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黄庭坚诗的世界

合集下载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而丰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山水田园景色:黄庭坚常常以山水田园风景作为诗歌的题材,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表达自己对山水之间的情感和思考。

2. 思乡思远:黄庭坚多次离乡背井,其中包括两次北迁期间的离故园之感。

他常在诗中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3. 社会时事抒发:黄庭坚的诗歌也经常涉及社会时事和政治现象,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矛盾和政治腐败,并表达自己的正义感和愤怒之情。

4. 苦闷忧愁:黄庭坚曾多次被贬谪或被贬谪之后又重回京城,这使他经历了许多苦闷忧愁的时刻。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寂寥之情。

5. 文人之雅:黄庭坚重视文人雅士的情怀和道德风范,他的诗歌也经常表达出对文人之雅的理解和赞美。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也包含了个人情感和雅士之风的表达。

论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成就
黄庭坚不仅是金朝文学革新的先导者,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

在他的诗歌中,他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满,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庭坚的诗歌深受许多人的喜爱,他的诗歌艺术成就也受到赞誉和称赞。

首先,黄庭坚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句比较简洁,但是情节丰富多样,包含了深切的感情,如《碧水蜀道》中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乡愁的记忆,在《宿建德江》中,记录了他抗清陈省的英勇抗争,并表达了他的火热的爱国情操。

另外,黄庭坚的诗歌中还体现了他的文学修养,他能够熟练运用对仗、押韵、停顿等技巧使诗歌更加绚丽多彩,节奏和谐,宛如一曲美妙的乐曲。

其次,黄庭坚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时代的社会现实和腐败的政治现状。

他深情地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无道的愤慨,也刻画了当时社会人们辛苦状态的真实写照,尤其是他的诗歌《送别》对清朝的政治和社会进行了深切的批判,这也使黄庭坚的诗歌更具有政治色彩。

最后,黄庭坚的诗歌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想,提倡人们以之谋求真理应对生活百折不挠不屈的精神。

他常用比喻隐喻来表达他的思想,如在《西湖晚游》中笔下山水间的景色,以及《迎春》中对春暖花开的赞叹,都把他深厚的意境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韵律,让读者印象深刻。

总之,黄庭坚的诗歌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其诗歌艺术成
就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

他的诗歌源源不断的注入着古代文学的血液,不仅赋予了文学活力,而且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博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只有深入探讨黄庭坚的诗歌艺术成就,才能深入理解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而推动我们自身的文学发展。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是对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的论述:
1.温婉典雅的语言和风格:黄庭坚的诗歌以其温婉、典雅、
质朴的语言而著称。

他避免华丽和浮夸的修辞,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情景的细致描写。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而不失音韵,句子简练流畅,给人以舒适而柔和的感觉。

2.精妙的意境和形象描绘:黄庭坚的诗歌展示了精妙的意境
和形象描绘。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季节变化、人物形象等生动地展现出来。

他经常使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寓意和深层次的意义。

3.深思熟虑的思辨与哲理:黄庭坚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了
深思熟虑的思辨和哲理。

他对人生、人情、时光流转等大问题展开思考,并通过具体的情感和观察,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洞察。

4.抒发情感和自然感受:黄庭坚的诗歌作品抒发了丰富的情
感和自然感受。

他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亲友之情、离别之苦、时光流转的感叹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他对人生欢愉和苦难、情感喜悦和痛楚等丰富复杂的情感进行了真实而深入的表达。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诗歌具有温婉典雅的语言和风格,精妙的意境和形象描绘,深思熟虑的思辨与哲理,以及抒发情感和自然感受等共同的艺术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风格独特,流露出他独特的文学追求和审美取向。

这些特点使得黄庭坚的诗歌成为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擅长写诗作墨,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历史典故、人生哲理等等。

以下是黄庭坚常见的几类诗歌题材:
1. 山水田园:黄庭坚以其独特的山水意境,善写田园牧歌。

他常写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农民劳作等,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国家兴衰:黄庭坚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北宋时期,他对国家的兴亡命运格外关注。

他的诗中常写忧国忧民、揭露官场黑暗、吟咏忠臣义士等,表达出对国家兴盛的愿望和对时世的不满。

3. 历史典故:黄庭坚博览群书,娴熟掌握了许多历史典故和古代文化,他的诗中经常援引典故,既展示了自己的学养,又使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4. 人生哲理:黄庭坚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诗中融入了许多人生哲理的体悟,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友谊等人生课题的思考和感慨。

