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苏东坡与黄庭坚

苏东坡与黄庭坚

苏东坡与黄庭坚宋代文学史上,苏东坡和黄庭坚无疑是两位最杰出的文学家。

他们都是文坛的巨擘,无论在诗词、散文还是书法方面都有着卓越的造诣。

本文将以他们的作品和文学成就为主线,探讨苏东坡和黄庭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以及美食家。

苏东坡的诗作广泛而有深度,从婉约派到豪放派,他都能够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他也是一位卓越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能够引人深思。

苏东坡的书法更是堪称绝世,他对于书法的研究和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使他成为了一代宗师。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退之,号山谷道人,与苏东坡同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

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充满富有哲理的意境。

他的诗多以写景抒怀为主,情感真挚而深沉。

此外,黄庭坚的散文也颇有些名气,他的文章深受后人推崇,被誉为“黄卷道人”。

除了文学创作,黄庭坚还是一位崇尚自然与养生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尤为著名,丰富了宋代书法的艺术风格。

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文学成就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亮点。

苏东坡的作品以抒发真情实感、倡导真诚直率的写作风格著称,他善于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汲取灵感,作品中充满朝气和活力。

他不拘一格的才华展现在诗歌中,既能写山水田园诗,又能作家风寄怀诗,丰富了宋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苏东坡的散文则以平实、真挚的笔调写作,他的散文作品广泛而精彩,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深受后人的推崇。

黄庭坚的作品则更多地展现出内心的深情和哲思,他对山水的描摹独具匠心,以典型景物展示内心世界,其诗歌风格更多倾向于抒写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黄庭坚的散文以隽永的意境、婉约而深沉的文风著称,他的文字流畅而准确,卓越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也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行草书法成就更是在宋代书法中独树一帜。

总体而言,苏东坡和黄庭坚的文学地位极高,他们的作品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权威资料]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权威资料]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权威资料]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摘要]作为书法史上著名的“宋四家”的前两位,苏轼与黄庭坚是宋代尚意新书风的改革开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力地推动了宋代书法独立而富于新意的发展历程。

学术界对于苏黄二人的书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书法特点、创作分期、美学思想、佛道思想及当代意义等方面。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书法研究[]J29[]A一、对苏轼书法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苏轼生平思想及具体作品的整理和分析研究比较充分,有关苏轼的诗、词、文和文艺思想的研究专著现在已有多部,就其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研究而言,成果比较多。

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苏轼(第33、34卷)》汇集了现存苏轼书迹的图版资料,并有作品的释文和编年考证,是其他有关苏轼书法研究的图版资料的重要来源;关于苏轼的书法创作历程的评述和对苏轼书法作品分析的专著有赵权利著《苏轼》一书;苏轼书法的综合研究有七卷本《中国书法史》中曹宝麟所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三章的内容;陈中浙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是迄今为止国内仅见的关于苏轼书法和绘画研究的理论性专著。

一些关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通史类的著作中也多有关于苏轼书法理论的章节,如王世征主编《中国书法理论纲要》的第四章第二节“苏轼的论书”。

关于苏轼书法理论方面研究的单篇文章更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及其书法作品分期比较。

宋廷位《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列举了苏轼的传世楷书、行书作品,从中分析总结出其书法特点:字型横扁,体势,,侧,“捉笔近下,时善运笔而尤善墨,遇作字必浓研几如糊,然后濡染”;笔画丰满遒劲,字势姿媚圆润;行草相间,自由随意,多用圆笔,圆中带方,寓静于动;用笔收放自如,墨色浓淡相宜。

夏威夷《苏轼早、中、晚期书法作品之比较》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比较其早、中、晚期书法特点。

早年表现为中和之美;中年呈现出随意之美;晚年则是沉着之笔。

黄庭坚是苏轼学生,但他的书法远超苏轼

黄庭坚是苏轼学生,但他的书法远超苏轼

黄庭坚是苏轼学生,但他的书法远超苏轼
文/主任
可以说,苏轼是宋朝第一文化大咖也不为过,他能写能画能作诗,从庙堂到江湖,几乎无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如果放在今天,估计也就没矮大紧什么事了。

