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爱莲说(1)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惟吾德馨.(2)无案牍之劳.形(3)可爱者甚蕃.(4)濯清涟.而不妖2.翻译下面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鸿.儒(2)劳.形(3)甚蕃.(4)鲜.有闻6.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陋室铭》:《爱莲说》:8.两篇文章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比较阅读及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比较阅读及课外类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莉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睛,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婀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者”字的用法或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莲,花之君子者.也B.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语段(一)赞莲为“花之君子”,语段(二)赞荷为“花中仙子”,两文作者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赞誉?古文阅读芙蕖李渔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爱莲说》背后的故事

《爱莲说》背后的故事《嘿,说说〈爱莲说〉背后的那些事儿》咱今天来讲讲《爱莲说》背后的故事哈。
你知道不,写《爱莲说》的周敦颐那可是个特别有个性的人。
有一回啊,周敦颐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花园里玩。
那花园里啊,各种各样的花都有,可漂亮了。
朋友们都在那欣赏着花,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哇,这牡丹真好看,富贵大气。
”一个朋友说。
“是啊,还有这芍药,也很漂亮呢。
”另一个朋友接着说。
这时候,周敦颐却站在一个小池塘边,看着池塘里的莲花发呆。
朋友们都觉得奇怪,就走过去问他:“老周啊,你看啥呢?这莲花有啥好看的?”周敦颐笑了笑,说:“你们看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多特别啊。
”朋友们听了,都有点不以为然。
“这莲花是挺好看,但是也没你说的那么夸张吧。
”周敦颐摇摇头,说:“你们不懂。
这莲花代表着一种品质,一种高洁、正直的品质。
不像那些牡丹啊,芍药啊,虽然好看,但是太过于艳丽,太俗气了。
”朋友们还是不太理解,就和周敦颐争论了起来。
“老周啊,你这也太偏激了吧。
每种花都有它的特点,不能说牡丹和芍药就不好啊。
”周敦颐也不生气,继续给朋友们解释。
“你们想想,这莲花生长在淤泥里,但是却不被淤泥污染,依然那么干净、纯洁。
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啊。
我们做人也应该像莲花一样,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要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影响。
”朋友们听了周敦颐的话,开始有点明白了。
“嗯,你说得好像有点道理。
这莲花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
”从那以后啊,周敦颐就更加喜欢莲花了。
他还写了《爱莲说》这篇文章,来表达他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
你看,这就是《爱莲说》背后的故事。
虽然很简单,但是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周敦颐对莲花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也能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初中语文课文目录(人教版)

初中语文目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3、*生命,生命(杏林子)4、紫藤萝瀑布(宗璞)5、童趣(沈复)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第二单元6、理想(流水河)7、*短文两篇行道树(张晓风)第一次真好(周素珊)8、*人生寓言(节选)(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10、《论语》十则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第三单元11、春(朱自清)12、济南的冬天(老舍)13、*山中访友(李汉荣)14、*秋天(何其芳)15、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第四单元16、化石吟(张锋)17、看云识天气18、*绿色蝈蝈(法布尔)19、*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20、*山市(蒲松龄)写作·口语交际探索月球奥秘第五单元21、风筝(鲁迅)22、羚羊木雕(张之路)23、*散步(莫怀威)24、*诗两首金色花(泰戈尔) 纸船(冰心)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第六单元2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27、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28、*女娲造人(袁珂)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 30、*寓言四则赫耳墨斯与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写作·口语交际追寻人类起源课外古诗词:龟虽寿(曹操) 过故人庄(孟浩然)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夜雨寄北(李商隐) 泊秦淮(杜牧)浣溪沙(晏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如梦令(李清照) 观书有感(朱熹)名著导读:《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附录:硬笔书法⏹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3、*丑小鸭(安徒生)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5、伤仲永(王安石)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第二单元6、*黄河颂(光未然)7、最后一课(都德)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10、木兰诗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第三单元11、邓稼先(杨振宁)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13、*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第四单元16、社戏(鲁迅)17、安塞腰鼓(刘成章)18、*竹影(丰子恺)19、*观舞记(冰心)20、口技(林嗣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第五单元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22、荒岛余生(笛福)23、*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24、*真正的英雄(里根)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山海经》两小儿辩日《列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第六单元26、珍珠鸟(冯骥才)27、斑羚飞渡(沈石溪)28、*华南虎(牛汉)29、*马(布封)30、*狼(蒲松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课外古诗词:山中杂诗(吴均) 竹里馆(王维)峨眉山月歌(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 滁州西涧(韦应物)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约客(赵师秀) 论诗(赵翼)名著导读:《童年》《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附录:临摹、欣赏颜体书法汉语词类表(实词)⏹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3、芦花荡(孙犁)3、蜡烛(西蒙诺夫)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5、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芩)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第二单元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7、背影(朱自清)8、台阶(李森祥)9、老王(杨绛)10、信客(余秋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让世界充满爱第三单元11、中国石拱桥(茅以升)12、桥之美(吴冠中)13、苏州园林(叶圣陶)14、故宫博物院(黄传惕)15、说“屏”(陈从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17、奇妙的克隆(谈家桢)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19、生物入侵者(梅涛)20、你一定会听见的(桂文亚)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走上辩论台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陶渊明)22、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23、核舟记(魏学洢)24、大道之行也(《礼记》)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第六单元26、三峡(郦道元)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8、观潮(周密)29、湖心亭看雪(张岱)30、诗词四首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 