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研究综述作业
2013年苏轼论文研究综述

2013年苏轼论文研究综述纵观2013年,苏轼研究的相关论文有五百七十多篇。
研究者们从文献、思想、文学、艺术等不同方面,对苏轼的生平、思想、创作以及其文集作品的刊刻流传等,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层次的探讨分析。
兹分别综述如下。
一. 文献研究(1)生平考证。
对于考证苏轼的地方行迹方面,江西封强军在《苏轼游庐山考略》1一文中,通过苏轼在(或对)庐山的相关题诗、题字对胡迎建的《苏轼与庐山》2记述进行了考证,一是针对苏轼第一次庐山游程及主要活动的描述进行四处辨误,二是对苏轼第二次庐山游的概述进行补遗,论据颇为充足。
王建国的《东坡风采与海南情缘》3以苏轼的诗词讲述其在儋州(海南)的生活轶事,文章所述宽泛。
琚小飞的《苏轼的舒州卜居梦》4在梳理苏轼在黄州期间诗作、郊游以及安庆地区方志诸种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三个观点:一为苏轼被贬黄州其间未曾踏足舒州;二为苏轼未曾担任过舒州的团练副使;二为游潜诗文《游潜山叙寄苏子平》是张商英所作,《赠寺丞王仲素致仕提举灵仙观》为苏辙之作,《赠提举寺丞王仲素》为伪作,均非苏轼作品。
帅杨的《从苏轼居黄州期间的书信看其思想的变化》5亦有论述苏轼在黄州的活动,但所用书信证据过少。
喻世华的《论苏轼与广西的情缘及意义》6利用苏轼的诗文,详细地追踪了苏轼两次借道广西的具体情况,包括第一次从惠州到儋州路过广西和第二次从儋州北归路过广西,且对苏轼到梧州后是否有“雇舟溯贺江北上,至湖南永州任职”一举提供了否定的论据。
另,文章从行踪路线的独特角度来讨论苏轼被贬谪的心路历程和为人的思想品格,提出“情谊为先,以情为本”是苏轼的最大特点的观点,道出了长久以来苏轼本有但为人不重视的一面,值得一读。
对苏轼与地方情缘的考证,另有广东惠州学院的王启鹏《苏轼寓惠研究综述》7一文。
该文对1980年以来学界对苏轼寓惠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论,从苏轼寓惠时的生活、思想、文学创作以及“王朝云崇拜现象”等八个方面的研究论文都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评述,便于后人的参考。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引言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总结。
通过对苏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生平简介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苏轼的文学才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小聪颖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参与科举考试,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从而得以进入官府任职。
苏轼的生平经历并不平坦,他多次因政治观点与上司发生冲突,最终被贬谪至远离京城的地方。
然而,这些逆境并没有打击苏轼的热情和才华,反而使得他愈发沉浸于文学创作中。
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
苏轼以其擅长的散文、诗歌和词作闻名于世,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他的散文作品虽然没有李白和杜甫的豪迈和激情,但却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观察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苏轼的散文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的描写,构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
诗歌苏轼的诗歌作品以其秀逸的风格和自由的思维而闻名。
他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既有婉约细腻的风格,也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描绘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美丽和丑陋。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更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心声。
词作苏轼的词作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词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词结构,使得他的词作在宋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这些词作反映了他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真挚感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思想与影响苏轼的思想与他的文学作品紧密相连,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_完整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出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苏轼词文献综述。
一、引言。
苏轼,那可是咱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超级巨星,他的词就像一个个宝藏,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人去挖掘。
写这个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苏轼词派对里当导游,带大家看看各路学者是怎么解读这位大文豪的词作的。
二、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 (一)豪放风格。
# (二)婉约风格。
可别以为苏轼只会豪放,他的婉约词也是一绝呢。
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词写得是真感人,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细腻入微。
学者们研究发现,苏轼的婉约词和传统婉约词还是有区别的。
传统婉约词大多是写男女之间的哀怨情思,比较单一。
而苏轼的婉约词,虽然也有情感的细腻表达,但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他可能在思念妻子的时候,也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有一种世事无常的感觉。
而且他用词很巧妙,没有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把那种深沉的情感传达出来,就像一把小锤子,轻轻一敲,就敲到了读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 (三)旷达风格。
旷达是苏轼词中很独特的一种风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就是典型的旷达。
学者们说这种旷达其实是苏轼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对人生的一种超脱态度。
他能够在风雨中潇洒前行,不被外界的困境所左右。
有的学者把这种旷达和他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苏轼受到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懂得放下,懂得顺应自然。
他的旷达风格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就像一盏明灯,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愁眉苦脸,要学会像苏轼那样乐观豁达。
三、苏轼词的艺术手法。
# (一)用典。
# (二)意象运用。
意象在苏轼词里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像“月”这个意象,他就经常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的“月”就代表着美好的祝愿。
学者们发现,苏轼笔下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他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情感需求,赋予意象不同的含义。
有时候“月”是孤独的象征,有时候又是团圆的象征。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里。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擅长书法、绘画,可谓之文学全才。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在政治上却遭遇不少坎坷。
