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高考地理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配套:5第十讲 农业
导与练高考地理总复习配套课件第章时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基础(jīchǔ) 梳理 图表 (túbiǎo)解 读
第一页,共38页。
核心 (héxīn)突 破小题演练
基础梳理
抓主干 固双基
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
(1)概况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作物:以水稻为主
(2)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科技
第十二页,共38页。
【思维流程】 1.从文字中获取的信息:“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四国的 部分地区”说明国家的位置存在差异,种植和收获玉米的季 节存在差别。 2.从图中获取的信息:
【尝试自解】 C
第十三页,共38页。
要点二
主要分布 主要产品 主要特点
区位条件
我国可借 鉴的经验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 年 2 考
第二十七页,共38页。
(2013 合肥质检)读“甲、乙、丙三地农业的商 品率、畜牧业比重、种植业比重图”,回答 3~4 题:
第二十八页,共38页。
3.甲地可能位于( )
A.墨累—达令盆地 B.西欧平原
C.成都平原
D.潘帕斯草原
4.关于乙、丙两地农业地域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地为季风水田农业 B.乙地为游牧业
第三十一页,共38页。
二、综合题
7.(2013 宿迁一模)读“我国七大农产品主产区规划分布 示意图”,回答问题:
第三十二页,共38页。
(1)我国七大农产品主产区分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甘肃新疆主产区主要的农产品有哪些?其发展的有利自然
条件是什么?
(3)在我国三大自然区中,没有规划农产品主产区的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4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更一、选择题《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阅历。
该书记载:“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右图示意区田法的坑穴播种,坑穴称为“区”,下表反映三种区的数据。
据此完成1~3题。
类型区规格/方×深区间距/尺每亩区数/个每亩产量/石上农夫区6×60.9 3 700 100中农夫区9×6 2.0 1 027 51下农夫区9×6 3.0 567 28A.青稞B.谷子C.芝麻D.水稻2.区为窝状,有利于( )A.防寒B.保水保肥C.防风D.增温补光3.与中农夫区和下农夫区相比,上农夫区亩产高的缘由是( )A.耕作更精细B.间距更宽C.区面积更大D.坑穴更深1.B 2.B 3.A第1题,谷子是黄河中游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粮,其中黍、稷的地位最高,居主导地位,B正确。
青稞是中国藏区居民主要食粮,适宜生长在高原凉快气候区,A错误。
芝麻是一种杂粮,属于经济作物,有很高的经济价值,C错误。
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D错误。
第2题,区在地平面以下,既便于接纳浇灌的水,又可削减水分的向上蒸发,尤其是侧渗的漏出与蒸发;避开养分物质的侧渗流失,有利于“保泽(墒)”和保肥,B正确。
第3题,与中农夫区和下农夫区相比,上农夫区间距最小,区规格也最小,坑穴深度三者是一样的。
但是上农夫区每亩区数比中农夫区和下农夫区多很多,这是为了精耕细作,加强管理、获得高额丰产,A正确。
我国D镇地处两河交汇平原,是当地的“粮囤子”“菜篮子”。
但近年来,标准化农田无人耕种或耕作质量不佳等现象突出,粮食产量提不上去、亩均收益不高。
2024年7月,该镇成立合作社,以L村为试点,实行了托管“一块地”方式,通过“减垄增田”“归并置换”,将“一户多块田”变为“一村一块田”,由合作社实施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夫、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小田变大田,表面上是简洁的重整与合并,实际效果形成“1+1>2”的叠加效应。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农业(2)含答案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农业(2)含答案【农业---考点复习】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2.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农业---考点复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然草场放牧为主牛奶及其制品有机结合区位优势高温多雨的气候、地形平坦,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优质草场资源,交通便利,距海港近市场:城市人口众多,牛奶和奶制品消费量大;通:交通便利。
便于牛奶的快速运输,多以公路运输为主;饲料:既种植优质牧草,又种植精饲料作物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地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措施或发展方向扩大规模,发展水利,提高科技水平农业生产成本高,能耗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改善交通、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牧草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加强水利建设(2019·南京模拟)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支持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
读我国水稻优势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我国水稻优势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A.雨热同期B.地形平坦C.土壤肥沃D.劳动力丰富2.东北逐步成为我国稻米优势区,其主要原因是()A.土壤条件改善B.机械化水平提高C.农业技术革新D.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解析:1.A 2.C第1题,从图中看,我国水稻优势区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是其重要特点。
导与练高考地理总复习配套课件第章时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思维流程】
第十七页,共33页。
【尝试自解】 (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 BD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技水 平,改良作物品种等 (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 的湿地资源,湿地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八页,共33页。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页,共33页。
考纲解读
考纲展示 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 件、布局特点、问题;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 途径。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 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明方向 确目标
名师解读 1.以区域等高线地图、坐标统计 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条件 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与途径。 2.以区域材料图为背景,考查区 域工业化特点、过程和区域资源 开发等。
第二十八页,共33页。
