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之黄庭坚
【诗歌鉴赏】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春归属于何处?孤独并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好去处,唤取启程同居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属于何处》注解、寂寞:清静,寂静。
2、并无行路:没遗留下春去的踪迹。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不料:存有谁晓得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做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笛声非常动听,甲壳类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8、求解:懂,认知。
9、因风:顺着风势。
0、蔷薇(qiáng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存有单瓣重瓣,候连春直奔夏,存有芳香,果实味苦。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春天返回了哪里?打听没它的脚印,四处一片蛰伏,如果有人晓得春天的消息,大喊它回去同我们同住。
谁也不晓得春天的踪迹,必须想要晓得,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白遍野之句鸣叫,又存有谁能够懂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到了花开的蔷薇。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赏析《清平乐?春归属于何处》就是北宋知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词作,这就是一首感慨时光回去而糖芥的惜春词,作者以婉转的笔法,抒发了对春天消逝的悲痛和遗憾,彰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爱好、留恋、痴情和崇尚。
上片写下春天的月夜。
作者将春拟人化,起至句提问,既代普雷寻春、惜春意旨,又散发出爱春、伤春情绪。
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下春去无痕。
“若存有”两句用唯美的笔法抒发自己的心愿,写下了对春天的憧憬深情。
下片写下夏季的到来。
作者先以感叹反问代普雷春天已并无踪迹,进一步整体表现惜春的悲痛,接着,想起黄鹂的定可以晓得。
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迎一层苦恼和悲痛。
结尾以黄鹂“飞到蔷薇”写下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幻灭了,蔷薇表明了夏天已经到来。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 《砥柱铭》是“宋四家”之一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手书作品,是他散落 民间的最重要的书法瑰宝之一。
一起来看看书法相关介绍, 仅供大家参考! 谢谢! 作品简介 黄庭坚《砥柱铭》,行书。
此卷长八米,抄录唐代魏征《砥柱铭》,全文六 百多字。
黄庭坚 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独特,是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米芾、蔡 襄并称“宋四家”。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刘金库指出, 《砥柱铭》在宋代时为王厚之、南 宋权相贾似道收藏, 是贾似道收藏的“黄庭坚双璧”之一; 入明则为著名收藏家 项元汴所藏,在明代鉴赏家张丑的《真迹日录》中著录,明天顺年间归黄庭坚十 一世族孙黄洵 (字公直) 所藏; 入清则为项源、 伍元蕙、 罗天池等有名藏家所藏, 后从广东流入日本,为日本有邻馆收藏,此后被一个台湾收藏家购得,最终,在 时隔 915 年之后,现身于北京。
并于 2010 年 6 月 3 日被拍出了中国艺术品成交 记录——3.9 亿元,加上 12%的佣金,总成交价 4.368 亿元。
内容 维十有一年, 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
道被域中, 威加海外; 六和同軓 (轨) , 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时和岁阜。
越二月,东巡狩至于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 轸;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缅维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 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闲然,玄符仲尼之叹,皇情乃睠,载怀仰止。
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其词曰: 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 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 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 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魏公有爱君之仁, 有责难之义。
其智足以经世, 其德足以服物, 平生欣慕焉。
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见其妩媚者也。
吾友杨明州,知经术,能 诗,喜属文,吏干公家如己事。
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优选篇

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优选篇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 1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原文宋代:黄庭坚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