正是基于这样的状况,苏轼也成为了学者们的热门研究对象,各种有关苏轼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国内各大杂志报刊。
本文试就2007-2012年的苏轼研究状况综述如下:一.关于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
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
因此,对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一直是苏轼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程磊《论苏轼“以禅解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一文中写道:“‘以禅解陶’是苏轼重塑陶渊明形象的最大特色,也是禅宗影响宋代士大夫人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
”,认为“禅宗思想”与“慕陶情结”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靖飞的《苏轼的诗歌代表着宋调的特点》(《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4期)则从时代背景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宋朝历史上,北宋文学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
”而苏轼在这场文学变革中“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作者对此作了深刻的归纳:“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人们关注视野的变化及生活情趣的转变,特别是转变背后的深刻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金燕《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05期)则把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放在了苏轼的黄州时期,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最终得出结论:“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
苏轼研究 作业

1、苏轼的家庭生活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母亲程氏出身官宦,善良正直、果敢仁慈的性格在苏轼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苏家有六个孩子,但苏轼的一位哥哥和三位姐妹均早卒。
苏轼与苏辙两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从政后相似的起伏经历,以及在文学上的共鸣,使得他们能够达到性灵的契合。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
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苏轼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王弗所生),次子苏迨、三子苏过。
苏迈会作诗;苏迨娶了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孙女;苏过则是三兄弟中最出色的,他协助和照顾父亲,作父亲的秘书。
在父亲的教导下,他成为诗人和画家。
2、有关苏轼诗词的欣赏浣溪沙·苏东坡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南山纪游之作,元丰七年东坡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
由于在此之前,东坡从未遭受过如此大的打击和屈辱,因此,此词意境更是不同于它。
心情比较轻松,一路上颇事游访。
这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本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这首小令是以时间气候为序来铺叙景物的。
从细雨写到天晴,层次非常清楚。
上片写南山雨后的风情之景。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自新世纪以来,对宋代文豪苏轼的诗歌研究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研究方法,更融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手段,使得苏轼诗歌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揭示。
本文旨在综述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对苏轼诗歌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文章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点等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本文也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苏轼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挖掘苏轼诗歌的更多内涵和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歌作品主题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更是对其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苏轼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的诗篇。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如《东坡志林》中的《游金山寺》一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同时,苏轼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如《题西林壁》一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在风格方面,苏轼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苏轼的诗歌还善于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长篇叙事诗中,也贯穿于他的短诗和绝句之中。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对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者们通过对苏轼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作品中不乏描写饮食文化的篇章。
本文从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入手,梳理了其饮食作品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苏轼的饮食作品以描写美食和饮品为主,其中以描写烹饪技艺和菜肴味道最为突出。
他对美食的描写既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调的技艺,又关注菜肴的味道和质量。
同时,苏轼也善于通过饮食来表达情感和寓意,如用烹饪比喻人生的沉浮,用食物象征友情和亲情等。
苏轼的饮食作品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饮食文化特点,如食材的多样性和调味方法的丰富性。
他还强调了饮食的节制和健康,反对过度饮食和饮酒。
同时,苏轼的作品也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对饮食文化的追求和品味,他们将饮食看作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是对宋代社会饮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是文人雅士对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其饮食作品既注重实用性,又蕴含情感和寓意,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黄州诗研究综述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现当代学者对他的词进行了较为充分地研究,但对其诗却缺乏研究,尤其是对苏轼的黄州诗的研究却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
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哲宗即位后,一、苏轼年谱曾任翰苏轼于1037年1月8日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二、关于苏轼黄州诗的研究先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作品通过对赤壁宏伟瑰丽景色的描绘和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表达了作者济世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郁心境。
