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13]669号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13]669号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正文:----------------------------------------------------------------------------------------------------------------------------------------------------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13〕669号)各省辖市规划局,昆山市、泰兴市规划局,沭阳县建设局:为更好地指导和推进各地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落实《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苏政发〔2013〕1号)和《省政府2013年度十大重点工作百项考核指标》(苏政发〔2013〕25号)要求,我厅研究制定了《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工作原则开展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导向,贯彻落实全省“优先推进城镇化、区域发展差别化、建设模式集约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城镇化方针。

二是统筹协调、同步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应优先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或城乡统筹规划同步编制;已完成城市(镇)总体规划修编或城乡统筹规划编制的,可单独编制镇村布局规划。

三是因地制宜、按需编制,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以设区市市区、县(市)域为范围全面组织,或针对需要优化村庄布点的乡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政府组织、村民参与,强化政府政策指导与技术服务,高度重视“村两委”意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规划过程,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等充分体现村民意愿和利益。

二、总体目标通过本轮规划优化工作,总体上要实现三个目标。

一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形成基本稳定的城乡空间体系,其他地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序推进村庄的合理集聚。

二是结合基本农田保护、传统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重视保护和培育具有地域特点和产业发展特色的村庄。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省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历时近三年,大部分市县已经或将近完成辖区内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任务,设区市总体规划形成了包括市域、市辖区和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的规划成果,县(市)总体规划形成了包括县(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的成果。

三年多的规划编制实践增强了地方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同时发现多类矛盾与问题仍待解决。

本文在总结编制实践基础上,探索后续工作思路,为建立全域一体、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积蓄力量。

1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意义1.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1]。

一方面,要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第一价值观,应对长期以来陆海国土空间的粗放低效利用与无序扩展问题;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展现国土“大安全观”,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下日益凸显的国土空间安全风险,守住自然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2]。

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将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1.2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家园国土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发展引领下高品质美好家园建设的基础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效应对“城市病”、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已经成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摘要 文章以江苏省内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践为基础,对2020年以来三年多的工作推进和形成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了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开发边界外规划用地指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点强化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容,严格落实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管控措施,不断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的多种途径,提出完善城镇开发边界外相关规划指引的实现路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迅猛增长,城市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规划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农村土地资源规划的缺失更是令人担忧。

据调查,许多地区的规划存在着诸如耕地破坏、土地供求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阻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因此,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实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价值,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

因此,本文将从农村土地的主要特征出发,分析农村土地规划中存在的不足,并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路径,以期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城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其核心思想在于充分利用农村土地,通过开发和开放的方式,将农民从乡村迁往城镇,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城镇。

它不仅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更是一个推进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有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以促进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并有效缓解当前存在的矛盾,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特点更具有功能性和现代化。

如今,许多地方都积极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并且把当地独特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结合,以此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一些挑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农村土地规划利用的不合理而导致资源的短缺和供给的失衡。

目前,许多城市对于土地的规划利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农村的土地价格也随之飙升,这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另外,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相对落后,从而使得许多侵犯他们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布局模式共3篇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布局模式共3篇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布局模式共3篇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布局模式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布局模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乡村景观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不断的城镇化进程,乡村景观的布局模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

对于乡村景观格局的演变和布局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篇文章将探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和布局模式的相关问题。

乡村景观格局的演变乡村景观格局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是密不可分的。

以中国为例,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地区也随之发生了各种变化。

在此基础上,乡村景观格局的演变也逐渐显现出来。

早期的乡村景观格局,主要是以传统农村的小村庄为主。

这些小村庄基本上是呈环状布局的,村庄的中央是庙堂和广场,周边是一些农田和庭院。

这种布局模式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限制了村庄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景观格局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发展的经济,乡村地区开始采用更现代化的村庄布局方案,如“庭院式住宅小区”、“园林式社区”等。

这些新型的乡村住宅布局方案,不仅能适应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同时也使整个乡村地区的环境更加美化、生态更加稳定。

乡村景观格局的布局模式在乡村景观格局的布局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跟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调整和改变布局模式。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也给乡村景观格局的布局模式带来了更多的新变化。

在当今的乡村景观格局中,最重要的布局模式就是“两头非农,中间农村”。

这种布局模式可以使非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也能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

此外,还有一种新型村庄布局模式,即“园区式村庄”。

在这种布局模式下,整个村庄被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不同颜色的建筑、不同类型的居住和商业设施。