综上所述,黄庭坚的诗歌题材广泛,覆盖了自然、人生、历史等多个方面,他的诗作富有生活气息和思想性,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古诗鉴赏黄庭坚的诗词艺术

古诗鉴赏黄庭坚的诗词艺术

古诗鉴赏黄庭坚的诗词艺术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希文,号黄庭坚,汉族,浙江余姚(今宁波市余姚市)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而被誉为文学史上的“黄氏二杰”之一。

黄庭坚的诗词艺术深受古人文化的熏陶,承袭了古人的传统,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黄庭坚的诗词艺术进行鉴赏和分析。

黄庭坚的诗词作品包括了表达自然景色之美、抒发个人情感之深和溢于言表的人生感悟等多个主题。

他的诗词常常表现出自然景物的壮丽和变化,例如在《登快阁》中,他写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岳云根孤云外,宇宙光中自然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季的景色的赞美,以及大自然的壮丽和广阔。

在这里,黄庭坚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绘,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慨。

除了描绘景物外,黄庭坚的诗词还经常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秋夕》一诗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描绘秋夜的画面,黄庭坚表达了他对节日氛围和自己思念之情的感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深情和孤独,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此外,黄庭坚的诗词艺术还以其思想的深度和审美的特点而著称。

他的作品中经常体现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例如在《富春山居图》中,他写道:“富春江,古调虽自爱,人来终觉不如今。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久远历史和当下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在这里,黄庭坚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读者中引起了共鸣。

综上所述,黄庭坚的诗词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的深度而备受赞赏。

他的作品既表现出了自然景物的壮丽和变化,又抒发了个人情感和思想,同时还表达了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黄庭坚的诗词艺术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后世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鉴赏黄庭坚的诗词作品,以增加我们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引言: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词又有怎样独特的风格呢?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谈谈一下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他23岁进士及第后,在叶县(今属河南)、太和(今属江西)等地做了17年的低级官员。

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元丰八年(1085)旧党执政后,黄庭坚来到汴京任职于馆阁,参加编写《神宗实录》,自此成为苏轼的密友,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开始,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也受到迫害,先后被贬谪到黔州(今四川彭水)、戎州(今四川宜宾),最后卒于荒远的宜州(今属广西)贬所。

黄庭坚被贬的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黄庭坚始终被人看作旧党,其实他虽然在政治上追随苏轼,但并未积极参加新旧党争,他一生的心血主要倾注在诗歌和书法创作上。

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他流传下来的一千九百多首诗,约有三分之二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这种题材趋向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

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查是黄诗并没有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禽鸟虫鱼,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论黄庭坚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论黄庭坚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论黄庭坚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黄庭坚(1865-1918),出生在中国明朝的广东潮州一个文人家庭。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家,黄庭坚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诗歌,而其中涉及到的自我形象为无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社会风气和黄庭坚个人情感两个方面来探讨黄庭坚诗歌自我形象的表现及其意义。

从社会风气来看,黄庭坚所处时代是明朝后期崩溃快要完全发生之前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文人们传统道德观念崩塌的开始。

同时,清朝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黄庭坚的诗歌更加突显了当时贵族分子忧虑、被蒙冤饱受磨难的蒙古人、清朝要求服从其政权的社会状况,以及混杂文化相处的紧张局势,因此,他的自我形象也反映出这些社会风气条件下的文人沉重心情。

此外,在黄庭坚个人情感方面,与传统学说中以谦逊谨慎著称的黄庭坚,实际上具有非常顽强、坚韧不拔的性格。

他主张“忍耐一切,绝不沉默”,以一种赤子般的气概面对任何挫折和困境。

他大胆实践,勇于担当,秉持“勤能补拙”的信条,依然坚守当时文人们追求的“居重敦厚而清谈”的文风。

在他的诗歌中,他不仅展现了自己的中庸之道,而且有时也带着一种节制式的乐观,时而流露出内心的挣扎,时而宣泄自己的郁闷情感。

总之,黄庭坚诗歌自我形象在华夏历史诗歌史上代表了一种发展性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国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也为读者熟悉当时的社会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因此,探究黄庭坚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文人情感,
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黄庭坚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他的山谷体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黄庭坚的山谷体诗中,既有峻实清新、情感真挚的表现,也有超脱尘俗、富有哲理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

一、意境高远、意象清新黄庭坚的山谷体诗一般都以山林、溪泉、花鸟、书画、诗词等为素材。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和抒发,表达了独具特色的意境和情感。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如“万恶以作德,山泉自成心”这样的语句,充分展现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对生命的敬畏。

