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诗歌特色论文

合集下载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黄庭坚的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于:
一、意象密集、层次丰富。

黄庭坚的诗歌大多以象征性的意象代表实
际情景,表达出跨几个层次的复杂情思。

他结合古代诗学,将矛盾和
竞争概念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叙事新颖、巧妙活跃。

黄庭坚的诗歌在叙述上极具特色,采用多
种技巧,激起读者共鸣。

他的抒情叙事优美动人,行文编排熟练,将
众多叙事线路凝聚成一篇咏叹文章,既可以活泼而流畅的叙事,又可
以凝炼而精当的意象。

三、写实细致,抽象精致。

黄庭坚的诗歌集中展现了写实主义的特点,也有许多抽象优美的景象,表达富有节奏感、寄寓心灵的咏叹。

他以
一种精致的语言,将真实生活彰显出信息的叙述,以一种意想不到的
视角,深入揭开生活真相的面纱。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导语:黄庭坚用他那“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用他那险拗的音律,形成了他自
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风称为“黄
庭坚体”。

【摘要】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其诗歌上的杰出成就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并且开创了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成为宋诗史上一位
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黄庭坚诗歌的艺术个性、创新精神的理解,认识他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试对他诗歌的艺术风格进行一番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黄庭坚诗歌创新精神艺术风格
引言
黄庭坚诗歌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元祐二年(1087),苏轼作《送杨孟容》,自注说:“效黄庭坚鲁直体。

”黄庭
坚作诗歌和之,有“我诗歌如曹郐,浅陋不成邦。

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和“句
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

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

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等句,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是典型的“山谷体”。

【1】如果以唐诗歌为参照标准,那么“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
体现了宋诗歌的艺术特征。

黄庭坚晚年的诗歌风逐步体现出归真返朴的倾向。

求新求变的精神在晚期黄庭坚诗歌中仍有所体现,但随着诗歌人阅历的加深和修养的提高,已渐渐达到炉火纯青、形迹尽泯的境界。

用黄庭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达到了“平淡而山高水深” ① 直接引语用参考文献标注的境界。

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
讨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是对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的论述:
1.温婉典雅的语言和风格:黄庭坚的诗歌以其温婉、典雅、
质朴的语言而著称。

他避免华丽和浮夸的修辞,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情景的细致描写。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而不失音韵,句子简练流畅,给人以舒适而柔和的感觉。

2.精妙的意境和形象描绘:黄庭坚的诗歌展示了精妙的意境
和形象描绘。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季节变化、人物形象等生动地展现出来。

他经常使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寓意和深层次的意义。

3.深思熟虑的思辨与哲理:黄庭坚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了
深思熟虑的思辨和哲理。

他对人生、人情、时光流转等大问题展开思考,并通过具体的情感和观察,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洞察。

4.抒发情感和自然感受:黄庭坚的诗歌作品抒发了丰富的情
感和自然感受。

他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亲友之情、离别之苦、时光流转的感叹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他对人生欢愉和苦难、情感喜悦和痛楚等丰富复杂的情感进行了真实而深入的表达。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诗歌具有温婉典雅的语言和风格,精妙的意境和形象描绘,深思熟虑的思辨与哲理,以及抒发情感和自然感受等共同的艺术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风格独特,流露出他独特的文学追求和审美取向。

这些特点使得黄庭坚的诗歌成为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对魏晋诗歌的接受研究

黄庭坚对魏晋诗歌的接受研究

黄庭坚对魏晋诗歌的接受研究黄庭坚是中国宋代古诗词家和书法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其对魏晋诗歌的接受研究中,他对魏晋文化的理解和对魏晋诗歌的评价有着极高的水平。

