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简介
唐诗宋词介绍

唐诗宋词介绍
唐诗:
唐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歌形式之一,在唐朝诗歌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诗人以思想深邃、感情丰富、表现技巧娴熟著称,其中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被誉为“唐诗
五大家”。
唐诗的题材丰富多彩,包括山水田园、爱情伤感、
思乡怀旧、政治军事等。
唐诗以五言、七言为主,其风格清新、豪放、婉约、苍凉等,成为后世诗歌的经典典范。
宋词:
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于宋朝时期。
宋词常用于歌颂美好的生活、感怀历史、叙述奇闻异事等,其特点是婉约、洒脱、含蓄、清新等。
宋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他们的才华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许,而且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推崇和喜爱。
宋词以楚辞、汉赋、唐诗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宋词元曲汉赋

唐诗宋词元曲汉赋
唐诗、宋词、元曲和汉赋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体裁,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作品代表。
1.唐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
期之一,唐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多样的题材
而著称。
唐诗大致可分为两大流派,分别是"豪放派"和"婉
约派"。
代表性的唐诗诗人有杜甫、李白、王之涣、王维
等。
2.宋词: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词的鼎盛时期,宋
词以其婉约柔情、写意细腻而闻名。
宋词突出描写情感、
咏史抒怀和山水田园等题材。
代表性的宋词词人有李清照、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3.元曲:元代(1279年-1368年)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
段,元曲是元代戏曲的主要形式。
元曲以其戏剧性强、音
乐性浓郁、表现形式多样而独树一帜。
代表性的元曲剧种
有元杂剧和元杂剧,代表作品有《西华山》、《窦娥冤》等。
4.汉赋: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种骈文体裁,汉代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汉赋的鼎盛时期。
汉赋
以其华丽辞藻、雄奇豪放而闻名。
汉赋通常以描述景物、
讴歌英雄或抒发感慨为主题,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
赋》和贾谊的《过秦论》。
这些文学流派和体裁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承载着
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与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诗宋词介绍

唐诗宋词介绍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两个时期,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和文化遗产。
唐诗指的是唐朝(618年-907年)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宋词则是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
这两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艺术造诣,使唐诗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以其雄浑豪放、婉约细腻的风格而闻名。
唐诗的主题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从山水田园到爱情离别,从咏史抒怀到崇尚自然,各种主题都能在唐诗中找到。
唐代著名的诗人有杜甫、李白、王维等,他们的作品被后世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词则是以其细腻婉约、含蓄深沉的风格而著称。
宋词主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精细的描写和多变的意象,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宋代著名的词人有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以其情感真挚和文笔优美,成为了宋代文学的代表。
唐诗宋词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差异,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唐诗注重形式的规整和对音韵的追求,通常采用五言古诗、七言绝句和律诗等形式。
而宋词则更为注重音乐性和韵律感,通常采用七言绝句、五言律词等形式,给人一种优美的音乐感。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们通过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古代文人的心灵感悟和社会观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人们仍然欣赏和传颂着这些优秀的唐诗宋词,让古代的诗词之美永远流传下去。
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指唐朝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由词人创作,以五言绝句为主,也有七言及其他格律的诗作。
唐诗笔法洒脱,情感激昂,形式多样,内容涵盖宫廷、战争、爱情等,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等。
宋词:指宋朝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由词人创作,以五言及七言古体词为主,也有十四行等其他格律的诗作。
宋词抒发感情深厚,而且兼具文艺性和艺术性,内容涵盖生活、婚恋、爱憎等,代表作家有苏轼、柳永等。
元曲:指元朝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由词人创作,以五言及七言正体词为主,也有元曲十六行等其他格律的诗作。
元曲善用比喻手法,将唐宋词的文艺性和艺术性发挥到极致,内容涵盖宫词、长词、戏曲等,代表作家有关汉卿、孔尚任等。
唐诗宋词简介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宋代则是词的鼎盛时期。
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被誉为“诗骨铮铮、词华流芳”。
唐诗是指唐代(618年-907年)时期创作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诗的特点是以五言、七言为主,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唐诗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奔放豪放,情感真挚,具有超凡的艺术天赋。
杜甫则被誉为“诗史之王”,他的诗歌描绘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苦难。
白居易的诗歌则以平易近人、清新自然、诙谐幽默的风格著称,他的《琵琶行》、《长恨歌》等诗篇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宋词是指宋代(960年-1279年)时期创作的词歌,其特点是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表现手法多样,包含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爱情、自然景观、历史典故等内容。
宋词的代表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欧阳修等。
苏轼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的词歌以多样的题材、丰富的表达手法、深邃的思想感情而著称。
李清照则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歌情感深沉,意境隽永,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辛弃疾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爱国词人之一,他的词歌中融入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民族大义的忠诚。
欧阳修的词歌则以雄奇豪放、遒劲有力的风格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生查子》、《蝶恋花》等。
总的来说,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欣赏。
唐诗宋词元曲的简介

