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平面控制

合集下载

第六章控制图、过程能力和直方图

第六章控制图、过程能力和直方图

在工序控制中需要了解的三个方面,都能在控制图上得到。 (1) 在连续的生产监控中,有无变化的征兆; (2) 有无急剧的变化; (3) 有无越出控制范围的异常值。
--控制图的作用:
在质量诊断方面,可以用来度量过程的稳定性,即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在质量控制方面,可以用来确定什么时候需要对过程加以调整,而什么时候则需使过程保持相应的稳定状态; 在质量改进方面,可以用来确认某过程是否得到了改进。
1.864
1.816
1.777
E2
2.660
1.772
1.457
1.290
1.134
1.109
1.054
1.010
0.975
m3A2
1.880
1.187
0.796
0.691
0.549
0.509
0.430
0.410
0.360
D3





0.076
0.136
0.184
0.223
d2
1.128
1.693
P

n -
(1- )
Pn

Pn

3
u

3
n
u


u

3
n
u -
c

3
c —
c

3
c +
控制系数选用表
n
2
3
4
5
6
7
8
9
10
A2
1.880
1.023
0.729
0.577
0.483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

第六章控制测量6.1 控制测量概述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这里的“整体”是指控制测量,其含义为控制测量应按由高等级到低等级逐级加密进行,直至最低等级的图根控制测量,再在图根控制点上安置仪器进行碎部测量或测设工作。

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称测定点位的(x,y)坐标为平面控制测量,测定点位的H 坐标为高程控制测量。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国家控制网。

它是全国各种比例尺测图的基本控制,也为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壳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的大小及趋势,为地震预测提供形变信息等服务。

6.1.1平面控制测量我国的国家平面控制网是采用逐级控制、分级布设的原则,分一、二、三、四等方法建立起来的。

主要由三角测量法布设,在西部困难地区采用导线测量法。

一等三角锁沿经线和纬线布设成纵横交叉的三角锁系,锁长200~250公里,构成许多锁环。

一等三角锁内由近于等边的三角形组成,边长为20~30公里。

二等三角测量有两种布网形式,一种是由纵横交叉的两条二等基本锁将一等锁环划分成4个大致相等的部分,这4个空白部分用二等补充网填充,称纵横锁系布网方案;另一种是在一等锁环内布设全面二等三角网,称全面布网方案。

二等基本锁的边长为20~25公里,二等网的平均边长为 13公里。

一等锁的两端和二等网的中间,都要测定起算边长、天文经纬度和方位角。

国家一、二等网合称为天文大地网。

我国天文大地网于1951年开始布设,1961年基本完成,1975年修补测工作全部结束,全网约有5万个大地点。

三、四等三角网为在二等三角网内的进一步加密。

6.1.2高程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主要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由一系列按国家统一规范测定高程的水准点构成的网称为国家水准网。

水准点上设有固定标志,以便长期保存,为国家各项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高程资料。

国家水准网按逐级控制、分级布设的原则分为一、二、三、四等,其中一、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

(整理)第六章控制测量11

(整理)第六章控制测量11

第六章控制测量单选题1、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就是确定该点的坐标和(C)。

A.已知坐标B.方位角C.高程D.未知点坐标2、国家控制网,是按(A)建立的,它的低级点受高级点逐级控制。

A.一至四等B.一至四级C.一至二等D.一至二级3、导线点属于(B)。

A.高程控制点B.平面控制点C.坐标控制点D.水准控制点4、下列属于平面控制点的是(C)。

A.水准点B.三角高程点C.三角点D.以上答案都不对5、导线的布置形式有(C)。

A.一级导线、二级导线﹑图根导线B.单向导线﹑往返导线﹑多边形导线C.闭合导线﹑附和导线﹑支导线D.钢尺量距导线、GPS导线、三角网导线6、图根导线的角度闭合差的容许误差一般不超过(C)。

A.±20″nB.±30″nC.±60″nD.±80″n7、直接供地形图使用的控制点是(D)。

A.水准点B.三角点C.导线点D.图根点8、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 A)。

A.选点﹑测角﹑量边B.埋石﹑造标﹑绘草图C.距离丈量﹑水准测量﹑角度测量D.距离丈量﹑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坐标计算9、对于小地区的平面控制测量,可建立独立的平面控制网,定向用的坐标方位角可用(D )代替。