同时,黄庭坚的意象也充满了清新之感,如“光华如水映千山,风影摇空出九重”等,往往能給读者以流连忘返之感,使人陶醉其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二、穿越虚实、意象意思充沛黄庭坚的山谷体诗往往穿越虚实,让意象充满意思。

他的诗句不仅充满了生动的意境和形象,同时也含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

如他在《书画袖中步入云》中写道:“墨色山林何所似,虚中有物道不同”,表达了他对生命、世界真实性的独特理解。

又如在《寄黄铁崖》中写道:“橘柚1秋香一峰卧,石泉无恙十年存”,表达了他对于一些散文句子的诗化表达的崇高追求。

三、语言简练、音韵和谐黄庭坚的山谷体诗的语言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他的诗句语言简练明快,声韵和谐,情感自然流露。

每个字句都极富节奏感,感性的合作和表现人性的合作都在其中。

在语言方面,黄庭坚往往借用传统诗词的语言方式,将自然景致和人情世故融合,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在《题蔡端试灵爽寺》中写道:“岭头风雨愁霾色,店下鸡鸭跑冻骨”,将清新的山色和颓废的社会情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艺术语言的精髓。

四、生动活泼、写实自然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是一种写实风格的诗歌,他的描写非常生动,目睹或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五感在其诗歌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和表达,这种写法更像是包括了哲学和视觉化的写法。

他善于在写作中,用色、调、字、境来展现它的魅力,完美地将情景嵌入到诗歌画面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黄庭坚诗的世界
2011级文学院
“前人论宋诗,每以苏黄并称。

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

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这是“苏黄”对比的一般结论。

的确,这一点就苏、黄二人的诗所涉及的题材来看就很能说明问题,苏诗题材立足社会现状、现实人生,多关心国计民生、担心国家安危之作;而黄诗呢,喜咏书画、亭台楼阁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多抒发文人意识,文人色彩浓厚,因此就道德境界来说,苏轼的确胜人一筹。

但是,任何文学创作多少都会受社会现实的影响或制约,众所周知,北宋中叶以后,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旧党争的风险,让诗人心有忌惮,文化冤案连连(“乌台诗案”等),“合为事而作”的诗作风险骤增,于是诗人黄庭坚选择自囚书斋,苦习研修,谨言慎行,求取功名,却还是仕途不顺,诗人黄庭坚的社会接触面较之前辈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远为狭小,长期的书斋生活与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使他只能选择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

正是这样一条创作道路让他成为了一个开创诗流派的艺术大匠,也正是这样一条越走越极端的创作道路,让他的诗颇受世人所诟病——他取消了诗歌的战斗作用,消解诗歌紧密服务于政治的职能,进行诗的独立创新运动,结果必然要走上脱离现实、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的道路,偏离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方向。

照文学史的一般结论看来,他的诗就算得上是诗中的“异类”(现代俚语也称“奇葩”、“极品”)。

究竟“异”在何处?光听文学史编者的结论是不对的,必须以一颗虔诚的心走进作品深处,才能真正观赏这朵“奇葩”的真面目。

读诗人《戏呈孔毅父》道:“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咦,“管城子”是谁?是做官的吗?“孔方兄”又是谁,是诗人的手足吗?又为什么要绝交?……一个个问题在读者脑海里打转。

当你终于弄懂管城子,指毛笔。

韩愈的《毛颖传》将毛笔拟人化,为之立传,还说它受封为管城子,诗语来源于此。

食肉相,是用《后汉书· 班超传》的典故。

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看相的人曾说班超“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后来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果然封侯。

孔方兄,是钱的别称。

古时的铜钱中有方孔,故有此称,语出鲁褒《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暗含鄙视与嘲笑之意。

绝交书,则取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哈哈,“管城子”原来是形状类管用来书写的笔,而“孔方兄”原来是圆形方孔的铜钱时,笔既然称“子”,就可以食肉封侯;钱既然称“兄”,也就能够写绝交书。

这里读者不经会心一笑,原来如此,初因不懂而觉生涩,而仔细一寻味,不禁拍案叫绝,诗人将自己富贵无望的牢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非但不显得生硬,还产生了谐谑幽默的情趣。