本论文主要探讨黄庭坚对魏晋诗歌的接受研究,并列举以下九个提纲:一、介绍黄庭坚及其诗歌创作风格二、黄庭坚对魏晋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三、黄庭坚对于魏晋诗歌的评价和看法四、黄庭坚创作的魏晋风格诗词的实例分析五、黄庭坚所推崇的魏晋诗人和其作品的分析六、黄庭坚对于魏晋诗歌的继承和创新七、黄庭坚对魏晋诗歌传承的意义和影响八、黄庭坚美学思想背景下对魏晋诗歌的解读和理解九、黄庭坚的魏晋诗歌研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黄庭坚对于魏晋诗歌的接受研究,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传承的深远影响。

黄庭坚对于魏晋诗歌的评价和解读,不仅展现出其在文化和文学方面的水平和造诣,更是对后世文化和文学领域的启示和指引。

1. 介绍黄庭坚及其诗歌创作风格首先,我们需要对黄庭坚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他的生平和成就。

同时,针对他的诗歌创作风格进行分析,探讨他的创作特点、诗歌题材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

2. 黄庭坚对魏晋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分析黄庭坚对魏晋文化的深入了解,探讨他如何通过读书、学习和接触文化人物等方式,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同时,考察黄庭坚的魏晋文化认识和评价是否和后世学者的评价相似或存在差异等。

3. 黄庭坚对于魏晋诗歌的评价和看法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分析黄庭坚对魏晋诗歌的评价和看法。

这包括黄庭坚对魏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人的思想倾向、作品的情感色彩等方面做的评价和评论,我们可以通过黄庭坚的文章和评论来进行考察。

4. 黄庭坚创作的魏晋风格诗词的实例分析从黄庭坚的创作音像出发,我们可以进行黄庭坚创作的魏晋风格诗词的实例分析。

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黄庭坚将魏晋诗歌元素融入到自己创作中的具体方法和表现形式。

以《登快阁》为例分析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色

以《登快阁》为例分析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色

2021年第07期113艺术纵横以《登快阁》为例分析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色陈雪彤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100024黄庭坚是宋代诗词创作高峰的代表作家,其诗歌集中体现了宋代诗人独辟蹊径的创作风格,南宋吕本也以黄庭坚为江西诗派的鼻祖。

《登快阁》是黄庭坚在太和任知县第二年的秋天,游赣江于快阁(原太和县楼)所作: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登快阁》以其意境雄浑之景、一往浩然之意,深刻体现了黄庭坚创作的艺术风格。

本文就从《登快阁》的声律、语言、思想三个方面简要分析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诗歌声律艺术黄庭坚的诗歌以声律奇峭非常、对仗变幻莫测、句法丰富多彩为显著特点,影响着江西诗派作家对诗律创作方面的经营。

下面就以《登快阁》的声律部分,简要分析其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登快阁》是一首大致符合平起的七律律诗。

其尾联的格律情况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于平起的七律律诗来说,尾联的格律情况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近体诗其中一条平仄要求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登快阁》的尾联第一句第五字“弄”是去声为仄,会有 “仄仄仄”三音步出现在句尾,造成与标准律诗平仄有别的句子,也就是“拗”。

此时需要用平声的第六字“长”来“救”。

黄诗有意识地打破音节常规、千篇一律,擅长在律诗中运用“拗救”形式的诗句,为律诗增添一抹新鲜、奇崛的色彩;有意避开了严格的平仄带来的圆熟的声调,给人以声韵上独特的记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作者的表情达意受格律的束缚二、诗歌语言艺术黄庭坚就文学创作曾谈道:“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答洪驹父书》遣词造句是写文章最难的部分,但黄庭坚说:杜甫、韩愈诗词的每一字都来自于古人,只是后人读古书少,便认为是杜、韩首创的。

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在《登快阁》之中处处有所体现。

浅析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

浅析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

浅析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黄庭坚(772-846),字更仁,元和十九年(822)任汝南景阳县宣政使,仅一年即去世。

唐朝诗人,也是一位古书家,其作品有诗歌、散文、赋、灵异、记传世界五十余种,他的诗作超越了留传至今的古典诗人,具有集中性、现代性和综合性,大大受到后世的学者的研究和赞赏。