游山西村(陆游)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怎样搜集资料课外古诗词:长歌行(少壮不努力)(汉乐府)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野望(王绩)送友人(李白) 黄鹤楼(崔颢)秋词(刘禹锡) 鲁山山行(梅尧臣)浣溪沙(苏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附录:欣赏王羲之书法汉语词类表(虚词)⏹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藤野先生2 我的母亲3 我的第一本书4 列夫·托尔斯泰5 再塑生命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第二单元6 雪7 雷电颂8 短文两篇9 海燕10 组歌(节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第三单元11 敬畏自然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3 旅鼠之谜14 大雁归来15 喂——出来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科海泛舟第四单元16 云南的歌会17 端午的鸭蛋18 吆喝19 春酒20 俗世奇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五单元21 与朱元思书22 五柳先生传23 马说24 送东阳马生序25 诗词曲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第六单元26 小石潭记27 岳阳楼记28 醉翁亭记29 满井游记30 诗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送元二使安西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无题相见欢登飞来峰清平乐村居名著导读:《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附录:欣赏唐人狂草短语结构类型表句子成分简表标点符号用法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雪2 雨说3 *星星变奏曲4 *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第二单元5 敬业与乐业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7 傅雷家书两则8 *致女儿的信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第三单元9 故乡10 *孤独之旅11 我的叔叔于勤12 *心声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第四单元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第五单元17 智取生辰纲18 *杨修之死19 范进中举20 *香菱学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第六单元21 陈涉世家22 唐雎不辱使命23 *隆中对24 *出师表25 词五首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破阵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外古诗词背诵:《观刈麦》(白居易)《月夜》(刘方平)《商山早行》(温庭筠)《卜算子咏梅》(陆游)《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名著导读:《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诗两首2 我用残损的手掌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 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第二单元5 孔乙己6 蒲柳人家(节选)7变色龙8 热爱生命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第三单元9 谈生命10 那树11 地下森林断想12 人生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第四单元13 威尼斯商人14 变脸15 枣儿16 音乐之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五单元17 公输18 《孟子》两章19 鱼我所欲也20 《庄子》故事两则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第六单元21 曹刿论战22 邹忌讽齐王纳谏23 愚公移山24 《诗经》两首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课外古诗词背诵:从军行月下独酌羌村三首(之三)登楼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望月有感雁门太守行卜算子别云间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注】没有标*的是精读课文,标有*的是略读课文。
初一年级语文2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

初一年级语文2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部编版七年级(上)01 曹操《观沧海》02 王湾《次北固山下》03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04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05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06 刘禹锡《秋词》07 李商隐《夜雨寄北》08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09 谭嗣同《潼关》10《论语》十二章11《诫子书》01 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02 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03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04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05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06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07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08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09 谭嗣同《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0《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初中语文27篇文言文和古诗易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可直接打印)

初中语文27篇文言文和古诗易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可直接打印)6.文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1.《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勤奋学习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作者冋忆“从师”经历时,感叹生活艰辛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表明作者求学时“苦中有乐”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十七、《诗经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十八、《兼葭》(诗经)1.《兼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景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十、《饮酒》1.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描绘黄昏温馨和谐的画面,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喜爱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于还。
二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景物描写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十二、《次北固山下》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抒写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十三、《使至塞上》1.《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洛阳边。
二十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周敦颐 字茂书 宋代哲学家 有《周元公集》
朗读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予桃花一处开。
画
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解释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一种文体 多 唐朝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 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 隐逸者 认为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 洗 清水
隐士
濯清涟而不妖 妖艳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长蔓 长枝 更
