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合集下载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分析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分析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分析作者:陈子婕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不仅在豪放词的创作上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其婉约词的创作也独具特色,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应用了大量以雅为美、情思曲折深婉的创作手法。

本文主要针对苏轼婉约词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创作特点中国诗词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其中苏轼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他的很多豪放词至今都家喻户晓,如《水调歌头》等。

除此之外,苏轼的婉约词占据他所有诗词的大部分,并且有很高的成就,丝毫不比豪放词逊色,显示出其鲜明的艺术个性。

下面将对苏轼婉约词所具有的鲜明特点进行分析和概述。

一、婉约中不乏乐观旷达的风格苏轼的婉约词常常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反映这一特点的代表词为《蝶恋花》。

这首词写的是在暮春时节的伤春情怀,但在惋惜之中又夹杂着些许乐观。

如:“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描写的是杏花掉落,絮花飞落,春光已尽的景色,本来会让人们触景生情,引发人们的伤感之情。

但悲中见喜,苏轼又描写了一幅飞翔的燕子和充满青山绿水的风景优美的乡村图。

动静结合,在渲染了悲伤的气氛后又带来了较为欢乐的氛围。

从“天涯”、“行人”中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正在进行一个孤独又失意的旅途。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愁绪不断,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就可以看出苏轼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以开阔的胸襟来面对生活的不易,就能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

词的下阕则记述了一男子对“墙里佳人”的单相思,因为与佳人被一墙隔开而使男子心生伤感和烦恼。

而之前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便很好的规劝了这位为情所困的男子,使男子进行自我开解,将悲情的事件又引到了乐观豁达的情调上,同时又体现出苏轼婉约词脱离世俗,健康纯洁而高远。

二、情思曲折深婉的描写手法在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常常用深沉的哀愁来表达浓重的情爱。

反映这一特点的代表词为《江城子》。

这是一首用来怀念亡妻的词,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的思念。

词的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了苏轼在这十年中与妻子阴阳两隔的孤寂心境,并有“不思量,自难忘”的直抒胸臆,表现出对亡妻刻骨的思念。

浅谈苏轼婉约词

浅谈苏轼婉约词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1—20 12 学年第一学期)课号:054TSLAGX 课程名称:宋词选读改卷教师:学号:106070076 姓名:黄晓岚得分:浅谈苏轼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

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也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苏轼却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也写得非常出色。

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还有三百余首,约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些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不亚于唐宋时期其他婉约词。

可以说,苏轼的婉约词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从对后人的影响来说都是巨大的。

一.言情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爱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婉约词的重要内容。

它首先表现在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

苏轼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浅析苏轼的婉约词

浅析苏轼的婉约词

词本艳科,所谓“诗庄词媚”,体格各不相同。

婉约词作为词的基本风格之一,正好适应了词的女性文学特质。

婉约本用于形容女性的容态。

魏晋后,婉约一词渐移用于文学品赏,其常与“绮靡”对举,与“风流”并提。

可见引用文学鉴赏后,仍有女性化的妩媚、轻柔等审美意味。

宋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词发展的重要时期,源于前唐诗歌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使文人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转而向词发展,而当时传统的婉约词风为正统,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并致力于此。

但到南宋辛弃疾后,豪放派才可与婉约派比肩。

所以在苏轼的个人作品中,婉约与豪放词的出现理所当然。

一、婉约词之于苏轼(一)苏轼对婉约词的认识与态度被认为是豪放派开山鼻祖的苏轼。

他的那些振奋人心,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后人广泛传唱。

然而,仔细翻阅《苏东坡词全篇》一书,便可以发现苏轼的词不乏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东坡先生认为:“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乍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鲜于子骏书》)可见,柳七郎的词是写给酒筵上的歌女唱的,苏轼的词却是供“东州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二)后人对于苏轼的婉约词的认识和评价。