(1)分析丹江口水库库容量大、水质优良的原因。 (2)据图归纳丹江口水库上游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解析:第(1)题,分析水库的库容量大和水质优良,主 要从影响因素分析,库容量受流域水系特征、流域面 积、流域内降水量影响;水质与流域内人口密度和人 类活动等有关。第(2)题,该区域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 间的汉水谷地,山区比重大,应以适应山区的立体农 业和多种经营为主,辅之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农副产品 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即可。
第四页,共33页。
点拨 东北地区农产品品质好的原因:① 夏季雨热同期;②生长期长;③昼夜温差大, 光照充足;④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少。
第五页,共33页。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区划依据: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及农业生 产方式的不同。 2.区域划分
第六页,共33页。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①分布区: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 ②农作物:玉米、小麦、大豆、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①分布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②特产:鹿茸、人参、苹果梨、柞蚕茧等。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降水偏少的草原区。 ①分布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特产:三河牛、三河马、东北红牛。
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农业的区位选择人教版必修

地形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第(3)题,整体难度不大,主要知识点 是考查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和分析地理信 息,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科学、规范、简炼( jiǎn liàn)的 表达能力。也是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新课标理念。从图 中可看出黄麻产地主要集中在恒河三角洲(也可说恒河三角洲和 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可得出河网密布,根据气候图可得出水 量丰和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可提供航运和灌溉之利,材料中 的“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 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可得出水量丰富利于浸沤黄麻得到 原料。
第七页,共49页。
1.结合(jiéhé)教材P43活动及下面一些实例,探究影响农业 生产的区位因素。 (1)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 气候区? 提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 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 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影响农作物品种、耕作制 度及产量。 ②地形:影响农业类型(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和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③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 不同。 ④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dìqū)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 素(农业多分布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第十一页,共49页。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市场的价格、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便利的交通。 ③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④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⑤科技:通过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过程,提高土地 生产率、作物产量以及(yǐjí)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篇 人文地理 第十章 产业区位选择 微专题(十一) 中国的农业和工业

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
体制机制,是地理界限明确、建设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据此回答4~5题。
4.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投入减少较明显的是( D )
A.耕地
B.资金
C.技术
D.劳动力
[解析] 据材料可知,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所以
技能提升
1.种植业的区域差异
农业类型 分布地区
主要农作物
春小麦、玉米、大 东北地区
豆、高粱、甜菜等 旱地农业
自然条件 优势条件
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大, 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制约因素 低温 (热量条件 差)
华北地区 冬小麦、棉花、花生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夏 旱涝灾害频
等
季高温多雨
发
续表
农业类型 水田农业
时段(年)
长江流域贡献率
(%)
面积
单产
黄河流域贡献率
(%)
面积
单产
西北内陆贡献率
(%)
面积
单产
1950—1965
22.61
30.27
26.85
48.61
52.38
9.52
1965—1980
18.77
46.74
20.37
52.78
34.92
26.98
1980—1995
30.65
37.55
50.93
30.56
(3) 推测未来上海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方向。 _培__育__核__心__零__部__件__产__业__,__提__高__附__加__值__;__加__大__科__技__投__入__,__促__进__产__品__的__研__发__与__创__新__;__打__造__以__ _本__地__公__司__为__主__体__的__全__球__生__产__网__络__。___
2021高考地理(全国版)一轮教师用书:第十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十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考点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练好题·考点自测[2019海南地理卷,1—3,9分]下图示意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某村庄的土地利用情况。
该村将不同位置的农用地按人口进行均分,图中①②③④分别示意某农户分到的地块。
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多。
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
据此完成1-3题。
1。
该农户分到的地块中,最便于种植蔬菜的是( )A。
① B.② C。
③ D.④2.该农户不购置大型农用机械种植农作物,主要原因是该农户的地块( )A.形状规整B.地形差异小C.分散细碎D。
距离村庄近3。
农用地向种田专业户集中后,该村()A。
农产品商品率提高B。
农用地面积减少C.农产品种类多样化 D。
农产品质量下降[2020湖北荆州中学测试]水车亦称“翻车",主要由木槽、刮水板、轮轴和木链构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能引水灌溉和排水的农具,最初的水车是用人力转动的,后来出现了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等转动的多种水车。
从汉朝至20世纪70年代,水车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仅在博物馆或个别乡村可见。
据此完成4—6题.4.从汉朝至20世纪70年代,水车之所以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因为其能()A。