苏轼知名度大,但是他并非高高在上,对于有本事的人他也猩猩相识。

在宋朝四大书法名家苏米蔡黄中,黄庭坚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朋友。

当时苏轼在湖州太守孙觉处读到黄庭坚的诗作,马上就受不了,太棒了,并说:“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

通过作品,苏轼认识了黄庭坚,而对于苏轼这样的大名人的表扬,黄庭坚当然要有所表示,于是27岁的大龄男青年黄庭坚遂修书苏轼问路,交个笔友,成为朋友。

也就是说,在拜师苏轼之前,其实黄庭坚就已经很有水平了。

文人之间,特别是有水平的文人之间交往,免不了斗字斗书,苏轼和黄庭坚也是一样,他们自从认识后,就从诗文到书法,越聊越有劲,越说越开心。

对于苏轼来说,其代表作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对此丝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

但是黄庭坚也不遑多让,他的作品《山谷词》一样光芒四射。

老实讲,从小编个人的审美来看,认为黄庭坚的字已经超过苏轼,虽然说不清到底好在哪里,但感觉就是好。

不信,可以看黄庭坚的作品。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图片来自网络。

论苏轼的书法艺术特色、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

论苏轼的书法艺术特色、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

论苏轼的书法艺术特色、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苏轼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多才多艺,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书法成就只是他所取得的多方面文化成就中的一个部分。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门类的精神文化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且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

因此,我们考察苏轼书法思想的历史地位,就必须将其置于苏轼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整体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进行。

当我们将苏轼的书法思想放置于这个中国古代文化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进行考察的时候,便不难发现苏轼的书法思想在宋代文化发展和中国古代书法发展中所具有的无以取代的历史地位。

”苏轼的书法特点1、用墨丰腴。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

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

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

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

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

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

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

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

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2、结字扁平。

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

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

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

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

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

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

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5、轻重错落。

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

诗法与书法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

诗法与书法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

诗法与书法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深入比较这四位书法家的诗歌创作与书法实践,揭示他们在艺术审美、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深化对宋代书法与诗歌艺术关系的理解。

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

书法四大家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各有千秋,而且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各具特色。

他们的诗歌与书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因此,本文将从诗法与书法的角度,对这四位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宋代书法与诗歌艺术的内在联系和独特魅力。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梳理宋代书法与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分析书法四大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环境。

然后,通过细读他们的诗歌作品和书法作品,分析他们的艺术风格、审美追求和创作方法。

接着,本文将从诗法与书法的角度,比较他们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探讨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相互启发和影响。

本文将对宋代书法与诗歌艺术的关系进行总结,指出书法四大家在宋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书法与诗歌艺术的内在联系和独特魅力,也可以为当今的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宋代“书法四大家”概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在书法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其中被誉为“书法四大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更是影响深远。

这四位书法家的艺术造诣各有千秋,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书法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各自深厚的诗学思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的文学巨匠,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以行书见长,风格自然流畅,既有古朴之意,又不失创新之韵。

苏轼的书法作品中充满了诗意,他的笔触之间流露出诗人的情感与气质,这与其深厚的诗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略论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

略论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

略论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摘要:黄庭坚最重要的知音是亦师亦友的天才艺术家苏轼,说苏轼是同一时代中对黄庭坚影响最大的人,也许并不为过,但这种影响并不导致黄庭坚艺术审美向度的简单归顺。

本文从苏黄交游的角度出发,以苏黄交游的时间阶段为经,黄庭坚书风演变为纬,对黄庭坚书法创作与苏轼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以期获得对黄庭坚书法艺术成就更进一步的认识。

苏黄交游以及他们对于艺术创作道路的自主选择,对于今天的书法教学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交游;影响作为有宋一代书法大家,黄庭坚在大字行楷书、尺牍小行书和草书等方面取得了独特而卓异的成就。