本文主要从黄庭坚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浅析其诗歌艺术特征。

黄庭坚的诗歌,有其个性独特的形式特征,他篇幅较短,句式简洁自然,意象精深,表达抒情幽雅,具有浓墨重彩的文学性,不要求工整但又能够表达出情感和思想,也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快感。

比如他的《汝南次韵》:“细巷深闻柳笋香,溪边芳洲水清浪,露花朝珠动秋光,草色更新到夕阳。

”简洁的字句表达了丰满的诗情,抒发出自然之美,传达出对家乡的爱和思念。

内容上,黄庭坚的诗歌题材繁多,既有叙事诗,也有赋景诗,象《鹊桥仙》,“长江东逝水,浪淘自海口。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这首诗以鹊桥仙作为诗歌中心,用艺术夸张意象,描绘出水流万里,鸟飞奔腾的美景;象《回潭阁》,“青山依旧,明月依旧,孤帆一叶如旧。

清风依旧,久游水滨,几点金阳复见”,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此外,还有国家制度的批评诗、政治学说的诗,甚至包括神话诗等,他的诗歌的题材繁多多样,表现出其广博的学识和对策议之事的睿智。

从以上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形式和内容上,他的诗篇幅短,而且意象精深,表现出文学性强的特色;内容方面,黄庭坚的诗歌题材繁多,可以说是胸襟之广,是个博学的诗人。

至今,其诗作已有千古流芳之效,其影响仍然延续不断,具有很高的古典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至此,本文就以浅析的方式,论述了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

在研究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的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他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学美感,更是从中深刻了解到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

黄庭坚

黄庭坚
词中"管不解","个里","忍管"等都是民间俗语.这些都是常见的口头语言.这些词汇的运用,使词作变得活泼亲切,感情表达得更为具体准确.山谷有些词作则有过多地使用地区局限性颇大的方言俗语的倾向.如《丑奴儿》词中有这样几句:"傍人尽道,你管又还鬼那口沙,得过口儿嘛,直勾得,风了自家.是即好意也毒害,你还甜杀人了.怎生申报孩儿."这首词人为地造成了语言上的隔阂,如果不是操这种方言的当地人,恐怕很难全然理解词的意思.
此词为山谷在黔南贬所的作品,它以狂放的笔调,写出了内心深沉的痛苦忧郁,外似旷达,实则沉郁,近于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一类作品的风格.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 例言》中曾指出山谷词"疏宕"的特点,而夏敬观《手批山谷词》又指出"山谷重拙"的特点,可以说他们都是颇具慧眼的,能够见出山谷词的独特之处,而且甚中肯綮.实际上,山谷词是兼有疏宕与沉郁的特征.山谷词虽然疏岩明快,但并不粗疏浅陋,而是寓深意于其中.清人刘熙载也认为:"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⑥这话说得好,可谓搔着痒处了.看上去并不典雅富丽的山谷词,却是蕴含深厚的,读来自感厚重,与当时词坛上占主流的婉约词风是颇相径庭的.
在宋代词人中,前后期词风迥异则莫如黄山谷.前期词如《归田乐引》:"对景还消瘦.被个人,把个人调戏,我也心儿有.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 看承幸厮勾,又是尊前眉峰皱.是人惊怪,冤我忒扌闰就.拚了又舍了,定是这回休了,及至相逢又依旧."《少年心 添字》:"心里人人,暂不见,霎时难过.天生你要憔悴我.把心头从前鬼,着手摩挲.抖擞了,百病销磨.见说那厮脾鳖热.大不成我便与拆破.待来时,鬲上与厮口歆则个,温存着,且教推磨."可谓俚俗亵诨之至.故清人朱彝尊编《词综》对山谷词去取特严.而后期词如《醉蓬莱》:"对朝云云爱云逮,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黄庭坚词作风格浅谈

黄庭坚词作风格浅谈

黄庭坚词作风格浅谈摘要: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

作为一开创了江西诗派的一代诗人,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与此同时,他的词名亦自不小。

