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

合集下载

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

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

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中国古代的故事你知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篇1:苏轼和黄庭坚互对苏轼和黄庭坚是好友,两人经常互对:书房好似药室;(苏轼)学士乃是郎中。

(黄庭坚)蛤蟆水上真书出;(苏轼)蚯蚓泥中草写之。

(黄庭坚)(联语互讥对方书法之弊病。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苏轼)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黄庭坚)据说,一日,苏轼与黄庭坚在松树下对弈围棋,忽然有几颗松子落在棋盘上,苏轼顺口吟出上联。

黄庭坚抬头环顾一看,见湖边有一渔夫在柳树下钓鱼,遂对出下联。

一个说松子有意,一个道柳丝有情,用的是拟人手法,联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兴味盎然。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苏轼)晚霞映水,渔人多唱满江红。

(黄庭坚)苏轼和黄庭坚乘舟出游,至晚方归。

时值晚霞映水,煞是壮观。

黄庭坚出口吟出了下联。

苏轼正沉迷于景色之中,被黄庭坚的出句引发,随后续出了上联。

联中“普天乐”和“满江红”既表现出了彼时彼地的情景,又是“词牌”名。

二人吟罢,不约而同地拍掌大笑。

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篇2:唐伯虎嘲讽商人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他欣然挥毫而就: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流没想到,商人嫌发财的含义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道: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这下,商人反而大喜,原来他就爱这种不伦不类的对联。

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篇3:李调元妙对唐伯虎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

长老说有事相求。

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

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

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画上荷花和尚画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

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这七个字反过来读,字的读音和正读完全相同,与唐伯虎的上联珠联璧合,长老拍手称奇。

苏轼书法趣事

苏轼书法趣事

苏轼书法趣事苏轼,又称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书法艺术独步一时,有许多与他书法相关的趣事。

书法换羊肉:苏轼的书法在当时极受人们喜爱,他的字甚至被用来换取羊肉。

据《侯鲭录》记载,有一位名叫韩宗儒的人,非常喜爱苏轼的书法,每得到苏轼的一幅字,他都会拿去姚殿帅家换十几斤羊肉。

有一次,韩宗儒因为想吃羊肉,就连续写了几封信给苏轼,希望能得到他的回信,以便拿去换羊肉。

但那天苏轼在翰林院公务特别繁忙,看到韩宗儒的来信和焦急等待的仆人,他笑着说:“请传我的话,今天不宰羊。

”这个故事既表现了苏轼书法的珍贵,也展示了他幽默风趣的一面。

黄庭坚的称赞:苏轼的好友黄庭坚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对苏轼的书法赞不绝口。

有一次,黄庭坚看到苏轼写的《寒食帖》,大为赞赏,并在此帖后题跋。

他在跋中说:“……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意思是在没有苏轼这尊“佛”的时候,他黄庭坚就可以称“尊”了。

但这也足见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推崇。

写字作画的特殊癖好:苏轼有一个特殊的癖好,那就是在写大字或者草书时,一定要喝醉后才写。

他自己说:“吾醉后乘兴作数十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

”黄庭坚亲眼见证了这一特癖,并称赞苏轼为“真神仙中人”。

书法风格的转变:苏轼的书法风格多变,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写出的字都有不同的韵味。

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时写的《赤壁赋》,虽然是一篇充满感情与场景的美文,但他一改本来潇洒、洒脱的书法风貌,写得相对正楷、工整,甚至有些拘谨。

这主要是因为他当时经过“乌台诗案”后被关押、贬谪,心情欠佳,不敢与朋友往来,所以书法风格也受到了影响。

以上是关于苏轼书法的一些趣事和背景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苏东坡,真损也真聪明“损人”都是典

苏东坡,真损也真聪明“损人”都是典

苏东坡,真损也真聪明“损⼈”都是典苏东坡《尊丈帖》上图是苏东坡《寒⾷帖》局部。

北宋书法⼤家⽶芾,曾担任宋徽宗的书学博⼠。

在《海岳名⾔》中他写道:⼀次宋徽宗问他,本朝能够排得上号的书法名家有⼏⼈?⽶芾⼀⼀直⾔点评:“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皇上⼜问他:“那你的书法怎么样?”⽶芾回答说:“我是在刷字。