A.真方位角B.象限角C.水平角D.磁方位角10、导线测量的外业不包括(C)。

A.测量角度B.选择点位C.坐标计算D.量边11、附合导线的转折角,一般用(A)法进行观测。

A.测回法B. 红黑面法C. 三角高程法D. 二次仪器高法12、图根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值是(B)。

A.1/1000B.1/2000C.1/3000D.1/500013、衡量导线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C )。

A.坐标增量闭合差B.导线全长闭合差C.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D.角度闭合差14、用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来衡量导线测量精度的公式是( C )。

A.K=M/DB.)//(1D D K ∆=C.)//(1D f D K ∑= D.)//(1∑=D f K D 15、导线全长闭合差D f 的计算公式是( C )。

自控原理第六章

自控原理第六章

ui(t)
R2 C

Ts 1 Gc ( s) Ts 1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无源滞后网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
极点分布如图所示,极点总位于零点的右边,具体位置与 β有关。若T值够大,则构成一对开环偶极子,提高了系统 的稳态性能。
1 1 滞后网络的零点 zc ,极点 pc ,零、 T T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5
第二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一、超前校正装置 C
又称微分校正,分为无源超 前网络和有源超前网络
+
R1 R2
+
U 0 ( s) R2 Gc ( s ) U i ( s) R1 R2
R2 R1 R2
(a 1) T R1C
R1Cs 1 ui(t) R2 R1Cs 1 R1 R2 -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7
另外从校正装置的表达式来看,采用无源超前校正 装置进行串联校正时,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倍,为了 补偿超前网络带来的幅值衰减,通常在采用无源RC超前 校正装置的同时串入一个放大倍数Kc=1/ 的放大器。超 前校正网络加放大器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Ts 1 Gc ( s) Ts 1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
第一节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一、校正的一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研究 分析: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其性能指标 设计:根据各项性能指标来合理的选择控制方案 和结构形式 系统的校正 用添加新的环节去改善系统性能的过程称为系统的 校正,所添加的环节称为校正装置。

测量学6小地区控制测量

测量学6小地区控制测量

二、国家控制 网的概念
为了统一全国各地区的测量工作,必须进行全国性的 控制测量,以建立国家控制网,供整个国民经济规划 和国防建设等使用。国家控制网分平面控制网和高程 控制网。
国家平面控制网
国家平面控制网主要是采用三角测量方法建立的,即 在全国范围内将控制点组成一系列的三角形,通过测 定所有三角形的内角,推算出各控制点的坐标。国家 控制网也是按照“由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 原则布设的。国家平面控制网按其精度可分为一、二、 三、四等四个等级。
根据坐标方位角的定义,它是 从坐标轴北端开始顺时针旋转 至某边的水平角。因此有相同 端点的两条边,右侧边的坐标 方位角就等于左侧边的坐标方 位角加上两边之间的夹角,同 一条边的正反方位角相差180°。 即沿导线前进方向:
1
4
上式中包含具相同端点两条边 的方位角关系以及正反方位角 的关系。
2
3
5
α前=α后-180°+β左 =α后+180°-β右。
(四) 起始边方位角的测定
与高级已知点连接的导线,因有已知边方 位角,只需观测连接角便可以推算各边的 方位角,然后推算各点的坐标。对于不与 高级已知点相连接的闭合导线,则可用罗 盘仪测定一条起始边的磁方位角,便可推 算其他各边的方位角,并推算各点的坐标。
(五) 导线测量记录
导线测量的外业记录有规定的表格。
二、 经纬仪附合导线计算 附合导线计算角度闭合差和坐标增量闭合差的公式
不同。 (一) 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附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为从一已知边方位角出发, 使用观测角推算至另一条已知边,推算方位角与已知 方位角之差。 (二) 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推算出的已知边的坐标方位角应与已知值相同,以 此作为计算的检核。 (三) 坐标增量的计算 根据导线各边的方位角和边长,计算各坐标增量,计 算方法与闭合导线相同。

