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
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常承善【内容提要】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
然而在苏轼的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婉约词约占一半以上。
苏轼作婉约词,有“诗庄词媚”的历史传统风格的长期薰浸,更有其不凡的人生经历,多样的感情轨迹所造就的创作心境。
苏轼的婉约词极富创新精神,孤鸿明月、思妇杨花、芳草佳人等形象,皆为他抒发各种情怀的对象。
由于他非凡的文学素养和…以诗入词‟的创作追求,更由于词人超脱旷达的个性,苏轼的婉约词相比于他人,特色更加鲜明。
情感真切,寓意深远,取材自由,柔中有刚。
在写法上构思新巧,善用比兴,语言凝练传神,结句常一语道破作者心境,似禅似道,令人回味无穷。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就充分体现了苏轼婉约词的这些艺术特色。
前一首词以花喻人,尽杨花坠落之态,叙离人不舍之情,亦真亦幻,似虚似实,幽怨缠绵,余味无穷。
后一首词举杯邀月,幻天上不胜寂冷,寄人间天长地久,真情流露,溢于言表,托物言志,令人振奋。
在两宋之交婉约词向豪放词的过渡中,他的婉约词形成了独立的特色。
研究他的婉约词,对于他的思想人格,对于他的其他文学形式,乃至对于词的演变发展甚至整个宋代文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艺术特色寓意取材刚柔相济比兴【正文】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发展到两宋时达到了巅峰,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
《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顿时使北宋词坛异彩纷呈。
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①,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綖。
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曰: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盖亦存乎其人。
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赡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这段话说明了词体的分类,各体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家三个问题。
后世人评东坡词受其影响极大,自此以后论词者大多认为苏词主要风格是豪放,甚至忽视了他婉约词的成就。
其实,从数量上看,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东坡词,真正堪称豪放词的不过三四十首,仅占十分之一左右;就思想内容上看,东坡婉约词中言情、咏物、写景、怀古、赠人、纪行各种题材无不具备;就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看,苏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使婉约词有了较大的创新与发展。
所以他在词史上是绝不亚于任何婉约派词人的艺术大师。
以下试从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继承和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所谓“婉约”,“婉”即和顺柔美,“约”即委曲隐微。
前人所谓“词情蕴藉”、“含思凄婉”、“妩媚风流”、“清切婉丽”、“冲淡秀洁”、“风流华美”,都概括了婉约词的风格特征。
下面以不同题材的词作分析其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一)言情词“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张綖《诗余图谱》),东坡婉约词首推言情之作。
其词或感遇悼亡,或伤春惜春,或悲羁旅,或叹行役,皆写得温婉动人。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最能代表其婉约风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梦见亡故十年的爱妻王弗,结发恩爱,十载萦心。
上片先写相思情深,接着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坎坷的境遇,作了奇特的假设和想象:十年的风风雨雨,已使我灰尘满面,鬓发如霜,纵使是亡妻能相见,大约也是“相逢应不识”吧!是政治道路的坎坷,还是思念之情的煎熬,使诗人容颜变化如此之大?上片留给人以无尽的余响,并为下片写梦作了铺垫。
浅谈苏轼婉约词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1—20 12 学年第一学期)课号:054TSLAGX 课程名称:宋词选读改卷教师:学号:106070076 姓名:黄晓岚得分:浅谈苏轼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
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也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苏轼却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也写得非常出色。
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还有三百余首,约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些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不亚于唐宋时期其他婉约词。
可以说,苏轼的婉约词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从对后人的影响来说都是巨大的。
一.言情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爱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婉约词的重要内容。
它首先表现在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
