总结:《定风波》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著名词作,其在词人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首词虽然没有遵循传统的七言、九言词牌,但词中意象丰富、抒情生动、情感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的词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文学的一次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词中的意象孙利兰【摘要】本论文以苏轼的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词作中常见的明月、孤鸿、风雨三种意象展开分析研究。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本文正是通过苏轼贬谪时期词作中的几个意象来探索其贬谪心态。
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词人身处贬谪时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理想。
关键词:苏轼词意象贬谪心态一、引言诗词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
一首诗词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
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不同于物象,它注入了诗人的感情色彩。
意象把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在勾画出整个诗篇脉络的同时,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词的艺术境界。
在苏轼的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下面就其中三个意象展开研究。
二、苏轼词中的意象研究(一)明月意象:广漠时空下的人生诘问和苦难排解明月意象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明月意象“大放异彩”,让文人百写不厌。
清代黄宗羲一语道破:“好诗多在月明中。
”在苏轼的词中,有大量的月意象,他一生咏月、赏月、问月,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很好体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
”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
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苏轼通过问月来试问社会上正直的人和事还有多少?“天上宫阙”有隐喻朝廷之意,“高处不胜寒”,暗含朝廷难处之慨,他当时既不能“致君尧舜”,兄弟又不在身边,政治关系和血缘亲情都得不到慰藉,双重的人生失意使他不禁在月下“把酒问青天”。
他既向往超凡脱尘,又担心高处孤寒,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乘醉在天上和人间徘徊,最后还是落实到“人间”、“忠爱”的政治性寄托上来。
他为什么会在矛盾中作这样的选择呢?因为他自幼学儒,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是他一生立身处事的根本。
儒家的人生态度基本上是就积极用世的,它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苏轼虽然很羡慕陶渊明,有“归隐”的思想,但由于他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很深,终究没有归隐。
中秋明月的美好寓意与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
诗人一生充满波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
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
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
苏轼写词的月意象除了单独存在之外,还有着独特的意象系统。
他写词中的意象系统主要表现在“江、月系统”。
苏轼词中的“月”大多时候是和“江”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后夜松江月满”(《如梦令•题淮山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他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等。
在这些词作中,“江”和“月”紧密相连,合二为一。
江是很宽阔的,一眼望不到边,,江水清澈而平静,明月倒映在江水之中,画面幽静而美丽,使得烦恼抛之脑后,一切杂念都不存在了。
“江”因其气势而使词境开阔,“月”因其灵妙而使词境空灵,江月的结合很完美,把诗情、画意、哲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词人一生的波折不断,命运多舛,把天上的“月”与地上的“江”结合在一起,用“江月”、“江水”可以用来洗涤心胸、排遣胸中苦闷,消解诗人人生的悲剧意识。
另外,苏轼词中的月意象与人之间还存在着亲和关系。
他一生是孤独的,以月为友,与月为伴,他把月当作与自己同等的存在。
月是孤独的,同时它也是皎洁的,这正与苏轼高尚的品质相似。
例如作品《西江月•黄州中秋》中的“月明多被云妨”。
当时苏轼被贬到儋州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心中不免有一些感慨,正值秋季,万物凋零,诗人想到自己的人生也不过如此,凭添了一些孤寂和愁绪。
云遮月本是很正常的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这里却意义不同。
明月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云则指的是小人,诗人没有得到重用,并不是因为自身的才学问题,而是因为在朝中政局中小人当道,自己被小人排挤,正直之声不能上达。
诗人借用云妨明月来比喻自己被小人陷害,正是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遭遇,才会觉得月与自己是朋友,能达到心灵上的共鸣,由互相理解而产生默契,因此也才会有诗人一次次的“问月”。
(二)孤鸿意象:清幽之境中孤独高洁的灵魂孤鸿,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苏轼的专利,在他的诗歌中大量存在。