张炎称赞道:“东坡词如《水龙吟》咏杨花,咏闻笛,如《过秦楼》、《洞仙歌》、《卜算子》等作,皆清丽舒徐,高山人意。

《哨遍》一曲隐括《归去来辞》更是精妙,周秦诸人所不能到。

”①贺裳曰:“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而《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今十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②王士祯曰:“‘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③可见苏轼的婉约词已经被人们所关注,在词学发展史上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轼“以诗为词”进行自己的创作,采用锐意创新的写作手法,如运用白描的手法来抒发伉俪之思,营造一种忧伤的畅怀,使情绪有了载体。

谈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谈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谈苏轼婉约词的特点作者:李志宏来源:《北极光》2018年第03期苏轼的婉约词和其他词人所创作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具有极强的艺术色彩以及感染力。

宋朝的胡寅曾经在《酒边集序》中对苏轼做出过如下的评价:“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通过阅读苏轼的词我们能够感受到磅礴恢弘的气势,也能够感受到乡村风光的幽静美好,不但有壮志凌云的报国志向,也有感叹未来的低沉吟唱。

苏轼用诗作词,敢于冲破传统词句的束缚,将词做出巨大的改变,打破了以往人们对词不好的看法,不断地扩展词的素材,开阔词的意境,提高词的整体质量。

苏轼的词给人一种能够表达任何意义,能够言说一切事件的感觉。

假如说,苏轼豪放词好比是奔腾的大海,震撼人心,那么苏轼的婉约词就好似春风绵绵,悄无声息,吹尽世间繁华。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一)志向高远、用词典雅俗话说得好,诗言志,词表情。

表情,是婉约词派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苏轼婉约词的用诗作词,丰富了言情词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兄弟情谊、山水之情、夫妻之情、好友之情等多种情感。

下面笔者就夫妻之情进行简要的概括。

苏轼婉约词作品中关于男女的作品不在少数,其中也不乏艳情的内容,可是却与传统的情词有所区别。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婉约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夫妻之情在古人的眼中十分的重要,庄重而且神圣不可侵犯。

用流行的小调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是苏轼的重要创新,与此同时也表明了苏轼已经冲破了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观念。

这一词可谓是千古绝唱。

诗中有这样的表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人结合自己十年以来的从政生涯中的不幸发出忧伤的感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故去妻子难以忘怀的真挚情感以及深深地想念。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及与传统婉约词的不同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及与传统婉约词的不同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及与传统婉约词的不同作者:谭欢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6期内容摘要:苏轼,宋代最有创造性精神的词人,不论是诗、文还是词,他都有别具一格的创作,然而我们眼中的苏轼似乎总被贴着“豪放派词人”的标签,其实在他一生创作的所有词作中,婉约词是占绝大多数的,这些婉约词,与早期内容、题材相对狭窄单调的传统词相比,同样值得我们进一步欣赏研究,本文即在苏轼婉约词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析苏轼的婉约词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传统词艺术风格人们总习惯性地称苏轼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然而豪放词在他一生所作的三百多首词中其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苏词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与当时其他的词人一样,都是婉约词作,宋朝文坛一直把创作婉约词作为主流,人们也逐渐形成了婉约为正的创作观念,而豪放词则是词在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一种新的产物,在这个方面,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许多以写豪放词闻名的大家,如苏轼、辛弃疾,也会有大量的婉约词作。

苏轼的婉约词由于受到其自身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以及整个社会背景的影响,呈现出许多与传统词不同的“另一面”,有着极为鲜明的个人色彩,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苏式婉约”的清新明丽,突破了传统词作中的低俗趣味画堂春(寄子由)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兄弟苏辙的,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苏轼在密州,苏辙在济南,词的上片怀念了从前兄弟俩一起在柳湖泛舟的美好情景,随风而起的柳絮、金黄的麦子、明净透彻的柳湖、还有声声飘荡在耳边的采菱歌,下片则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虽然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但在苏轼笔下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凄苦孤寂之感,相反地,他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的氛围,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蒙上了一层积极乐观带有希望的色彩,整首词给人的感觉也变了。