与黄同时的诗人陈师道曾说过:“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

唐诸人不连也。

” ①足见其词作亦有别样深蕴的艺术风范。

关键词: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

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

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黄庭坚历来主张艺术上的开拓创新,倡导"自成一家始逼真", 在词的创作上,他同样是卓然自立,不肯随人后的.他的词作凸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一、词作艺术特色王希杰先生在其《汉语修辞学》中说:“方言成分的适当采用,可增添作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

”黄庭坚的词作作品中,有许多充盈着将方言俗语和文学语言糅为一体的浅俚式语言的词作。

如《卜算子》: 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试问得君多少怜,管不解,多于恨. 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天上人间有底愁,向个里,都谙尽.词中"管不解","个里","忍管"等都是民间俗语.这些都是常见的口头语言.这些词汇的运用,使词作变得活泼亲切,感情表达得更为具体准确.方言俗语用得恰到好处,使人感到亲切朴实,清新自然,给人以娓娓如述的感觉.黄庭坚词作便颇具这样的艺术效果。

在“个性”的同时,黄庭坚词作又有传统的“共性”。

其词中语汇十分丰富,有传统的典雅词汇,词的语言典雅工丽。

如《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首词通过寻觅春的踪迹,来抒写伤春意绪,语言典雅工致,可以说是词的"本色语".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词"别是一家",并认为黄庭坚是词家中少有的明于此道者,大约是指这类典雅优美的作品而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诗歌特色论文摘要:综观黄庭坚所写的诗歌特色,大致有本文七个方面,但是,就其内容来看,是很狭窄的,并且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消极的。

从南宋任渊、史容、史季温《山谷诗集注》看,黄庭坚留下的诗歌共有一千三百四十三首。

(这是黄庭坚的外甥洪炎统计的,详见任渊等著《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8页。

)。

从山谷诗歌的内容上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矛盾的诗歌极少,绝大多数诗歌多是写风花雪月,鸡鸭虫鸟之类的东西,甚至连中草药名,《诗经》中所写的动物植物也用来作文字堆砌,变为自己的诗。

使读者看了,既无聊,又可笑。

但是,不管怎么说,黄庭坚还是宋代的著名诗人,又是江西诗派祖师,并且有一批追随者,他的作诗方法和样式,苏轼还称之为“黄庭坚体。

”“黄庭坚体”自有其特色,现就我们的研读,谈一些浅见,借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才学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色。

所谓“以才学为诗”,就是黄庭坚在所写的严肃诗歌中,每一首诗,其中必有一到三句诗用古文古诗中的名句典故,作为自己诗中的典故,借以表明自己知识的渊博,有高超的才能,使自己写的诗一般人读不懂,只有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能看得懂,讲得出所以然。

以黄庭坚写的《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一诗为例:“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只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任渊《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

)这首诗的最难理解之处,是“接淅”一词。

典故出自《孟子·万章》:“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许慎《说文解字》:“淅—汰米也,今曰淘米。

”“接”作“滰”,“滰”是“滤干”之意。

接淅意思是说:得到钦定“羁管宜州”的王命,连淘米未等滤干,就急忙煮饭吃,好赶路赴宜州贬所。

二、以文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又一特点。

此以黄庭坚写的《古诗二首上苏子瞻》为例:其一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

但使本根在,弃捐亦何伤。

其二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並世,深根且蒂固。

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此二诗为元丰元年(1080),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写给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

庭坚至信并寄此二首诗与苏轼,以表仰慕之意。

苏轼收到庭坚之信和这两首诗,当即回信,称赞“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

从此两人交好,终身不渝。

从庭坚的这两首诗来看,明显是散文诗,准确地说,就是用韵的散文。

三、以议论为诗,是黄庭坚诗的第三个特点其代表作为:《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仍相似。