在《全宋词》苏轼360首词当中,“鸿”字出现了9次,“孤”字出现了36次,可见除了“明月”意象,“孤鸿”对苏轼来说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苏轼是吟唱生命悲歌的流浪者,他的词作或浓郁或阴晦,从整体上呈现出悲情色调,从他的词作中流露出的悲怆性可以称为“孤鸿情结”。
苏轼生在北宋,北宋国力不振,外有捍敌,内则经济颓废,新旧党派作乱。
在他二十二岁时,他以文动朝野,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才学横溢,本应该用才学效力国家,得到国家的器重,但是他的直言却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人,遭到小人的排挤,屡遭迫害。
他几度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他的贬所,在他的内心里面满怀不为人知的孤独幽怨。
在他被贬期间,文学成就很高,写了不少词作,其中有“孤鸿”意象的词作就有“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露寒烟冷兼葭老,天外征鸿廖唳”(《水龙吟》),“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鸿雁这一意象在苏轼的词作中或是借物自喻,或是作为背景,烘托气氛,他所引用的鸿雁意象带有孤寂和孤傲的指向。
“谁见幽人来?缥缈孤鸿影。
”这句可以说是苏轼的心迹写照。
“乌台诗案”是北宋最大的一场文字狱,苏轼也是在这一次中遭到了一生中最严酷的政治打击。
当时王安石是新派,苏轼的政见与他不合,写了一些诗激怒了新党。
在多方的营救下苏轼于元丰二年被贬到黄州,那时他的心情怎一个“愁”字了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正是东坡被贬黄州所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全词一开始就用“缺”、“疏”、“断”,为全词定下了低沉的基调。
深夜,一位幽人在月下独自徘徊,谁见?只有失了群的孤鸿看见。
这里诗人自比孤鸿,词中借孤鸿而写幽人,孤鸿、幽人都是诗人自指,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恨无人省、拣尽寒枝、寂寞沙洲,不难看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凄楚。
孤鸿失群就像诗人失意一样,境遇是多么的凄凉?孤鸿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这正是当时诗人的现实处境,孤鸿洁身自好,“拣尽寒枝不肯栖”,诗人和它一样,在遭到贬谪迫害后仍心志不移,没有放弃理想和忠君报国,没有随波逐流。
孤鸿失群,幽人失意。
幽人有着孤鸿的情态,孤鸿有着幽人的心志。
孤鸿很长时间以来,积下了很深的怨恨,没有人能理解、能体察,只得离去,但是它仍孤高自傲,不肯栖息树林里的高枝,宁愿到沙洲上去度过寒冷和寂寞,这不正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吗?即使被奸臣陷害,仍保持其孤高贞洁的品性。
人间有味是清欢,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拣尽寒树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诗人已完全与孤鸿融为一体,词人虽然不得志,一人孤独,但是他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宁肯孤寂也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才高屡欲补天,却空怀报国之志,苏轼的内心充溢着边缘人的孤寂。
叔本华认为:拒绝投降和同流合污的人注定是孤独的,他确信自己的优越,所依据的是自己内心对自我价值的体认,并不以外来的评价作为尺度和依据。
苏轼对当时的北宋国势有清醒的认识和超前的危机感,无人可通心志的孤寂吞噬着他的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热情,在万般无奈之余,只有借词篇来展示他那一愫孤寂、悲凉的情怀。
孤鸿情结在苏轼的词作中有多方面的展现,孤鸿意象从不同层面印证了苏轼的心性情怀。
(三)风雨意象:不畏坎坷、旷达超逸的胸襟和情怀晴空万里,大家的心境自然也就开阔得多,遇上刮风下雨,难免有所恐慌和心情低落,苏轼词中的风雨更为猛烈。
苏轼一生波折不断,满腔热忱不但不能为国效力,还多次被贬。
在黄州谪居时期,他的词风逐渐走向成熟,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可以说是一次死里逃生,他经历了人生旅途中的风风雨雨,深切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开始思索生命的真谛。
在他的词作中大有“风雨”意象的存在,“风雨散,飘然何处”(《鹊桥仙•七夕送令举》),“官里事,何时毕。
风雨外,无多日”(《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在黄州“沙湖道中遇雨”而作,全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雨中的画面,由于风雨突然袭来,同行的人急匆匆找避雨处所,狼狈不堪。
然而苏轼却在雨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别有一番乐趣。
他还提醒同行人“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既是对同行人的勉励,也是对自身的勉励。
在一阵雨后,天空放晴,可以归去了,在人们因天晴而高兴时,诗人却不喜,当诗人回头看到刚才在雨中人们的狼狈、草木的萧瑟时,却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
“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很强,但是“莫听”把它们全部否定了,这是词人的一种定力和持守,可以说是不畏“风雨”。
“风雨”语意双关,在这里来说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政治上的风雨,对于两种不同属性的风雨,诗人的态度却是一样的,都是坦然的来对待。
政治上的“风雨”比自然界的更为猛烈,但诗人并不畏惧,面对风雨,面对人生逆境,他的壮志仍不消退,苏轼吸纳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他在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报国无门的现实中能用儒家的孔颜乐道、道家的顺其自然、佛家的随缘来自我调剂平衡,为浮躁动乱的灵魂寻找一处安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