第6章 平面控制测量

第6章 平面控制测量

(XC,YC)
C
D
2
附合导线图
观测数据:连接角β ∇观测数据:连接角βB 、βC ;
导线转折角β 导线转折角β1, β2, β3 ,β4 ; 导线各边长D 导线各边长DB1,D12,……,D4C。 ,
3.支导线 3.支导线
βB DB1
β1 1
D12
2
αAB
A
B (XB,YB)
∇A、B为已知边,点1、2为新建支导线点。 为已知边, 为新建支导线点。 ∇已知数据:αAB,XB,YB
控制测量 采用精密仪器和严密的方法, 采用精密仪器和严密的方法,对控制网测 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量,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作为其它 测量的基准。 测量的基准。
C
D
E
F
A
B
M
G
控制点—具有准确可靠坐标(X,Y,H) —具有准确可靠坐标(X 的基准点。 作用:
1.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和高 1.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和高 程控制网 2.控制误差的积累 2.控制误差的积累 3.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 3.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
4
2.附合导线 2.附合导线
∇AB、CD为已知边,点1、2、3、4为新建导线点。 AB、CD为已知边, 为已知边 为新建导线点。 ∇已知数据:αAB,XB,YB;αCD,XC,YC。
β3 βB DB1 β1 D12 β2 D23 βC αCD D34 β4 D4C
3
αAB A
B (XB,YB)
1
4
城市导线网
表7 - 3
城市三边网的主要技术要求来自城市导线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 求
3、工程控制网

土木工程测量第六章1

土木工程测量第六章1

6.2.2 表示直线方向的方法 测量工作中,常采用方位角来表示直线的方向。 方位角:由直线起点的标准方向北端起,顺时针方向量到某直线的水平角度,称为该 直线的方位角。角值由0°~360°。 1)真方位角A 如图6—3,若标准方向PN为真子午线方向, 并用A表示真方位角,则A1、A2分别为直线 Pl、P2的真方位角。 2)磁方位角Am 若PN为磁子午线方向,则各角分别为相应 直线的磁方位角,磁方位角用Am表示。 3)坐标方位角α 若PN为坐标纵轴方向,则各角分别为相应 直线的坐标方位角,用α表示。
2)真方位角与坐标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第l章中述及,中央子午线在高斯投影平面上是一条直线,作为该带的坐标纵轴, 而其他子午线投影后为收敛于两极的曲线,如图6-5所示。图中地面点M、N等点的 真子午线方向与中央子午线之间的角度,称为子午线收敛角,用γ表示。 对于某点的子午线收敛角γ,可用下式计算: γ=(L-L0)sinB (6—2) 式中L0——中央子午线的经度; L、B——计算点的大地经度、纬度。 真方位角A与坐标方位角α之间的关系,如图6-5所示,可用下式进行换算: A=α+γ (6—3) 从图6-5和公式(6-2)中均可看出,子午线收敛角y有正有负。在中央子午线以东地区, 各点的坐标纵轴偏在真子午线的东边,γ为正值;在中央子午线以西地区,γ为负值。 3)坐标方位角与磁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若已知某点的磁偏角δ与子午线收敛角γ,则坐标方位角α与磁方位角Am之间的换 算可按下式进行:
作业: 习题:6-2
6-3