苏轼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浅析苏轼的婉约词

词本艳科,所谓“诗庄词媚”,体格各不相同。
婉约词作为词的基本风格之一,正好适应了词的女性文学特质。
婉约本用于形容女性的容态。
魏晋后,婉约一词渐移用于文学品赏,其常与“绮靡”对举,与“风流”并提。
可见引用文学鉴赏后,仍有女性化的妩媚、轻柔等审美意味。
宋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词发展的重要时期,源于前唐诗歌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使文人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转而向词发展,而当时传统的婉约词风为正统,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并致力于此。
但到南宋辛弃疾后,豪放派才可与婉约派比肩。
所以在苏轼的个人作品中,婉约与豪放词的出现理所当然。
一、婉约词之于苏轼(一)苏轼对婉约词的认识与态度被认为是豪放派开山鼻祖的苏轼。
他的那些振奋人心,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后人广泛传唱。
然而,仔细翻阅《苏东坡词全篇》一书,便可以发现苏轼的词不乏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东坡先生认为:“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乍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鲜于子骏书》)可见,柳七郎的词是写给酒筵上的歌女唱的,苏轼的词却是供“东州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二)后人对于苏轼的婉约词的认识和评价。
张炎称赞道:“东坡词如《水龙吟》咏杨花,咏闻笛,如《过秦楼》、《洞仙歌》、《卜算子》等作,皆清丽舒徐,高山人意。
《哨遍》一曲隐括《归去来辞》更是精妙,周秦诸人所不能到。
”①贺裳曰:“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而《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今十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②王士祯曰:“‘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③可见苏轼的婉约词已经被人们所关注,在词学发展史上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轼“以诗为词”进行自己的创作,采用锐意创新的写作手法,如运用白描的手法来抒发伉俪之思,营造一种忧伤的畅怀,使情绪有了载体。
【诗词学堂】也谈苏轼的婉约词

【诗词学堂】也谈苏轼的婉约词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还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的“俗性”,显得清新真挚、明丽净洁;跟花间词的“以艳为美”、柳永词的“以俗为美”相比,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
[1]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
苏轼的妻子王弗在十六岁时嫁给苏轼,两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
然而,十年之后,王弗不幸早逝。
二人的甜蜜生活戛然而止,苏轼悲痛欲绝。
独自一人的生活十分孤独难熬,又过了十个年头,苏轼任职山东密州,一夜梦回往昔,有感而作此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印。
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
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
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
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是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此后岁月里,使他肝肠寸断的,只有那朦胧的月夜,那小松成林的山冈,那遥隔千里的孤坟!这用泪水挥染而成的幽暗画面,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可以说是字字句句沁满血泪,思念之情天地为之动容!全词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悲剧美,“词情蕴藉”“含思凄婉”的婉约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东坡之词“以雅为美”还具体体现在词中女子有高雅的气质、独特的品位。
这正是东坡选择和欣赏的对象,词之意象轻灵脱俗,词所传递的感情是高雅的士人之情或纯洁高尚的男女之情,而非粗俗谄媚之情。
欧阳苏轼婉约词

论苏轼的婉约词摘要: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创立了豪放词派,还在于他发展了婉约词。
苏轼创作的婉约词,既吸取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更打破了传统婉约词香软靡艳传统的束缚,有其思想内容的革新,也在题材范围、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情势。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特征贡献世论苏词,因一曲大江东去,多谓其气势豪迈奔放,题材广阔,文笔工巧隽永,开豪放之先河,对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在婉约词方面的成就。
但是,我们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首词中,其豪放词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张炎在《词源》中盛赞苏轼婉约词是:“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
”①更有人指出:“‘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做‘大江东去’耶”。