其晚年草书作品尤其烂然夺目,艺术成就远超时辈、雄视千古。

当然,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极高的艺术天赋、超人的道德关怀与勤苦的人生态度分不开。

还在元丰三年(1080年)三十六岁前后,他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观点,展示出过人的抱负与高远的追求。

为其一生的文学和书法创作奠定了深邃的基调。

不过,人生抱负的实现仅仅凭主观努力还是不够的,实际上,一个时代拥有杰出智慧的人并不在少数。

但即便是从事同一事业,他们之间最终的面貌还是大异其趣,这其中的奥秘是很值得体味的。

就大书家黄庭坚而言,为什么他的书法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而不是另外一些可能。

或者说,为什么是这种面貌而不是那种面貌,他怎样选择人生的道路以及同道的朋友,类似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甚至这些影响使得他和自己的时代保持着一种怎样的关系,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综观其一生,黄庭坚最重要的知音是亦师亦友的一代文豪苏轼,本文试图从苏黄交游的角度出发,通过黄庭坚学书取法与苏轼关系的讨论。

谈谈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面貌的影响及其艺术成就的意义。

苏黄交游述略天才诗人苏轼少年成名,在嘉祐初年的科考中高中榜首,一鸣惊人,此后出京入京,辗转宦旅,文章道义传播四海,流布广远,共鸣者众,其人格魅力吸引了无数士人学子,争相以出人其门下为幸事,由是渐渐形成苏门。

苏轼、米芾、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

苏轼、米芾、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

苏轼、米芾、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苏轼、米芾、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苏轼的书法于二王后独出冠时,别开生面。

其字丰满肥润,跌宕生姿。

“有天真烂漫之趣”,他说:“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这说明不同的创作状态、创作心境下,其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也不一样。

《法华经》的要义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苏轼借此比喻自己放意写字,字字都得正果,只有在放意的状态下才能进入书境,真实地表现出个性和神采。

-他所说的“放”起码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追求的放意自适创作状态;其二,是指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自然萧散的意韵,“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尚自然是苏轼文艺创作一贯的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

“自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可理解可运用的空间非常大的哲学概念,它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是“非由人之所为者”,与人为相对立,它被认为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中国古代文艺观十分强调情动于中、文形于外这一合乎自然的根本原则,艺术家的“内”和艺术品的“外”这一相对范畴是认识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的逻辑起点。

沿着“内”“外”关系的延展,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是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相对范畴的展开,从而形成以合乎自然而不矫揉造作作为基本内涵而又在意义上不断外延的逻辑体系。

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即是在这个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对于自然,书法艺术是“人之所为者”。

同时书法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度。

所以苏轼在书论中一再强调学书要“知其本末”,要造乎自然,知自然之理。

他说:“余评近岁书,以君谟为第一,而论者或不然,殆未易与不知者言也。

书法当自小楷出,岂有正未能,而以行、草称也?君谟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

”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呢?他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苏轼与黄庭坚之争》:分析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化差异

《苏轼与黄庭坚之争》:分析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化差异

苏轼与黄庭坚之争:分析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化差异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朝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家,他们在文学创作、思想观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两位文学巨匠的生平背景、艺术特点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探讨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

1. 背景介绍1.1 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具有优秀的文学才华,在诗词、散文、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1.2 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象山,号古意居士,出身于一个农村家庭。

他自幼酷爱诗词,并且在儿童时期就展现了极高的天赋才华。

2. 艺术风格比较2.1 苏轼的艺术特点•苏轼倾向于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通过感受自然、抒发真情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放派的气息,崇尚解放和独立的个性。

•苏轼在写作中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其作品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2.2 黄庭坚的艺术特点•黄庭坚更加偏向于以人情世故和社会现实为题材,关注社会风貌和人之间的关系。

•他的作品注重言简意赅,着重展现思想内涵,而非形式上的华丽。

3. 思想观念差异3.1 苏轼的思想观念•苏轼提倡“直言无讳”,追求个性与自由,并深信文学是表达真实情感和对社会现象关注的重要途径。

3.2 黄庭坚的思想观念•黄庭坚较为温和和务实,在政治观点上更加保守、稳定,也更重视家族传统。

4. 影响力与评价4.1 苏轼的影响力与评价•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观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并被誉为北宋文坛领袖之一。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古代文学经典,对后世文艺创作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4.2 黄庭坚的影响力与评价•黄庭坚虽然在当时未能获得太多名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被视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和优秀诗人。