§6.4 导线测量 (1) 导线的布设形式 导线:将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称为导线(traverse), 导线点:控制点称为导线点(traverse point)。 导线测量(traverse survey):是依次测定导线边的水平距离和两相邻导线边的水平夹角,然后 根据起算数据,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最后求出导线点的平面坐标。 导线的布设形式有: 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支导线三种。 用经纬仪测量转折角,用钢尺 测定边长的导线,称为经纬仪 导线;若用光电测距仪测定导 线边长,则称为光电测距导线; 以上两种方法,我们统称为测 角量距导线。此外,还有无定 向导线、实测坐标导线和GPS RTK导线等。下面详细介绍测 角量距导线,而对其他导线仅 作简单的介绍。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 2、高程控制测量 • 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建立主要采用水准测量 的方法,按精度同样可分为一、二、三、 四等。
作用:全国范围内施测各种比例尺地形图 的高程控制基础,以及一些科学研究如地 壳垂直形变规律、各海洋平均海水面的高 度变化,以及其他有关地质和地貌的研究 等。
第二节、导线测量 一、导线测量概述 导线:将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连续折线称为导 线 ,转折点称为导线点,各段折线称为导线边。 导线测量是依次测定导线边的水平距离和两相邻导线边 的水平夹角,然后根据起算数据,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 角,最后求出导线点的平面坐标。 导线的布设形式有三种: 1、闭合导线 2、附合导线 3、支导线三种。
• • • • •
控制测量分为: 1、平面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 2、高程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的高程。 一、平面控制测量 选点布网,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X,Y)的工作, 称为平面控制测量。 • 国家平面控制网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 主要有两种:三角网和导线网。按其精度分成 一、二、三、四等四个等级,其中一等网精度 最高,逐级降低。而控制点的密度,则是一等 网最小,逐级增大。
• 四、坐标的正算和反算 • (一)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坐标正算) • 已知两点间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计算坐标增量:
• •
ΔX12=D12×cos α12 ΔY12=D12×sinα12
• (二)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坐标反算)
D12
X
2 12
Y 12
2
Y 12 12 arctan X 12
程序运算(P125例题) Shift CLR 1 EXE Prog 1 B? 310°24′45″EXE A? 89°34′03″ EXE A? 78.16 EXE EXE EXE A? 118°00′16″ EXE A? 117.821 EXE EXE EXE A? 105°56′04″ EXE A? 141.309 EXE EXE EXE A? 104°30′21″ EXE A? 121.823 EXE EXE EXE A? 114°34′34″ EXE A? 139.361 EXE 显示 fX=0.0018 EXE 显示fY=0.0024 Ac Prog 2 显示f =0.00238 EXE 显示M=27477.7 (K=1/M) EXE 显示 0→M Ac 500 Shift STO X 500 Shift STO Y Prog 1 B? 171°31′15″EXE A? 96°58′45″ EXE A? 133.3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绘制导线略图,注明点号和相 应的角度和边长,以及已知点坐标和起 始方位角等,以便进行导线的坐标计算。
第六章平面控制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第六章平面控制
一、计算前的准备工作
1、全面检核外业原始观测数据记录、计算 是否齐全、正确、限差是否合格。
2、抄录已知数据(已知高级点坐标,方位 角等)。
3、绘导线略图(注明点、角度、边长)。 4、准备应用的计算表格。

X2=X1+△X12=X1+D12×COSα12 B 1
4

Y2=Y1+△Y12=Y1+D12×SINα12
3
线 点 βi 的
αi i+1
2
△Xi i+1=Di i+1×COSαi i+1
△Yi i+1=Di i+1×COSαi i+1
Xi Yi
坐 应满足内角和条件:
应满足坐标条件:
标 ∑βi- (n -2) 180°≠0 =f
④坐标计算
第六章平面控制
1、导线边长测定方法
①钢尺量距:往返丈量相对中误差 <1/2000 或1/1000
②光电测距: ③视距法: 往返相对误差<1/300
第六章平面控制
2 水平角观测
一般规定观测左角。闭合导线中,导线 点按逆时针编号,左角即是内角。
比例尺
仪器
测回数
测角中 误差
半测回 差
测回差
角度闭 合差
第六章平面控制
单一导线布设方式
5
• 闭合导线 A
B
4
(1)
• 附合导线
2
3
A
2
4
B(1)
3
第六章平面控制
D (5)C
闭 1、计算目的

利用已知数据和外业观测成果,计算导
导 线点的平面直角坐标(X,Y)。
线

独立导线
5

A


B1
非独立导线54ຫໍສະໝຸດ B 14计
3
2
3

2
第六章平面控制
2、计算思路
5

A

角度调整:V i = - fβ/ n 即:闭合差反号平均分配至每个观测

角,再计算改正后角值
计 算
检核: ∑(第i六+章平V面控制i ) = (n - 2)×180°
闭 3、计算步骤和方法(四步)
合 ② 导线边方位角计算

i i+1 = i-1 i +180° + i左
线
i i+1 = i-1 i +180° - i右

5

A

B1
4


3 2

检核: = + 12第六章平面5控1 制 180° + 左
3、计算步骤和方法(四步)
实便于安置仪器的地方。
第六章平面控制
一、选点
1 (100.0,200.0)
2 3
7 6
4 5
第六章平面控制
二、平面控制测量
确定控制点的平面坐标(X,Y)
第六章平面控制
1、外业工作
①导线边长度测量
②测量水平角
③测量连接角
2、内业计算
①角度闭合差计算和调整
②导线边方位角计算
③坐标增量计算及坐标增量闭合差调整
∑△X≠0=fx
计 f 满足限差后βi要改正
∑△Y≠0=fy