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
金鳞正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译文江上万顷波涛一个接一个涌来,戴斗笠披蓑衣的渔翁在江边垂钓。
鱼儿正在水中深处,即使是深藏千尺也要钓上来。
鱼儿吞下了鱼饵又吐了出来,将信将疑迟迟不肯上钩。
渔翁归来的时候已是水寒江静,只见满目青山明月当空。
注释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
金华道人:即唐代词人张志和。
自号烟波钓徒,东阳金华(今属浙江)人。
曾写有《渔歌子》五首。
蓑笠(suō lì):指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金鳞(lín):指鳞光闪闪的鱼。
迟:慢。
鉴赏题序“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表明了写作的真正动机,乃于表明自己面对江山胜景,幡然悔悟的解脱心理,但是这种自欺欺人的自由幻想,只是更说明现实对他的真实束缚。
词的上片,“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这是幅寒江独钩图,一碧万顷,波花粼粼,有孤舟蓑笠翁,浮游其上,置身天地之间,垂钓于重渊深处,钩入水动,波纹四起,环环相随。
这样空灵洒脱的境界令人逸怀浩气。
“金鳞”二句写垂钓之兴:鱼翔深底,沉沦不起,为取水下金鳞,渔翁不惜垂丝千尺。
此时此刻,渔父专注一念,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鱼盘旋于钓钩左右的情态。
词的下片,“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这一虚设之笔描绘了渔翁闭目凝神,心与鱼游的垂钩之乐,这种快乐中,渔父举目江天山水,忽然得道忘鱼。
末三句渲染出一幅空灵澄澈的江渔归晚图:“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透射出一种置身江天、脱落尘滓的逍遥追求,突出渔父这样一种澄静澹远的境界里,任漂泊而不问其所至,也正是自张志和至黄庭坚所立志以求的最高境界。
黄庭坚山谷题跋评艺鹤鸣

黄庭坚山谷题跋评艺鹤鸣《山谷题跋》是黄庭坚的书学之大作。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则是这个时代诗坛、书苑革新中的开派者。
《山谷题跋》收集黄庭坚平生所作的大量题跋,包括诗、文、书、画等各个方面,其中以书跋为多,是我们了解黄庭坚书法渊源和书学思想,以及北宋书法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山谷题跋》也是黄庭坚的书学之魂。
众所周知,题,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后面的文字,总称“题跋”。
题跋,一般乃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辞,内容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
题跋中除了标明书画家的年龄、籍贯、作画时间、地点、得画人称呼、名号外,还有文章或诗词。
这些题跋,不一定完全针对画面的内容,而是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人事、岁时、节令、风俗、物产、景观、历史、哲理等各种内容。
文人画家提倡的就是既题出画中之意也题出画外之意,包括画家的感触、心绪、想象及作画经过情况,对画史、画论、画法的心得体会,以及生活趣事、各种见闻等。
在我们现在所见存世的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的书画上,同时有书画家本人的款题和他人在书画上的题跋是十分自然的事,但从书画上无款题到有款题到同时有他人的题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画的“题跋”是作品的一部分。
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
书、画,题跋、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
北宋在我国文化史上是探求创新的历史时期,哲学、诗词、绘画、书法等,都开一代新风。
北宋以后的中国各个朝代,许多书法家、书法史研究专家学者都曾采摭过他的书法论述,以荐前贤。
数百年来,书法论者都众口一词,“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诗歌鉴赏】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黄庭坚《晚楼闲坐》翻译
极目远眺,眼里的山色和水光联成一片,凭栏处看去菱花与荷花浮在一起,香气四溢。
清风拂面,明月当头,使得面南而坐的人感到清爽凉快。
四下眺望山水相连,凭栏处十里
之内长满了菱花,荷花,香气弥漫在周围。
清风和明月没有人去管,面南而坐的人会觉得
这两者化为一味凉意漫过心头。
黄庭坚《晚楼闲坐》赏析
《晚楼闲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七言绝句,根据《千家诗》里
解释,此诗前一句是环境描写,花香湖光,山色连连,是静夜里一个沉思的好地方。
后一
句就是思想活动,清风和明月如果理解为是象征作者本人,那么他这时的心情就会是化为
一味凉,变得轻松适意起来。
这样理解,结果就是生活没有因为挫折而失色,反而有着馨
香和可以凭栏远目的地方,眼界固然开阔,思想上也变得轻快了。
黄庭坚的诗词全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诗歌鉴赏】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文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左藏(cán?):古代国库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称左藏。
2、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
漏天:指阴雨连绵。
3、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直至。
霁(jì):雨雪之止也。
4、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5、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