•他注重研究诗词技巧和致力于传承唐宋文化,对后世诗歌理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苏轼和黄庭坚在艺术风格、思想观念以及影响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作者:陈曦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作为书法史上著名的“宋四家”的前两位,苏轼与黄庭坚是宋代尚意新书风的改革开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力地推动了宋代书法独立而富于新意的发展历程。

学术界对于苏黄二人的书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书法特点、创作分期、美学思想、佛道思想及当代意义等方面。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书法研究[中图分类号]J29[文献标识码]A一、对苏轼书法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苏轼生平思想及具体作品的整理和分析研究比较充分,有关苏轼的诗、词、文和文艺思想的研究专著现在已有多部,就其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研究而言,成果比较多。

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苏轼(第33、34卷)》汇集了现存苏轼书迹的图版资料,并有作品的释文和编年考证,是其他有关苏轼书法研究的图版资料的重要来源;关于苏轼的书法创作历程的评述和对苏轼书法作品分析的专著有赵权利著《苏轼》一书;苏轼书法的综合研究有七卷本《中国书法史》中曹宝麟所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三章的内容;陈中浙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是迄今为止国内仅见的关于苏轼书法和绘画研究的理论性专著。

一些关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通史类的著作中也多有关于苏轼书法理论的章节,如王世征主编《中国书法理论纲要》的第四章第二节“苏轼的论书”。

关于苏轼书法理论方面研究的单篇文章更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及其书法作品分期比较。

宋廷位《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列举了苏轼的传世楷书、行书作品,从中分析总结出其书法特点:字型横扁,体势攲侧,“捉笔近下,时善运笔而尤善墨,遇作字必浓研几如糊,然后濡染”;笔画丰满遒劲,字势姿媚圆润;行草相间,自由随意,多用圆笔,圆中带方,寓静于动;用笔收放自如,墨色浓淡相宜。

夏威夷《苏轼早、中、晚期书法作品之比较》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比较其早、中、晚期书法特点。

早年表现为中和之美;中年呈现出随意之美;晚年则是沉着之笔。

尽管苏轼早中晚期的书法风格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他一生的书法创作都是以“尚意”为典型的自然随性的创作。

(二)从典型代表作品看苏轼的书法创作观。

李永辉《从看苏轼书法创作观》以《黄州寒食诗帖》为出发点,从中挖掘苏轼的书法创作观,总结出“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妙情理于豪放之外”,“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三个方面的书法创作观和“尚意”的书法创作心态。

曲晓飞《从探究苏轼的书法境界》从深厚的文学底蕴、绘画的渗透、多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和独到的书法理念四大因素探求《寒食帖》达到“神圆”境界的原因。

孙楚春《形神兼备,尚意写情一苏东坡思想艺术特色》指出《寒食帖》数百年来能够不断叩响人们心弦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所表现出的强烈、深刻而含蕴丰富的意境。

它以错综多变的线条、别有韵味的墨色表现作者复杂深邃的内心世界,情感浓烈、意蕴丰富。

文章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来阐述以上观点。

(三)总论苏轼书法美学思想。

由兴波、邓子勉《苏轼的书法艺术观》认为苏轼书法艺术观的核心是“意”,他高扬主体精神,摆脱束缚、自由洒脱,追求真实自然的文学艺术概念;提倡“技道两进”的书学观,对书写工具非常重视。

左国华《苏轼书法的美学思想》认为苏轼强调笔墨寓意深刻,透露出深厚的文人学养;他追求含蕴丰富的意境,并将线条、文辞与意境完美结合起来;崇尚冲和淡远、自然萧散的艺术风格。