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格在词史上,苏轼向来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

但这位豪放派词的开派人,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写得非常出色。

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些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不亚于唐宋时期其他婉约词。

被张炎称为“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词源》卷下)。

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面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

历代词话评论家都有肯定苏轼词婉约风格的一面并评价甚高。

一、题材广泛情真意挚“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这是婉约词人对婉约词的基本看法。

他们认为作为词就是为了“娱宾遣兴”,“作佐清欢”。

正因为如此,唐未及宋文人作词的动机,大多是应歌而作,只是“绮宴公子,绣幌佳人”作“清艳之词”,“助娇之态”。

它是不大需要作者真情实感,多写歌妓情感,以闺怨离愁为主。

苏轼以前的婉约词,内容主要是剪红刻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话”,题材范围十分狭窄。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引入词坛,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文人词旧有的格调,赋予词以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苏轼对婉约词题材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1、沿用传统题材,赋予新的思想“词为艳科”,“言情”是晚唐以来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也写男女之情,但他主要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写得清新、活泼;他还抒写还至死不渝的相思之情,也写得情真意挚,感人至深。

如《南乡子·双荔枝》: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

每向华堂深深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绮席筵不暂离。

共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这首词描绘了“自小便相随”那种青梅竹马式的纯洁爱情。

全词犹如一泓清澈泉水,清新直率。

令人欣喜。

又如写景,暗写情,寄情于景,以对照法点明离别之久。

苏轼的婉约词探析

苏轼的婉约词探析
18
苏轼尽管和当时许多士大夫文人一样 , 瞧不起 柳永, 但苏轼婉约词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却深受柳词 影响。 如苏轼所写的第一首长调“ 赴密州, 早行, 马上 寄子 由” 沁园春》 上半闽所写的“ 的《 词, 孤馆灯青 , 野 店鸡号, 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 晨霜耿耿 , 云正离 锦, 朝露专专” 数句, 便与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 中铺 叙景物的手法和风格甚为相似; 再如《 沁园春) 情若 ( ) 连环) 一词中写道“ 情若连环, 恨如流水, 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 , 沈郎易瘦; 也不须惊怪, 潘鬓先愁。以 ” 铺叙手法说相思, 与柳永词风也颇为相近。 正是基于 这种 自觉或不 自觉的影响,铺叙” “ 成为苏轼婉约词
的一种表现手法 。
在《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 一词 中, 佳人与榴花 感情交融 、 合而为一 , 词人用榴花 比况佳人 , 用佳人 寄托个人的怀才不遇之感、 孤高失时之悲; 在《卜 算 子) 缺月挂疏桐)一词中写道: “ ( )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 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 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词中孤 ” 鸿惊恐不安, 心怀幽恨, 拣尽寒枝, 都不肯栖息, 只得 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滴居黄州时心情与 处境的写照, 用比兴之法, 借孤鸿衬托 , 正足以表达 其“ 幽约怨绊不能 自言之情” 。运用 比兴寄托手法的 词作 , 还有《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 等。 ( } 苏轼婉约词作的结构方式, 因内容的不同而灵 活多样。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 ( ) 十年生死两茫 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 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 , 情感的抒发是从时 间、 空间和人生三个角度展开的。先是从时间展开, 揭示时间无情流逝, 和妻子永别有十年, 可灵魂深处 的痴情却排遣不了, 忘怀不了。接着从另一角度, 借 展开空间的距离表达感情。 自己在密州知州任上, 妻 子埋在数千里外的四川彭正县, 凄苦之情, 又加浓一 笔 。后面的三句 , 则从人生感慨的角度铺写开去, 这 样的牢牢相忆, 即使见面, 妻子也认不出“ 尘满面, 鬓 如霜” 自己了, 的 这一腔的情 , 又如何诉说呢?正是有 了 这样 广 角 度 展 开 的结 构 手 段, 使 词 作 “ 才 分 (实)— 合(梦)— 分(实)” 顿挫揉肠 , 具有动人的 悲剧力量 。《 点绛唇 ) 红杏飘香) 写道“ ( } 红杏飘香 , 柳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内容提要:苏轼的词既有大量豪放派的杰出篇章,也有不少蕴涵着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的婉约派的佳作。