减少水利工程的修建B。
扩大和保障种田规模C。
使农业摆脱水源制约D。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5。
图示水车曾广泛适用于我国()A。
地势和缓的平地 B.洪涝频发的湖沼地C。
地势起伏的山区 D.干旱缺水的垦荒地6.20世纪70年代后水车在我国逐步消失,主要是因为我国( )A.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B.水资源跨区域调配C。
耐旱作物的推广 D.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2018江苏地理卷改编]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蔗糖产业的重心从台湾不断西移,1993年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广西地跨北回归线,其东部、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地,中南部是平原.下图为“2016年广西蔗糖产量分布示意图”。
人教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单元 第章 第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本讲复习脉络:错误!—错误!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读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回答问题。
1.农业区位含义(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主要区位因素及变化特点区位因素主要方面变化特点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水源等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政府政策、科技等变化较快1.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光照条件主要与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有关,热量条件主要与气温(积温)高低有关。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2.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农业区位选择都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分析的主导方向。
具体如下表所示: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科机械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技 化肥促进了农业的产出 进,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良种使单产量提高 冷藏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3。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考向1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判断(2016·海南地理)下图所示区域中,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的定义:栽培植物、饲养动物。 农业生产的两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与周期性。 一、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 1. 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① 降水(丰富与否、季节变化与否、年变化差异大与否) ② 光照(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充足与否)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水汽难以达到,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充足。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太阳辐射强烈,且降水少,光照 充足。 四川盆地,境内多大江大河,加上盆地地形,水汽多且难于扩散,阴雨天多,光照不充足。 高纬度地区,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光照较充足,如我国东北地区。 ③ 热量(主要受纬度、海拔等因素影响。) (光照≠热量,如青藏高原,虽光照充足,但由于地势高,热量不足。) (高纬度地区、高海拔的高原与山地→热量不足) (低纬度地区、海拔低的地区、河谷地带→热量(较)充足) ④ 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养分(瓜果糖分)的积累。 (昼夜温差主要受地势、天气等因素影响。)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 种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3)典型代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出口国之一。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进行。其中,东南部的墨累— —达令盆地是主要的小麦——牧羊带。 (4)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
(1)生产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等。 (2)区位条件分析
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②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好;国家政策扶持。 (3)我国商品谷物农业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①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 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② 不同点
的结合可以保证农场经济收入稳定。如果小麦收成不好,还有绵羊收入可以补偿。
(5)面临问题
灌溉水源不足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限制性条件。
产生原因
① 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雨影区),降雨稀少。
② 墨累—达令河水量季节变化大。雨季时河水暴涨,干季时大支流常有断流现象,墨累河虽未断流,
但枯水期河水很浅,上游个别河段在最干旱年份也会干枯。
与气温高的明显不一致是突出的特征。这个地区是希腊和罗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开发历史比较久。农作 物以耐旱的品系为特征。在农作物中,主要是小麦和大麦,其次是燕麦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榄, 以及无花果是该地区广为种植的经济作物。饲养的牲畜有绵羊、山羊和猪。所以耐旱的农作物、本经济作 物与饲养牲畜相结合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特征。
(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种类。) 郊区农业:市场指向型,发展瓜果、蔬菜、花卉、乳畜业等。(产品不便长途运输,需靠近市场。) (2)劳动力(劳动力充足与否)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3)交通(交通便利与否,细化到某种类型的交通方式。) (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如商品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园艺业等现代农业,农产品需要 便利的交通运输方式。) (4)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否) (5)科技(科学技术水平高与否) 科技水平→农业生产技术(机械、化肥、农药、良种、冷藏、种植方式等。) ① 机械→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生产率的提高 ② 化肥→促进农产品的产出 ③ 良种→单产量的提高 ④ 冷藏→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6)地价(有关城郊农业的布局) (7)食物偏好(水稻产区:稻米是东南亚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 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大多紧邻消费市场。目前,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于市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