元曲
【元曲简介】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 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 丽婉转;
◎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 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 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 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 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 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 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 风。
1、“初唐四杰” “四杰”指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的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的 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亦异,其中卢、 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四杰” 作诗,强调要有刚健骨气,重视抒发一 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 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 凉的感人力量。
2、陈子昂:
王维:人称“诗佛”,诗歌内容主要是描摹自然、 歌颂隐逸。他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 艺术的结晶。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 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 昌龄)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 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 )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 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 参)
唐诗〃宋词〃元曲
刘源 张婉晴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 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 万五千多首。从达官贵人到寒士平民,从 才子佳人,到老叟童稚,到和尚道士,到 走卒贩夫,稍有文化修养者,似乎无人不 能高歌低吟 ……
唐诗发展的几个阶段:
1、初唐诗坛
2、盛唐诗坛 3、中唐诗坛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 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 永葆其艺术魅力。
唐诗 宋词 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长度比较长的叙事性诗歌为主。
它描写的题材通常包括爱情、抒情散文、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等,并遵循五言或七言的格式,在表达方式上有大量的隐喻和比喻。
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叙事性的抒情诗为主,按照元曲的乐律进行朗诵。
它的题材涉及生活、情感和传说,主要以四言或八言的格式构成,多用神话、谜语和比喻来表达意象。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抒情性的叙事诗歌为主,按照元曲的乐律进行朗诵。
它的题材涉及婚姻、爱情、悲剧、喜剧、历史传说等,主要采用三言或五言格式,多用比喻、象征、对偶等手法来表达意象。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朵奇葩,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