”此诗写作背景:守旧派头目高太后死后,哲宗即位,用章惇为相,继续实施变法革新,苏轼反对,被贬广东惠州任太守,闲暇之时,将陶渊明诗全部作和。

当时,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听到苏轼被贬惠州,百无聊赖,作和陶诗,愤愤不平,而写此诗,指责苏轼被贬是当时任宰相的章惇的陷害,一心想要杀害苏轼。

矛头直指章惇,实则对哲宗。

庭坚写此诗不久,被罚铜二十斤,被撤掉教授职务,贬江西太和县任知县。

四、以鸡、鸭、禽、鸟为诗——从《诗经》及前人诗中索取素材,而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进一步显示黄庭坚“以才学为诗”的才能以庭坚写的《睡鸭》诗为例:“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会秋江。

”诗取材于徐陵《鸳鸯赋》:“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常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有人批评黄庭坚《睡鸭》诗是蹈袭徐陵《鸳鸯赋》之语句。

任渊为之辩解:“山谷非蹈袭者,以除语弱。

”(任渊《山谷诗集注》卷第七,117页。

)五、以中草药物名堆砌成诗。

如:《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其一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

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

药名:远志、甘遂、牵牛子、苔耳、桂枝。

其二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

夜阑方梦破,一雁度衡阳。

药名:前胡、半夏、兰香、杜衡。

其三千里及归鸿,半天河影东。

家人森户外,笑拥白头翁。

药名:半天河、人参、白头翁。

其四天竺黄卷在,人中白髻侵。

客至独扫榻,自然同此心。

药名:天竺黄、人中白、自然铜。

其五垂空青幕六,一一排风开。

石友常思我,预知子能来。

药名:空青、预知子。

其六幽涧泉石绿,闭门闻啄木。

运柴胡奴归,车前挂生鹿。

药名:石绿、啄木、柴胡、车前。

其七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漆。

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

药名:覆盆子、牛膝、芜荑、天南星。

其八使君子百姓,请雨不旋复。

守田意饱满,高壁挂龙骨。

药名:使君子、旋复花、半夏(又名守田)、龙骨。

(任渊《山谷诗集注·山谷外集诗注卷第十七,1054—1055页。

》)点评:黄庭坚的《药名诗八首》纯属中草药名的堆砌,毫无思想意义。

屈原在《离骚》中写的兰草和萧艾,是象征正义与邪恶,有较强的思想意义。

六、用“脱胎换骨”手法,剽窃他人之名诗为己诗。

兹举几例:《谪居黔南十首》(选四首)其一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任渊注:“此乐天集第十卷中寄行简诗,原作: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其二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任渊注:“此十一卷中岁晚诗后两句,原作: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

”其三冷淡病心情,喧和好时节。

故园音信断,远近亲宾绝。

任渊注:“此十一卷花下对酒诗。

其四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少。

年光东流水,生计南枝鸟。

任渊注:“此十一卷中西楼夜诗。

”以上所录,详见任渊《山谷诗集注卷十二,第305页。

从庭坚写的这四首诗,其一、其二蹈袭了白乐天诗中的名句,其三、其四两首剽窃了全诗。

》七、以通俗语言为诗,真实反映黄庭坚思想,反映社会矛盾现实的诗,总共只有四首。

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这是黄庭坚被贬谪黔南,获赦回朝廷途中,在湖南岳阳楼用通俗的语言写作的一首诗,感情极为真切。