“特色小镇”也是当今乡村景观格局的布局模式之一。

在这种布局模式下,乡村地区建设了“特色小镇”,以弘扬地方文化和生态环境。

浅谈镇村布局规划的相关问题——以沛县镇村布局为例

浅谈镇村布局规划的相关问题——以沛县镇村布局为例

浅谈镇村布局规划的相关问题——以沛县镇村布局为例摘要:自然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乡土文化、乡村风貌的空间载体,科学合理的镇村布局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本文以沛县镇村布局规划为例,对现状自然村以发展为目标导向进行界定分类,形成“重点村——特色村——重点(特色)村——一般村”的村庄等级结构。

对条件较好的村庄提档升级,以此完善并丰富村庄等级结构,便于未来分类发展引导。

关键词:镇村布局;分类;产业引言村庄是人类聚落发展中一种较为初级的形式,一般自然村庄比较分散,人均建设用地高、土地资源浪费大,没有达到集中、集约居住的要求。

科学合理的镇村布局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从农村现状发展和建设来看,村庄总体发展滞后于城镇,不同地区村庄产业发展呈现梯度性,且普遍缺乏产业发展载体,自我提升发展造血不足,缺乏有力的集体经济支撑,对农业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形成了制约。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乡土特色的村庄、村落数量急剧减少,传统乡村风貌和历史文脉正逐渐丧失,亟需保护。

1 规划背景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省政府相继出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意见(苏政办发[2014]43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推进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意见,江苏省住建厅印发《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规[2014]389号)》等一系列文件,对于徐州市沛县进一步优化调整镇村布局规划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技术规范。

现阶段,沛县将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新时期,上一轮村庄规划中的不足问题逐渐显现,未综合考虑村庄分布特征及撤并的时序问题,片面强调以村庄撤并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忽视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引导,建新不拆旧导致空心化和老龄化等现象突出。

沛县的村庄规划,亟需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城乡覆盖的规划体系,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功能布局,为全县村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提供规划依据与宏观指导。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思考作者:余伟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20期摘要: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市化发展理念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新型城镇化侧重于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旨在融合人口、环境、发展和资源,破除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章通过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村镇发展规划的内涵与目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探究了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现状问题及策略,旨在打破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的困境,为我国村镇发展规划打开新局面提供支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镇发展规划;内涵;意义;规划策略村镇作为我国基层组织,服务对象是农村和广大农民。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政府部门对“三农”问题更加关注和重视,并围绕“三农”问题颁布了大量惠民政策,推动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

而在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原来的村镇机制出现了诸多弊端和缺陷,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继而引发了一系列农村发展问题,不利于农村地区的振兴发展。

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如何在实践中,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优化我国村镇发展规划,为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复兴发展,值得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和实践。

鉴于此,基于村镇可持续发展角度,深入分析“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指导实践价值。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村镇发展规划的内涵及任务概述(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并非一个新名词。

我国于2003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度重视和关注新型城镇化发展。

逐步完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其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由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相对广泛,与经济、环境、社会等密切相关,外加各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研究角度和側重点不同,使得“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定义未能完全统一,且不同学者在“新型城镇化”的理解方面出现了显著差异。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历程回顾与思考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历程回顾与思考

智能规划NO.11 202352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历程回顾与思考李蔚然(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9)摘要:通过梳理江苏省多轮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政策环境背景、规划主要内容,分析了历版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变化,从分类体系、技术方法、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归纳了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的特点,对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思考。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在多轮规划编制工作中逐步提升规划编制水平,有效引导村庄建设集聚发展,优化城乡空间格局,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凸显乡村特色。

关键词:镇村布局;体系演变;规划历程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1936(2023)11-0052-03DOI :10.19301/ki.zncs.2023.11.0161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历程回顾1.1 基础阶段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农村建房需求大量释放,为指导农村建设,1982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农业委员会联合印发《村镇规划原则》,江苏省积极响应,组织编制了全省范围内的“村镇规划”[1],规划在指导农房建设、规范农房建设行为过程中的工作积累,为此后全省镇村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

1.2 发展阶段1992年原国家计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将小城镇建设作为村镇建设的重点。

为了平衡建设空间的快速拓展和农业生产空间的保护,江苏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两区”划定工作,为保证“两区”划定工作顺利完成,江苏省组织各县市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并以此指导编制“乡镇域规划”[2]。

1.3 探索阶段为统筹城乡建设、引导城乡集聚集约发展,促进基本公平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江苏省率先推行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全面调控、优化城乡发展空间。

