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黄庭坚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为主,主题内容涉及政治、生活、自然等方面的内容。

在他的诗作中,有两个有名的诗论:“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

黄庭坚在《答张僧繇席上见赠示意》一诗中提到了“点铁成金”,他以此为论点,抒发了对写作的理解和主张。

这句话意为原本是铁,通过点滴之努力,使之变为金子。

引申到写作中,是指通过笔者的努力,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有价值。

黄庭坚认为,一个好的作品不仅需要材料有价值,更要通过作者的笔触和运用,使之更加出彩。

他在这首诗中进行了自我评价,说自己对写诗的用心和努力可以让平凡的题材变得有价值。

他尊重材料,尊重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写作要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地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黄庭坚的另一个有名的诗论是“夺胎换骨”,他在《答吴尧卿见赠》一诗中提到了这个词语。

这句话意为通过“夺胎换骨”的方式,使人焕然一新,成为一个新的人。

在写作上,他把这个理论应用到诗歌创作中,认为好的诗歌需要通过充分的积累、努力和对内涵的思考,才能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对写诗来说,他认为要有个性、有特点,要具备令人惊叹和感佩的特质。

他倡导诗人应该有创造力,能够超越现实,超越常人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对文字的运用和表达,使读者感到新奇和惊讶。

黄庭坚以自己的诗作为例,说明了他通过创造力和努力,实现了“夺胎换骨”的境界。

黄庭坚的诗论体现了他对写作的态度和理解。

他认为写作需要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地努力,也需要有个性和创造力。

他对诗作的要求是要有意义和价值,通过作者的努力和创造力,使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

正因为他对诗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所以他的诗作尤为突出和有特点,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黄庭坚的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于:
一、意象密集、层次丰富。

黄庭坚的诗歌大多以象征性的意象代表实
际情景,表达出跨几个层次的复杂情思。

他结合古代诗学,将矛盾和
竞争概念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叙事新颖、巧妙活跃。

黄庭坚的诗歌在叙述上极具特色,采用多
种技巧,激起读者共鸣。

他的抒情叙事优美动人,行文编排熟练,将
众多叙事线路凝聚成一篇咏叹文章,既可以活泼而流畅的叙事,又可
以凝炼而精当的意象。

三、写实细致,抽象精致。

黄庭坚的诗歌集中展现了写实主义的特点,也有许多抽象优美的景象,表达富有节奏感、寄寓心灵的咏叹。

他以
一种精致的语言,将真实生活彰显出信息的叙述,以一种意想不到的
视角,深入揭开生活真相的面纱。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黄庭坚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
1. 语言简练,表现力强
黄庭坚的诗歌语言简练、凝练,文字精炼,行文流畅,表现力强,能够直击人心,引起读者共鸣。

2. 情感深刻,形象鲜明
黄庭坚的诗歌情感深刻、真挚,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描写,使诗歌形象鲜明、印象深刻,读来令人心生感悟。

3. 反叛精神,对时代思潮的批判
黄庭坚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对时代思潮进行批判和反叛,体现出他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艺术特征。

4. 以活人为写照,抒发儒家思想
黄庭坚的诗歌中以活人为写照,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和感悟。

同时,他也善于表达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体现着他诗歌思想的深度。

总之,黄庭坚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他独立思考、追求自由、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对时代思潮的反叛。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可以研究其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并着重探讨了理论中与读书之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其独特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成就以及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成为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村诗话》有云:“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讨古书,穿穴异文,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主。

”《诗林广记》亦云:“山谷自黔州以来,句法尤高,笔力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

”说“一人而已”未免夸张,但足可见世人对黄庭坚的肯定和推崇。

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主要由其诗歌理论所决定,他的诗歌理论主张被视为是江西诗派的主要创作纲领,虽历代学者评论对其褒贬不一,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

本文仅就其诗歌理论与读书的关系从三面来谈谈其对后世创作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一、“无一字无来处”与读书的重要性“无一字无来处”是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之一,在黄庭坚之前,宋人孙莘老对这个问题已有过类似的表述,说“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自然有些夸张,但是,诗人要强调自己的其中一种主张的时候,总是要夸张的。

不惊骇世俗,就无法引起世人的瞩目,也就难以产生影响;另外,如果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也是说的通的。

用列宁的一句话来诠释,就是只有继承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才有可能达到时代的顶点。

黄庭坚强调老杜诗的“无一字无来处”,其实其深层的意思之一就是多读书。

文学功底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质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果,但是种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果的,因为它缺乏人工的培养。

种子能发芽成树,开花结果,有一大半要靠人力,尽管它天资如何优良。

人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对文学特优的领悟,如果不下苦功夫修养,也必定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

黄庭坚诗论观点

黄庭坚诗论观点

黄庭坚诗论观点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诗论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了
许多独特的诗论观点,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观点:。

1.诗以“道”为本。

黄庭坚认为,诗歌是通过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道德修养和人生观念,表达人性的高度达成与普遍完美的艺术形式。

