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是南宋时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成为了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如下:
1. 行草兼备。

黄庭坚的书法结构清晰,笔画顺畅,行草和楷书都
能熟练掌握。

他的行书与草书相得益彰,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风格。

2. 虚实结合。

黄庭坚的书法主张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给人以张
弛有度的感观效果。

他在书法中追求的是一种韵律美,让书法作品有
一种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3. 线条简练。

黄庭坚的书法线条简练,整齐美观,充满了力量感。

他的每一笔都是经过仔细思考和考虑后写下的,整体呈现出一种自然、流畅、大气的感觉。

4. 篆书风格浓郁。

黄庭坚书法中篆书气息浓郁,他将篆书中的刚
劲挺拔、方正有力融入到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中,使其更加古朴、厚重、雄浑。

5. 意境深沉。

黄庭坚的书法既有门户派的磅礴气势,又有南宗派
的诗意境界。

他善于通过书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每一笔都能
打动人心,令人沉醉其中。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虽然不复杂,但是却富有内涵和韵味,是中国
书法中的瑰宝。

后人学习黄庭坚书法,不仅仅是在学习西楚霸王当年
学习书法的经历,更是在挖掘中国书法的深厚底蕴,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庭坚薄薄酒二章全文翻译

黄庭坚薄薄酒二章全文翻译

黄庭坚薄薄酒二章全文翻译【最新版】目录1.黄庭坚及其《薄薄酒二章》简介2.《薄薄酒二章》全文翻译3.黄庭坚书法艺术特点4.《薄薄酒二章》墨拓高清图欣赏5.结语正文1.黄庭坚及其《薄薄酒二章》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为诗、词、散文皆有建树,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黄庭坚的书法亦有很高成就,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其书法风格独特,运笔流畅,气势恢宏。

《薄薄酒二章》是黄庭坚的一篇行楷书法作品,书写于元祐三年(1088)四月。

2.《薄薄酒二章》全文翻译《薄薄酒二章》原文如下:薄薄酒,胜茶汤。

茶汤薄,酒味长。

酒味长,胜茶汤。

茶汤薄,酒味长。

酒味长,胜茶汤。

翻译如下:薄薄的酒,胜过茶汤。

茶汤薄,酒味却很长。

酒味长,胜过茶汤。

茶汤薄,酒味却很长。

酒味长,胜过茶汤。

3.黄庭坚书法艺术特点黄庭坚的书法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运笔方式:黄庭坚的运笔流畅,笔势纵横,富有节奏感。

(2)笔墨变化丰富:黄庭坚在笔墨运用上十分讲究,善于利用笔锋、笔肚、笔根的不同部位,使笔墨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3)结构严谨:黄庭坚的书法结构严谨,每一笔都经过精心安排,力求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4)气势恢宏: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气势恢宏,富有力量感。

4.《薄薄酒二章》墨拓高清图欣赏《薄薄酒二章》墨拓高清图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微店或淘宝店购买属于您的文房和艺术品。

5.结语黄庭坚的《薄薄酒二章》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独特的书法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酒与茶汤之间较量的生动画面。

黄庭坚书法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黄庭坚书法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黄庭坚书法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黄庭坚的书法那可真是一绝,他写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更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咱就说这作品,一瞅就特有韵味。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很独特。

他的字线条特别有劲道,就像一个个小战士似的,挺拔有力。

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你看那笔画的粗细变化,粗的地方就像稳重的大山,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细的地方呢,又恰似灵动的丝线,在空中飘逸着。

这粗细的搭配,让整个字看起来就像是在跳舞,充满了节奏感。

从字的结构来看,那也是相当精妙。

每个字都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小世界,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

就好比盖房子,每个部件的尺寸都精准无比,这样组合起来才牢固又美观。

黄庭坚写的这些字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行气。

这行气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一个个字串起来,使得整幅作品看起来流畅自然,仿佛有一股气在字里行间流动,让观者的视线不自觉地随着这股气游走。

再看他书写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内容。

他用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把廉颇的勇猛、蔺相如的睿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感觉那些字好像都有了灵魂,似乎在讲述着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又好像在展现蔺相如完璧归赵时的机智勇敢。

这书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写字,它把文字的内涵通过笔墨的形式,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黄庭坚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肯定也是倾注了很多的情感和精力。

他就像一个大厨,把自己的书法技巧当作食材,精心烹饪出了这道书法大餐。

我们欣赏的时候,就像在品尝一道美味佳肴,越品越有味。

而且不同的人看这幅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些人可能会被字的外形所吸引,有些人则会深入到字的内涵和它所传达的故事中去。

反正就是说,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书法作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黄庭坚书法单字欹侧方法