花之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 少 宜乎众矣 当然
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
从淤泥里长出而不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
在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长蔓, 也不长枝(或:不牵牵连连,不枝 枝节节的)
示例(提纲):
我爱松树。 1. 能耐瘠薄。“依石隙微土 而生,抗烈日严寒而存”。 2.不畏严寒。孔子说:“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用途广泛。
爱牡丹的,当然很多了。
比较下列“之‘字的用法
1. 水陆草木之花 的 2. 予独爱莲之出 表示舒缓语气 淤泥而不染 3. 莲之爱 宾语提前的标志
说写练习
用对偶句,描写一种花木 松树: 依石隙微土而生 抗烈日严寒而存
说写练习二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 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 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濯zhuó
读准字音:
涟liá n
淤yū
蕃fá n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蔓 亵xiè
读准字音:
噫yì 鲜xiǎn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 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予yú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 生长环境 —— 形体姿态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 香味
—— 气质
不 蔓 不 枝
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品格
不 攀 附 权 贵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 义? ——象征在污浊 的社会洁身自好。
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主题) ?
1.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 的世风。 2.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 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 “物”,言“洁身自好”之志。
(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 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 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的节 操。)
读懂课文 疏通大意
“说”是一种什么文体?
• “说”这种文体, 可以记事,可以 议论,都是为了 说明一个道理。 • 大致相当于今天 的杂文。
注释1:
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人盛爱牡丹。 唐朝
译 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 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朝的 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 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 洁净的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 里)玩弄。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爱菊花的,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扩展阅读 咏花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采莲曲
江南可采莲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北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周敦颐
爱莲说
一种文体
妙笔生花
粉面含羞
姐妹仙子
孪生姐妹
一枝独秀
独擎高烛照红装
梦
小荷才露尖尖角
春华秋实
青春将逝
花落去,可奈何 池中更有新生者
沉鱼落雁
世人皆睡君独醒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要用它发现光明
为什么人们这样喜爱莲花?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 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 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 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 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 化心态。(古人笔下的“莲”) 这种文化心态的产生,与一篇 文章有关——
写“爱莲”,为什么先写 “爱菊”和“爱牡丹”? •这是衬托手法
•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予独爱莲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正衬 品格高洁 超凡脱俗 质朴正直 志洁行廉
反衬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哪一句是千古名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牡丹呢?
• 因为牡丹象征 荣华富贵,而 世人多追求荣 华富贵。
• 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 而且爱得很深。
“盛爱牡丹”的“盛”字可否删 去?
印证性参读: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周敦颐爱不爱菊花和牡丹?为什么?
答问 理解思想和艺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陶渊明独爱菊。 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别 的花?他为什么爱菊花?
• 不爱。他 “独爱菊”。 • 菊花秋季开放,不与百 花一处开,象征着憎恶 黑暗现实、不与统治者 合作的隐士。
参读:(印证陶渊明爱菊)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沾染(污秽) 有微波 不庄重 洗 涤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枝 耸立的立 蔓 长枝节 亲近而 样子 不庄重
水清而 注释2: 美丽而
• 我却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中生 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 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 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 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 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 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注释3: 叹词 认为 唉
隐士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 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少 对于菊花 应当 的喜爱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 隐士(隐居的人);牡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 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 的 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 到。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 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背诵
归纳 复习
归纳:在作者眼里,菊、牡丹、 莲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 菊花象征隐士; • 牡丹象征富贵; • 莲花象征君子。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品 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1.莲 2.菊
3.牡丹
• 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 于流俗,品格最下;
• 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 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 • 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 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 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 不爱。他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 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 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 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 更不爱牡丹,他不追求荣华富贵。
作者爱莲花什么“品质”呢?
(“予独爱”领起下文哪几句?)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