因此,一篇优秀的诗歌必须有一个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义。

2.诗歌应该注重表现思想感情。

黄庭坚认为,“人心本古今一路”,
因此,诗歌应该深入表现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世界,传达出人性的本质。

同时,诗歌应该以真情实感为根基,赋予诗歌生命力和表现力。

3.所有的艺术都应当追求“真”、“善”、“美”。

黄庭坚认为,所
有的艺术形式都应该注重真实、善良和美丽,通过给人以美的愉悦和善的
激励,以达到精神和心灵的提升和享受。

4.诗歌应该注重语言表现力。

黄庭坚认为,诗歌是语言艺术的一种,
因此,诗歌的艺术高度与表现力应该在语言形式上得到体现。

诗歌应该注
重语言音韵、修辞技巧以及词语的组合运用,能够使读者在表面意义之外
领会到意思深远的内涵。

5.诗歌应当注重个性特点。

黄庭坚认为,所有的艺术都应该有其个性、特点和风格,这也是诗歌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因此,诗歌在表达个性和特
点方面应该有所注重,不应盲目追求“神仙式”的境界和风格。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其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在其著名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中,黄庭坚对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点铁成金》论述的是诗人如何通过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使平庸的事物转化为美好的艺术形象,从而创作出独具魅力的诗歌作品。

黄庭坚认为,诗歌需要有“点铁成金”的技巧,这不仅包括词汇和表达方法上的变化,还需要通过比喻、排比、押韵等手法,即运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的对应来达到形象生动、文学感染力强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黄庭坚还提出了“比兴”的概念,认为通过“比兴”可以创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他对“比兴”进行了细致的论述,提出了三种比兴方式:直接明喻、隐喻、借景寓言。

他强调说,诗人在进行比兴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比喻对象,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来刻画,可以达到“言之有物”的艺术效果。

《夺胎换骨》则论述了诗歌的个性表现和诗人的自我认知。

黄庭坚认为,诗歌应该具有个性和独特性,不能仅仅追求平庸的平淡。

他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从诗人自身的生活、情感和体验中寻找灵感,从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同时,诗人也应该认真地反思自己的创作,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并寻求改进和提高。

在此基础上,黄庭坚进一步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五条准则”,即:真诚富有感情;语言贫馁,表达不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文学技巧突出,手笔准确;形式新颖,朴素自然。

这五条准则,不仅强调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性,还提供了实际的创作指南和方向。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对于诗歌创作和艺术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思想贡献和美学价值不可忽视,尤其对于当代诗歌创作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黄庭坚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宋代文坛上享有盛名。

他的艺术成就之一是其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和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

其名篇“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诗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

本文将通过对这两篇诗论的分析,来探讨黄庭坚对于诗歌创作的看法和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

“点铁成金”诗论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关于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它以一个寻常的铁匠点化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为开端,引出了中心论点——诗歌创作也需要有对艺术的追求、对自我提高的不断追求和学习。

他强调创作需要精益求精,要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去“点铁成金”。

黄庭坚认为,创作的技巧是可以学习和提高的,就像铁匠通过不懈的锤炼和努力,最终可以将生硬的铁锤打造成华丽的金子一样。

他也多次提到了“熔于一炉”的意象,表达出一个好的诗歌作品需要多个因素融合到一起才能呈现出来的观点。

在“点铁成金”诗论中,黄庭坚还谈到了对于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他认为,良好的创作需要既有感性的灵感和感觉,又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策划。

他写道,“心无滞碍,义无可夺,然后创为奇之作。

”这句话表达了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要有心无碍,意义深远,才能真正创造出好的作品的观点。

“夺胎换骨”诗论则主要探讨诗歌的本质和诗歌艺术的特点。

这篇诗论写道:“生而有情者,皆贯通不已之大道也。

”这句话表达了黄庭坚对于诗歌本质的理解,即诗歌是代表着人类感情、思想和道德的重要媒介和表达工具。

在“夺胎换骨”诗论中,黄庭坚用了“夺胎换骨”的想象,来阐释诗歌艺术的特点。

他认为,诗歌作者需要像“夺胎换骨”一样地去探寻其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才能在作品中创造出真正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他强调了诗歌需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察性,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他写道:“艺道与天地相应,意境与时代而生。

故近而不俗,远而不伤,返璞归真,更深更癫。

”在“夺胎换骨”诗论中,黄庭坚也提到了对传统诗歌形式和技巧的思考。

黄庭坚诗歌理论与创作特色

黄庭坚诗歌理论与创作特色

黄庭坚诗歌理论与创作特色
黄庭坚之所以能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广泛的影响,一是因为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二是因为他诗歌本身的成就,三是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他主张创新,创新的办法是“以故为新”,“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就是“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这就意味着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