气岸:气度傲岸。
6、华颠:白头。
7、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
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翻译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
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
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
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赏析《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词,此词主要通过对重阳节的描述,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显示了作者身处逆境而宠辱不惊的旷达胸襟。
全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该词主要通过重阳即事,写出了黄庭坚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
黄庭坚《清明》及赏析

【导语】黄庭坚(1045年8⽉9⽇—1105年5⽉24⽇),字鲁直,号⼭⾕道⼈,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县)⼈,北宋⽂学家、书法家、盛极⼀时的江西诗派开⼭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宗)之称。
与张⽾、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
⽣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下⾯是为⼤家带来的黄庭坚《清明》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清明宋代: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荒冢只⽣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郊原草⽊柔。
⼈乞祭余骄妾妇,⼠⽢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丘。
译⽂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地带来了勃勃⽣机。
春⾬绵绵,使⼤地上⼀⽚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感到难过。
诗⼈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想到⼈⽣的意义。
诗⼈指出,⼈⽣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天天到墓地偷吃别⼈祭奠亲⼈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
回到家⾥,还要对妻⼦和⼩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官的朋友家⾥吃喝,主⼈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的⼈⽣萎琐卑下,毫⽆⼈格尊严。
⽽另有⼀些⾼⼠,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推,他帮助晋⽂公建国以后,不要*厚禄,宁可隐居⼭中。
晋⽂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烧⼭,但是,介⼦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的价值。
他感叹地说,虽然⽆论智愚⾼低,最后都是篷蒿⼀丘,但是⼈⽣的意义却⼤不相同。
注释桃李笑:⽤拟⼈⼿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万物正欣欣向荣。
蛰:动物冬眠。
“⼈乞”⼀句:《孟⼦》中有⼀则寓⾔。
说齐国有⼀⼈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
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请⾃⼰吃饭。
这是⼀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句:⽤春秋时介⼦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ao):杂草。
丘:指坟墓。
黄庭坚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译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庭坚译文及赏析黄庭坚译文及赏析黄庭坚译文及赏析1《水调歌头·游览》宋代: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而要体会古人笔法,必须“熟观魏 晋人书”(以上均见《跋与张载熙书卷尾》)。 7.“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题虞 永兴道场碑》)。学书法,必须用功。功力 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一。 山谷先生和东坡相比,论天资,则不 及;凭功力,则过之。他们间既是师徒又 是朋友,在功力和资历消长的作用下,终 于走在一起,成为并驾齐驱的两位英才, 共同开创了宋代的尚意书风。
《蔺相如传》
《太白忆旧游诗》
《刘禹锡竹枝词》
杜甫诗
花气熏人帖
黄庭坚和苏轼一样,和佛教关系密切。 主张心是一切根源的禅宗南宗,最合士大 夫口味。宋人崇尚萧散简远,虚和疏淡, 读书人和佛教关系密切。宋人的尚意是一 种简洁、无限的审美意象,是个体人抒写 特殊情感,自得其乐,以求人生价值的认 定。山谷在本帖中注入的情感有时如淡云 在和风中缓行,有时又如晴空惊雷,瞬息 万变。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七、迎让 所谓“迎让”,就是在 多体结构中,各部分相互谦 让,相互避就,形成一个和 谐的有机整体。在王体行书 中,迎让分“上下相让”和 “左右朝揖”两种。
一般说来,在复合结构中, 如果单体有大小之分,大单体占 的空间大,腾出一定的位置让小 单体插进来,形成上下穿插或左 右回抱之势,似以老携幼,尊卑 分明,如“耆”、“制”、“妙” 即是如此.