他的婉约词的特点是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用深沉的哀愁表达浓重的情爱,用绰约的隐愁表达鲜明的个性。

苏轼对传统的婉约词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让婉约之风得以高扬。

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人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咏物)﹑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意境之美)三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关键词:苏轼词风婉约典雅审美意境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其性格率真、孤傲、豁达、超脱,有理想,有抱负,有政治见解。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

苏轼婉约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

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

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其婉约词具有很高的成就。

他作婉约词有其感情基础、历史原因、才力因素.其词塑造了亡妻、舞妓、少女等形象,借词抒发其政治情怀;铺叙、比兴等是其常用表现手法,结构方式灵活多样;其语言极为洗炼、凝重,常选用一些凄冷哀婉之词,点化作者心境.总之,其婉约词塑造形象的成功、抒发感情的真切、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语言的巧妙,使其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豪放词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婉约词人。

苏轼现存词作中,婉约词数量远远多于豪放词,这些委婉含蓄之作,无论是抒发亲人,恋人间的深厚情谊,还是表现士大夫之流的闲情逸致,无论是对田园风格的尽情讴歌,还是对寄情之物的着力咏叹,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滋润着词人特有的审美意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格在词史上,苏轼向来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

但这位豪放派词的开派人,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写得非常出色。

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些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不亚于唐宋时期其他婉约词。

被张炎称为“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词源》卷下)。

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面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

历代词话评论家都有肯定苏轼词婉约风格的一面并评价甚高。

一、题材广泛情真意挚“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这是婉约词人对婉约词的基本看法。

他们认为作为词就是为了“娱宾遣兴”,“作佐清欢”。

正因为如此,唐未及宋文人作词的动机,大多是应歌而作,只是“绮宴公子,绣幌佳人”作“清艳之词”,“助娇之态”。

它是不大需要作者真情实感,多写歌妓情感,以闺怨离愁为主。

苏轼以前的婉约词,内容主要是剪红刻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话”,题材范围十分狭窄。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引入词坛,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文人词旧有的格调,赋予词以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苏轼对婉约词题材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1、沿用传统题材,赋予新的思想“词为艳科”,“言情”是晚唐以来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也写男女之情,但他主要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写得清新、活泼;他还抒写还至死不渝的相思之情,也写得情真意挚,感人至深。

如《南乡子·双荔枝》: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

每向华堂深深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绮席筵不暂离。

共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这首词描绘了“自小便相随”那种青梅竹马式的纯洁爱情。

全词犹如一泓清澈泉水,清新直率。

令人欣喜。

又如写景,暗写情,寄情于景,以对照法点明离别之久。

思念之深。

新颖深婉,不落前人窠臼。

描写烟花柳巷中歌妓的生活,刻画她们的形象,也是晚唐以来表现男女之情的题材之一。

但这类传统词都带有狎侮女性的描写。

而苏轼的这类词,多表现对歌妓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是高于传统歌妓词之处。

苏轼对那些侮辱、被损害的歌妓平等对待和深切同情,这与他一生的坎坷不平联系在一起。

他在《醉落泊·席上呈杨元素》词里发过“同是天渊伤沦落”的感慨;在《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里,把殷勤留别的佳人引为比旧交新贵更为可贵的知已。

“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

些外,苏轼不像前人写同类题材的词时惯常注目于歌妓的神态色相,如《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减字木兰花》(空庆响琢)等均是富有音乐美的词篇。

至于那首由韩愈《听颖师弹琴》诗隐括而成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其摹写起伏抑扬的音乐之美,几乎原作同臻化境。