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在宋代也是别具一格的。

从内容来说,黄庭坚的诗不像他以前的宋代诗人那样比较关注政治、社会问题,而更多的是写景、酬唱,抒发内心感受。

艺术上,黄庭坚的诗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用典多;二是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三是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黄庭坚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并且律诗中多用拗句,其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无一字无来处”与读书的重要性
“无一字无来处”是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之一,在黄庭坚之前,宋人孙莘老对这个问题已有过类似的表述,说“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自然有些夸张,但是,诗人要强调自己的某种主张的时候,总是要夸张的。不惊骇世俗,就无法引起世人的瞩目,也就难以产生影响;另外,如果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也是说的通的。用列宁的一句话来诠释,就是只有继承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才有可能达到时代的顶点。黄庭坚强调老杜诗的“无一字无来处”,其实其深层的意思之一就是多读书。
但若一位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失去了相应的约束,则有失偏颇;而过度地将学问注入文学作品
,势必导致诗歌情感的窒塞,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杜甫也注重文学创作中学问的作用,但在这里我们注意的是这个“破”字,万卷要读得破,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读得不破,则成为袁枚所说的抄书作诗,诗也失去了真性情。所以文学创作的问题不在于读不读书,而在于如何读法,不在于是否以学问入诗,而在于如何入法。读书读得破,书为诗用,方能不为诗累,若是在诗中卖弄学问,那么读书越多,性灵越窒塞。
“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两个方法意思相近,要义却不尽相同。前者是总纲,意在从总体的意向上提倡多读书,多用书,指出渊博的知识与作诗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具体方法的例举,是从无数种方法中略举两种方法。一种是“不易其意”而换一种说法;一种是“窥入其意”,即摹仿规划其意而加以形容。不要以为这是一种无耻的文人行径。
文学
功底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质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果,但是种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果的,因为它缺乏人工的培养。种子能发芽成树,开花结果,有一大半要靠人力,尽管它天资如何优良。人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对文学特优的领悟,如果不下苦功夫修养,也必定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比如李白
,虽然天生资质杰出,可是这位大诗人在学问上也下过苦功夫,李白在人生哲学方面有道家的底子,在文学方面从《诗经
》《楚辞》直到齐梁体诗,他没有不费苦心研究过。与此相对应的古代成语“江淹才尽”从反面证明的文学创作中学问的重要性,这就是袁枚所说的“诗难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的真谛。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学创作也离不开前人学问的影响,严羽“古人未尝不读书”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无处不在。不能以为“复古”,“拟古”就是倒退,其实“反复古”是一个神话,千百年来的文字规范不是那么好反的,独抒性灵写的诗都很粗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古人喜欢用典故,把历史本身符号化,如果一首诗歌很浅显,没有深度,对古人来说,一般是游戏之作。要超越一个成熟的符号化的文本世界很难,在文本世界里,现实提升到了同样的高度。后来的任何写作都要陷入这个世界。你要创造,都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写诗的人要进入这个文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是在强调,作者必须进入文本世界的资源里。杜甫
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似乎是现实世界被架空了,那么他的“现实主义精神”从哪备受肯定,是历史语境的需要。
其实,杜甫无意于史,诗歌并不因为写史就成为好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加容易理解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或者说黄庭坚的学问说,一方面,文学创作必须要将学问与性情相结合,另一方面,每个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之时都不能于前人所做的学问绝缘而进行纯性情的创作,性情说是从魏晋南北朝的钟嵘到清代的袁枚一直都提倡的文学创作观念,但并不能因此而压低学问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两者在文学创作中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非非此即彼的。学问讲求证实,近于科学,而性情是偏于主观,注重兴味,借助意象和意境,抒发性灵。
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与多读书、创新之关系
在北宋的诗坛上关于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中,最为众说纷纷的是其诗化用经史、诗赋词语
成句,借鉴前人立意、境界进行新的创造的,即所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论。作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宋人对他的评价一直很高。黄庭坚虽然没有建构一部诗歌理论的专著,但是在他的题跋、序文、诗歌、书札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诗歌的鉴赏意见。其中尤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最为有名。“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
黄庭坚的诗歌
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可以研究其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并着重探讨了理论中与读书之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其独特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成就以及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成为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后村诗话》有云:“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讨古书,穿穴异文,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主。”《诗林广记》亦云:“山谷自黔州以来,句法尤高,笔力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说“一人而已”未免夸张,但足可见世人对黄庭坚的肯定和推崇。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主要由其诗歌理论所决定,他的诗歌理论主张被视为是江西诗派的主要创作纲领,虽历代学者评论对其褒贬不一,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本文仅就其诗歌理论与读书的关系从三面来谈谈其对后世创作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出身于江西诗派而后出走的陆游
讲诗外功夫。他说“江西末流无一字无来处不妨其为恶诗”。其实,功夫在诗外,不过是个常识,他不过是在当时的氛围里强调了这个常识,表现得比较响亮而已。我们对于古人的把握往往从当下地需要出发,很少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评价,于是文学史一遍一遍地被重写,所做的不过是作家地位的平反,和史料的补充而已。就像前面所说的杜甫写史一样,陆游的功夫诗外也只不过是一种特定历史境遇的需要而已。所以当我们去理解黄庭坚和他的“无一字无来处”时,需要从更开阔的时间和历史境遇去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