2004年江苏省颁布《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2005年发布《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同年在省内开展首轮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3],进行了镇村布局规划编制的工作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地—经济发展模型的综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地—经济发展模型的综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May.2021No.3(TotM 168)2021年5月中国林业经济第3期(总第168期)・研究报告・CHINA FORESTRY ECONOMICS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地一经济发展模型的综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吕蕊汐】,吕忠全打王惜凡2,于祯朦】,吕欣晔彳(1.南京林业大学 理学院,南京210037; 2.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3.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210018)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绿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爛权法计算各区域绿地-经济发展模型的综合分数,利用K-Means 方法进行空间聚类,最后基于空间计量分析进一步探究综合分 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滯后效应和相关性,研究表明:①人均GDP 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大能够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且三者能够显著拉升绿地经济发展模型的综合分数;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综合分数的贡献度很低,江苏 省主要通过传统重工业来提高民生经济,这不利于绿地建设;③绿地经济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滞后性,前者 主要来自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产业圈辐射时间差,后者则由苏南到苏北在发展程度逐渐降低、边际向内部逐渐降低的滞后效应。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绿地-经济发展模型;爛权法;K-Means 聚类;空间计量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919(2021 )03-0036-05DOI : 10.13691/23-1539/f.2021.03.009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Green-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Take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LV Rui-xi 1, LV Zhong-quan 1, WANG Xi-fan 2, YU Zhen-meng 1, LV Xin-ye 3(1.College of Scienc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3.Nanjing No.9 Middle School, Nanjing210018, China)Abstract : 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 ­tion.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t designed indexes and used Entropy method to calculate thetotal score of each area. It used Means method to make spatial clustering and calculate the lag effect and correlation of comprehensive scores on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It got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er capita GDP and per capita park green area,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GDP devel ­oped, and the third industry could increase green-economic score. 2.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isposable in ­come of urban residents was low. Jiangsu Province mainly used traditional heavy industry to improve the收稿日期:2020-10-09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基于数据 分析下新型城镇化对人均平均公园面积的影响:以江苏省为 例”(201910298026Z)第一作者简介:吕蕊汐(2000-),女,内蒙古自治区呼 伦贝尔市人,本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乡村地区正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

乡村有其独特性,在社会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的发展正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新时期下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也经历着新的实践和探索。

在回顾江苏省历轮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为例,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新实践进行思考,以期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镇村布局规划;新型城镇化;扬州市区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deepening, the country area is undergoing drastic transformation. The country is unique, and ha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Rural development issue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work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undergoes new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view of the past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in Jiangsu,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of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 and think of the new round work in Jiangsu. Its preparation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Key words: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 new-type urbanization ; Yangzhou urban district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3- 29(6)作者简介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瑞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豫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眉舞,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博士。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罗小龙 何瑞雯 刘豫萍 陈眉舞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中国乡村都经历了一个剧烈变动的转型过程[1]。

2000年代中后期,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乡村转型,并呈现出农民就业非农化程度高、外出务工时间长期化的趋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2]和空心村[3]现象日渐凸显,传统的乡土社会正逐步消逝[4],引发了学界对乡村问题的持续关注。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出现了“从关心城市到关心乡村问题”的宏观政策拐点[5]。

随着中共十八大“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我国镇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新型城镇化着重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开始从“城镇的单视角转向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的双视角”[6]。

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将更关注镇村发展,促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农民市民化、致富有出路、乡愁有所寄、权益有保障”[6]。

由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村布局规划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时代要求。

在上述背景下,江苏省于2014年开始推进新一轮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

本文基于《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实践,对新时期下江苏省镇村规划编制的新探索进行总结,旨在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新城运动”的格局机制与管治研究(编号:41471133)。

2 江苏省历轮镇村布局规划检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离土不离乡”的苏南模式[7],到2000年代中期的“新农村建设”浪潮[8],再到近年来的“美好城乡建设”工程[9],江苏省关于镇村规划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随着城乡关系的不断发展,江苏省已开展了多轮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其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与反思。

(1)第一轮镇村布局规划(1995-1996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村镇规划标准》和《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江苏省开始展开关于镇村规划的实践探索。

1995年以来,江苏省展开“两区”划定工作(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村镇建设规划区),制定了中心村建设规划,并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建房需求,因地制宜进行实施[10]。

此轮规划促进了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对发展镇村经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成效。

然而,这轮规划仅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才有条件组织实施,覆盖面并不广[11]。

此外,规划中“中心村——基层村”的两级结构相对单一,对村庄特色保护的重视不足。

(2)第二轮镇村布局规划(2004-2006年)2000年后,随着“城乡统筹”的提出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江苏省全面启动镇村建设工程,并出台了《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指导镇村布局规划编制[12]。

此轮规划致力于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和土地集约利用,推进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13]。

