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_1

合集下载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总复习之宇文皓月创作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成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挺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弥补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暗示舒缓语气三、文学知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024年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年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年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2024年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1《爱莲说》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做的一篇散文。

这篇__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2-3]【翻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文言文的爱莲说全部翻译

文言文的爱莲说全部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与牡丹,事以似而性不同。

下者抑之,上者扶之,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陆之间各种草木的花朵,可爱的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人都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牵连不枝蔓,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随意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菊花与牡丹,虽然外表相似但性质却不同。

地位低的人往往被压制,地位高的人得到扶持,因此对牡丹的喜爱,应该是很普遍的。

莲花之所以受到我特别的喜爱,是因为它能够在污泥中生长而不被沾染,就像君子能够在污浊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纯洁。

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如同君子外表朴素却内心丰富。

莲花的茎直立而干净,不牵连不枝蔓,正如君子的行为正直不偏不倚。

它的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新,就像是君子的品德高尚,影响深远。

莲花直立而不倾斜,就像君子立身处世坚定不移。

这样的莲花,自然让人心生敬仰,不愿轻易亵玩。

菊花虽然也是花中的一种,但它更像是避世隐居的隐士,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牡丹虽然富贵华丽,却往往被世人所追逐,失去了它本真的自然之美。

而莲花,既不像菊花那样避世,也不像牡丹那样俗艳,它既有着菊花的高洁,又有着牡丹的富贵,却又不失其君子之风,这正是我独爱莲的原因所在。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莲花以其独特的品格,成为了我心中君子形象的象征。

它教会我,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正直,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这正是莲花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也是我对此花之爱的诠释。

爱莲说原文朗读带翻译

爱莲说原文朗读带翻译

爱莲说原文朗读带翻译Title: A Reading and Translation of "On the Love of Lotus""On the Love of Lotus" is a renowned poem written by the Tang dynasty poet Liu Yuxi. The poem describes the beauty of the lotus flower and the admiration it evokes in the poet.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provide a reading and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text.爱莲说。

白居易。

余光中。

《爱莲说》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著名诗歌。

这首诗歌描述了莲花的美丽以及它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景仰之情。

本文将提供原始中文文本的朗读和翻译。

白居易。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句写出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把酒,闻到了莲花的淡淡清香,使他的袖子充满了这种香气。

诗人说,不要说这香气不能使人陶醉,就连帘子被西风吹起的声音,也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

人们常说黄花易凋谢,而人也易衰老,这里用“人比黄花瘦”来比喻人的衰老,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人来问君何事。

愁肠已断天涯路,落花风雨更伤春。

此句写出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把酒,有人前来询问他的心事。

诗人的愁肠已经断了,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

落花风雨更伤春,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如弓。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此句写出诗人在九月初三夜晚,观赏了一轮明月,觉得月亮的光芒就像珍珠一样闪耀。

诗人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一切还像初次见面一样美好,那么何必为秋风悲画扇呢?诗人爱莲,不仅是因为莲花的美丽,更是因为莲花所代表的高洁和纯洁。

《爱莲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爱莲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爱莲说宋代: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注释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周敦颐《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家. “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2分)①可爱者甚蕃多②亭亭净植树立或立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莲说》原文和翻译

《爱莲说》原文和翻译

《爱莲说》总复习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
一、导入
图片结合诗:杨万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些是关于荷花外形美的,引出荷花的品质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二、关于文体“说”和周敦颐的简介。

(课件显示)
插入《爱莲说》的来历。

三、解决生字词,然后朗读课文。

(课件显示)
四、听配乐朗诵范读。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

五、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补充、修正,指出文中的重难点。

六、整体框架

隐士
惋惜


生长环境

君子
赞美
体态香气
托物


风度气质
言志
牡丹
富贵者
讽刺
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1、莲——作者把莲比喻象征什么?作者对莲的态度?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2、除了莲以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它们象征什么?作者的态度?
插入菊花、牡丹的品质(课件显示)
3、课文是关于《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插入衬托的写作手法(课件显示)
4、作者是单纯写莲花吗?
引出“托物言志”。

5、作者“言”的什么“志”?
(课件显示)莲花
对应
人的品质
七、探讨:
文章一开头就说“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既然“可爱者甚
蕃”,为什么单单用菊花、牡丹作为莲的衬托呢?
明确:花的象征意义,抓住典型。

八、探讨·延伸
单纯的就花而言——喜欢哪一种?
现实生活中哪一种花
结合花的象征意义——又喜欢哪一种?
更能适应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