伤怀别人也是婉约词传统题材。

在晚唐伤怀别人词中,对象主要是女性,内容为恋情。

苏轼在创作此类词时,不但表现男女之间的离愁别苦,还扩大到送别挚友、怀念亲人的范围。

如〈昭君怨·送别〉,写作者与友人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表达出缠绵的别情。

又如《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这是一首情念亡故的恩师欧阳修的词。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作者把自己与明月都看成“识翁人”。

实以明月自比,表示对欧阳修情谊的永恒和纯洁。

苏轼与兄弟苏辙的友爱,那是著名的,手足之情,使他对兄弟异常怀念。

如在《西江月·黄州中秋》中说:“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满江红·怀子由作》中说:“辜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凋华发”。

这与传统伤怀别人题材相比,增加了较多的社会内容。

2、开拓婉约词新的题材领域首先,苏轼将咏物之作引入词中。

托物言志本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晚唐五代词中却绝少咏物词。

高水平的咏物词当是:借物言情,以物达志。

达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咏物与寓意的高度融合。

欲达此境界,则香草美人的婉约笔法最为适宜。

苏轼婉约词中的咏物之作并不很多,却达到了咏物词的极致,吟咏范围也很广泛。

在他笔下,有凌霜傲雪,催人奋发的青松;有令人赏心悦目,梦回酒醒的白芙蓉;有“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的梅花;有“骨细肌香,恰似当年十八娘”的荔枝;甚至还有“斗赢一水,功敌千盅,觉凉生两腋清风”的清茶……通过咏题,苏轼含蓄地将自己的品格、理想和情趣溶入了松梅等物的精神之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咏物极境。

例如《卜算子·黄州写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词写于黄州。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只身寄寓于凄凉的定惠院。

因刚刚出狱,惊魂未定,又“郡中无一识者”,故常策杖江边,望云而茫然,心境孤寂苦闷。

这种幽独孤愤之思,在其时写的诗中多有表现。

如《海棠》诗云:“只有名花苦幽独”;《月夜偶出》云:“清诗独吟还自和”等。

上述这首词则是苏轼于深夜难眠、月下独步之际,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情与物会,遂将满腹幽愤,借孤鸿形象和盘托出。

孤鸿惊起却频自回首者,乃抒发了诗人猝遭迫害,一腔怨恨无可倾诉之孤愤。

而拣尽寒枝却终宿沙洲者,正表现了他虽处穷厄却不屈身随人的孤高自守的情操。

词以拟人化手法写得语近意远,含而不露,很切合苏轼当时的心境。

王安石变法前,苏轼亦主张变革的。

王安石变法后,在变法内容与方法上,他与王安石不和,又更多地看到新法的弊端,而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因而遭到贬斥。

在外放期间,苏轼勤于政务,也确实看到新法于民不利的一面,遂作诗托事以讽,本是希望君主能察知民隐,“庶几有补于国”,竟被诬陷这“诽谤时政”而下狱、远贬。

后来,苏轼回首这些往事时说,如果他当时稍加俯就,凭他的地位和名望,是可以得到重用,甚至飞黄腾达的。

但他却自甘幽独,誓为苟合。

这不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静沙洲冷”最好的注脚吗?再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因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轻薄杨花逐水流”本是陈腐的题目,但到了苏轼手里却翻也了新意。

在这首和词里,他借杨花的“抛家傍路”抒发了自已贬谪黄州的飘泊之感。

杨花漫天飞舞,纷纷飘坠,竟无人怜惜,忍看酿就春色、装点春光的美好事物凋零、陨落。

字里行间正寄寓了词人那种万感丛集、内中无主的深广忧愤。

“抛家傍路”既是杨花真实写照,也映现着作者才难为用、一任飘泊的迁客逐臣的现实处境。

全词以迷离惝恍之笔,写郁塞彷徨之感,既抓住了杨花之神,又摄取了人的魂魄力。

由人体物,心与物游;借物写人,神与人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难辨的境界。

诚如沈谦所说:“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

”王国维也对之推崇备至:“咏物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1)。

其次,在词中描写农村风光,苏轼可称第一人。

描绘田园景色和农村风光,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而在苏轼的词作中,农村题材的词作约占全部苏词的十分之一。