黄庭坚书法单字欹侧方法

黄庭坚书法单字欹侧方法黄庭坚是宋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字体为主,擅长草书的侧欹方法。

侧欹方法以字体向右斜,笔画以右上至左下方向倾斜,给人一种失重、扭曲的感觉。

这种书法风格独特,给人以生动、灵动的感觉,被誉为“黄草”。

黄庭坚擅长用钢笔写字,他使用的钢笔是细长的竹管笔,笔尖呈箭头状,可以用来勾勒细节。

他在写字时,常常侧身而坐,将纸张放在桌子的右侧,从右向左书写。

这种写字方法使得字体呈现出明显的侧欹倾斜,给人以流动的感觉。

黄庭坚的侧欹方法不仅仅体现在笔画的倾斜上,还体现在字的造型上。

他的字在侧面观察时,笔画显得细长而有力,随着眼睛的移动,字的造型呈现出扭曲、变形的特点。

黄庭坚在字的造型上注重色彩和空间的运用,追求融合写字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使得字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大多侧欹,这与他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环境有关。

黄庭坚具有激情四溢、热衷于倡导变革的思维方式,他对传统的规矩和束缚感到厌倦,因此在书法创作中大胆创新,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也密切相关。

宋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墨客流离失所,黄庭坚也不例外。

他的书法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世道的不满,对生活的苦闷与无奈,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侧欹的书法形式恰好体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它让他的心灵得到了释放。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以侧欹方法为主,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

他在书法创作中大胆创新,追求心灵与文字的融合,将写字当作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他的书法作品意境深远,笔画流畅而有力,给人以一种自由、豪放的感觉。

黄庭坚的书法影响了后世的许多书法家,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宝藏。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特点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特点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特点黄庭坚、廉颇、蔺相如是三位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们的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献之一、他们的列传以草书而著名,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与楷书、隶书、行书并列为书法四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草书具体有哪些特点呢?下面从字体、结构、笔法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黄庭坚字体精细、细腻、流畅、凝重,他的草书更加添了一份烟雨江南的书画意境,常被形容为“江南第一草书”。

廉颇草书虽然常被形容为“潦草”,却是别有一番风貌,富有豪迈的气息。

他的草书体现了他坚毅、刚直、果敢的性格,刚猛有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蔺相如的草书则更具装饰性和艺术性。

他的草书既有草书特有的豁然、畅达、刚柔并济的特点,又有行书的“纵横格局”和篆书的“书法骨骼”,形成了蔺家草书的独具风格。

黄庭坚草书运用了笔法、勾勒和反复,形成了充满生气和活力的结构特点。

他的草书重点表现诗意、情趣,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廉颇草书则注重笔画的流动、变化和转折,形成了鲜明而富有神韵的结构特点。

他的草书同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运动美和形式美。

蔺相如的草书则更注重笔画间的协调与统一,形成了一种收放自如、缜密严谨的结构特点。

他的草书多以书法为良方,书法图式也洋溢着人文气息。

黄庭坚草书笔势雄健、有力,充满自然韵味,他的笔法以端正为主,同时也以雄浑为辅,笔锋要求稳健,字体呈著一种舒展透明、质朴韵味,颇具时代特性。

廉颇草书则笔意急疾、茂密、雄奇,有着磅礴的气势。

他的草书笔法多采用短检、急劲,形成运动感、韵律感和鲜明的节奏感。

蔺相如的草书则力求稳健、潇洒、利落、通畅,形成了一种古朴简单、自然清新、舒适流畅的笔法特点。

他的草书笔势奔放并具有自由性,同时以分寸和匀称为主,呈现出典雅气质。

综上所述,草书是中国一种独特的书法形式,象征着“留白至上,墨法狂放”的审美思想。

三位历史文化名人的草书均具有艺术性和时代性,传达出中国文化精髓之美,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庭坚书法欣赏楷书

黄庭坚书法欣赏楷书

黄庭坚书法欣赏楷书一、黄庭坚的艺术生涯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北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是北宋文人的代表之一,其书法创造性地结合了楷、隶、行、草四种字体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黄庭坚的楷书尤为著名,被誉为”北宋第一楷书家”。

二、黄庭坚楷书的特点1. 简洁明快黄庭坚楷书的笔画简练、结构明快,写意程度高。

他善于用短小精悍的笔画表达出文字的内涵和情感,给人一种简洁明快的感觉。

2. 华丽典雅黄庭坚的楷书行笔华丽,笔画丰满而有力。

他的作品在丰富笔法的同时,仍保持了典雅的风格。

字与字之间的结构调整恰到好处,整篇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稳定的美感。

3. 略带变化黄庭坚在楷书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加入一些隶书、行书的笔法变化,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个性和动感。