”穷了⽣前,富了⾝后⼤家都知道,苏东坡是书法⼤家。

宋⼈赵令畤《侯鲭录》记载,苏门弟⼦黄庭坚跟苏东坡开玩笑说,古有王羲之以字换鹅,现在有个叫韩宗儒的⼈在拿你的字换⽺⾁吃。

此位韩宗儒“性饕餮”,是个吃货,最喜欢吃⽺⾁。

有⼈专门收藏苏东坡书帖,于是韩宗儒想了个法⼦,想吃⽺⾁就给苏东坡写信,拿到回信就去⽤来换⽺⾁,⼀封信能换⼗⼏⽄⽺⾁。

苏东坡听了⼤笑。

有⼀天苏东坡在翰苑忙于写公⽂,韩宗儒却急着吃⽺⾁,不停给苏东坡写信,还派仆⼈“⽴庭下督索甚急”。

苏东坡回复来⼈:“传语本官今⽇断屠!(告诉他,我今天不杀⽺了)”读东坡⽂章,总看他在喊穷。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述,刚刚被贬黄州,薪俸就断了,吃的都供应不上,家中⼈⼝不少,只有节俭再节俭了。

他⾃⼰规定,每天⽤的钱,不能超⼀百五⼗⽂。

如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所写故事,苏东坡喊穷也喊得⾼妙。

⼀苏家故⼈想托苏辙给找个差事,被拒后请苏东坡代为说情。

苏东坡没急着⼀⼝回绝,只是给他讲了篇“⿁话”。

苏东坡说,以前有个⼈穷极了,只好去盗墓。

挖开⼀坟,看⼀⼈光着⾝⼦坐在⾥⾯,对盗墓者说:“我是道⼠杨王孙,裸葬的,哪⾥有钱接济你?”⼜挖开⼀座坟,这回是个皇帝,对盗墓者说:“我是汉⽂帝,遗诏说要薄葬,怎么有钱接济你?”盗墓的不死⼼,去了⾸阳⼭,看到两坟相连,先挖开左边的,⾥⾯的⼈⾻瘦如柴,开⼝说:“我是伯夷,饿死在⼭中,还能有什么家当?”盗墓的叹道:“费了这么⼤劲,却⼀点收获都没有。

不如我挖开右边的坟,再碰碰运⽓。

”伯夷听了劝他:“你还是到别的地⽅去试试吧。

李公麟画的苏轼——黄庭坚说最像!

李公麟画的苏轼——黄庭坚说最像!

李公麟画的苏轼——黄庭坚说最像!苏轼丨(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画像丨李公麟(传)关于苏轼长相北宋李公麟版应该是最接近的。

因为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述,他说:“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

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

”据考苏轼本人很认同这幅画。

李公麟画作10年之后,也就是苏公去世前不久,苏轼在镇江金山寺看到了这幅画像,无尽感慨涌上心头,写下了那首含泪带悲的、有苏轼第二首“绝命诗”之称的【自题金山画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画像丨赵孟頫绘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

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

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

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

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

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

其书法,真、行、草俱佳。

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苏轼搞笑故事

苏轼搞笑故事

苏轼搞笑故事苏轼是宋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也是一位以聪明才智和幽默风趣著称的文人。

他的作品多才多艺,其中也不乏一些搞笑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苏轼的搞笑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故事一:苏轼与母鸡有一次,苏轼在家中写书,正专心致志,突然一只母鸡跑进他的书房,发出“咕咕咕”的叫声。

苏轼一怒之下,用力将母鸡赶了出去。

然而,母鸡居然反复进出苏轼的书房,不停地叫个不停。

苏轼实在受不了,只好放下手中的书本,与母鸡搏斗起来。

苏轼左手一抓,右手一扯,母鸡却像变了个魔术一样,总能从苏轼的手中溜走。

苏轼气急败坏,一不留神,自己滑倒在地。

这时,母鸡乘机向苏轼猛扑过去,苏轼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只能任由母鸡在他身上跳跃。

苏轼被母鸡弄得狼狈不堪,不禁苦笑起来。

最后,苏轼放弃与母鸡的抗争,干脆撤退,让母鸡成了书房的“主人”。

这个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轼在文学上的才华高度融合了生活的智慧,将生活中的小插曲转化成了一个幽默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故事二:苏轼与黄庭坚的对诗苏轼与黄庭坚是宋代文坛的两位巨擘,他们的才华和文学成就都不可小觑。

苏轼和黄庭坚曾经有一次对诗的比试,他们约定,每人只能用一首诗来回应对方。

苏轼先开口了,他写了一首诗道:“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知何处是家乡,故人何日见故楼。