刘莉莉《论苏轼的书法美学》认为苏轼的思想是典型的三教合一,儒释道在他的美学观中融会贯通,化而为旷达超脱的处世哲学和自然淡泊、高雅飘逸的审美情趣。

这些美学思想在其书法创作中均有体现,最终形成了自然平淡的韵味。

文师华《论苏轼的书法美学理论》认为苏轼受中唐以来盛行的狂禅思想的影响,提倡在书法创作中自出新意;认为书法作品应表现出书家的学识、人品,应有清雅深长的韵味;在技法方面,苏轼提出了独特的执笔方法,强调勤学苦练,追求笔画遒劲、血肉饱满。

舒韶雄《苏轼书法美学思想》认为苏轼美学思想核心是尚自然。

在其书法美学思想体系建构中,“自然”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包含着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本体论范畴和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意自适状态及风格论上的自然平淡。

李志刚《苏轼诗词题跋中的书法美学观》通过对苏轼诗词和题跋的评述总结出尚意重法、品性论、书画自娱论、以学养书、自然风格论等美学思想。

刘虹《浅析苏东坡书法艺术观》认为沉厚苍劲、体态丰盈的“苏体”字极其讲究神韵,以笔抒情,因书写时的心境、情绪和内容的不同而有着体势和笔意的变化。

陈党《苏轼书法尚意性探微》从苏轼所处时代、人生经历、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等方面探索其书法尚意性的内在特征及其历史影响。

吴新来《“寓意”而不“留意”——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略论》指出苏轼所谓“寓意”是把书法作品当做寄托情感的工具,而不是深陷于其中无法自拔,这种“寓意”而不“留意”的观点正是他怡然自适人生哲学的体现。

(四)苏轼书法美学中的佛道思想。

邹建雄《道家思想与苏轼书法创作》认为道家思想对苏轼书法创作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创作心态上,他认为书法不是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或手段,只是一种“自娱”的方式,倡导以“游”来看待书法的性质并以“无意”的心态进行书法创作。

其次是影响苏轼的书法实践,主要表现为苏轼独特的执笔方法和“无法”的创作方法。

刘晓陶《苏轼书法美学中的佛教观》认为大乘佛教中的“中观”思维方式使苏轼将“无法而法”作为书法美学的终极目标;华严宗“四法界”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思想使他将“通融无碍”作为书法各种书体创作的根本方法;禅宗的心性论使他在书法美学中强调“无意于佳乃佳”。

张百军《诗意地栖居——禅宗对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认为禅宗的诗性哲学深深影响着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渗透到他的书法实践和书法美学思想中,概括为以“意”统摄下的以书人禅和以禅喻书,在“意造无法”、“通其意”和“合于天造”的追求中阐释着禅的理趣与意蕴。

(五)苏轼书法美学的当代意义。

黄鸿琼《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认为苏轼所追求的书法审美“适意”和对深层“意”的强调正是当代书坛所欠缺的,当代书法家应在“法”和深层“意”上更进一步。

夏威夷《苏轼早、中、晚期书法作品之比较》认为无论在书法实践还是书法理论上,苏轼对后世的影响都是空前巨大的。

他儒雅豪迈的艺术风格、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值得当代书家深入学习。

二、对黄庭坚书法的研究中国古代的黄庭坚书法研究主要注重写作背景、章法款式、流传鉴藏、风格特色、师承源流及历史地位等,但多属经验式的描述缺乏逻辑的严密性和体系的完整性。

近现代以来,黄庭坚书学研究主要是作品介绍和赏析。

80年代后期,黄庭坚书学研究走向深入,徐邦达的《古书画过眼要录》是黄庭坚作品考证的奠基之作;傅申《海外书迹研究》对黄庭坚一部分作品的真伪进行了探讨;韩国金炳基《黄山谷书逝兰赋真伪考》、黄君《黄庭坚蛇君轩及其书作考》、水赉佑《黄庭坚伪迹考叙》等都是考订的佳篇。

水赉佑编撰的《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是目前黄庭坚书学研究的最为重要的成果。

黄庭坚书论研究依据的主要文献是《山谷题跋》。

关于黄庭坚书法理论方面研究的单篇文章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黄庭坚书法特点分析及其书法作品分期比较。