可见他对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关注。

他写农村的词作风格多样,其中一部分写得清丽妩媚,词情宛转,当属婉约词之列。

最为有名的是他在徐州任上所作的五首《浣溪沙》。

这是为了徐州城东石潭谢雨而作。

苏轼以清新明丽之笔,写出了农村的秀丽风光,讴歌农民繁忙的劳作和雨后喜悦的心情。

在词人笔下,有黄童、白叟、采桑姑、卖瓜者等勤劳、质朴的农民形象;有春末夏初,麦收在望的农村风光;还有缫丝、赛神、观使君等农村风情。

词中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芳香。

读来象风物画那样令人神往,也如抒情乐曲般沁人肺腑。

词中含蓄、蕴藉之处,颇能诱发读者的遐思与想象。

其四云: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在一般文人眼里,枣花既无丽色,又无馨香,且屑细如粉,难入诗词。

但在苏轼笔下却颇有生气,落在衣巾上竟能簌簌有声!这正反映了苏轼对农村风光的热爱和普降喜雨后的怡悦心情。

结尾也很发人深思:“野人”尚能赐我一杯粗茶,解我之渴,而我“使君”当赐农何家?贬官黄州后,苏轼又写了五首吟咏农村风光的《浣溪沙》。

但时过境迁,词的情调不复从前那样欢悦。

如“翠袖倚风萦柳絮,降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呵手镊霜须。

”虽然似“哀高丘之无女”的情调,不失苏轼的风流儒雅,但实际上是恢谐其外,内寓凄苦。

这种游戏谑浪之语,虽符合传统的婉约词风格,反映的却是苏轼对农民疾苦的关怀:“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此种题材,此等胸襟,苏轼之前的婉约词中是没有的。

二、意境清新格调高雅北宋词坛盛行婉约词,苏轼的婉约词多数也是袭用传统的题材。

诸如男女之情、羁族伤怀别、饮宴酬赠等等,但他写得清丽流畅,情趣高雅,大大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

以《花间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爱情词,多写男欢女悦,幽会密约,其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

擅长写都市风光与农民生活的柳永,虽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但其艳情词亦往往寄情声色,陶醉于依红偎翠,故情趣不高。

苏轼却与之不同,他的爱情词体现了“天工与清新”的格调,表现的是青年男女爱恋的纯真和伉丽的情深意笃,以至生死不渝。

仅以被王士祯称赞连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为例,抛开词人以香草、美人手法寄寓自己的政治失意不说,只看那“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儿女情,它也是健康、纯洁,充满活力的。

苏轼十分珍重夫妻之情,为后世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爱情诗篇——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这首被誉为“心思之曲”的词中,苏轼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典型性的事物和迷离恍惚的梦境描写,抒写了对亡妻王弗的刻骨怀念,表达对亡妻生死不渝的爱情。

封建时代的文人向有写悼亡作品的传统,其中潘岳的《悼亡诗》和元稹的《遣悲戚》都是古今传诵的佳作,和这两首诗比较,苏轼的悼亡词,既不像潘岳那样单纯写追忆当年鸳鸯的双飞双栖生活,也非元稹那样写富贵显达后对亡妻的追念,而是写仕途坎坷、政治怀抱难以施展时,对曾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体贴他的贤德亡妻的怀念。

这种久郁于胸的哀愤之情,通过梦境潮水般宣泄出来。

比之潘岳、元稹之一诗,感情更为真挚,忧愤尤为深广,遂成千古绝唱。

这首词之所以有如此震憾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还在于它带有浓重的“怀人”成分。

亲人的死亡对生者来说是精神上最大的打击和摧伤,因为死者不能复生,绝了生者与之再见之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