”黄庭坚见状,立即回了一首诗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家书抵万金。

”当时,苏轼和黄庭坚的诗才在当时文坛上是非常有名的,他们的诗往往都能一语双关,文采飞扬。

这次对诗的比试,苏轼和黄庭坚都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才华和幽默风趣。

他们的对诗不仅是一场文学较量,更是一场搞笑的对话,令人捧腹大笑。

苏轼的搞笑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幽默风趣和智慧才情使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的体现。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苏轼的风格和才华,也能够更好地欣赏他的作品。

总结起来,苏轼的搞笑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相关推荐书法家苏轼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书法家苏轼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11、皛饭与毳饭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

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

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

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

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历史的知音故事

历史的知音故事

历史的知音故事1、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很擅长弹琴,有一次他正在弹琴,他的心中想的是高山。

一个人突然过来对他说,“好高峻的山”,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伯牙擅长弹的,他都能听得懂。

后来他的知音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弹琴,而且将琴给摔碎了。

伯牙很喜欢弹琴,有一次在弹琴时遇到了钟子期,他们两个就结为了兄弟,并且约定好了,等第二年的中秋再相见。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伯牙来的时候,他的好友已经去世了。

所以他在他的坟前祭拜之后,于是就将琴摔碎了,以表达自己的志愿。

就这样,他们两个人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建了一个古琴台,也纪念他们的这种情谊。

2、荆轲和高渐离他们两个人是朋友,所以说他们两个才会如此的深情。

他们两个的一生也是很相似的,两个人经常在集市上喝酒,喝到开心的时候就放声歌唱。

他们从来不会看别人的眼光,或许唱着唱着,他们就会流下两行清泪,不是因为不合群,而是感叹生命的无常。

高渐离在弹奏上有很高的技术,在当时也是有名气的音乐家。

刚开始的时候其实他也是一个无名之辈,他经常在宴会上演出,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最终却有如此高的技术。

后来大家在送荆轲离去的时候,唱着悲壮的歌,驻足在河边,注视着他渐渐离去的身影。

这时候,他也出来了,他为自己的友人送行,他拿出了最心爱的筑,为朋友击筑。

或许这样的场面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而作为他的好朋友荆轲,是当时有名的刺客。

他十分喜欢击剑,而且是一个仗义之人。

他和高渐离是在一个集市上认识的,没想到竟然成了一辈子的知己。

他们两个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虽然出身不高,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无聊的时候就一起去喝酒,两个人也是无话不谈,有的时候喝到开心了,还会在街上边唱边跳。

当时在秦王统一天下之后,他就接受了刺杀秦王的任务,他没有推辞,虽然他知道这个任务是有去无回的。

其实作为高渐离来说,他完全可以撇清关系。

但是他并没有,在好友走的那一天,他为自己的好友送别。

虽然他知道好友的前面只有一条路,他不得不那么走,而且必须坚持到底,只为了心中的义,但是他无可奈何,只能支持自己的好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蛇与蛤蟆
苏轼《黄州寒食帖》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书法是在实用汉字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虽曰书画同源,但不同之处在于:从源头上讲,绘画是以现实中存在的原型为依据具象地表现出来的;汉字或书法则不一定,如果说有些字也是像绘画一样依据实物表现的,那也只是抽象的表现,而已经远非实物本来的样子了。

尤其当书法艺术发展到用纯抽象的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时,人们对书法的描述,就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比喻,而且即使是比喻,也仍有一些让人不知所云,这正如古人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比起绘画来,古人更多地使用比喻来描述书法,纵观历代论书之句,比喻可谓比比皆是。

当然其中有些比喻过分玄奥,竟然连北宋的职业书法家米芾也感觉一头雾水,难怪他在《海岳名言》中发牢骚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古人的书法比喻中,有褒扬的,有贬斥的。

其中,贬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一本正经的,这是真正地贬低;也有调侃式的,亦真亦幻,其中的真意就要我们自己来取舍了。

此类书法比喻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北宋年间发生在苏轼和黄庭坚之间的一则玩笑。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

”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大致意思是说,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

”黄庭坚说:“苏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

”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不可否认,苏东坡和黄庭坚,既是北宋的书法大家,也是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毫无疑问,他们的书法都达到了开宗立派的高度。

但开宗立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要具备有别于前人的面貌与风格,即自己独到的特点,这是开宗立派的一个标志性条件;另一方面,在具备了自身特点也就意味着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很有可能又暴露出新的毛病。

苏、黄二人均是如此。

苏东坡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肥扁朴拙,明代人项穆夸大苏字的丑,说其书法“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

黄庭坚书法与苏轼截然不同,而是笔画瘦长且多波折。

所以用“石压蛤蟆”和“树梢挂蛇”来比喻苏黄二人的书法,着实是再生动形象不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