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5.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中运用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课文中几种结尾方法,写一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3.积累有关节俭的名言,养成勤俭的好品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本单元课文,交流感悟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2.体会好的结尾都有什么特点,掌握写好结尾的方法。

3.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

1.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导语: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也能感受到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深深的感激之情。

这些情感具体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是通过怎样的句子感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吧。

2.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预设:教师在选择展示的片段时要联系交流活动的主题——关注课文中抒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父爱之舟》(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慈母情深》3.学生仔细阅读片段,体会情感,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交流平台”中的句子,意识到教师所呈现的内容均为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教师指名汇报交流。

交流示例:生:《父爱之舟》中的这些语句描写了作者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

可见作者的感情有时是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出来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19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

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给父母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1.了解和把握书信的特点,学会运用书信表达自己的情感。

2.写出真情实感,表达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谈话导入。

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见解颇有独到之处,那些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写一写我们想对父母说的话。

2.引导学生了解书信,激起学生运用书信表达思想感情的兴趣。

思考:在电脑和手机发明使用之前,人们用什么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呢?明确:书信。

在我国,人们用书信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历史很悠久。

即使在电脑和手机频繁使用的当下,书信仍是人们用来表达见解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利用书信,我们能更好地表达对父母的爱和理解,说出我们的心里话。

当父母收到书信,捧读我们的一颗赤子之心时,他们的脸上一定会绽放出笑容,他们的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温暖的热流。

二、明确要求,选择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具体的习作要求。

(1)阅读第1自然段,明白这次习作是要求我们和父母“谈心”,即和父母说一说心里话。

(2)结合口语交际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然后教师点拨。

(教师出示习作提示)◇可以回忆你们之间难忘的事,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可以讲讲你对一些事情的不同看法,让他们了解正在长大的你。

◇可以关注他们的生活,向他们提出建议,如,劝他们改掉一些你认为不好的习惯等。

预设:学生可从和父母讲难忘的事、发表对某件事或某种做法的看法、向父母提建议三个方面来和同学进行交流。

(3)阅读第3、4自然段,明确是以写信的方式和父母谈心。

(4)师生共同探究习作要求。

预设:①和父母讲难忘的事,要写出具体的事例。

事例要叙述得清楚、具体、完整。

【五上部编语文】全册第6单元教学反思

【五上部编语文】全册第6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六单元(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六)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慈母情深》教学反思《慈母情深》记叙了家境贫困的“我”喜爱读书,为一本《青年近卫军》失魂落魄。

当“我”下定决心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买书的钱时,才发现母亲是在一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辛苦劳作。

在我震惊、痛苦和懊悔之际,母亲却慷慨地把买书的一元五毛钱给了“我”,“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用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没想到母亲却数落“我”一顿,又给我凑够了买书的钱。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课文着力要表现的是母亲工作的辛苦,赚钱的艰难和为子女、为家庭毫无怨言地付出全部。

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成功之处:一、解读课题,激发学习的激情我先出示课题,然后在“慈母”下面标注着重号,提问:看到这两个字之后,你们首先想到了什么情景?孩子们饱含深情地朗读这个词,然后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印象最深的那一刻的情景。

有妈妈雨中给自己送伞、有妈妈夜晚洗衣服、有妈妈抱着自己去医院……这些场景,让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充满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这样我先确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

然后解读“情深”。

我在“深”字下做了着重号,让学生提问“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

学生在刚才惠顾与母亲相处的场景的时候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母亲的情到底有多深。

二、以读带讲,读中感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在确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

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当然这种“放手”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情深的”。

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感受慈母情深,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

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你如何写好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你如何写好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你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作为学生,阅读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读书笔记则是阅读和学习中重要的一步,它为我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对阅读和学习的反思和总结。

如何写好读书笔记,是每个学生都需要了解的技巧和方法。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你如何写好读书笔记。

一、准备工作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先了解一下该书的背景、作者、出版时间、出版社等相关信息,以更好地了解书中的情节、故事以及言辞。

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书中的主题和思想,并更好地记录下来。

二、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笔记对于初学者来说,阅读和读书笔记往往是比较难的。

建议在开始阅读时先简单扫读一遍,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针对性地写笔记,例如关键词、摘录、思考和分析等。

在写笔记时,要注意将书中重点、难点和核心思想进行记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书中的内容和主旨。