杨频《黄庭坚书法艺术创作分期初论》创造性地以苏黄交游及其影响力为依据,将黄庭坚的书法创作分为前交游期(34岁之前)、交游期(34岁至47岁)、后交游期(48岁至57岁)、深入变法期(58岁至61岁)四个分期。

因为苏轼对于黄庭坚的艺术道路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就构成对黄庭坚书法艺术分期的重要背景。

黄天壁《略论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将黄庭坚书法特点总结为中宫敛结、长笔四展,敧侧变化、不受羁束,点不挑起、一代奇书,撇改为点、蹙写上收,动静结合、和谐统一,不泥古法、得笔外意六个方面。

董菱《寒瘦雅健,奇逸洒脱——浅谈黄庭坚书法艺术风格》认为黄庭坚的书法艺术风格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其生活境遇造成的,是他傲骨嶙峋、磊落刚正人格的体现。

好学不倦、刻意求新的治学态度是形成其寒瘦雅健、奇逸洒脱艺术风格的根本原因。

(二)黄庭坚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关系。

王照水、由兴波的《论黄庭坚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互通与互补》认为黄庭坚注重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精神互通,“免俗”是其文学、艺术观中一贯的主张和核心思想。

他以重“韵”作为品评诗歌和书法作品的标准,在形式上二者都求“拙”。

他的诗论同书论中有通过诗、书外在现象达到本质的观念,通过字句推敲、点画模拟来实现精神上相似,“自成一家”是他一生对诗、书的不懈追求。

他晚年的诗、书创作形成了互补,成为其情感表达的双重载体。

由兴波《“韵”与“免俗”一黄庭坚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关系初探》认为黄庭坚有意沟通文学与艺术,在品评书法作品时常参以诗歌的内涵和意境,在赏诗时又同时关注书法对展现诗歌内容的作用。

重点从“韵”这个概念的引入和追求“免俗”的目标两个方面阐释。

(三)总论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

由兴波《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观》认为黄庭坚书法艺术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包括内外兼修、“韵”“笔”并重,自成一家,勤学苦练、善于总结经验,诗书结合、打通文学艺术,重视艺术灵感对创作的作用五个方面。

余涛《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之管窥》将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总结为注重书法家对道德与学问的双重修炼,以古为徒、施法自然,极力倡导尚意的审美思潮,重韵恶俗、以拙胜巧的美学追求四个方面。

纪祥《黄庭坚书法美学观浅探》认为黄庭坚的学书之路既是“外师造化”又是“中得心源”。

其书法美学特征可概括为尚意恶俗,尚韵崇晋;以禅喻书,参悟自然;力求新变,自成一格。

文师华《论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和书法创作成就》认为黄庭坚在书法理论上提倡“自成一家”,重视“学养韵味”,开创了以禅喻书的品评方式;其书法创作成就主要在行书和草书两个方面,行书中内收外放的结构,狂草中动静相间的章法,体现了作者旷达而深沉的文人性格。

(四)黄庭坚书法美学中的禅宗思想。

李囡楠《黄庭坚书法美学中得禅宗特征分析》认为黄庭坚是一个将禅宗发挥到高深境界的典型文人居士。

针对当时因袭古人的风气,黄庭坚深受禅宗思想的启发,以禅悟书,勇于创新。

他的草书成就就得益于对禅的参悟,由此得来的“观韵”“绝俗”思想也随之成为他的书法美学思想。

孟宪伟《禅宗与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认为黄庭坚有着深厚的禅学修养,他以对禅学的感悟来观照书法创作,从清净之心与审美心胸、平常之心与书中之韵、无法而法与心法三个方面阐释了禅宗思想对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

吴江涛、汪爱平《论黄庭坚禅书的美学思想》从禅宗的本意出发,探究禅的思想对黄庭坚书法美学的影响。

禅宗强调本心,认为一切从自我的本性出发,主张“我心即佛”、“见性成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