a. 优势:地形种类多样(谷地、山坡、山顶、山前平原等),利于农业多样化经营。 b. 劣势:耕地面积少;交通不便。 (4)水源(水源充足与否) (靠近河流或河流广布,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灌溉。)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台风、寒潮(霜冻)、洪涝、旱涝、暴雨、地震、病虫灾害等。
2. 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市场广阔与否)
a.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b.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美国科技水平高; c. 专业化水平不同,美国的专业化程度高; d.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5. 大牧场放牧业 (1)概述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其中,阿根 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最典型。
需要政府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建设; e. 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f. 种植历史:种植历史悠久,耕种经验丰富。
(4)农业生产特点 ① 农作物种类:水稻(农产品:稻米)。 ②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熟稻三熟。 ③ 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人多地少,耕作细作。 ④ 商品率低:人多地少,人口众多,粮食的需求量大。 ⑤ 单产量高。 ⑥ 机械化水平低(日本→水稻生产,多用小型机械,稻米自给自足,其他农产品需大量进口。)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市
城市化水平高
场
因
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
素
西欧乳畜业
饲
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
料日照少,利ຫໍສະໝຸດ 多汁牧草的生长供应
地形平坦,利于牧草和饲料种植
7. 混合农业 (1)概念
将畜牧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农业。 (2)分布
混合农业生产有多种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谷物和 牲畜混合农业。这种类型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 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猪、羊等。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市 场,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5)发展方向 ① 控制人口数量; ②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机械化发展; ③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工程。
2
4. 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
斯、乌克兰等国。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的。 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③ 地下水虽丰富但矿化度高,不适于农业灌溉。
解决的措施:
东水西调。与墨累河仅一山之隔的雪河水量很丰富(大分岭的东侧,迎风坡降水多),而墨累—达令
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雨影区),降雨稀少。政府通过东水西调工程有效解决了盆地发展农业生产
水源不足的问题。
8. 地中海农业 沿地中海的周围地区,是一种特殊的气候地区。那里的气候,夏季热而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多
②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修通了横穿潘帕 斯草原的大铁路。这样,大牧场的肉牛可以 很方便的运往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屠宰加 工,再装船运往国外。
③ 开辟水源→在草原上打了很多机井,以保证牧草的正常生长以及提供牛群和人们的饮用水。 ④ 种植饲料→种植一些饲料作物或牧草,以补充放牧时天然牧草的不足。
3
6. 乳畜业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奶
2.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特点:分布于热带雨林地区的某些少数原始部落。
毁林开荒
肥力下降
土地弃耕
重新
3.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稻作农业) (1)水稻的特点 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高产粮食作物。 水稻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 (2)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亚热带雨林区。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南欧的一
西欧和中欧一些地区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奶牛除需要多汁 牧草外,还需要含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西欧乳畜业地区既种植优质牧草,也种植精饲料作物。在区位选 择上,西欧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因而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位于大城市周边,而生产 乳制品的乳畜业离城市较远。西欧乳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有专门的自动化挤奶设备,缓解了劳动力短缺 问题。
1
(8)种植历史(悠久与否)(东南亚水稻种植业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9)工业基础(工业基础好与否)
(工业基础好,为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工业基础好是我国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之一。)
二、世界几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1. 游牧业 特点:分布于地广人稀的干旱地区(北非、中东、中亚等)、自给农业、逐水草而居、生产效率低下。
4
混合农业生产的优点
①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主要是因为土地交替使用和羊粪归田,能充分恢复和保持麦
田的肥力,使经济再生产和土地的自然再生产达到和谐统一。
这种农场内,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两种生产方式是互惠互利的。例如,有些谷物可作牲畜的饲料;小
麦收割后,将羊放牧在麦田里,羊粪可增加士坡的肥力;牧草经过改良后,使土地中的含氮量和有机质增
些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也大面积种植水稻。 (3)优势区位条件 ① 自然条件 a. 气候(降水、光照、热量):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至于一季雨热同期)、雨热同期; b. 水源:河网密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c. 土壤:(水稻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 地形:地形较平坦开阔。 ② 社会经济条件 a. 市场:人口稠密,粮食需求大; b.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c. 交通(水稻种植业是自给农业,农产品非面向市场,交通便利不作为优势条件。) d. 政策(政策支持):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