然而,由于当时省内镇村情况复杂,加之规划师对城乡统筹内涵的理解尚有差异,导致出现了规划编制任务指向、镇域规划形式主义严重、镇村规划特色缺乏、政策保障乏力等问题,规划可操作性不强[11][14]。

因此,该轮镇村布局规划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3)第三轮镇村布局规划(2014-2016年)2014年,为了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提高镇村建设水平,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①,指导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工作的展开。

这一轮规划更注重“发展”的村庄,充分尊重农民和乡镇发展意愿,同时更重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再出现以往镇村建设中不符合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

本文将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实证案例,总结江苏省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实践经验,作为发达地区的江苏经验将对全国其他地区的镇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 规划区概况3.1 扬州市区镇村现状分析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沿岸。

作为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城市,扬州市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扎实,镇村发展态势良好。

《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中心城区外围地区的21个镇(街道)(图1),共涉及到326个行政村,5492个自然村庄。

规划区内村庄数量庞大,布局离散而不均质。

此外,规划区内地理环境多样,不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村庄空间呈现出不同特征,区域差异明显。

图1 扬州市规划区范围(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2 扬州市上轮镇村布局规划检讨2005年,在江苏省《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文件的指导下,扬州市邗江区和江都区(原江都市)分别编制完成了首轮镇村布局规划。

此轮规划旨在引导“四个集中”,提出将扬州郊区范围内7573个自然村庄按照不同类型调整至951个规划居民点,村庄撤并比例高达87.4%。

该规划自实施以来,对扬州市区镇村体系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方面,村庄数量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得到节约,农民集中居住工作初见成效,相关配套政策也不断完善。

而另一方面,该规划在实施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

首先,规划提出的村庄撤并力度过大,操作相对困难;其次,缺乏对乡土特色的重视,部分历史建筑、街道随着村庄撤并逐渐消失;第三,由于政策制度尚不健全,未能充分考虑区域差异,给部分确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带来生活上的困难。

该规划的经验与教训为新一轮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诸多启示。

2014年,扬州开展了新时期背景下的最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编制。

通过对上轮规划的总结和反思,新版规划针对新时期镇村发展的要求,在规划思路、方法、内容和技术上做出了许多新的探索和转变,旨在编制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农民发展意愿、可操作性强的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引导扬州城乡一体化发展。

村庄的建设意愿,落实难度较大;同时因为征地拆迁等原因,较易引发各类纠纷、冲突和群体事件[15]。

通过对“自上而下”规划模式不足的反思,江苏省本轮规划采取“村级酝酿,乡镇统筹,市县批准,省厅备案”的编制流程[16],在规划过程中强调由村级组织自下而上进行“民主规划”,旨在编制一个符合村庄自主发展意愿的新规划。

总体来说,规划编制工作经历了“自上而下指引——自下而上酝酿——各层级互动”的过程(图2)。

在规划编制的前期阶段,依据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和各乡镇访谈的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提出差别化的发展意见和指引,形成了《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纲要》,以此作为规划编制的技术纲领指导规划工作展开。

首先,由各行政村结合自身村庄发展实际,向镇政府上报重点村、特色村和一般村的规划布点意愿。

随后,镇政府对各村上报的规划意愿进行统筹安排,完善本镇村庄布点规划,并将结果进一步上报扬州市政府。

此后,规划局对各镇上报结果进行二次校核和统筹,拟定初步规划结而下”的镇村规划模式不能全面反映基层政府和农民对图2 规划编制流程(资料来源:参考文献[6],作者自绘。

)果,与各区、乡镇政府进行充分的意见征询和沟通,逐步完善规划布点安排,确定最终的规划结果,并上报给省厅备案。

“自下而上”模式的探索,使规划编制更符合各村庄、街镇的自身实际和发展意愿。

与此同时,规划师的角色从单一的规划“制定者”转换为“指导者”和“把关者”,促使了规划从“精英规划”向“民主规划”的转型。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个层面的良性互动,使得规划编制在关注公众决策的同时更趋科学合理。

通过规划的编制可以看到,当代规划已经进入公共政策范式领域,规划民主变革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新时期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应更多着眼于规划的“社会性”,通过集合“乡村社区”的不同利益方,催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奋发有为、造福桑梓”的强大内生力量,有助于引领乡村规划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

4.2 厘清半城市化地区村庄发展规律本规划的覆盖范围位于扬州市城市郊区,城乡联系密切、流动频繁,具有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特征。

规划从理论研究入手,以田野调查为依托,通过配额抽样和便捷抽样,对扬州市城郊地区城镇化趋势和农民迁居意愿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究半城市化地区城乡流动的现状和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