②“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③苏轼创作的婉约词,既吸取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更打破了传统婉约词香软靡艳传统的束缚,有其思想内容的革新,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情势。
一苏轼婉约词的创作内容及特征自从温庭筠的婉约词出现以后,似乎婉约词和脂粉香软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其实不然,婉约词的风格特征就其字面来看,婉即和顺柔美,约即抒情的委婉隐微含蓄和风格的柔美清丽。
婉约之词,既和词作内容有关,又和艺术风格有关。
下面分别就婉约词地创作内容和艺术特征试做简要分析。
(一)歌妓词及其特征在大约三百篇《东坡乐府》中,直接题咏和间接涉及歌妓的词,多达一百八十首以上,占东坡乐府地二分之一强。
这一部分词向来不为人所重视,这也许和人们对歌妓的态度有关。
东坡对当时广蓄声妓的社会风气,有随俗浮沉的一面,但主要是和而不同的一面;他对歌妓,有怜香惜玉,情牵意萦的一面,但主要是爱其才艺,重其人格,同情她们不幸遭遇。
浅析苏轼词的风格

浅析苏轼词的风格浅析苏轼词的风格诸葛一朔10103513109摘要:苏轼这位我国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其主要成就在他对词的贡献。
其词的成则历来认为主要在其对豪放词风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在施老师上课讲解的基础上,自己查找资料整理所得,并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苏轼;风格;豪放词讲到苏轼,我们总是会将他与“豪放词”联系在一起。
但实际上,随着时间的变化,“豪”、“放”两个字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查找了下文献,发现在宋代,说苏轼词作的主要风格是豪放也不为过。
“豪放”的意思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就有明确描述,当时豪放有两层含义: 一为豪,二为放。
苏轼本人也对豪放作过解释。
在其为史全叔收藏的吴道子的画写的题跋《书吴道子画后》中就对豪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
”又,他在《答陈季常》中也谈到了词的豪放特点: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在他心中的豪放,不仅有“豪”的恢宏,同样也有“放”的意蕴。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豪放的词义被缩小。
到了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论述了婉约和豪放的特性: “至论其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可见,豪放只有“豪”的意思了。
因此,如今对苏轼词作风格的界定不能再只用豪放一词了。
苏轼词作按内容主要分为怀古词、言志词、恋情词、悼亡词和咏物词等。
这些内容的丰富性形成了风格的多样性,苏轼词作的风格主要体现为豪放、婉约、旷达等。
在这些风格中,苏轼的豪放词,在其所有词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毕竟数量有限,仅《江城子》、《念奴娇》、《阳关曲》、《满江红》、《水调歌头》、《水龙吟》等十来首。
我觉得我们学生在对他的作品进行品读时,也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概念:他是对于豪放词风的开创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当从作品来看,他的作品所包含的风格还是非常多的。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内容提要:苏轼的词既有大量豪放派的杰出篇章,也有不少蕴涵着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的婉约派的佳作。
他的婉约词的特点是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用深沉的哀愁表达浓重的情爱,用绰约的隐愁表达鲜明的个性。
苏轼对传统的婉约词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让婉约之风得以高扬。
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人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咏物)﹑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意境之美)三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关键词:苏轼词风婉约典雅审美意境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其性格率真、孤傲、豁达、超脱,有理想,有抱负,有政治见解。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
苏轼婉约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
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
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其婉约词具有很高的成就。
他作婉约词有其感情基础、历史原因、才力因素.其词塑造了亡妻、舞妓、少女等形象,借词抒发其政治情怀;铺叙、比兴等是其常用表现手法,结构方式灵活多样;其语言极为洗炼、凝重,常选用一些凄冷哀婉之词,点化作者心境.总之,其婉约词塑造形象的成功、抒发感情的真切、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语言的巧妙,使其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豪放词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婉约词人。
苏轼现存词作中,婉约词数量远远多于豪放词,这些委婉含蓄之作,无论是抒发亲人,恋人间的深厚情谊,还是表现士大夫之流的闲情逸致,无论是对田园风格的尽情讴歌,还是对寄情之物的着力咏叹,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滋润着词人特有的审美意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綖。