(二)左右朝揖
在左右结构中, 左边缩右伸左,右 边缩左伸右,互相 依偎,平分秋色。 在左右结构中, 左边缩小附丽于右, 主次分明,配合默 契。 在多重结构中, 互相缩小其相邻的 一面,紧密相连, 洗炼 唐朝张怀瑾认为,行书“务从简易, 相间流行”。也就是说,行书运笔速 度较快,为了方便起见,在字形易识 的前提下,可以用省减笔画的方法。 在王体行书中,有省笔、减笔、化笔 和合笔四种。
所谓“省笔”,就是把点、横、撇、 捺或某些局部省去不写; 所谓“减笔”,就是减少相同或繁 多的笔画; 所谓“化笔”,就是把长的笔画, 收缩简化为最短的笔画——点; 所谓“合笔”,就是把两个单体中 的两笔重合为一笔。
者字 外形或长瘦,或 短肥,中竖有正有 斜,与第二横有连 有分。 之字 外表有长有扁; 用笔有方有圆,有 粗有细。 无字 撇与上横有断有 连;下四点或变一 横,或变一点一横, 或俯或仰。
于字 体或行或草, 钩或泯或露,点 或分或连。 而字 撇或与左竖相 迎或与中竖相接; 中竖或收或放, 或变点,或倾斜。 地字 “也”字一横 或平或斜,或与 “土”字上横相 接或与下横相连。
如果单体大小相同,要互相收 缩其相邻的部分,伸展其相背的部 分,形成互相依偎、顾盼生姿之势, 如朋友相处,并行不悖,“敛”、 “被”即是如此。如果是多重结构, 在有限的空间中,各部分都相应地 缩小,形成互相检束,患难与共之 势,如生死之交,同舟共济, “测”、“翔”即是如此。
(一)上下相 让 在上下结构 中,上边相让, 下边穿插,相互 契合,浑然一体。 在上中下多 重结构中,三部 分相应缩小,在 有限的空间和睦 共处。
这四种虽表现的形式不同, 但都是从险绝中求稳定,从动 态中求平衡,以达到“奇宏潇 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 主故常”的最高境界。
(一)左欹
竖向左边 倾斜,形成左 欹之势。 (二)右侧 竖向右边 倾斜;或在左 撇长捺短、斜 度不等,形成 右侧之势。
(三)上欹下侧 上下结构中, 上下单体分别向相 反的方向倾斜,形 成上欹下侧之势。 (四)左欹右侧 左右结构中, 左边向右斜,右边 向左斜,形成向中 间倾侧之势。 左右结构中, 左边向左斜,右边 向右斜,形成向左 右两边倾侧之势。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4.欹侧 欹侧,是行书区别于楷书的一 个很重要的结体特点,这个特点 在历代行书大家中以王羲之行书 表现得最典型,最充分。
王体行书的欹侧分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 左欹右侧四种。 左欹和右侧是字体向一边倾斜。有的是真 正的倾斜,要靠在章法中上下或左右字去“补 救”,以形成千姿百态的美感;有的是“似欹 反正”,乍看上去好象是倾斜的,实际上又是 正的,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凤翥龙蟋, 势如斜而反直”。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则是单 体(局部)是斜的,整个字(整体)又是正的, 主要靠单体向反方向倾侧来维持整个字的重心。
3、闯荡草书——黄庭坚与《诸上座》
才情
心声
书风
才
情
他的文学创作主张“无一字无来处”, 缜密谨慎;把玩笔墨,却“本无法也”, 一味率情尽兴,无所顾忌。 用典和诗语锻炼是“江西诗派”首届 掌门人定型的艺术观。他那驾驭文字能力 的才情,使他对不同文学形式采取了不同 的表现手法,是花开两枝的璀璨。 走笔舞墨的无法,是尚意书风的宣言, 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王羲之把它们兼收并蓄于行书 结体之中,丰富了行书的结体。如 果认真研究一下,不难发现,王体 行书较少用形连,即使用,也只偶 相引带,且点画处皆重,牵丝处皆 细;较多用意连。
即点画之间虽无牵丝相连,但 此呼彼应,脉络相通,通体之内, 一气呵成,笔虽断而势连,形不接 而气贯,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我们在写行书时,不要滥用形连, 以免给人以油滑庸俗的感觉。
王羲之行书的 结构特征
2.尽态—— 长短、 大小、疏密
2.尽态
长短、 大小、 疏密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3.错落 王羲之认为行书要错落有致,“若 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 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据 说钟繇的大弟子宋翼开始写字时由于写 得方整齐平,被钟繇狠狠地批语了一顿, 以致三年不敢见老师的面。
(一)左短右长