三、分类记录笔记在记录笔记时,我们应该根据笔记的类型分类存储,如摘录、感受、思考和总结等。

这样可以方便我们更加地回顾和查阅,也是方便我们更好地掌握书中的内容。

四、加深整理笔记在整理笔记方面,我们需要把过程中的记录整理成有条理的句子和文字。

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笔记的可读性和条理性,加深我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总结。

五、巩固笔记效果写好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巩固书中的知识和内容,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回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

因此,在写完笔记后,我们应该花时间回顾和总结,并寻找对自己进行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写好读书笔记是我们学生们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只有合理规划和使用时间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记录和整理笔记,才能真正将读书笔记的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坚持,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果和学习能力。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案
板书:父母之爱
二、讲事例,感悟父母深情(出示课件1)
1.把父母爱自己的生活片段和大家分享。
2.教师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
板书:交际要求:
①认真倾听;
②表达清楚;
③文明有礼;
④大胆发言。
3.指名讲述。引导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体会父母之爱。
4.学生评议。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要求出发,评议同学的发言,做出中肯的评价。
用具体事例来感悟父母深情,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同时明确交际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
用三个不同的故事来体现父母的爱,让学生有所鉴别,帮助学生成长。
设计这个环节,能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使说话更加得体,更能以理服人。
故事2: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故事3: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出示课件3)
1.谈谈自己对这三个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2.小组交流。学生先自由在学习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
3.全班交流。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四、再创情境,提的妈妈、冯刚的爸爸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
2.教师扮演刘明明的妈妈,学生纷纷劝说,教师随机应变,相机指导学生注意礼貌和语气委婉等。
3.指一名学生扮演冯刚的爸爸,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提示再次劝说。
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展开评说。
用充满感情的话导入,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他们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
5.教师点评。教师根据交际要求,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三、阅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出示课件2)

2024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024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024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词汇、短语和句型,能够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本单元的重点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难点:难点在于对课文中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复杂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复习前一单元的内容,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新课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拓展相关知识点,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词句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词句朗读,注意发音准确、语调自然。

通过填空、替换等方式,练习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加深学生对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形成知识网络。

阅读理解安排阅读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深入交流。

书面表达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指导学生如何构思文章、组织语言、运用所学句型进行表达。

点评学生的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六单元-《群文阅读:舐犊情深》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六单元-《群文阅读:舐犊情深》教学设计与反思

《群文阅读:舐犊情深》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六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些课文有的写了无私的母爱,有的写了深沉的父爱,还有的写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三篇课文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这个语文要素,我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品味交流三篇文章中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体会人物情感。

然后运用相同的方法学习课外的两篇文章,从而实现1+X 课内外阅读整合教学。

学习者分析:本堂课学的五篇文章都是描写亲情的文章,一说到“亲情”,学生的感受和认知是不同的,所以课前我设计了一个前测作业:说到亲情,你会想到哪些词语?利用词云图制作工具生成云图,以便了解学生对“亲情”的认知水平;学完文章后再次交流:谈一谈对亲情的看法,前后对比,对本单元的主题,在认知上学生会有一定提升。

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领悟到方法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外的两篇文章,就很容易了。

课后布置小练笔,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为习作教学作铺垫。

虽然本堂课容量大,但是由于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学习到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再加上使用优学派拍照上传功能,学生能迅速掌握阅读方法,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感受父母的爱。

2、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学习阅读的方法,体会人物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篇文章的学习,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并拓展阅读,提升对“亲情”的认识。

2、通过自读、批注、小组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运用优学派拍照上传的功能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

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生说)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投影:图片、音乐)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教学后记:从学生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被这位伟大的父亲的伟大举动所震撼,知道坚定的信念使所有困难在父亲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课后我又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这样几篇文章《和你在一起》、《六点十分的爱》、《轻轻地抱起母亲》,效果不错。

18、慈母情深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展示资料,交流预习◆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交流预习感受:课文主要讲什么?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质疑: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品读课文.感受母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主要为:(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升华情感,拓展延伸◆总结: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教学后记:这是一篇文学性较强的文章,老师切忌当作普通的记叙文去教,仅从时间、地点、人物去分析,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

要注重语言形象的感受想象,避免教得太实,太干,太全。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深切感悟。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教学重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教学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

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3.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1.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故事?“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的话外之音吗?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

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第二课时一、朗读悟情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2.朗读比赛。

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二、读后反思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