这首词奠定了苏轼为“豪放派”的地位,在词的发展史上举足轻重。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词意高妙。
真古今绝唱。
”今人黄海鹏《烟雨任平生》云:“《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作者运用了多种建造艺术的手段,使景观美、气势美、情真美、音韵美熔于一炉。
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姿勃发、年轻得志的人物形象,使作者壮志难酬,奋励当世的感慨有了景物之载体,又有了人物之载体,开用词体塑造豪杰人物,表达重大社会题材之先河。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出现使中国词坛面貌一新。
苏轼的黄州诗是他的著作,也是他流芳百世的最佳证明。
以前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到激昂、慷慨、旷达。
但是,我认为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却去研究,即他在黄州的生活的写照。
对苏轼黄州诗“豪放”的理解和阐释,一直是东坡黄州诗美学风格研究的焦点。
近年来研究者们摒弃了以往多把东坡词“粗犷”“豪迈”的一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旧观念,开始采用一种开放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东坡词的美学内涵进行了重新把握和诠释,并且逐步达成一种共识,认为东坡词的“豪放”是相对于当时的“婉约”而言的,东坡词风是“放”,是“清旷”“旷达”,而非“豪”。
如刘勤慧《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兼谈苏轼词风为“旷达”而非“豪放”》(《晋阳学刊》1998年第2期)、赵俊成《此“豪放”非彼“豪放”:苏轼词风格探微》(《文史知识》1997年第7期)等文章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在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他关注的不仅是政治,他还在闲暇时间了解了古代的历史文化,这也是大多数文人对苏轼黄州诗的了解,但是,笔者认为,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开始的是另一段生活:这就是笔者在研究苏轼黄州诗的另一个发现,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隐逸”生活。
元丰二年发生的“乌台诗案”,一下子把苏轼推到生死交关的境地,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死亡的考验使他体会到外间世界和生存环境的严酷,导致他对个体内在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促成了其人生思想的成熟和创作态度的转变。
到达黄州贬所后,世事的忧患,人情的炎凉,把他一步步推向空门。
他在黄州自号“东坡居士”,以期达到性自清净的禅悦境界。
以解嘲来摆脱困苦,以轻松来化解悲哀,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从而能反客为主,以随缘自适的心态,主动融于当地社会,直面不能还乡的现实,超越个人的困境,从而达到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以旷达之精神游于世外,达到精神上的归隐。
苏轼正是在以一颗“平常心”超越生命的得失利害之后,才充分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
正是这旷达的一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士人的审美心态和人生选择。
如“乌台诗案”后被贬至黄州时写的《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诗人虽是被责罚在身,内心满怀哀怨,但我们从诗中却看到诗人以诙谐自嘲的笔调直抒内心对被贬的感受,欣赏自然之美来聊以自慰,随缘自适的洒脱溢于诗外。
朱光潜《陶渊明》一文认为:“后来诗人苏东坡最爱陶 ,在性格风趣上两人确有许多类似 ,但是苏爱逞巧智 ,缺乏洗炼 ,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
”论家不大都认为苏的和陶诗明显不如陶诗 ,原因何在 ? 想必苏轼在追和时也是用了百分之百心力的然一代文豪在追和自己推崇备至的前辈诗人时 ,笔力却为何显得如此笨拙 ? 说苏轼才疏学浅或陶渊明难以企及都很难令人信服。
当然 ,苏轼作为宋代最优秀的文学家其成就并不在和陶诗 ,但他苦心写出的诗作却没有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 ,不能不让人三思。
看来我们还应把目光投向二人生活的时代 ,或许能窥知一二。
陶渊明和苏轼都向往归隐 ,也都在诗文中抒发归田的心愿 ,但二人毕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其间相差500 多年。
尽管华夏文化相沿承续 ,但每个时代都会有其特殊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智能 ,而陶渊明所处的晋宋时期与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又是两个各具特点的时代。
是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 ,造成了他们的人生态度、生活目的的不同 ,从而引起创作心态的差异。
以上为苏轼黄州诗分析得出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期的创作风格与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为了更好的了解苏轼的黄州诗,笔者认为苏轼在黄州诗的创作特点也值得探究。
苏轼黄州诗的研究,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都极为重视,黄州之贬是苏轼官宦生涯之痛的开始,对他后世的人生观产生极大影响。
他的弟弟子由说过:“轼兄谪居黄州,杜门深居,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
搜集整理苏轼黄州文献的目的,旨在充分发挥文献资源服务于社会的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实现文献的价值。
苏轼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乐观的精神。
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三、苏轼黄州诗的文献价值苏轼在文、诗词、书画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
后代文人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苏轼不但影响宋一代的诗歌,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黄州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性。
苏轼的黄州诗诗人们历史文化的瑰宝,但是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单单停留在欣赏的角度上,我们更应该在欣赏苏轼为我们留下瑰宝的基础上去学习苏轼在逆境中的自我调节,从而做到苏轼对待人生的豁达与淡然,一个人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他的作品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创作者的人格魅力,而苏轼的人格魅力才是真正吸引我们的地方。
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尽管出现了一段低迷时期,但他很快的转换思想,成功的将他的谪居生活诗化了,并希望“年年为此会”。
朋友们都教他好好忍耐这几年谪居,目的无非是为了将来有机会改变。
他不服众望,苏轼很快从贬谪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也包含着对人生的每一刻都自具隽永滋味的体悟。
不要把过去看成现在的原因,过去的事犹如一场春梦,了无痕迹;也不要使现在为了将来而存在,圆转的时间里应当有圆转的生活。
苏轼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生活上尽力节俭,亲手开垦黄州东门外的东坡,既可食力无愧,又得到精神上的寄托。
从此“东坡居士”,“苏东坡”的名号垂名青史。
正因如此,黄州时期虽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期,却是他诗文上的成熟与丰收期。
大批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前后《赤壁赋》,都在此时脱颖而出。
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世之作,东坡为第一。
苏轼到黄州诗他的不幸,也是他的万幸。
因为在此他事先了自我尊严,同时也事先了自我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