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曰: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盖亦存乎其人。
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赡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这段话说明了词体的分类,各体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家三个问题。
后世人评东坡词受其影响极大,自此以后论词者大多认为苏词主要风格是豪放,甚至忽视了他婉约词的成就。
其实,从数量上看,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东坡词,真正堪称豪放词的不过三四十首,仅占十分之一左右;就思想内容上看,东坡婉约词中言情、咏物、写景、怀古、赠人、纪行各种题材无不具备;就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看,苏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使婉约词有了较大的创新与发展。
所以他在词史上是绝不亚于任何婉约派词人的艺术大师。
以下试从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继承和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所谓“婉约”,“婉”即和顺柔美,“约”即委曲隐微。
前人所谓“词情蕴藉”、“含思凄婉”、“妩媚风流”、“清切婉丽”、“冲淡秀洁”、“风流华美”,都概括了婉约词的风格特征。
下面以不同题材的词作分析其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一)言情词“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张綖《诗余图谱》),东坡婉约词首推言情之作。
其词或感遇悼亡,或伤春惜春,或悲羁旅,或叹行役,皆写得温婉动人。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最能代表其婉约风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梦见亡故十年的爱妻王弗,结发恩爱,十载萦心。
上片先写相思情深,接着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坎坷的境遇,作了奇特的假设和想象:十年的风风雨雨,已使我灰尘满面,鬓发如霜,纵使是亡妻能相见,大约也是“相逢应不识”吧!是政治道路的坎坷,还是思念之情的煎熬,使诗人容颜变化如此之大?上片留给人以无尽的余响,并为下片写梦作了铺垫。
下片写梦中幽会之景:“小轩窗,正梳妆”,既是梦中所见,也是十年前夫妻恩爱生活的再现。
接着笔锋一转,既无当年的欢乐,也无“相逢应不识”的惊讶,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无言而泪,千般感慨、万种风情尽在其中了。
结末三句写梦后冥想:此后岁月里,使他肝肠寸断的,只有那朦胧的月夜,那小松成林的山冈,那遥隔千里的孤坟!这用泪水挥染而成的幽暗画面,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表现了“词情蕴藉”、“含思凄婉”的风格特征。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伤春之词,《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悲叹羁旅行役;《洞仙歌•冰肌玉骨》写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同花蕊夫人的爱情故事,可说是闺情词。
这些词作都写得情深意远,哀婉动人,令人读之,回肠荡气,所谓“妩媚风流”、“清切婉丽”的风格特征,从中可见。
(二)咏物词东坡咏物词约有三十首,多是以物言情,亦以婉约见长。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得真是幽怨缠绵,堪称婉约词中杰作。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首二句赋物,捕捉了杨花的特点,它似花却又非花,所以无人怜惜。
接着笔锋一转,突出“无情有思”,开始赋予杨花以人格和感情,为下文塑造思妇的形象作准备。
为什么说它“无情有思”呢?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柔软的柳枝当作思妇的柔肠,把翻动的柳叶当作思妇欲开还闭的娇眼,把飘坠的杨花比作思妇恍恍惚惚、来去无定的梦。
此时已将咏物、抒情、写人融为一体,达到传神入化的境界。
思妇好梦未成,却被黄莺叫声惊醒,于是自然而又巧妙地过渡到下片。
下片中诗人已不受咏物的约束,把咏杨花和抒发伤春之情交融于一体。
柳絮飞尽,万花纷谢,触目皆是残春景象;再加上一夜风雨,杨花已化作了一池碎萍,随着春残而消逝。
二分化入泥土,一分随流水飘去,这在思妇眼中,简直是离别者斑斑点点的眼泪呀!这时思妇的伤春之情已被推到了顶点,思妇的梦想、希望、寻觅都不复存在了,只有凭点点滴滴的泪珠来倾泻无穷的愁思。
杨花是泪,还是泪是杨花?是咏杨花飘坠,还是写思妇伤春,或是叹自己的政治遭遇?读者此时已难以分辨。
正如沈谦在《填词杂说》中所言:“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真是言情,非复赋物。
”这“幽怨缠绵”正是东坡婉约词的风格特征。
其他咏物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则写得孤寂幽怨,《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则“婉曲缠绵”(《蓼园词选》),《定风波•咏红梅》则“冲淡秀洁”,《荷花媚》咏荷花则“风流华美”。
总之,东坡咏物词绝大多数都表现了婉约词的风格特征,并且多是艺术成就极高的上乘之作。
(三)写景词、怀古词、赠人词、纪行词言情和咏物是东坡婉约词的主体,而他的许多写景、怀古、赠人、纪行的词章也皆以婉约见长。
例如:《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写诗人与词友张先在“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的暮色中,“忽闻江上弄哀筝”,听得乐声中分明是“苦含情”,但“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以景寄情,表达了怅然若失的情怀,体现了清空灵秀的艺术风格。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这首怀古词,记写宿燕子楼梦见唐代尚书张建封的爱妓盼盼之事。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抒写了物是人非的伤感,表达了倦于宦游天涯的哀情,体现了婉转缠绵的艺术风格。