直接表达诗人贬谪黔南“投荒万死”之苦的处境。

又如:《漫尉》豫章黄鲁直,即拙又狂痴。

住在江湖南,渔樵乃其师。

腰斧入白云,挥车棹清溪。

虎豹不乱行,鸥鸟相与嬉。

遇人不崖異,顺物无瑕疵。

不知爱故厌,不悔为人欺。

晨朝常漫出,莫夜亦漫归。

漫尉叶公城,漫抚病余黎。

不篡非己事,不趋非五时。

人骂狂痴拙,鲁直更喜之。

或请陈漫尉,寿尉蒲萄巵。

酒行激懦气,攘袂起哨规。

君子守一官,乌肯苟简为。

奈何如秋葭,信狂风离披。

漫行恐污德,漫止将败机。

漫默买猜谤,漫言来诟讥。

漫尉谢答客,愿客深长思。

漫行无轨躅,漫止无馽鞿。

漫默怨者寡,漫言知者希。

吾生漫叟后,不券与之齐。

於戏独如子,因使目为眉。

强颜不计返,乾坤一醯鷄。

崑崙视糟垤,既化不自知。

悔吝虽万塗,直道甚坦夷。

覆辙索孤竹,奔车求仲尼。

以旌招虞人,贱者不肯尸。

玉润安可涸,日光安可缁。

斯言出系表,当以罔象窥。

赋分有自然,那用时世移。

吾漫诚难改,尽醉不敢辞。

再如:《戏和答禽语》南村北村雨一犁,新妇饷姑翁哺儿。

田中啼鸟自四时,催人脱裤着新衣。

着新替旧亦不恶,去年租重无袂着。

此诗写春夏之交布谷鸟的叫声“脱裤过河”兴起,引发因地主的租税重,贫苦的妇女无裤穿的苦状,表现诗人对劳苦农民的同情。

在群众中也有传布谷鸟的鸣声为“苦瓜豆角”,意思说布谷鸟叫“种苦瓜、豆角”的时间到了。

庭坚采用第一种传说,表达十分贴切。

还有:《流民叹》朔房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遊。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纍纍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膠盈掬俟河清,一簟豈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此诗写于北宋熙宁二年正月,河北地震,洪水泛滥,河北群众向河南逃荒,叶县也来了许多荒民。

朝廷及地方州官下令赈灾,并将多余的土地分送给荒民耕种。

但由于计划不周,后来的荒民无土地耕种,也无房屋居住,加上此时地方州官的态度“三言恶成虎”的恶劣态度,使诗人极为伤感和同情。

最后诗人认为这种无计划的盲目救灾,已造成积重难返,犹如病入膏肓的桓侯,再请神医扁鹊来治也无济于事了,何况扁鹊早已离开秦国了。

表现了诗人对朝廷及州官赈灾无计划,虎头蛇尾,对灾民态度恶劣的谴责,对灾民疾苦的同情。

但是,作为县尉的黄庭坚,只是作为旁观者,光发高论是不足取的。

再有:《虎号南山》虎号南山,北风雨雪。

百夫莫为,其下流血。

相彼暴政,几何不虎。

父子相戒,是将食汝。

伊彼大吏,易我鳏寡。

矧彼小吏,取桎梏以舞。

念昔先民,求民之瘼。

今其病之,言置于壑。

出民于水,惟夏伯禹。

今俾我民,昏垫平土。

岂弟君子,伊我父母。

不念赤字,今我何怙。

呜呼旻天,如此罪何苦。

此诗写于熙宁元年(1068),庭坚即将赴叶县任职。

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者在此诗题下注有:“虎号南山,民怨吏也。

”从注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将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比喻为像猛虎食人一般,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上大蒙笼》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无人迹。

苦竹参天小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

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

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

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此诗写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诗人从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被贬任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是黄庭坚任太和县知县时写的。

当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实行一系列的变法革新措施。

为了打击奸商囤积居奇,任意抬高物价,而实行“市易法”。

即在京城开封设市易司,给以本钱,以收购货物和贷款给商贩。

市场上卖不出去的货物,由市易司收买;市场上需要的货物,由市易司贷给商贩贩卖,收二分年息。

其目的是防止大商人垄断物价和兼并小商贩,同时也为政府赚一笔钱。

(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48—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载吴政《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94页)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由于抵制“市易法”的贯彻实行,使奸商横行乡里,囤积居奇,时而造成百姓“有盐无食米”,时而造成“有米无食盐”的惨状。

庭坚由于政绩差,再次被贬到德州德平镇任监镇,专管一镇之工商税收工作。

任渊在《山谷诗注》中,不愿用“贬”而用“移监德平镇”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