计算f、K,K满足限差 第六章平面控制 后△X、△Y要改正
闭 3、计算步骤和方法(四步)
合 ① 角度闭合差计算和调整

f =∑测 -∑理 =∑ 测 - (n - 2) ×180°
线
f允=±60″
点 的
若f > f允,不合格,检查后,重测。 f < f允,合格可进行角度调整
第六章 控制测量
第六章平面控制
测量工作基本原则
进行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必须 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 则,采用“先控制,后碎部” 的工作步骤。
第六章平面控制
测量工作步骤
地形测绘
控制测量
碎部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第六章平面控制
一、目 的 目的:提供控制基础和起算基准 实质:测定具有较高精度的平面坐 标和高程的点位控制点
等布设的控制网。 根据需要布设控制网,精度要求也不一样。
第六章平面控制
四、图根控制网
为满足地形测绘需要而建立的控制网。 根据测图比例尺不同,测图控制点的密度也有要求, 进而需在国家控制网上加密控制点建立图根控制网。一 般布设成图根小三角、导线、交会定点、自由设站等。
测图控制点密度表
测图比例尺
每平方公里的控制点数
三、城市和工程控制网
1 城市控制网:根据城市规模在国家不同等级的基本
控制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般大城市以国家二、三等网作为首级控制,中小
城市以三、四等网作为首级控制。 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小三
角(或小三边)或一、二、三级导线。
与国家网比较:边长较短,形状类似。
2 工程控制网:为各类工程建设、施工放样、安全监测
每幅图的控制点数
1∶5000
4
20
1∶2000
15
15
1∶1000
40
10
1∶500
120
8
第六章平面控制
控制测量过程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定进行。 步骤:
㈠控制网的布设 ㈡编写工作大纲 ㈢踏勘选点、埋石、点之记 ㈣外业观测(程序规范、满足限差) ㈤数据处理 ㈥技术总结
第六章平面控制
第六章平面控制
第六章平面控制
§6.3 导线测量
第六章平面控制
单一导线布设方式
5
• 闭合导线 A
B
4
(1)
• 附合导线
2
3
A
2
4
B(1)
3
第六章平面控制
D (5)C
实地选点注意事项
1. 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广阔,便于测碎部点 的地方。
2. 相邻点必须通视。 3. 点均匀分布,相邻边长度相差不宜过大。 4. 点应选在不易被行人车马触动,土质坚
第六章平面控制
二、分 类
▪ 平面控制测量 国家平面控制测量:一、二、三、四等 测图与测设平面控制:导线,小三角 ▪ 高程控制测量 国家高程控制测量:一、二、三、四等 测图与测设高程控制:等外水准,三角高程
第六章平面控制
§6-1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一、控制网
在测区范围内选定若干个测量控制点 而构成的几何图形。 ❖平面控制网 ❖高程控制网
第六章平面控制
平面控制测量:
➢三角测量: ➢导线测量: ➢GPS测量:
第六章平面控制
二、国家等级平面控制网
国家平面控制网,是在全国范围内由三 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或GPS测量建立的控 制网,按精度分为一、二、三、四等四个 等级。
一等精度最高,低一级控制网是在高 一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的。
第六章平面控制
1︰500~ 1︰2000
DJ6
1︰5000~ 1︰10000
DJ6
2 ±30″ ±36″ ±24″ 60± n
2
±20″ ±36″ ±24″
第六章平面控制
40± n
3 测定方位角或连接角
A
2
B(1)
3
4
D
(5)C
第六章平面控制
外业注意:
在内业计算之前应仔细检查所有外 业记录,计算是否正确,各项误差是否 在限差之内,以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