《菩萨蛮•西湖送述古》:“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
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
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这首赠人词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陈述古原为杭州知州,为政有美名,离开杭州知州任时,苏轼为其送行,写下这首赠别词。
“秋风萧萧”、“愁杀人”为送别背景;佳人泪,“敛双蛾”,“路人啼”,是写杭州人民哭送述古的深情。
都写得凄婉动人。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这首纪行词作于1074年,上年11月苏轼从杭州至镇江办事,这年春尽“犹行役未归”,故作此词。
词题一作《送春》,伤春惜春之情,羁旅愁思之感,抒写得淋漓尽致,“婉美”动人。
总之,苏轼的婉约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所有婉约词家的艺术风格。
统观东坡词,即使是所谓豪放词中,往往也掺有婉约的情韵。
如著名的《念奴娇》中,既有“大江东去”的浩荡气势,亦有“小乔初嫁了”的娇美柔情。
应当说苏轼是一位成就很高的婉约派词人,当然更不能忽视他的婉约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二、东坡婉约词对前代词的继承“诗有史,词亦有史。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产生于唐五代的敦煌曲子词是词的初期状态,“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
中晚唐诗人中,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词亦由此自巷陌新声转为士大夫奏雅。
他与韦庄为代表的《花间集》被宋人奉为词的鼻祖。
宋人作词多以《花间》为宗,论词亦以《花间》为准。
花间词婉丽绮靡的作风成了词的传统风格,对北宋词坛影响特别明显。
温词造语绮靡绵密,造境窈约,“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刘熙载《艺概》)韦词平易疏朗,抒情意味浓烈。
不仅宋初晏殊、欧阳修、柳永等词家受其影响很深,就是苏词中也有《花间》的蛛丝马迹。
下面选温、苏词各一首作比较: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道字娇讹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苏轼《浣溪沙》)以上两首词都写思妇娇柔之态,怀春之情,题材相同。
描写方法上都着重描摹思妇的外部形象来刻画其内心世界。
前首写一女子夜候爱人不至,次日早起严妆相待;着色浓丽而心情黯淡;失望与孤独之感,借动作与服饰暗示出来。
后首词着力描写女子娇憨的语态,慵懒的情态,以此来传递出伤春怀春之情。
前首用语精工,笔法细腻;后首描摹细腻,纤艳浓丽也不减前篇。
由此可窥见东坡婉约词与前代花间词也存在着继承关系。
东坡婉约词的第二个源头要数晏殊、欧阳修的直接影响。
宋初词坛沿袭五代婉约词风,当朝宰相晏殊浅斟低吟着“一曲新词酒一杯”,一代文宗欧阳修徘徊咏叹着“庭院深深深几许”。
他们词中描写的内容不外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悲秋伤春等传统题材。
苏轼作为欧阳修的门生,对他们词风的继承是很自然的事。
东坡词中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点绛唇•闲倚胡床》等都酷似晏、欧词。
值得注意的是晏欧比起花间派词人较少有色情描写,他们一改“花间”的浓艳为清丽俊洁、深致蕴藉,这些都对苏轼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三个源头就是柳永。
《碧鸡漫志》卷二言:“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
”可见前人已肯定了苏轼对柳永的继承关系。
柳永是宋初最有成就的词人,相传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黄开谓之“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之人悦之。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他在一些名作中,却能做到俗中有雅,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皆可谓俗不伤雅,雅俗并陈。
苏轼在某些场合虽极力批判他的“俗”,但在另一些场合却极力赞赏他的“雅”。
赵令畴《侯鲭录》卷七记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渐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可见苏轼的婉约词风有受其影响的一面。
苏轼对柳永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创作手法方面。
柳永创制了大量的长调慢词。
长调宜于铺陈,故柳词多用赋体,使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和细节刻画,这些方面对苏轼影响最大。
东坡的婉约词如《水龙吟》咏杨花、咏闻笛,《洞仙歌•冰肌玉骨》、《永遇乐•明月如霜》、《贺新郎•乳燕飞华屋》等,都长于铺陈,着重细节刻画,描摹细腻精致,明显地见到继承柳词的痕迹。
三、苏轼对婉约词的发展和创新苏轼生活在婉约词风盛行的北宋,继承前人创作大量的婉约词为理所当然。
但他并非是一味继承,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和创新。
这正是东坡高出当世人之处。
关于开创豪放词派,诸家多所论述。
下面就其对婉约词的发展和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题材内容方面。
比起“花间”,晏、欧较少描写色情,柳永扩大了题材范围,使词走向民间。
这些都是不小的进步。
苏轼在继承他们的基础上更有所发展和创新。
晏、欧身居高位,柳永流连于秦楼楚馆,他们的视野仍局限在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