左为“日”字 旁,或右以中竖作 结者,本为左短右 长,顺其自然。
左右等长,有 意把左边缩短,或 把右边拉长,形成 左短右长。
(二)左长右短 右为“口字”、 “文”字,或字 形本短;左边字 形本长,顺其自 然。 左右等长,有 意把左边拉长, 右边缩短,形成 左长右短。 (三)上窄下宽 上为“日”字、 “山”字,或下 为“心”字,多 上窄下宽。
黄庭坚的学书历程,从周越、苏舜钦 兄弟(宋代草书书家)步入晋唐,亲近了张旭、 怀素等草书名家,终于悟到了书圣楷草 融合的精髓。 8.他发之内心体认到“欲学草书,须 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跋 与张载熙书卷尾》)。草书必须有扎实的楷书 点画基础,分清点画和牵丝,识别下笔 来龙去脉,写草书才不会涂抹如天书。
王体行书不管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 构,都显得长短互殊,宽窄各异,大 小不匀,结构的两边形成强烈的对比。 有的字本来左长右短,或上窄下宽, 就因体赋形,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美; 有的字本身左右等匀,上下齐平,则 伸左而仰右,或收上而放下,有意打 破这种均衡,但也丝毫显露不出人工 斧凿的痕迹。
这样做,不仅使结体变得参 差错落,主次分明,虚实相生, 奇趣横溢,也会使章法显得宽松 舒展,产生气脉流通的艺术效果。
于是,一种凌厉又淡散的书风在宋 代草书苑压倒群芳,又引领了几代风 骚。 自明代起,对黄山谷草书的溯源一 般都归于怀素,清代梁清标还在本卷 后写下了“此卷摹怀素书”的断语。 从此,山谷草书便编入怀素支系。 又是谢稚柳先生,从用笔法排除众 议,把山谷归人张旭门下。
黄山谷草书展示了宋代尚意的新风尚, 赢得社会的认同。他在被贬的住所, 家中每天日常开支,都是以书作来换 取的。还有一个传说更加神奇:就是 江神因山谷从黄龙山神龙、船工摇桨 荡撸得笔法受启示而心有不甘,为造 化讨得平衡所发生的故事。
14
思考题 1.通过学习张旭草书,请论 述草书与楷书的关系?
2.如何理解书法作品中的
“书卷气”?
4.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一、变化 (一)同画异态 (二)同旁异变 (三)同形异化 (四)同字异体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这也是颜真卿作为长辈告诫后学,使 怀素心悦诚服“何如屋漏痕”名言的内 核。 黄庭坚循规蹈矩,终于在草书领域有 重大的突破。他自认元祜间(49岁前)“笔意 痴钝,用笔多不到”。事实上,当时已 自成一家。 不过他心气高昂,勇于自我否定,勇 于汲取,以前一个台阶为起点,再向上 迈开新一步。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 矣”(姜夔《续书谱》)。
上为单体,下 为合体,多上窄 下宽。
(四)上宽下窄 上为宝盖头, 或下为“日”字、 “口”字者,多 上宽下窄。 上为合体,下 为单体,多上宽 下窄。
(五)左窄右宽 左为竖心旁、三 点水旁;或右为 合体字者,多左 窄右宽。 (六)左宽右窄 右为“彡”、 “弋”旁,左边 笔画繁多者,多 左宽右窄。 (七)上大下小 上为合体,或下 为“土”字、 “日”字者,多 上大下小。
5
书 风 黄山谷传世草书有四卷:《蔺相如 传》、《太白忆旧游诗》、《刘禹锡竹枝 词》、《诸上座帖》。 《诸上座帖》为晚年力作,笔势最为高 妙。
《诸上座帖》是纸本长卷,山谷用大 字草书手录五代文益禅师的语录,赠送给 朋友李任道。因文首为“诸上座(上座,佛教 名,指资历较高的和尚)而得名,卷尾有自署行 书大字跋语。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三)同形异化
一、变化 (四)同字异体
其字 中间两横或减为 一点,或连成 “了”字;两竖 或长或短。 不字 外形或大或小, 用笔或方或圆, 或连或断。 开字 外“门”两竖有 粗有细;内“开” 右竖有回锋,有 出锋,或悬针, 或垂露。
(二)减笔 减笔者,减少 笔画。如“福” 字减“口”字三 笔为一笔。 (三)化笔 化笔者,化长 为短。如“与” 字化两横为两点。 (四)合笔 合笔者,合二 为一。如“峰” 字,把“山”字 右竖与“ 夆”字 上撇重合。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6.呼应 所谓“呼应”,就是通过点画之 间的互相联系,使字变成一个有机的 统一体。主要分形连和意连两种。形 连也称明连,是用有形的牵丝把点画 连接起来,是草书的一种结构法;意 连也称暗连,是用无形的笔势把点画 联系起来,是楷书的一种结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