哇,发牢骚都这么有水平,不愧是开了一代风气。

再读《蚁蝶图》:“胡蝶双飞得意,偶然毕命网罗。

群蚁争数坠翼,策勋归去南柯。

”读第一遍,觉得此诗写得再简单不过,小学生都知道讲的是一只蝴蝶不幸被蛛网粘住,后被蚂蚁争食的故事。

但再读三遍、四遍呢,就会引发读者的一系列思考:蝴蝶因何毙命?因为得意、狂妄吗?杀死蝴蝶的不是群蚁,它们能争什么功?
所以再读黄庭坚的诗甚至许多富含理趣的宋诗时,只要你不断这样发问,你就会有收获,通过对疑问答案的探究,就会发现诗中的言外之意,不仅能读懂诗人的心声,甚至还能有新
的意外,比如学到一些自己还未知的文学常识,纠正自己原有的常识错误,激发一些对诗的当代意义的思考等。

就这首诗来说,大致讲蝴蝶偶然触网死去,它们掉下来的翅膀,蚂蚁争着衔到巢里去,因此立了功,受到策封。

策勋,指立了功,朝廷用策书来封官,策是古代写在竹简上的公文书。

南柯,唐代李公佐作《南柯记》,写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做南柯太守,享尽荣华。

后来公主死,被遣归。

这才梦醒,原来槐安国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南柯郡是槐树南枝下的另一蚁穴,比喻富贵得失不过如蚁穴中的一梦。

这里写的南柯立功受封,也不过是蚁穴中的一梦罢了。

针对疑问一:蝴蝶因何毙命?细读并思考后的答案是:一双蝴蝶触网死去,这不是蝴蝶的罪,是设置网罗者的陷害。

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注意诗人的用词,像“偶然毕命”,写它们的死只是“偶然”陷入网罗,表达了同情。

说“双飞得意”,蝴蝶只是双飞得意,不触犯谁,是无辜的。

正因为得意,缺乏警惕,就陷入网罗死去,这说明当时到处有网罗,一不警惕,就容易陷入死地,更显出它们的无辜。

针对疑问二:如何看待群蚁争功?很显然杀死蝴蝶的不是群蚁,所以群蚁收拾坠翼,这也算不得立功,却能在蚁国里因此策勋,这是很可笑的。

而“南柯”呢,更表现出立功不过如一梦,可笑而虚妄。

诗中点明的可笑之处,发人深省,辛辣的讽刺味溢于言表。

群蚁“捡漏”被策勋是可笑的,讽刺当时朝廷的某些策勋,就像群蚁收拾坠冀那样可笑。

南柯立功受封不过一梦,就又把朝廷的威仪与尊严变相贬损了一番。

再读《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

”这句诗煞是好玩,居然把人的“胡须”比喻成“缘坡竹”,这在诗歌史上虽然不是头一次(王褒《僮约》中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胡须)。

但别出心裁的是,“哦诗清风起空谷”,进一步用空谷的清风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令人耳目一新,不禁连呼“妙哉妙哉!”。

又读黄庭坚《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诗:“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

”原本呢,后人是根据李延年的《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而这样的形容已近俗滥,没什么新意,于是诗人用了一处巧妙地比喻:“公诗如美色”,后紧承“未嫁已倾城”,瞬间意思就深了一层,而且这种深入浅出符合于这些文人的雅趣。

这些运用书本材料的手法,实际是总结了杜甫、韩愈以来诗人在这方面的经验的。

他同一般低能文人的慕拟、剽窃不同之处,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避免熟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见的字面。

而这些在《戏呈孔毅父》等以上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连续读了诗人的多首诗后,会发现诗人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娴熟,善于出奇制胜,诗中的语言常常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用用“煎成车声绕羊肠”来形容煎茶的声音(参见《以小龙团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还是以古代的志士仁人来比喻竹子的高风亮节:“程英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参见《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大都比喻新奇,醒人耳目。

如果你厌倦了“女人如花”“丝雨如愁”,忆尽了“似水年华”“如梭岁月”,看烦了“如烟翠柳”“似雪梨花”,不如来听听诗人黄庭坚的浅吟低唱,“文章似扬马,欬唾落明珠。

”“时蒙吐佳句,幽处万籁起。

”“千里共明月,如披故人面。

”“红日媚紫苔,轻风泛春柳。

”“露叶烟丛见红药,犹似舞馀和汗啼。

”“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雨余花色倍鲜明,最是春深多晚晴。

美酒壮人如敌国,千金一笑买倾城。

”“风光琰琰动春华,回首烟波万里赊。

山似翠屏西子国,溪如罨画越王家。


走近黄庭坚诗的世界,带着疑问与好奇,悟出一首诗的前世今生,犹如品茗,初入口生涩,细回味甘香润口;走进宋诗,带着追问加反思,来一次思想的五千里越野,犹如野渡,
纵使辛苦,却能看尽世间潮起潮落,笑谈人生云卷云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