武 陵 李 清 春 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 (今山东)人。所作词, 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 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 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 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词,令慢均工, 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 称为“易安体”。现传 《漱玉词》。
词作背景:
三四句:直抒胸臆,美好东西已尽 皆丧失,无一留存 ,欲哭泪先流。 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 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
下片进一 步表现悲 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 愁之深重。 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
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 其形可想。
1、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 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如“欲语泪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 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 沉重、无奈。
下阕抒情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泪
燕然未勒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品析:
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 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同样也表 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悲怆 的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 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满不平。其情调与唐 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此词慷慨悲凉,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 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 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望 江 南
温庭筠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 人,晚唐诗人、词人。是“花间派”的重要 作家,被誉为“花间鼻祖”。他精通音律, 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 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其诗 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 称“温韦”。 他的词多闺情,音韵和谐,主导风格浓 丽、精巧。但也有清新明快的词。如《望江 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简介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
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
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
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
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外,与此前的民间歌谣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主要是采用那种简单、质朴、直率的表现方法。
到中晚唐文人开始实验填词以后,就像一切民间文学向文人的文学的转变一样,词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带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例如少了质朴和直率,但这比竟是次要的)。
最早实验词的创作的白居易、刘禹锡,尤其是后来大量进行词的创作的温庭筠、韦庄等,他们本就是唐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加入,必然地会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种种技巧,带到词的创作中来。
另外,五代、宋的词作者,也几乎都是诗人,他们一面作诗、一面填词,唐诗的各种技巧自然就会融汇、渗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使词的创作更加精美。
实际上,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稍稍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倒如下面秦观的名词《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细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相对于诗,这是一首地道的词,它的情韵、它的色泽、它的意境,都是地道的词味儿的。
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一品味,却发现它在很多方面,与唐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首句的“倚危亭”,看似是诗人的独创,但实际上,登高抒怀、寄愁正是唐诗人常用的写法,此类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例如杜甫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杜牧的“楼倚霜树外,镜天玩一毫”(《长安望秋》)、李商隐的“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安定城楼》)、许浑的“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东楼);甚至是“危”字的用法,也找得出唐诗的渊源,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李商隐的“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赠刘司户贲》)至于接下来的以“芳草”比喻“恨”,以“萋萋”形容“芳草”,那更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和写法;甚到“铲尽还生”一语,也并非完全没有借鉴,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孟浩然的“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下面的“柳外”、“青骢”也一样,单纯的“柳”的意象就不用说了,就是以“柳外青骢”来暗示恋情、离别的写法,也不是完全无所本的,如李商隐的《无题》中就有“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储光羲的《钓鱼弯》中就有“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虽然它们之间有较大的区别,但也不能说它们完全没有联系。
至于“青骢”代车马、“红袂”代女性的写法,也是唐诗中庞大的借代体系中所有的。
至于下片中“夜月、春风、飞花、细雨、黄鹂”的意象,以及用大量的类似意象来渲染愁绪的写法,以及它所创造的迷朦的意境,与唐诗都有着直接的借鉴关系。
例如下面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着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也运用了大量的这类意象来渲染愁绪,其意境也有些相似。
就是“娉婷、一帘、十里柔情”这些词语及其组合,应该说与唐诗也是有关系的,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中,几乎就包含了所有这些意象和句式,其诗如下:“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笔者选择秦观这片词来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并不是它与唐诗有特别多的雷同处、借鉴得特别多,这实在是宋词创作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这并不足怪,下如唐诗是在前代巨大遗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一样,宋词亦是在唐诗丰富的遗产的基地上进行创造的。
论到这种继承性,这里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宋诗与宋词都继承了唐诗这一遗产,那么,为什么宋诗的成就远在唐诗之下,亦不及宋词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诗与词不同的体式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说是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打一个也许不十分恰当的比喻:唐诗的创作艺术好比是一种专利,宋诗人把这种专利拿来制作同一种东西,尽管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创造、没有革新、没有增补,但是他们制作的毕竟是诗,是同一种东西,因此,这些东西一上市,就会被人窥见雷同处、摹仿处、剽窃处,被人控告侵犯了唐人的专利。
正国为此(当然还会有别的原因),宋诗就希望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例如诗的议论化和散文化等,但不幸的是,这些东西新则新矣,但却或多或少地违背了诗的艺术规律。
但宋代的词人则不同,虽然他们也继承了唐诗的创作艺术,但是,他们制作的却是另一种东西,是长短句的词,尽管明眼人也能窥见它们之间的某种继承关系,但这却不会被人视为侵犯了专利。
有一种也许较为极端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宋词中也有很多摹仿、点化、甚至照搬唐人的诗句的,这种情总如果出现在宋诗中,是万万逃不掉蠹鱼之讥的。
但它出现在宋词里,情况却大不一样,由于词的长短句式的不同框架、不同的韵味,却仿佛给唐人原句注入了新的生命。
例如晏几道的《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在这首精彩的词中,不要说意象、写景抒情、比喻等技巧的运用上继承了唐诗的艺术技巧,就是在字面上也有几处与唐人的诗句有些关系的,最末两句,几乎就是杜牧的成句。
杜牧《赠别》诗:“多情却总似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若单以个别的句子来对照,晏几道是万万逃脱不掉书袋之名的。
但若从词的整体来衡量,杜牧的这两句诗被稍加变化,放在一首结构、韵味全新的词中,却并不给人以多少摹仿、陈旧之感。
如果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现象,就一点也不奇怪:词对于诗而言,是一个不同的系统,即使同样的诗句进入词中,它也会获得新的系统质。
对于这种现象,前人实际也有所认识,例如明王世贞说:“‘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隋阳帝诗也。
‘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少游词也。
语虽蹈袭,然入词尤是当家。
”又如清胡薇元也说:“晏元献《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中腹联,一入词即成妙句,在诗中即不为工。
此诗词之别,学者须于此参之,则他词亦可由此会悟矣。
”为什么“语虽蹈袭”的句子,“然入词家尤是当家”呢?为什么“在诗中即不为工”,“一入词即成妙句”呢?这便是因为词是一不同于诗的新的系统,同样的诗句一进入词,就获得了新的系统质。
至于更巧妙无痕迹的化用,那更可以视为一种全新的创造。
如此词中的“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可以说是化用了白居易的《花非花》中的“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
但晏词化用后,不仅更凝炼,更由于句式的变化,使它比原诗获得了更深长的韵味。
这种现象在宋词中很多,可以说举不胜举。
当然,我们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
前面我们说宋词继承唐诗的创作艺术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
它最大的新,就是它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也打破中国古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的“言长”的艺术特性,就主要是由其句式、韵律及其所带来的其他艺术技巧所造成的。
其次,它之“新”还表现在它的“诗余”功能上、它的“诗余”题材的选择上。
这种新的功能与新的题材选择,与它特定的体式、句式相结合,又带来了宋词一系列新的东西,例如它委婉、倾诉式的抒情韵味、细腻而多层折的描写、对内心生活更细腻而深入的把握、装饰设色的艺术、轻丽婉约的风格等。
这种种之新,就造成了宋词与唐诗很不相同的面目。
对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王国维有一段虽然简约而不失精当的论述,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这段评述,可以说包含了笔者以上所言宋词之“新”,包括了它的体制、它的功能、它的题材特点等。
在本书中我们探讨宋词的艺术,主要就抓住这些新的方面来进行研究。
当然,对于它对唐诗艺术的继承,我们也会给予适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