这种变化不仅不违背楷书的基本规范,而且给人一种新鲜感。

4. 启迪后人黄庭坚的楷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启发了许多后来的书法家,他们通过学习黄庭坚的作品,探索楷书的更多可能性。

因此,黄庭坚不仅在自己的时代被推崇,也被后人视为楷书的典范。

三、黄庭坚楷书代表作品欣赏1. 《秋水石》《秋水石》是黄庭坚的一首诗,他用楷书将诗的内容写在了石头上。

这幅作品集诗、画、书法于一体,展现了黄庭坚卓越的艺术才华。

2. 《自画像》黄庭坚在这幅作品中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用楷书写了一个自画像。

他运用了富有变化的笔法,将自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纸上。

3. 《武陵春》这是黄庭坚的一首诗,他将诗的内容以楷书的形式写在了卷轴上。

黄庭坚用诗歌和楷书相结合,将作品的艺术内涵发挥到了极致。

四、黄庭坚楷书的价值1. 艺术价值黄庭坚楷书的艺术价值无可置疑。

他独特的创作风格给人一种清新、华丽的视觉感受,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 文化价值黄庭坚楷书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承载了当时社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精神。

通过欣赏黄庭坚的楷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书法特点黄庭坚书法特点著名的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是什么呢?有着怎样的艺术赏析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黄庭坚书法特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像苏东坡讥之为“树梢挂蛇”那样,的确显得难看。

然而,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

黄庭坚送刘季展诗帖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

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

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

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三、点不挑起,一代奇书: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

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

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

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

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

唐宋八大家之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与审美价值

唐宋八大家之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与审美价值

唐宋八大家之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与审美价值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

其中,黄庭坚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对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进行探讨,介绍他的独特风格以及其在艺术领域中的审美价值。

一、黄庭坚的书法风格黄庭坚的书法风格可以概括为刚劲有力、内敛典雅。

他的每一笔墨都饱含着内在的力量和情感,笔势险峻而有力,给人以震撼之感。

同时,他的作品也兼具了典雅的艺术韵味,每一笔每一画都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龙飞凤舞”之势。

他擅长运用跌宕起伏的笔势,以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龙飞凤舞的形象,栩栩如生,富有张力和动感。

这种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不仅展现了黄庭坚的个人气质,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龙凤的崇尚和追求。

另外,黄庭坚的作品还表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界的独特感悟。

他常常运用粗犷有力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以草木山石为题材,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韵。

他的作品多以墨为主,墨迹淋漓,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给人以真实感和自然感。

二、黄庭坚的书法审美价值黄庭坚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其独特风格上有着引人注目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所传递的审美情感和哲学意蕴。

他的作品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注重内涵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首先,黄庭坚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的审美情感。

他在作品中常常运用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展现出自然之美的壮美和神秘感。

这种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和审美理念。

其次,黄庭坚的作品通过个人情感的表达,传递了深远的人生智慧。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思索,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悟和领悟。

这种情感的抒发和思考的呈现,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和智慧的传递。

最后,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也具有审美享受的价值。

他的书法作品以刚劲有力的线条和独特的构图,为观者提供了美的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_ 12411424__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院(系)名称:美术系专业名称:书法4班学生姓名:杨雨欣指导教师:彭建成二○一五年九月摘要:黄庭坚作为一位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他曾自诩:“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书法之道。

尤其其草书,从唐代狂草抒狂放于顿挫、发性情于笔墨变为用浓墨书写,理性布局,他的书法被后世如唐高宗、文征明等同样为书坛泰斗的人物所借鉴。

要研究黄庭坚的书法特征,其书法理论是不可回避的。

单从书法技法方面来看,他在书论中主要提倡“清气”、“笔圆”、“生动”、“瘦劲有力”。

关键词:黄庭坚;江西诗派;书法技巧;书坛泰斗绪论宋代书法艺术,承唐继晋,上续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

宋四家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

不断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

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5年)进士。

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

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与苏轼门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宋代书界巨擘,《宋史》称其“善行、草书,楷法奕自成一家”,列宋四家之二,著作有《山谷题跋》。

1、黄庭坚生平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江西修水县人。

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1]2.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2.1黄庭坚书法造诣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2]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

”(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

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有《山谷集》七十卷。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意境,于今宜宾市郊北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

[3]2.2黄庭坚代表作黄庭坚书法早年学周越,但未脱尽俗气,经过不断学习,并受苏轼的影响,黄字的挺拔拓展的风姿,完全融会了苏轼书法精神,他求变创新,博采众长,走向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庭坚楷书很见造诣,初学唐代褚遂良、薛稷,后学颜鲁公,他谓之“楷法欲如快马入阵”,所以他楷书饶有生气,无丝毫板滞气,行笔穏健、雄放飘逸、结体严谨。

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

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2.3黄庭坚书法特点形成黄庭坚行书成就相当高,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之一。

他除受苏轼影响外,师法二王和颜真卿、杨凝式。

广泛吸取篆意隶法,得《瘗鹤铭》《石门铭》的真趣.晚年贬官四川,入三峡见船夫荡桨,拔棹,得以启发,有了更大的发挥,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中宫收敛,横画斜长,绝不平直,逆入藏锋,竖画曲虬不正,高低起伏极尽夸张,点画曲屈前倾,长撇长捺一波三折,如荡桨行舟,一张一弛,起笔有抖擞习气,笔势苍劲,意态纵横,中心收紧,四面放射的结构尽显风神俊杰,人们称为“辐射体”。

[4]2.4黄庭坚草书造诣黄庭坚书法最突出的要算是草书了,他的草书在宋朝是第一流的,其草书笔力遒劲婉美,线条畅达,体势纵横开阖,圆劲灵动,气韵凝练雄浑。

其谓之:“草法欲左规右矩。

”黄庭坚草书以真书为基础,其曰:“欲学草书,须精真书,当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草书不难矣。

”[5]《宋史·黄庭坚传》记载:“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坚持长期学习草书,四十七岁时,才觉得“三十年作草,今日仍似造妙入微。

”黄庭坚被贬黔州、戎州时期,他的书法日趋成熟,他深得草书真谛,在《书自作草后》写道:“绍圣甲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

觉前所太露芝角,若得明窗净几,笔墨调利,可做数千卷。

”晁补之称黄草书“章草似晋人,颠草似唐人”。

李纲在《梁溪集》里说:“山谷晚年草书之妙,追步古人张颠、怀素。

”袁文称:“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便更遒丽,一代奇书也。

”[6]黄庭坚从怀素《自叙帖》真迹之中顿悟笔法,下笔飞动,草法大进,他自谓:“得草法于涪陵。

”黄氏追踪怀素的草书章法,点画狼藉,大小错落,满纸云烟,却又有所突破。

承沿怀素方法,几字合为一组又相对独立,并采用空间的穿插,挪移方法圆弧线短促,屈曲蛰伏。

点与线,曲与直,斜与正的搭配产生了冷峭飞动的效果,展现了线条的美质内涵,惬意畅快。

宋代以后的历代学者,书论家,书家对黄庭坚的书法评价都很高。

元好问说:“苏黄翰墨,片言只字,皆未名之宝,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解缙称:“清圆妙丽,引绳贯珠。

”王澍在《虚舟题跋》里称:“山谷老人书多战掣,笔亦甚有习气,然超超元著比于东坡,则格律清挺矣,故当在东坡上。

”康有为评:“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

至其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

他曾说:“入则重规迭矩,出则奔轶绝尘,曲尽书法矣。

”一般草书者都以“真不入草”为准则,而黄庭坚敢于一反世俗而走向成功,他主张创新,在他笔下,新的草书形式产生了。

姜夔对他十分推崇,赞他“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晚年黄庭坚草书最为精纯,《李白忆旧游诗》就是晚年作品的代表作,通卷气势一泻千里,美不胜收,山谷之大草,用笔变急速为迟涩,故线条在圆融之外,更增加一分摇曳,如春风拂柳,正是山谷所谓“韵”者,此比之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九首》,或有过之。

[7]结论黄庭坚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断增长知识,从根本上摆脱俗气,努力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

从这些论说中可以领悟到黄庭坚对艺术本质理解的深厚和他的创新思想。

对拘泥古法而未能真正继承古代书法的传统,缺乏创新精神的书家,表示出不满并加以批评:如《跋东坡帖后》中说:“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惟颜尚书、杨少师尚有仿佛,比来苏子瞻独近颜、杨气骨,如《牡丹贴》,甚似白家寺壁。

[8]百余年后,此论乃行尔。

”别人不敢为,而黄庭坚敢于冲破藩蓠,挥写出新颖独特的面貌来,黄庭坚用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

他认为这样易得力。

后又主张:“高执笔,令腕随己意左右,然后观入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

”我不得不被黄氏的创新所叹服。

致谢在课程及最后论文设计过程中,彭建成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论文设计。

在学习中,老师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

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和评议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1] 汪惠玲.历代书法论文选[J]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66-172.[2] 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J].大地出版社,2009,(10):22-25.[3] 乔柏梁.璀璨中国——中国历代碑帖赏析手册[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8-80.[4] 张佳旭.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138-144.[5] 张弘.黄庭坚书法鉴赏[J].远方出版社,2002,(8):37-38.[6] 张弘.中国草书名作鉴赏[J].远方出版社,2009,(32):68-70.[7] 郑晓华.中国书法史话[J].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33-35.[8] 徐永生.中国书法手册[J].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10):2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